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华清宫研学体会(通用8篇)

2023年华清宫研学体会(通用8篇)

时间:2023-09-28 14:49:59 作者:念青松 2023年华清宫研学体会(通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一

华清宫,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华阴市龙门山麓,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宫殿。我有幸前往华清宫游览,欣赏了它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在游览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华清宫所表达出的华夏文明与人文精神所感染,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第一段:宫殿的奇迹

当我踏入华清宫的时候,我被这座宫殿的奇迹所震撼了。华清宫的建筑充满了古老的风格和精细的工艺。在宫殿的大门前,有两个高耸的石狮子守卫着,它们雄伟庄重的形象展现出华夏古代帝国的威严与尊贵。进入宫内,我们看到了建筑的精细细节,比如雕刻纹饰、彩绘和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才华和智慧。尤其在主殿中央,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座,这是古代皇帝坐的地方,也是权力与尊荣的象征。华清宫的宫殿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伟大和灿烂。

第二段:动人的美景

除了宫殿的建筑,华清宫还有令人陶醉的美景。华清宫依山而建,四周被茂密的树林环绕着。在清澈的池塘中,荷花盛开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从山顶上望去,可以看到广袤的平原和远处的山脉,给人一种宁静和开阔的感觉。在华清宫的庭院中,还有一些假山和亭子,它们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使整个宫殿区域更加美丽。无论是山水之间的相映成趣,还是花草树木的呈现,华清宫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第三段:千年文化的底蕴

华清宫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宫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华清宫的博物馆中,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如古代书画、器物和文献等。通过观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华夏文明的瑰宝和智慧。在华清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的皇帝和贵族们居住过,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在这里留下了印记。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底蕴和智慧。

第四段:游客的体验

作为一位游客,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华清宫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宫内的工作人员友好热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在游览中,我看到了许多游客在宫殿中拍照留念,与亲朋好友一同体验这座宫殿的美景和历史。从他们的笑脸和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这座宫殿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华清宫的旅游过程中,我也与一些游客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彼此的体验和感受,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第五段:心灵的触动

通过游览华清宫,我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这座宫殿中,我不仅仅是一位游客,更是一个被美丽和历史所吸引的人。华清宫的文化底蕴和美景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受。我领悟到了古代文明的伟大和精神,也懂得了用心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之美。华清宫的游览让我与古代帝王和先贤们产生了一种肉眼凝视的共鸣,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总结:

总的来说,华清宫是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宫殿。它的壮丽建筑、动人美景和丰富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在这次游览中,我不仅仅是欣赏了华清宫的美,更是被它所表达的华夏文明和人文精神所感染。华清宫的游览体验让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美和历史产生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次游览对我的心灵触动极为深刻,让我对人类文明和自然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二

华清宫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建筑。诗人杜牧曾经在华清宫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华清宫里游,泉眼暗相思。”这些古诗唤起了人们对古代文人的遐想和追思。走进华清宫,我被它独特的风采所吸引,体会到了古人的心境,感受到了千年岁月中的风雅与深情。

第一段:踏入华清宫,抚今追昔

当我踏入华清宫的大门时,眼前的景色让我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碧绿的池塘,婆娑的楼阁,湖水上的倒影,仿佛将我带入了古人的眼中。我无端地想象着当年杜牧、杜甫等文人墨客,走过这片宁静的水光间,肆意吟咏;我可以想象到他们在华清宫中畅游嬉戏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那时的欢快与忧思。

第二段:静观流水三十年

华清宫以其中央的泉眼而著称,泉水从池塘中涌出,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站在泉边,我仿佛听到了泉水的呢喃,似乎泉水在固守着过去的记忆,倾听着古人的哀愁。泉水不仅仅是一道景观,更是连接着时间与空间的纽带,它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与历史的变迁。而我,作为过客,也沉醉于这美丽的泉眼,仔细品味着时间的流转。

第三段:草堂卧听风雨声

华清宫中池塘畔的小草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小草堂与四周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几张茶几、一把老式的竹椅,构成了这样一个恬静而舒适的环境。进入草堂,我仿佛进入了古人在这里寄情的心境,闭上眼睛,只听雨点敲击着草屋的瓦片,仿佛恍然置身于敦煌壁画之间,感受到了古人的独特情怀。

第四段:回眸万年何人与水

站在池塘的边缘,我回眸,思考着这一切的来去。山泉复凄凋,人事再悠悠。我想到了古人,思考着他们如何理解和面对岁月的洗礼。他们通过诗词,倾诉着内心的感受,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他们把对华清宫的感悟写下来,给后人留下了一片茂盛的文学树林,永远不会被岁月的洪流冲走。

第五段:重启心灵战车,传承文化

走出华清宫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底蕴和影响力。华清宫是一个凝结着历史馈赠的地方,它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作为当代人,我们要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通过华清宫的游览,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古代文人的崇敬之情,也更加理解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走进华清宫,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情怀,感受到了千年岁月中的风雅与深情。华清宫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地方,它给予了我们启示,也在诗词中留下了让后人引领心灵的线索。作为当代人,我们应当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守护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芒。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三

第一段:华清宫,一座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古代宫殿,曾是唐代贵妃杨贵妃的离宫。在华清宫游览时,我不禁被那里的古树参天、山泉清澈和建筑精致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唐朝的辉煌时代。

第二段:华清宫有许多与古诗相关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杨贵妃浴池。在参观杨贵妃浴池时,我读到了一首千年前的古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春江、明月以及江畔的美景,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尽的思考和对相思之苦的憧憬。

第三段:在游览华清宫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另一首著名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的是当时登上高楼鸟瞰全景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连绵的山脉和壮阔的黄河,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追求的激励。

第四段:在华清宫的山间小道上,我发现了一座古亭,上面刻有一首诗:“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和寂寥。在宁静的夜空下,山脉和湖泊都显得清晰而美丽。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并以一川烟草、满城风来寄托对生活的无限想象与感叹。

第五段:通过在华清宫的游览中阅读古诗,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深思。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界和美的追求。这些古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们让我明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对美有着不变的追求和向往。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我们能够感悟到自然的多彩和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四

《华清宫》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华清宫》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华清宫》原文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赏析

《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二首,另一组四首。这是《华清宫二首》的第一首。

华清宫是与唐玄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它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吴融的这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华清宫》作者简介

吴融唐末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登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公元9(天复元年),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常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辛文房评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卷九)。有《唐英集》。《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五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释译文

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鉴赏

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六

华清宫,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建筑群,也是唐代著名文人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所在地。作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华清宫不仅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关注,更成为了流传于世的诗词的源泉。在我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游览了华清宫,深受该地的古诗所感染,同时也对古诗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将结合游览华清宫的经历,分享我在华清宫的古诗心得体会。

游览华清宫时,我格外留意到诗词的存在。在显赫的宫殿之间,设立了许多石碑和铜牌,上面刻着大量与华清宫有关的古诗。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文字风格被广大文人难以割舍。站在《登鹳雀楼》前,我仿佛能感受到王之涣当年登高远望时的豪情壮志,他以雄浑幽远的诗句描绘出陕北的壮丽山川,表达了自身的爱国情怀。从王之涣的诗中,我深深体会到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情感,这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古代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古诗在华清宫中扮演了传承历史的重要角色。通过阅读一首首古诗,我意识到这些诗歌是文人在游览华清宫时的心情抒发,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颂扬。这种诗歌传统被保留下来,让游览华清宫的游客能够感受到来自古人的情感。这让我对传承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古诗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承载和历史的见证。游览华清宫时,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心情,也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华清宫的美景给了我灵感,让我也充满了创作欲望。环顾四周,满眼都是翠绿的山林,清澈的湖泊和古老的建筑。这些美景让人仿佛进入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在感受到这一切的同时,我深受启发,不禁跃跃欲试地拿起笔来,试图通过笔尖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尽管自己的文字和古诗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创作的欲望让我更加热爱古诗,也更加欣赏那些能够表达自己感情和思考的文人。

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古人的人生智慧。古诗中大多抒发的是对生活、对人性、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体悟。这些深刻的见解引发着我对人生的思考。古代文人在面对人生起伏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的人生智慧,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见解。读懂了他们的诗句,我们也能理解到人生的道理和真谛。这让我从文学作品中收益匪浅,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要踏实、要体验、要思考。

总的说来,游览华清宫给我带来了诸多启发和触动。古诗是华清宫的灵魂和底蕴,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思考和追求,也让我体验到了古人智慧的魅力。华清宫的美景和古诗的陪伴让我感到无尽的愉悦和满足,并激发了我对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游览华清宫,我对古诗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也对我个人的创作和思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七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次第:按顺序。

4、一骑:指一人一马。

5、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6、探使:帝曾使探试探安禄山反否,使受安金,言不反。

7、乱拍:安禄山肥,但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宫人拍节乱。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

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也擅长创作咏史绝句。《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品评

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赏析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到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全诗以“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以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会汗淋漓,苦不堪言衔接成一幅画面。全诗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选择“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烘托全诗的中心主题,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写法特别之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如果只是读前三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不读最后一句,恐怕我们读者会产生很多悬念。其一,我们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再者,我们不明白“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还有,我们恐怕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又为什么要“笑”??诗歌有卒章显志的写法,所以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便会恍然领悟:原来,卷风扬土,“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只是为了把新鲜的荔枝尽快送到杨贵妃嘴里。但是这确实是我们“无人知”的,一个否定句,既解了悬念,又画龙点睛,蕴含深广。

读完首句,皇帝在当时的京城―长安,日理万机,而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次句承“绣成堆”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听到皇帝谕令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没日没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比映衬,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虽是无言的谴责恐怕胜过千言万语。前三句诗并未提到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样句句讲荔枝,就会太平淡很多。

这正如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

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不由使人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最终导致国破身亡典故。“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也没有机会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蕴藉。

华清宫研学体会篇八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乐章,乐章华丽的戛然而止后,动人的韵律却久久缭绕……——题记

年少气盛的他,提着一把剑,带着治理天下的狂气,告别了“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来到了长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动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边作翰林。他以为自己的报国忠心很快就能实现,可皇帝只把他当成消遣是写诗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长安街的酒铺里喝醉了,几个宫里的人匆忙来找他,七手八脚的把她抬进轿子。他揉了揉双眼,见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贵妃正亲自调着醒酒的羹,带着几分醉意,他请旁边的一个宦官帮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写道:“……莫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天子贵妃大臣们相互传看无不点头称赞。

这三首《华清宫》却被小人当做把柄,他只得辞别了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他真的对政治生涯失望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去“散发弄扁舟”吧。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轻舟一日便飘过万重山的快乐,月下花间一壶浊酒的惆怅,汪伦踏歌送行的悲伤,见胡姬压酒劝客人品尝时的思乡,遇杜甫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风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

一个月冷风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个人走到湖边,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见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间都传说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称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华美而又哀伤的离去。

他,就是李白。繁华的长安城不留他,他就归隐到山岳河川中;残酷的现实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绮丽的乐章,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醉人的乐音在人们心里缭绕着,缭绕着,已有千年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