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01:38:26 作者:文轩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一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初次接触生物仪器,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和跃跃欲试;另一方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而琐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学习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必备基础。所以,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在本节的教学中,不管用哪一种教学形式,我们都强调“学生能独立操作显微镜”的教学目标,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实践才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其他的诸如实验室的注意事项等必须在课前交代清楚。

在教学组织上,我们尝试了两种模式:“自学+讲授+(小组)探究+评价(比赛)”和“自学+(小组)探究+评价(比赛)”。都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精简讲授内容,如:显微镜的结构只讲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及遮光器的作用和用法。另外,还设计了评价环节,采用随机抽签的办法,让学生及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对“教师讲授”这个环节的处理,前者是把“教师讲授”作为一个整体环节在学生动手之前完成,后者则把这个环节化整为零地嵌入在学生的尝试、质疑、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这也是科组为寻求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本教学”模式所作的探索。

就课堂效果看,两种课堂模式的目标达成不分仲伯,但后一种模式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是比较可观的。在没有老师的铺垫和条条框框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理解进行操作,就是自学能力的一次训练和提高。由于没有老师“标准”的示范,同学们在摸索中必然遇到更多的困难,存在更多的疑惑,但是,在质疑和寻求解疑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使他们更为兴奋。“这样的课堂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投入。”有学生如是说。

当然,“放手”让学生动手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良好的纪律,课前的精心准备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压碎了好几片玻片标本,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什么比让他们学有收获更重要的。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验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然后老师示范演示,强调关键步骤,最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让学生进行学习时,都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每次学习都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将观察的标本上移或左移,看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这个问题解决不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时候多,给学生做的铺垫太多,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的观念还没有解放。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努力解放自己,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提高素质。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二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由于学生的兴奋和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而琐碎,在许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的要求下活动,既放不开,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少。

我在这节课,40分钟内学生至少实际操作了两遍,第一遍是学生自主的尝试性操作,第二遍是在解决新问题(物像是否是倒像?物像究竟放大了多少倍?)的情景下的再操作。如果算上第一遍结束时,一名同学边说边演示,其他同学帮着找问题,和第二遍结束时,中间一行各小组为主操作,左右二行小组检查,则全班至少有1/3学生共实践了三次。一切技能,都是熟能生巧,以有限的时间,实现学生的充分实践,至关重要。

我认为之所以能做到,在于我对技能实践的高度重视,精巧的安排,而且每次都不是重来一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情境下向前推动,使重复实践富有新意。

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上好今日的科学课程的关键。希望我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三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由于学生的兴奋和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而琐碎,在许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的要求下活动,既放不开,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少。

我在这节课,40分钟内学生至少实际操作了两遍,第一遍是学生自主的尝试性操作,第二遍是在解决新问题(物像是否是倒像?物像究竟放大了多少倍?)的情景下的再操作。如果算上第一遍结束时,一名同学边说边演示,其他同学帮着找问题,和第二遍结束时,中间一行各小组为主操作,左右二行小组检查,则全班至少有1/3学生共实践了三次。一切技能,都是熟能生巧,以有限的时间,实现学生的充分实践,至关重要。

我认为之所以能做到,在于我对技能实践的高度重视,精巧的安排,而且每次都不是重来一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情境下向前推动,使重复实践富有新意。

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上好今日的科学课程的关键。希望我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以学生对显微镜的实际使用和操作为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先采用简单记忆后的提问方式加深对构造名词的印象,由其他学生判断答案的正误,增加学习的参与度。教师对构造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便在操作时更加准确。在对显微镜使用的讲授上,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步骤后,教师最好予以演示,并在演示时故意设置几处操作上的错误,让学生观察和查找错误,这样是为了避免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出现常见错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操作,并以简单的口诀做提示辅助操作,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讨论分析,最后通过使用显微镜和观察玻片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都是倒像,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可以了然于胸,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应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述,避免课堂过于死板,在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安排的紧凑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学生对显微镜很感兴趣,学生知道,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用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物体。所以本节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显微镜,我先让学生看书5分钟,熟记显微镜结构,之后,教师点课件,让学生看大屏幕说出显微镜结构名称,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显微镜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这样举一反三,使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效果很好。

在讲解使用显微镜方法和步骤时,让学生看书总结,说出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步骤,之后每个步骤具体怎样操作,再让学生总结,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使用显微镜方法,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显微镜进行操作。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总结分析的能力,课堂效果较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