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最新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最新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01:44:42 作者:笔尘 最新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迟到教学设计篇一

这学期有三次机会听《迟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前两次机会都因为种种原因为别的事情打岔,没有认真听进去,而那两次两位老师都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的。现在想来颇有些后悔。

今天在这位老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走进她的课堂,是真正的常规课的教学。但是从整个课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贯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不错,训练有素。

教师抓

住“严厉而慈爱”来组织教学,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此处欠缺的是学生的理性分析比较多,情感的真正投入不够,语言品味与感情朗读脱节,语言品味与情感共鸣脱节。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体会,这时有个孩子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设,教师预设的是让孩子再找父亲语言的句子去感受“严厉”。而这个孩子思维角度不一般,她抓住英子当时的表现“顿时眼泪流出来……”也看出爸爸的严厉。这个答案不是老师要的,老师未置可否,继续引导:“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其实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有特点,很有个性,这是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肯定孩子,这个孩子的思维对其他孩子,包括对我都有一种激励的作用,能引起我们的思维火花:“哦,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呀。”“对呀,这是从侧面衬托了爸爸的严厉”这些思维的的涌动哪怕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但是这种潜藏在课堂里的思维交流,这种潜藏的对话犹如水底悄然摇曳的水草,虽未显现,但其美丽和多姿令人神往。

接下来品读父亲的语言时,学生再次显现平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注意了语言的特点,还抓住标点体会情感,教师及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

由于课文有删节,教师把原文念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对比着体会,孩子兴趣很浓厚,但是前面相当一部分改动不大,主要改动的是课文删去了一些父亲打我时的样子和挨打后英子的心里活动,教师只需让孩子比较这一部分,这样更集中,不至于分散注意力,通过听原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慈爱”这一点教师主要是让孩子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爸爸没说什么,父亲不像母亲,不怎么会表达爱,对我的爱是默默的。”教师在这里有个设计很精彩,让孩子们给课文补白,英子被打后哭着上学去了,坐在家里的父亲内心会想些什么,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补充很精彩,有一定的深度。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这个如果能在读文章中融进去,就更好了。

教师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注意到了前面的严厉不仅仅是严厉,那特别的严厉背后也包含着父亲深深的爱呀。但是课堂上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孩子们刚开始读挨打那一段的时候只看到了严厉,这个很正常,符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对后面父亲慈爱的体会,特别是孩子们对课文的补白,水到渠成,此时,孩子们对挨打那一部分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让孩子们再读这一部分,孩子们就能看到背后的深沉的父爱。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切实经历认识提升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收获到的喜悦是学习语文的幸福体验。

迟到教学设计篇二

于是有一天,他俩又迟到了,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俩迟到的样貌,还做成了课件。开课伊始,孩子们从这张照片的课件很自然地引入到课题中,在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哄笑声中,吴哲小声地喊着:“老师,我抗议!”“很多孩子都有过迟到的经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读小学一年级时经常迟到……”我话锋一转,很快将孩子们引入到文中。带着探究的兴趣,孩子们认真地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在学生理解了父亲的爱的情感之后,我又在本课结束之时把林海音的这段话展示出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期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理解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由:静心回顾,温故知新——疑则有进,大胆质疑——静心生悟,合作探究——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四大环节组成。开课很顺利,但是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的预设出现了偏差。课前,我预设将学生的问题综合成三个大块,即:

1、从哪些地方体现出爸爸对我很严?当时爸爸心里是怎样想的?

2、爸爸为什么对我那么严?当时我心里是怎样想的?

3、从哪些地方体现出爸爸很疼爱我?当时爸爸心里会想些什么?我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课中,学生在“本课积分要求”的刺激下,大胆质疑,提出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如:

爸爸对我很严,很严很严。为什么又说他疼爱我。这不是很矛盾吗?我为什么要感谢韩老师?……这些问题是孩子们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在课堂上,我不能把学生生硬地迁到我的预设中,对每一个提出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写在纸条上,并在展示平台上展出。问题相似的进行归纳,简单的问题学生当场解答。最后剩下的疑难问题,再在小组内透过独学、交流,得以解答。因此,在第二个环节花费了超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没有时间进行,从而留下遗憾。

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不仅仅要深钻教材,而且必须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这样自己的预设才会更精确。才更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

迟到教学设计篇三

11月14日,我在四(3)班教室上了一节随堂课,主讲的是《迟到》。《迟到》用回忆的方式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他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突出了父亲既严厉又慈爱的形象。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结尾,完整而不呆板,让读者领悟到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阶段,教学中要重感悟、重积累、更要注重运用。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指导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学。例如:在教学开始我设计了速读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不断品读文章,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迟到本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导入时我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特别是本节课上课时有个别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迟到了,我迅速结合本堂课的情况要求学生针对此事发表意见,学生都有比较深刻与独特的感受,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在找“父亲为什么打我?”的原因时,我要求在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在教学挨打的段落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同时又让学生做了做这些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在指导朗读时学生读的是有声有色。没有轮到的还不断地唏嘘、叹息。这样的阅读指导不但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在做动作中自己体会,同时积累词语句子,以及写作方法,真是一举三得。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还有哪些句子体现到父亲打得狠”“挨打后我的心情什么样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时实际说一说自己挨过打吗,自己挨打后的心情怎样?学生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感受,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特征。在这种独特的感受下,学生的阅读更是精彩不断,让人过耳不忘。原来,学生阅读时不是读不好,而是看你有没有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品展开对话。我引导学生在学完体现父爱的部分后写下了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化见解,鼓励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及时地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进行了写的训练,同时加深学生了学生读父爱的理解。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不光要积累词句,增强感受能力,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怎样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渗透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疼爱时,我渗透了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观全文,认识到回忆写法的好处。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特别是让学生用比喻的手法说一说对父爱的认识时,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喜,例如: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如地,父爱如天等等,特别是丁昱同学所说的父爱像一片创可贴,贴好你受伤的心灵,更是获得了满堂彩,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课外阅读与积累的重要性与学生的能动性。

迟到教学设计篇四

这一课的资料与学生的经历十分相似,我想把联系生活作为教学的一个扶手。

当读到挨打这一段时,我又引导他们想像自己挨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委屈与难过;

读到爸爸带着钱与花夹袄来学校来看我时,我设置情境:

看着爸爸的身影在走廊上越走越远,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这样一个来回,孩子们都能说出,爸爸的严厉与慈祥,其实都是对“我”的爱,但是是方式不一样。当学生自己说到这一点时,我真有点沾沾自喜,心想,联系生活,既让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又让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于是暗自笑了好一阵。

但是,下午把作业一收上来,一下就泄了气!作业中有一题“为什么我能改掉赖床的毛病?”很多孩子都写的:因为爸爸打我让我明白了赖床不是一个好习惯,而爸爸到学校来说明爸爸爱我,我理解了爸爸的苦心。在孩子们的心里,爸爸的打,并不是爱,他们把“打”和“爱”区分得很清楚!在课堂上,他们只是在认知上理解了“打”与严厉是一种爱,但是在情感上,他们并没有理解。

迟到教学设计篇五

《迟到》讲述的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童年时代赖床不愿意上学,为迟到而被父亲严厉责打的故事。文本的内容朴实语言通俗易懂,所阐述的道理与亲情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文本没有什么难度。然而在向学生传递文本表面知识信息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即——不仅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在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中认识并改正错误,更应该由此让学生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自省与反思,正确对待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于是,我怀着尝试的心理,结合学生的实情,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三、走出文本,进入现实:1、交流收集的有关林海音的资料。2、结合实际,反思自己,谈谈如何对待错误?课堂的学习在同学们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都独特而新颖,辩论激烈而精彩,正反两方面唇枪舌剑、畅所欲言。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在品读父亲的语言时,学生再次显现平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注意了语言的特点,还抓住标点体会情感,我及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慈爱”这一点我主要是让孩子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我注意到了前面的严厉不仅仅是严厉,那特别的严厉背后也包含着父亲深深的爱呀。但是课堂上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孩子们刚开始读挨打那一段的时候只看到了严厉,这个很正常,符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对后面父亲慈爱的体会,特别是孩子们对课文的补白,水到渠成,此时,孩子们对挨打那一部分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再读这一部分,孩子们就能看到背后的深沉的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在谈学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时,学生们都各抒已见、积极发言,都能谈到如何正确对待错误,点出了文章的中心。

课堂上,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表达的自己从文本中获取的而又高于文本的收获,我心里很是感动不已,因为眼前的一切,让我想起了文本的作者林海音先生在她七十多岁时就本文的创作感受时所说的.一番话,她说“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的确,值得欣慰的是,通过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不觉达到了林海音先生所渴望的境界。而“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的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也自然扎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

课已上完,可我内心依然不能平静,它让我想到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肩上的神圣的使命:不光教学生习文,更要教学生做人。这样才能胜任新课标赋予我们的责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