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 四年级思想品德扎根在家乡的传统教学反思(优秀6篇)

最新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 四年级思想品德扎根在家乡的传统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2023-09-22 11:05:15 作者:雁落霞 最新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 四年级思想品德扎根在家乡的传统教学反思(优秀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篇一

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篇二

敬爱的党组织:

为期两天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成功落下帷幕,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讲说让我意犹未尽。此次讲座为一直以来爱好和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学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而为那些一直以来未能有机会了解中华国学的同学们搭建起一座学习的桥梁。做为一名政法学子,我为能得到这次学习的机会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广大的同学们感谢学院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文以载道,润物无声,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源远流长。两天的学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之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更是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感染和心灵上的启迪。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为人之根本,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廉耻,孝悌之义;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感恩,知道了什么叫鹏程千万里,始于父母恩;通过这次学习更是使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胸怀天下,能在年轻时便树立了“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远大志向!两天的讲座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却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的种在每一个政法人的心里。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精神的凝聚和思想文化的沉淀,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诸子百家思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百家争鸣更是我中华历史上的灿烂篇章,儒家的“仁术”,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卓越思想将中华民族的智慧显现的淋漓尽致。

一直以来,儒家的学说更是被奉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见利思义,以身报国,倡导谦恭礼让,宽以待人,这样先进的思想。

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特别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无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身为一名中华儿女,从小耳融目染多多少少得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无异于更利于我们的理解和接受。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华传统文化也为当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当今这个共青团事业充满机遇的时代,做为一名团学干部,我倡议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提高青年团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相信这样定会取得极佳的效果,相信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生命底色的我们,更将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和伟大的事业。

在当今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势下,外来文化的入侵更是让中华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遥想当年,万国来朝,那时候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对外输出,滋润着整个世界的灵魂。而当今,我们自己却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弃之如敝履,而将外来的文化奉之如甘醴,这不得不让人痛心!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上,某种程度我们甚至连日韩都比不上,导致世界上有些舆论竟将韩国定位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种种的一切都已表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文明,那哪里又谈得上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未来呢?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出一份力,我们应肩负起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责任,将我们民族的灵魂重新激活,将我们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定能重新屹立与世界的巅峰,在世界的文化丛林中放出千般热,洒下万道光!

最后祝愿我中华传统文化蓬勃发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此致

敬礼

汇报人:diyifanwen

20xx年x月x日

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篇三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传统思想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传统文化素养这一节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思想家辈出,学派纷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孑l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儒家说“爱人”,墨家说“兼爱”。思想看似相近.但有差别。儒家“爱人”是“有差等”的,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

1.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兴办太学,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道教产生于东汉,但是与神仙方术及各种先秦思想有关.特别是奉老子为教主。

佛教从印度传人,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派人访求佛教经卷,以白马驮至洛阳,建白马寺。

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以道家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宋,是宋以后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的儒家学术思想。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理”。“理”是一种理论抽象,其概念内涵复杂。理学家的思考,有探索意味。但宋明理学的历史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代表作为《日知录》,反映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戴震:清代思想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其代表作为《原善》,梁启超、胡适称之为近代“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严复:清末启蒙思想家,积极介绍西方思想,其翻译的《天演论》,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

康有为:近代中国推进思想变革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梁启超: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篇四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科学领域中有关我们的身体的探索,旨在认识我们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消化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

首先我在课程开始就以学生感兴趣的神农氏的神话故事导入,由于神农氏生来就有一个水晶肚子,所以,食物在他体内的旅行时一目了然的。据我所知,很多四年级学生都不知道神农氏的故事,所以导入部分已经吸引了他们的很多注意力,也觉得很好奇,当我问如果我们有神农氏那样的水晶肚子,你想做什么呢,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呢?很多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要了解事物在体内的运动行程,这样就引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本科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吃东西是每个人每天要做好几遍的工作,但是一般人在吃的时候只是享受食物,谁都不会去想消化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吃边想是有必要的,首先口腔和食管是学生能感受到的食物旅行中的两站,吃一吃豌豆可以加深印象,达到记忆的目的。其次可以让学生知道口腔是旅行第一站,让学生体验食物在食管中的蠕动也是为后面的消化运动做铺垫。另外,在课堂上吃点东西既充饥又有乐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

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看完静态的旅行图外,为了加深理解和印象,还多媒体出示了动态的食物形成路线,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

由于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所以在绘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这个教学环节上花了较大的功夫。通过小组合作根据生活经验绘制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找出差异,再看动态食物行程,各小组进行自我修正,再绘制正确旅行图,最后找出先后画的旅行图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消化过程。

由于认识各器官的功能和特点是比较难的内容,且不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这部分主要是结合视频录像和教师配合文字内容讲述介绍为主,学生只需适当了解。

肝胆胰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范畴,这在医学界也没有定论,在这部分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有适当了解。

通过让学生知道人倒立也能吃东西,使他们明白食物运动的主要方式是蠕动,和重力无关。两个实验可以形象地说明在胃和食管中食物通过蠕动来消化和吸收。学生结合前部分播放的录像,很容易就理解了。把比较难讲解的东西用直观的录像反映出来,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篇五

(一)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藏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在这个浩如烟海的大范围内进行总结和归纳,显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因此在本文中只能就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几个命题从设计审美的角度进行论证。

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认为这是美之所以为美的重要属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所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与西方人的这种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意识”,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同时,又为一交摄互融系统。其中一切存在及性相,皆彼是相需,互摄交融,绝无独零零、赤裸裸,而可以完全单独存在者。”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

由此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孔子美学在这里强调的是审美中的道德问题。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

《论语》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而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可见,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所以孔子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和为贵”。“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则应该是“善”的(孔子这里提出的“美”与“善”,与本文第一章提出的“美”与“善”的范畴并非完全一致,笔者提出的“美”与“善”更强调二者之间相互包融的关系特征。

但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笔者是遵循孔子关于“美”与“善”统一的认识的)。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进一步论证了“美”与“善”的关系。《论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固然是讲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文饰。但将孔子这个命题扩展到审美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儒家美学这个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书画、戏剧、建筑、工艺产品)很少能发现文质不符的例子,艺术家们用一种十分含蓄而又优雅的手法将“文”和“质”融汇到一起。根据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儒家美学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族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儒家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只有“和”才有美,“匪和弗美”。因此中国艺术“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

“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主要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适度结合。在中国设计的历史上,漆器和瓷器的设计是对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的诠释。漆器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在造型设计、装饰、工艺材料以及技术等诸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具有质轻、形美、耐用和华贵的特点。为了适应生活中的需要,古代工匠设计出了多功能、组合化、系列化的漆器产品。从马王堆出土的15件漆奁中就有双层奁5件,制作精细,装饰华美,表现出高度的设计匠心和功能的合理性。漆器的设计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良好的使用性、操作性,造型与装饰又是多样化的。瓷器的设计同样也是如此,造型优美,比例尺度恰当,工艺精巧。设计与使用目的的和谐统一,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化,创造出了实用和美观的典范。“和”的观念还要求一切工艺产品都要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体舒神怡”的双重效能。在这一点上,不仅儒家美学如此,道家的美学观也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养,美与善合璧。如倾向于道家理论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曾写道: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这种“体舒神怡”、形神兼养的要求对古代工艺设计的思想、技法、表现形式提出了规定。因此在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区别篇六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科学领域中有关我们的身体的探索,旨在认识我们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消化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

首先我在课程开始就以学生感兴趣的神农氏的神话故事导入,由于神农氏生来就有一个水晶肚子,所以,食物在他体内的旅行时一目了然的。据我所知,很多四年级学生都不知道神农氏的故事,所以导入部分已经吸引了他们的`很多注意力,也觉得很好奇,当我问如果我们有神农氏那样的水晶肚子,你想做什么呢,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呢?很多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要了解事物在体内的运动行程,这样就引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本科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吃东西是每个人每天要做好几遍的工作,但是一般人在吃的时候只是享受食物,谁都不会去想消化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吃边想是有必要的,首先口腔和食管是学生能感受到的食物旅行中的两站,吃一吃豌豆可以加深印象,达到记忆的目的。其次可以让学生知道口腔是旅行第一站,让学生体验食物在食管中的蠕动也是为后面的消化运动做铺垫。另外,在课堂上吃点东西既充饥又有乐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

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看完静态的旅行图外,为了加深理解和印象,还多媒体出示了动态的食物形成路线,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

由于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所以在绘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这个教学环节上花了较大的功夫。通过小组合作根据生活经验绘制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找出差异,再看动态食物行程,各小组进行自我修正,再绘制正确旅行图,最后找出先后画的旅行图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消化过程。这看似繁琐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对本课知识重点的消化和内化。

由于认识各器官的功能和特点是比较难的内容,且不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这部分主要是结合视频录像和教师配合文字内容讲述介绍为主,学生只需适当了解。

肝胆胰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范畴,这在医学界也没有定论,在这部分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有适当了解。

通过让学生知道人倒立也能吃东西,使他们明白食物运动的主要方式是蠕动,和重力无关。两个实验可以形象地说明在胃和食管中食物通过蠕动来消化和吸收。学生结合前部分播放的录像,很容易就理解了。把比较难讲解的东西用直观的录像反映出来,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后,让知识指导生活,通过对饮食行为习惯的辨析,了解饮食习惯谚语,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