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汇总17篇)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4-01-08 22:27:16 作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这里有一些经过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教案《孔雀东南飞》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两课时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入新课。

1、乐府和乐府诗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见相关资料与练习。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现代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物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家庭、爱情、事业等方面的经历和感悟。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读者的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

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1.讲授法:介绍作者、小说背景和创作背景。

2.阅读法: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1.导入。

介绍《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

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可以采用逐章节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同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讨论。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爱情与婚姻:小说中的爱情和婚姻关系复杂,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的'问题?

4.总结。

总结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启示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教学课件和ppt。

本次教学通过讲授、阅读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和课堂互动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孔雀东南飞》教案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教学理念: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 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

生读“十三能织素”段。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 2 : 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 : 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生4 : 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4 : 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6 : 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 : 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 : 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

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 :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生1: 严妆。

师 :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5: 严妆 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课后可进行练笔。

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生12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 :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12 : 是的。

师 :如何理解?

生12 :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 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12 沉默)。

师: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 :当然富有。

师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 :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 :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7: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 :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 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这是第一。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

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在“重点鉴赏”中,让学生从“新妇起严妆”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做,比单纯欣赏主人公的美更有意义。学生是有悟性的,他们说,兰芝的美是深有内涵的,不仅令人愉悦,也能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生。综合能力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

常想,语文教学要走出低谷,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一大途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收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观念势在必行。或许我的这节课就是一个尝试。

教案《孔雀东南飞》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目标b

三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3.课后练习二三题;

4.《咬文嚼字》

五、教学后记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以惜别离为题,发挥想象扩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别的部分

教案《孔雀东南飞》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 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教案《孔雀东南飞》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孔雀东南飞》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创设情景教学。

(3)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改编和话剧的表演中,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前检查。

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

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

3、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三)安排学生表演。

1、剧本分两部分:刘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两幕之中可各分几场,让学生分组表演。

2、结尾部分处理:配乐朗诵,采用《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由一位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读:两家求和葬,和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演绎,使话剧难以表现的浪漫主义结尾得到了很好地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意境,又表达出结尾部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1、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异。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有一定的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蛮横;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陋。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是一个女子致命的弱点。再者作为一个独自抚养儿子寡居多年的母亲,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说明:这问题有很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另娶他人,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恰巧与陆游相遇,一对有情人相对无言。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见到这首词,和之。不久唐琬抑郁而亡,而陆游也抱恨终生。

播放这两首词的朗诵。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说明:这一内容的扩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摧残及其吃人的本质。

梁祝的化蝶,焦刘的孔雀东南飞,陆唐的钗头凤,哪个不是以悲剧结尾,哪个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泪,从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礼教。几千年来,冷酷的封建礼教,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

(六)布置作业。

思考:焦仲卿的母亲爱她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她儿子的美满婚姻?

语文教学中可以打破文体的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搞好素质教育。

《孔雀东南飞》教案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孔雀东南飞》教案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两课时。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入新课。

1、乐府和乐府诗。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见相关资料与练习。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雀东南飞》教案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 (苍天啊) 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

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但是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生答都了解了。

师: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么,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所以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生: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后半生。

师:恩,说到了孝顺,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顺一说。如果说不逃走是孝顺,那么后来殉情也是不孝顺了。因为你死了,又有谁去照顾你母亲呢?逃走是不孝顺,殉情也是不孝顺,不如逃走,还可以保全爱情。

师: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顺,那为什么不私奔呢?

生:我认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为他还觉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刘兰芝暂时回家,希望自己最终能说服母亲改变主意。

师:哦,还抱有希望。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课文中有没有体现?

生:有。

师:你读读相关的句子?

生读:“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卿但还家去,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这两句话说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办法说服母亲,再把刘兰芝接回来。

师:恩,说得很有道理,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生:我还有个问题,课文最后写“两家求合葬”,我觉得焦仲卿的母亲在焦仲卿他们生前就不好好对他们,死后才想到对合葬,有点惺惺作态。

生:我觉得这是焦母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觉得可贵吧!

师:这种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觉可贵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发生?

生:现实生活中有。

师:是。生活中这些情况都有。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其实不仅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写法,外国的很多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结局。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生纷纷抢着回答:《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是的,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与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结局相似。罗与朱两个家族是世仇,但他们两个相爱了,最终因各种原因,两个人双双毙命。此时两家才化解仇恨,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这后面怎么进行的,记不大清楚了,问了几个学生,对这里也有点模糊,说是我到了这里,就说这些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来谈谈焦母。于是大家就开始谈焦母。

生:焦母很专横。

师:从哪里体现?

生:文章第二段,刘兰芝日夜劳作,她还要嫌弃她。

师:恩,找得对。我们看,刘兰芝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说明她很勤劳,但是“三日断五匹”,“大人”还“故嫌迟”,这表明焦母对刘兰芝的要求。

生:太苛刻了。

师:对,太苛刻。

师:焦母是怎么评价刘兰芝的?书中原句。

生:“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

师:那刘兰芝是不是如此呢?

生:不是。书中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并不是不听婆婆的话,而是很事事顺从婆婆。

师: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经在论坛上说讨论兰芝被遣原因是画蛇之笔。我本不想讨论,但已明显感到学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番。

学生开始讨论。

生:我觉得她是嫉妒刘兰芝,因为焦仲卿那么爱刘兰芝。

这个学生一说完,我就觉得惊讶,我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强的猜测能力。

师: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拥有的特点。

当然,有学生并不赞同嫉妒之说。

生:我猜测是因为她觉得刘兰芝的陪嫁太少了。

师:你如何得知?

生:文章没有说,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帮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给焦?她不会选择更好的吗?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我想问问大家,焦与刘的家庭条件分别怎样?

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门里任职,有升官的可能。

师:刘呢?书中有没有相应句子?

生:有。辞别之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从小生长在乡间。地位低下。

师:古人结婚很讲究。

生:门当户对。

师:焦母有没有相关句子?

生开始找。

生:焦决意自杀时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我特别指出“贵贱”二字。

但马上又有学生质疑了。

生:既然看重贵贱,门当户对,为什么开始又同意娶刘兰芝呢?

这个问题一出来,马上令其他学生议论纷纷。我也很高兴学生有如此强烈的质疑能力,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

有一位学生思考几秒钟后,马上站起来阐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个很荒唐的理由,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焦母嫌弃刘兰芝无后。

因为有的学生还在议论,可能没听清,我就把这个学生的说法重复了一遍。马上有学生笑了。也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我顺势引导。

师:我们文章中有没有提到焦刘的子女?

生答没有。有学生在下面开始说“无后为大”的话了。我抓住这一点,又说。

师:古人说“孝”,有这么一说,“不孝有三——”

学生跟着说,我就说很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课上到这里,就下课了。

后记:其实讨不讨论原因我觉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说的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有了某种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别不好的欲望,我们还是可以加以引导的。

这节课其实容量还是不大。我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学生讲到哪我就引导到哪,我觉得有点能明白李镇西老师上《致女儿的信》里说的要时时留意学生的发言的话了。

我明天打算让学生明白,其实所谓的理由都是“无谓”的,刘被遣是背了“莫须有”的罪名的,这才是令人伤感的地方。要让学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道理。要让学生体会到刘的悲剧的根源及文章悲剧意义。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悲凉,那么讲授本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有学生又问到文章为什么又写刘再嫁?如果按古代观念,被遣的女子还能得到“县令”“太守”的垂青,是不可能的。学生进行了探讨,也很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_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_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案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然后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明确:悲伤、哀怨(等)

(三)深入研读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内容分析。

明确: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的美貌,以及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侧面烘托对她命运不公的谴责。

(3)兰芝再嫁时候的状态又是么样子的呢?。

明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无疑都反映了刘兰芝的善良。

明确:“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重情重义,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争取。

明确: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出爱情的美丽和忠贞。

(四)拓展延伸

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刘兰芝被休。

呈现方式:你们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明确: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放乐曲)一样。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案

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师生问候。

师: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生背诵课文,背得比较好。

师:背得比较整齐,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生打开课本。)

师: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生在书本上划记。)

(生表示同意,于是开始让学生读。)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概括的不错,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请坐。

师: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贺智刚: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有学生在下面答:《卫风·氓》

师: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读了那几段,和他们一样。

有学生笑了。我也笑。

师:读的也一样。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师: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生答:焦仲卿。

师:女主人公叫——

生:刘兰芝。

师: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吗?

生:没有,只有姓,姓刘。

师:那大家从哪知道的?

生:第11页有“兰芝惭阿母”。

师:是的,大家找得很对!很好!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师:有没有把全文都读过了的同学?

有学生回答说“有”。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范文推荐
  • 01-08 实习生工作总结篇(专业16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梳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重复犯错,提高工作质量。范文中还包括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解决办法,给出了实用
  • 01-08 大学生补助助学金申请书范文(20篇)
    通过编写一份出色的助学金申请书,我们可以向评审委员会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家庭背景和奋斗精神,从而增加获得助学金的机会。以下是一些用词得当、表达清晰的助学金申请书
  • 01-08 电话销售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优秀23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对销售手段和销售技巧进行反思和提升的机会。接下来是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提高销售业绩有所帮助。我负责电话销售展台的设计,
  • 01-08 六年级副班主任工作总结(模板17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我们表达自己观点、倡导改革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能够给我们提供启示和思路,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教室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地方,有一个舒
  • 01-08 风俗调查报告总结(通用20篇)
    调查报告的编写还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报告内容。这里有一份精心编写的调查报告,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希望能对
  • 01-08 物业公司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报(通用18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我们评估自己工作表现的机会,也是规划未来工作方向的重要参考。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其中包含了不同行业和岗位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
  • 01-08 锅炉工程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模板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份材料。最后,请大家放松心情,阅读这些范文时保持开放的思维,相信它们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总结有所启发和
  • 01-08 小学教师个人转正申请书(热门16篇)
    教师转正是一种通过考核机制,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师转正申请材料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尊敬的x区教育
  • 01-08 春季园长工作计划(热门20篇)
    编写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更有序地进行工作,避免因为琐事而偏离主要任务。来看看下面这份工作计划书范文,或许对你的工作计划有所帮助。过完年就迎来了xx年春
  • 01-08 爱耳日讲座主持词(汇总21篇)
    感谢组织方的信任,让我有机会为大家担任主持人,我将竭尽全力做好这个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主持人的范例和措辞,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