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休闲农业论文题目 发展中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论文(大全8篇)

最新休闲农业论文题目 发展中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论文(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19:24:37 作者:JQ文豪 最新休闲农业论文题目 发展中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论文(大全8篇)

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恩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感谢,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成长。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感恩的真实案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一

彭阳小吃有荞面搅团、条条、弯播子、摊馍馍;燕面糅糅;凉风;洋芋擦擦等,是城里人盼望的绿色食品。

1.2独特土特产

一是彭阳杏脯、桃脯、果肉等,源于大自然的山果,绿色环保;二是朝那鸡,自然式放养,以草虫为食,不饲喂任何饲料、不添加任何激素。三是黄酒,传统工艺,纯粮酿造,保健养身。

2目前存在的劣势

2.1基础设施不全

1)道路不畅。随着茹河瀑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目前,仅有省道203一条公路通往城阳乡杨坪村,且道路仅有两个车道,狭窄不平。同时,进入茹河瀑布只有穿过韩寨居民点中央的一条宽4m的硬化路,车辆拥挤。

2)没有停车场。在茹河第2道瀑布上端有一个小型停车场,现在也被经营摊位占据一半。致使车辆在道路两旁停放,给本已拥挤不堪的通道雪上加霜,安全隐患极大,影响休闲心情。

2.2休闲设施不全

1)吃住没有场所,都是路边地摊,环境卫生差。

2)亲身体验设施不全。目前,城阳乡杨坪村果树以山桃、野杏为主,且全部为自然栽种,水果、蔬菜也为露天种植,影响时效,没有发展设施农业。

3)没能提供休闲场所。人们从城市走出,贴近大自然,就为放松心情,但杨坪村没有提供休闲场所,如院落、帐蓬的固定场所。有些人露天路旁烧烤,污染环境,带来隐患。

2.3管理理念跟不上

大部分休闲农业仍以农户单个开放为主,各自为营,为拉客相互排挤,甚至出现宰客、欺客、哄客现象。

2.4污染严重

人们每到一处都制造垃圾,进入茹河瀑布区域,随处可见垃圾成堆,水面漂流。故而,一定要提高思想意识,保护自然环境。

2.5范围狭小

彭阳县大部分旅游休闲地都比较分散,范围狭小,杨坪村茹河瀑布一样。仅有2道瀑布,游玩时间短。美好的自然风景没有配套的吃、玩、娱乐、休闲就达不到休闲目的,也就不能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发展措施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彭阳县所有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地方,基础设施是关键,杨坪村茹河瀑布也不例外。

1)加强道路建设,路通万事通。如今我国小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自驾游成为目前最时尚的旅游方式,道路不好,阻止大批游客到来。同时,休闲农业的道路也要加强,杨坪村应再修1条进入茹河瀑布的道路,形成出入环形结构,互不影响。

2)加大停车场建设,。杨坪村可征用一部分育苗土地,建设一个大型停车场,容纳更多车辆,应对小长假旅游高峰。

3)茹河瀑布内的设施要加强,小道、休息座位、凉亭等设施,既可美化环境,又能提供人们休闲。

3.2健全休闲设施

建设设施农业大棚,引进栽种热带水果等,让游客任何时间来到此地,都能亲自采摘果实,动手做出喜欢的食品。达到劳动、休闲、养身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效果。

3.3转变观念

打破农户自发式的经营观念。统一规划,打造彭阳民风淳朴旅游品牌。统一规划,要有吃、喝、娱乐的不同区域,必要时引进企业+农户模式,让企业投资,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彭阳特色小吃优势,促进休闲农业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提升知名度。

3.4加强污染治理

建立垃圾存放设施;建立志愿服务队,加大垃圾的清理;加大宣传,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意识。

3.5加大开发力度

茹河瀑布两边山形独特,可建设果园、体验园、烧烤园;同时,可搭建帐蓬,提供住宿地。必要时,多地建立联系制度,形成统一的休闲模式,推动彭阳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二

生态休闲农业是基于生态环保基地生产并发展的,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文化等产业发展作为主题,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系统化执行需要,保证一体化发展,以促进经济系统的形成。

1生态休闲农业在实践发展中的重要性

生态休闲农业为当前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各个发展行业下,具备有力地位。如:能促进农民工就业。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为旅游行业、运输行业、餐饮行业等提供服务,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基础上,也使其达到更高效益。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一些产业发展能力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民工也丧失了打工的机会。所以,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农民工的积极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因为生态休闲农业具备较强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其需要得人物更多,需要为其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如: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因为生态休闲农业是对农业产业的开发,在保留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也达到了农业和农村能源的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确保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达到整体的可持续进步。生态休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因为生态休闲农业是基于自然资源实现的,其存在的资源能为环境发展提供有力载体,基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保证产品质量十分必要。因此,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结合性,不仅会达到经济的循环发展,也能为农民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休闲农业也能促进农业文化的扩展和传承。农业文化主要为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在发展过程中,达到了整体的动态化,也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提供有效途径,促进农业文化的广泛应用与挖掘。也能保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基于多个产业形势,促进农业多种结构的优化,保证整体效益的获取[1]。

2生态休闲农业在实践发展中的执行对策

通过分析发现发现,农业和农村能源的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确保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达到整体的可持续进步。生态休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十分必要,下文中,对其做出探讨,分别在农业特色,生态休闲农业文化内涵、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等要点做出分析。

2.1凸显农业特色

生态休闲农业为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新型产业,基于文化、农村特色和乡村民俗等作为支撑。所以,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需要根据一定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特色的发挥,保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加强对农业文化资源的积极开发,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的优质化,为现代农产品应用也提供有力条件。在逐渐完善基础上,还需要对生态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充分渗透,促进农业资源的丰富性,确保在农业特色化发展下,对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以达到多个产品的形成和发展,实现新型生态休闲农业模式。

2.2渗透生态休闲农业文化内涵

在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化发展中,文化内涵为其中的基础条件。在现代社会积极发展下,人们增强对文化的重视,更追求对文化的探究。地方传统文化能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促进生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整体上,要加大力度发展民俗型休闲农业,对土地资源、田野、森林等资源充分应用,优化现代人文资源。还要根据地区内的传统群落、历史因素等,实现生态休闲农业和文化的充分结合,以丰富生态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2]。

2.3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升级

生态休闲农业是基于多个产业联合形成的,具备的功能更多、产品组合形式多。单一的产品形式是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只有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开发高端休闲产业,才能为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保障。工作中,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当前的单一现象。基于单一产业,在能够维护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对新产业积极开发,以促进生态休闲农业的延伸,保证其价值的实现与发挥。还需要对生态休闲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执行下,促进各个流程的稳定与结合,打造产业链,能实现产业经营,也能避免其风险的产生。在这种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下,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也能为农民收入提供更多条件[3]。

2.4实现环境保护

生态休闲农业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执行生态环境十分必要。为了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性,将增强其承载能力。在一定区域内,促进整体的集中化,对环保技术有力推广,可以为其构建集中收集点和无害化处理站点,确保在农业经营工作中,实现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清洁能源的应用,保证集中化环保服务能力的提升,避免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遭受破坏。还需要对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处理,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体化,保证整体的全面进步。

2.5提高人员素质

生态休闲农业中,具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其含有的部分为农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其存在的经营内容也更为多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证人员培训工作的规范性,构建专门的生态休闲农业机构,并将其作为指导,保证能对相关的技术知识、服务理论等有效学习。不仅如此,还需要做好招聘工作,引进多学科知识人人才,促进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要根据一定规范,实现安全卫生管理工作,促进工作的针对性开展,达到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督。为了提升服务质量,还需要实现多方面的一体化执行,在为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打造其专有特色,以丰富其内涵。

3总结

生态休闲农业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环境,使消费者能积极、全身心的投入到产业中。同时,基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也能达到多方面的协调与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应用,促使其加工与生产工作的优化发展,保证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3]洪亮,陈晓刚,刘懿.山地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究——以六盘水市瑞民农业生态观光园为例[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7,(3):534-536.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三

该手法主要是受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城市休闲空间改造时注重把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巴塞罗那经验告诉我们:公共休闲空间的主体是人,附近居民是主要参与者。受当今激烈市场经济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休息、娱乐、交流、生活的场所,其改造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的需要和情感需求,做到真正服务于当地居民。中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改造都缺乏这一种平易近人的手法。

3。2本地化手法

从上述巴塞罗那成功的城市休闲空间改造案例不难看出,改造后的休闲空间特色化明显,附近居民对其有这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主要归功于设计者们深入分析当地休闲空间的特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地势起伏、附近居民的类别及收入水平、历史传说等,使得附近居民无论男女老少情感上都能融入,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都市休闲空间。这点是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普遍欠缺的,全国同级临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色、可识型,造成居民对我国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的审美疲劳。

3。3简单化手法

简单而不乏味的设计手法是巴塞罗那城市休闲空间的又一亮点,特别是公园的设计建造都是这一手法下的杰作。公园的建筑用来给居民创造空间以供休闲放松,而不是创造一大推没用而又复杂的造型,相反是使用简单朴素耐用的素材,以及不用修剪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利用地势,尊重自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最后创造了既实用又美观城市休闲场所。在当下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值得我们思索。

3。4可延续性手法

休闲空间的创新规划发展应尊重历史文化原貌、自然生态,持续经营保证下一代的休闲质量。一方面,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应“保护自然和人造环境及自然资源”、“充满弹性以适应不断的改变”。另一方面,空间建筑风格决不能简单盲目追求时尚,而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需求出发,创造既能传承历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休闲空间。巴塞罗那圣家堂的建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一代一代继传这种文化的财富,锻造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所以要抓住城市本身发展的契机,思考城市未来休闲空间的可持续性,突出城市的风格,这样城市才能永远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着。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李建波,张景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5)。

[3]@王莹。城市商业文化街改造中各种利益矛盾与解决途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2)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推动了现代城市休闲空间的建设,对其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可持续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巴塞罗那模式”,探讨中国现代城市休闲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措施。

关键词:巴塞罗那模式;休闲空间;现代城市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科学信息技术日趋完善,共同迎来了现代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城市休闲空间则是其休闲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当今中国现代休闲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公园、广场、道路、商业步行街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工作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都需要休闲的公共空间得到放松。因此,在借鉴巴塞罗那城市规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对于以人为本国家政策的落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五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六

一、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销售、物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为国民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2]。相关统计框架并未明确将哪些产业门类列入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甚至根本没有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相关分类,但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农业所包含的创意成分日渐增多,创意甚至逐步成为休闲农业的核心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本研究认为在理论探讨时将休闲农业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阶段。

二、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集聚化

从关联的角度分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有产业纵向关联与产业横向关联等模式。其中产业纵向关联形成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即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上游产业(如研究开发、设计等)、中游产业(如生产加工等)、下游产业(如包装、销售、物流、服务等)等互相关联、互相协作、互相依存的产业链聚集网络;产业横向关联形成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主要分为核心层次(如创意休闲农产品生产企业)、辅助性产业(如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设施设备加工业)、中介服务产业(如科技咨询机构等)、新延伸产业(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四个层次。近年来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以城市居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等为主的多功能创意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以休闲健身、体验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创意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区水乡为依托的以“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以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创意休闲农业区[3]。

(二)渗透融合化

产业渗透融合不是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原始形态。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创意产业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技术推动了传媒间的相互融合;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互联网、数学、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应用,推进了音乐、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借助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融合从主体上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传统休闲农业产业与农业产业(包括创意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渗透融合,而科技与文化元素及创意手段的巧妙运用,使渗透融合具有可行性;另一种模式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业的渗透融合,这种渗透融合是产业内部的一种重新整合的状态[4]。

(三)平台化

会展经济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以主题参与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与产品、文化交流与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人文历史与社会经济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体现全球一体化、产业化与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市场经济模式;同时也具有高“溢出效应”、高附加值、生态环保的特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与创意休闲农业相关的各种会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机,会展带来的产值占整个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产值的比例不断提升,会展经济将逐步成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与创意休闲农业相关的会展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推动旅游、餐饮与住宿、包装与设施设备加工业、建筑业、商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法国巴黎大型国际会展的年直接收入达30多亿欧元,而德国会展经济的年收益都在200亿欧元以上,同时提供了23万个就业岗位[3]。

(四)体验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追求物质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多地希望获得参与体验,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得更多的愉悦身心的享受;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附在消费产品之上的快乐和文化,有形的物质产品只是一个平台。体验因素广泛地涉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各个领域,如从生态餐厅到生态农业庄园、从创意休闲农业庄园的产业特色品种试验示范到消费者参与农事劳作、从农耕文化的展示到农具的简单制作、从特色开心农场到创意休闲农业产品购物中心。体验因素融入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趋势不可改变,消费者对一般化的参与体验逐渐丧失兴趣,只有新、奇、特、时尚化且经常地变化花样并保持新鲜的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创意休闲农业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实现消费者的多次消费,必须对参与体验的内容、形式等经常进行创新。

(五)信息化

信息与交通的发达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撑,而全球化的本质是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能自由地流动。根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形态,本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可分为“在地产品”、“在场产品”、“在线产品”三种基本形态。“在线产品”是利用数字和电子模拟技术通过互联网,把创意休闲农产品和相关内容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进而流传世界各地的产品形态。“在地产品”与“在场产品”的知名度取决于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在线产品”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作为载体,能为创意休闲农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更广泛、更快捷的.传播,从而具备“溢出效应”和全球化的特征。可以预见,“在线产品”将逐步发展成为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的主角之一。

(六)生态化

创意产业商品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是知识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其本身是不需要消耗任何原材料和能源的,更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只是需要一些有形载体作为传播手段;同时创意休闲农业又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大量转移其国内的传统产业,而大力发展城市创意产业、无烟工业。生态化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生态化不仅是指有形的生态,也指无形的生态。在农业领域,或以自然景观为载体,通过作物品种改良、科技运用、地方文史、民俗等多元素的组合,引发人们对创意农业的感悟,体验原乡生活的鲜奇成果,实现农业增收、“观”者休闲双赢的目的。或者运用园艺、园林手法对农场、农庄、林场、牧场进行创意设计,场景“公园式”、建筑“山庄式”或“别墅式”、休闲娱乐式,体现人居生活的理念。用生态的理念贯穿并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七)农业文化化

湖南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也非常深厚,但由于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产业缺乏对农业文化的开发,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依托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化自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农业文化是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与农业有关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因此农业文化是创意休闲农业产业进行创意的主要元素。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深度挖掘农业文化的内涵,寻求农业文化与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最佳结合点,寻求农业文化与当地区域农业资源的完美结合点,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农庄独特的具有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内涵。农业文化创意是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途径,湖南不同区域举办的柑橘节、葡萄节、桃花节等都融入了农业文化的元素;体现不同农业文化的创意休闲产品如桃木工艺品、玻璃西瓜、水果南瓜、蝶翅画等,都有浓浓的文化韵味[4]。

三、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现状,通过整合资源并改造提升发展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实际,同时结合创意休闲农业的属性功能与特征及发展方向,本研究把多元创意引领型发展模式、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七大模式作为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模式。

(一)多元创意引领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利用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创意理念并运用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经营、生态、服务、品牌等多种创意手段与途径,贯穿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突出传统创意休闲农业的主题和品牌效应,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核心理念,既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又具有区域示范作用[5-6]。

(二)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在依托农业资源,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农业文化、非农业文化)资源,寻求文化与农业产业或农业资源的结合点的基础上,达到以文化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其农村繁荣、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民增收,拓展农业产业发展层次的目的,创造出以文化内涵引领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5]。

(三)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围绕区域优势农业资源和品牌资源,运用创意技巧促进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业、创意农业、文化业、商业等产业的高度融合并达到产业升级,以此来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提升区域农业的整体形象,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该模式不仅要求资源是特色农林牧渔、特殊民俗风情和农业文化等,而且还需要具备区域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5]。

(四)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

营销学认为根据市场需求而创新出的具有新颖性、唯一性、独特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更容易被市场认可,生命力更长久。为此必须在最初的创意休闲农业项目规划设计时,就应注重市场的调研,以市场需求来定创意休闲农业项目和相关产品,并且所有的项目在建设与生产中都应始终贯彻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地调整相关项目与产品,达到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才能使项目永葆生命力[5]。

(五)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延展,以第三产业(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一条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开发,逐步挖掘创意休闲农产品的附加值升值潜力,达到提高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利润空间的目的,从而获得一、二、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综合高额效益。

(六)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

农业公园或农业某一主题公园(如葡萄公园、南瓜公园等),不仅具有农业的内涵,还兼有公园与园林的特征,而主题公园就是创意休闲农业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该模式是把城市公园的经营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中,巧妙地利用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品牌等创意元素,将农业生产过程与场所、农产品销售与消费场所、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场所融为一体,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与民俗风情、农业生态环境等开发农业生产的生态与服务创意,确立农业公园化的创新理念,打造主题农业公园,从而使农业具有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与培训、参与体验等多种功能。

(七)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

将多个创意休闲农业项目集中在某个区域或地带,而形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该模式通过把小规模的创意休闲农业企业集聚在一起,按照策略联盟的形式统一经营组织管理、统一品牌,形成风格各异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创意休闲农业集聚区。该模式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和地理环境或者具有相同的资源优势和地理生态环境,以该区域地带范围内农业产业资源、农业自然田园风光、农村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为发展基础,以农产品及创意休闲农产品生产、农业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与培训、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与健身、康体养生与美容、参与体验、产品展示与交易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农村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农业种养加产业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成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产业高度融合与发展的具有相应规模和特色的、体现科技与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3]。

四、结语

研究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而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阶段,在相关统计时应把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纳入创意休闲农业的统计范畴。通过总结分析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发展方向与模式,结合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构建了创意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模式,为湖南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典型的发展模式,能为湖南创意休闲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七

摘要:郑州休闲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规模、结构、服务、产品、内容、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笔者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提出“稳步提升休闲农园水平、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等具体发展途径,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制定规范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对策以实现郑州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史亚军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7]张发民.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选择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7):3-4,9.

休闲农业论文题目篇八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5)。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