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最新论语教学反思(模板5篇)

最新论语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22:07:05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论语教学反思(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教学反思篇一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十则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习和学习,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迫使我挤时间阅读作品,因为不读书就无法与学生交流,不读书就会被学生淘汰。所以我也经常光顾书店,下课就去阅览室上网查资料,了解新动态,也提高了我的素质。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促使我对语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首先,课外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实验教材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实验教材带来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绝不是光靠课堂上老师讲课能形成的。凡是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均得益于课外阅读。个性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来自老师的一言堂,那样只会束缚学生。学生必须从不同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形式。其次,树立课程大于教材的观念。课程改革提出:活化课程次源,树立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他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桓。最后,课外阅读能提高人的修养。“知书达理”这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能明白事理,会办事,会做人。优秀的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对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有了新的上升。

这次课改实验给我带来太多的变化,太多的启迪。初中时期是课外阅读的重要阶段。托尔斯泰主张:“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各个最优秀作家的书。”所以,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

论语教学反思篇二

《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教学反思篇三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

比如第5.22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

又如第11.13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

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

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

论语教学反思篇四

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一、导入: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

(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

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

(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练习背一背。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其它论语吗?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学生能够把论语改写成白话文,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论语的意思。

论语教学反思篇五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