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2023年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汇总8篇)

2023年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汇总8篇)

时间:2023-09-26 10:48:46 作者:影墨 2023年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汇总8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一

我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现场确认工作顺利结束,共有84460名考生在我省28个报考点进行了现场确认(不含推免生)。这一数字比增加14200人,增幅为20.2%。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为52341人,占报考总人数的62%。

同时,全国报考我省域内45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88015人(不含推免考生)。这一数字比20增加了10750人,增幅为13.9%。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为52608人,占报考总人数的59.8%。

全省20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沈阳、大连、锦州等考区的考生人数已大幅度超过本地区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

沈阳市共接纳报名考生33945人,比年增加5710人。沈阳市报考人员中,在职人员为6418人,同比增加1481人,占报名总人数的18.9%;应届(含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为22153人,同比增加3153人,占报名总人数的65.3%;其他人员为5374人,同比增加1076人,占报名总人数的15.8%。

省招考办表示,面对考生人数的剧增,全省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做好了充分准备,对于未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所缴纳的报名考试费,将于近期组织退费。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定于2016年12月24日至25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科目在26日进行。考生可于12月15日至26日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下载打印《准考证》。

为何今年考研人数激增?

首先,2017年是全国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取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并纳入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第一年。也就是说,2017年在职硕士和全日制硕士将一起考试,这是导致报考人数激增的首要原因。从数字占比上也可以看出,2017年报考人员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占报考总人数的62%,而2016年应届生占65.5%,可见应届生比例下降,在职人员占比增加。

2016年报考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为46016人,2017年应届生为52341人,增加了6000多人,这说明即便去除在职人员考研的因素,应届毕业生考研的热度今年依旧上升。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今年全省毕业生总人数再度攀升,毕业生基数大了,考研的学生也会变多;其次,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提升专业实力,冲击高质量岗位。

数字对比

2016年回温今年首破8万人

记者统计了近七年来我省研究生考试实际参加人数和报考人数的变化情况。、、为逐年上升趋势,20达到峰值,全省共68000多人实考。从年以后,考研人数开始逐年下降,赴考人数为5年来最低,比减少4416人。2016年考研热度回温,报考人数突破7万人,比20有较大幅度增长。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更是首次突破8万人,创下历史最高值。

从全国数据来看,20全国考研人数为171.5万,自以来首次下降;年考研人数再次下降,总人数为164.9万,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2016年全国考研人数达177万,比2015年增长7%,考研人数出现明显反弹。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招生规模从19的9.2万人激增到的36.6万人,7年间增长了近4倍,年均增幅接近29%。据统计,截至20,全国授予研究生学位共计126.65万人,其中博士学位16.12万人,授予硕士学位110.53万人。与1982年相比,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了32.92倍,在校研究生数量增长了36.9倍。,我国招收研究生40万人,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110万人。

在这种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越来越遭到了社会的质疑。为了解答社会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疑问,受国务院学位办的委托,我们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于近期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还召开了一次专家座谈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比较客观、全面的分析。

一、质量·目标与评价视角

为了确定如何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首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定义,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简单地说就是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从广义来说,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则是其学术水准、创新能力、文化及道德素养、团队精神等的综合体现。

我们知道教育目标本身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指标。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这导致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计划、培养学制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我们认为,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者、精英。无论培养出来的博士毕业生今后是在学术界、政界还是在工业界、非政府机关等就业,他们都需要创造性地发展知识,批判性地传承知识,并在各种场合传达学术理念、价值,或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我们曾经把硕士生也是当做学术精英来培养的。从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模比较小,可以进行精英化培养,但现在由于我国的硕士生培养规模已经很大了,很难再用精英化的培养方式来培养硕士生。而且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博士生教育阶段。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认为今后硕士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少部分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外,大量的应该是面向社会实际应用部门,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这样,我们就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当今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就可以引入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概念。所谓外部质量,就是指研究生对外部环境适应的程度,或者说其毕业后对工作岗位适应的程度,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的适应性,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是结构适应性,也就是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所谓内部质量,主要是指研究生的学术和学业成就,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创新性、规范性和伦理性,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性。而创新性的核心是原创性,只有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才可以引起技术的变革。所谓规范性,是指学术论文和科学研究是否符合论文或科学研究的规范,方法是否科学,其中论文的规范性可以由同行资深编辑或优秀编辑软件等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以由同行专家评价。对于学术的伦理性,则应有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审查,重点强调是否遵循了科学伦理,有无抄袭、杜撰、编造数据、伪造证据等行为。

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质量”既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也是一个政策的概念。所谓比较的概念,就是说把我们今天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前些年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相比,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相比,其质量到底如何?所谓政策的概念,就是说对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什么、引导的是什么、针对的是什么,如强调把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成为科学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领军人物,这样我们就清楚了研究生教育政策目标,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才能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政策或策略,来强化、改进、提高研究生教育某方面的质量。

这样我们就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定义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从比较和政策两个维度建立了质量的评价基准视角;从培养目标出发确立了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的质量评价基准。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根据以上的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理解及评价视角和评价基准的确定,我们主要就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风状况、内部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现状。

1.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

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本次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的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对我国目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给与了肯定,但这种肯定是低水平的肯定。因为有1/3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一般”,有1/4的导师和1/3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生生源质量“一般”。

从历史变化来看,导师们认为和前些年比较现在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和“略有提高”的比例合计为40%,选择“基本持平”的为33%,选择“略有下降”和“明显下降”的为27%。可见,导师们对近些年来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变化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只有40%,有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降了。据北京大学课题组的调查,过去5年即—20,博士生生源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根据对博士生导师的问卷显示:只有28.2%的导师认为过去5年博士生生源质量有所提高,而30.9%的人认为持平,更有40.9%的人认为有所下降。虽然这一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相比更为悲观,但所说明的问题是一致的。特别是关于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研究生的学风现状评价

研究生的学风,是研究生学习风貌和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踏实的学风,会造就勤奋、刻苦,崇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人才;浮躁的学风,则会导致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低劣。因此,学风的好坏直接传递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息,反映着研究生们的精神风貌。

根据研究生管理人员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风评价,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的总体表现都是不错的。如他们对博士生学风的评价中,选择“优”和“良”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5%和48%,合计达到83%;对硕士生学风的评价中,选择“优”和“良”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24%和53%,总计为77%。导师们对硕士生的学风评价中,选择“优”和“良”的比例分别为18%和53%,合计达到71%;对博士生学风的评价中,选择“优”和“良”的比例分别为30%和51%,合计达到81%。这一评价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的判断:我国研究生的学风总体是优良的,也存在一些非主流的问题。

3.研究生的内部适应性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如果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就难以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其研究潜力也很难发挥。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本令人满意,但硕士生的知识结构有待大幅度提升。导师们对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评价选择“优”和“良”的比例分别为18%和59%,合计达77%;认为硕士生的知识结构“优”和“良”的比例分别为11%和49%,合计为60%。可见导师们对博士生的知识结构是基本满意的,而对硕士生的知识结构虽然整体来看持正面态度的多,但也有40%的导师认为目前硕士生的知识结构“一般”甚至“差”。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三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xx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xx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xx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中要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同时要加大其招生数量,在培养目标上,要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今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基本上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持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在整个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1.1师资力量

目前大部分高校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师不具备工程实践经历,也没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有的没有科研项目作为支撑。对专业学位的硕士生采取放羊式培养。只是把学生当成获得自己科研绩效分的手段,没有真正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角度去培养落实。

1.2保障体系不健全

虽然各个高校均有相关的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方案,但是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不够全面和具体,很多政策只是停留在文件的表面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形成。

1.3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专业学位硕士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专硕的真实涵义,很多学校把专硕的学生当成学术型硕士生一样来培养。学生要在其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上有清晰明确的自我认识。

1.4优质课程建设滞后

要培养出优秀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一定要有优质精品课程作为支撑。好的课程要有好的老师来上,但是好的老师也不一定能够开发出好的课程。很多学校的教师都缺乏国际视野的课程研发理念,也缺少一支结构合理和优质课程研发团队。

2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2.1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克服同质化培养弊端,也要克服现有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要不断地变革专业学生硕士生的课程形成机制,要引人多主体参与的、能够在动态中形成的新机制,增强课体系的掌握扩展能力。要建立“教材开发、资源融合、学生介人”的三位一体的课程形成机制。

2.2合作育人模式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是一种“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多次反复”的多方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基础上,突出政府机构的协调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将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部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与部队的主导作用、学校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配合作用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符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型”转变趋势,有利于明确合作育人各方的权责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更高效地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螺旋提升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通过不断循环的实习一应用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的方法来达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政产学研用”育人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其结构图如图3所示。

3总结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并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不断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为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而做出努力。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五

教育是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作出质量承诺显得至关重要。但教育是特殊的服务,教育质量承诺跟一般的商品质量承诺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发动全体老师充分讨论,结合新教育实验的内容,策划了一份教育质量承诺书:

xxx学校小学部家校合作质量承诺书

xxx学校小学部秉持“让学生享受与世界同步的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新教育实验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小学部将与家长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孩子在我校就读期间,各方面素质均有良好发展。

一、学校的承诺

1、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生活习惯,举止文明,待人礼貌,生活自理。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

3、书写工整、整洁,逐步达到美观。

5、坚持写日记,每学期发表优秀日记。

6、掌握生活英语300句。

7、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能建立个人网页。

8、培养一项爱好,逐渐形成特长。

二、教师的承诺

1、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教育与服务。

2、为人师表,态度和蔼,服饰大方,语言文雅,举止端庄。

3、备课充分,授课科学合理,批改作业认真仔细。

4、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公正评价每一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5、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热情接待家长来访,不指责家长,主动听取家长意见与建议。

6、无偿为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不收受家长礼物和现金。

7、学生因病因事未到校学习,教师及时为学生补上功课。

8、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制止学生不良行为。

三、家长的义务

1、行使监护人职责,确保孩子受完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2、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友爱同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教育孩子注意校内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

4、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5、尽其所能维护学校良好声誉,密切家校联系。

6、接受学校、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

7、努力争创学习型家庭,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道德生长环境。

8、履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监护人义务。

四、其他

1、本协议于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有效。

2、本协议如有更改,须经双方同意。

3、本协议条款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法令有抵触,则以国家法律、法规、法令为准。

4、本协议一式两份,家长与校方各执一份。

家长签章校长

年月日年月日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六

【论文摘要】公共管理硕士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本文就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2]朱立言.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3]娄成武,杜宝贵.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

[3]王子成,戴兰妹,钱杨.关于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招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1).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七

(1)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加历史教育的内容,将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研究生受教群体,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的实际内容坚定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信念。

(2)强化对比式国情教育。结合历史教育的具体史实,在今古历史的对比和差异中,提升研究生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

(3)外部管理机制等辅助内容的搭建。提振历史专业领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完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学指导原则下的反馈评估机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育调查与研究报告篇八

我国历史教育是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从传统的历史教育功能论出发,“我国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无疑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历次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都赫然醒目,而且大多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际主义或国情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并列。

[1]从历史教育的思维与倾向性着眼,“学习历史向来被认为是形成国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2]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也曾指明:“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

[3]由以上观点可见,我国历史教育能够为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提供其所需要的归属、认同、责任和使命,进一步表明了二者的紧密关联。这种关联为二者的互渗结合提供了契机。

1.1理论内涵的互渗性

研究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每个研究生都拥有较为个性化的人生目标,无论这种目标的深度与广度,该目标对于研究生个体而言至少是前瞻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体。目标是主观的价值取向,由价值观所决定。价值观是人生的航向与标尺,对个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群体亦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群体层的总体价值导向,研究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体现出当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与历史使命精髓。历史承载着群体价值观的演进过程,而价值观的发展也依托于社会历史的变革,二者天然性地结合互渗。

1.2实践途径的互渗性

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天然理论互渗性,为开展结合式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历史教育的许多内容均包含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实践教育内容的涵盖,使得历史教育能够成为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载体。研究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高素质知识能力的典型人才代表,加之这个群体本身具备的各种特性,更需要强化其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历史教育成为了培养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实践途径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价值观教育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爱国主义价值观方面的关联性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与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具备广泛的互渗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