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0篇)

2023年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4 00:18:38 作者:GZ才子 2023年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一

(一)探究让影子动起来的条件,发现影子之间的变化与手电筒的光照射物体时移动的快慢有关系。

(二)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对影子的变化感兴趣。

(三)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一)知识经验准备:玩过影子游戏。

(二)物质材料准备:彩色乌龟、小鸟、大象、小猴子、蛇、小羊弹琴、小熊打鼓等图形卡片若干;白纸、手电筒、胶棒人手一份。

(一)以“小乌龟跳舞”引入主题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

1.介绍材料

2.介绍规则

(2)你也可以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有没有成功,他是怎么做的,乌龟影子才能跳舞。

(3)操作结束后将工具收好并放回原位。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发现让影子动起来的条件。

4.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师:小朋友们,你们让乌龟的影子跳舞成功了吗?

(1)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影子会跳舞,有的乌龟影子不会跳舞?

(2)教师小结:原来要让乌龟的影子跳舞,我们要把手电筒的光照在乌龟的身上,而且你想要让它的哪个部位跳舞,哪个部位就不能贴住。

(三)第二次操作

1.幼儿操作实验,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观察知道手电筒的光照射物体时移动的快慢与影子之间的变化有关系。

播放音乐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有快有慢的让动物影子跳起舞。

2.交流与讨论

你们都成功让动物影子有快有慢的动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啊,影子之间的变化与手电筒的光照射物体时移动的快慢有关系。如果我们要让动物的影子快快的跳舞手电光就要动的快些,要让动物的影子慢慢的跳舞手电光就要动的慢些。

(四)延伸活动

师:小动物们都准备好了,森林舞会开始咯。

老师与全体幼儿一起随音乐节奏有快有慢的舞起来。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二

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时,经常会看到很多男孩子去旁边的草丛中玩,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捉虫,其实孩子们对于大自然里的许多生物都很感兴趣,只是日常的课堂教育阻碍了孩子们兴趣的发展。我想,我们幼儿园地处小区里,共享着社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何不带孩子走出校门,去感受一下自然界中的神奇呢。于是我设计了这节课。

1、在寻找、交流、讨论中认识蚱蜢,了解有关蚱蜢的特征习性。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的愿望。

社区大草地、打了洞的一次性纸杯人手一只、蚱蜢的图片、视频

一、捕捉蚱蜢

1、回忆经验,你见过蚱蜢吗?他长什么样?

2、教师带领幼儿去社区的草地上抓蚱蜢。

3、请有捕捉经验的幼儿介绍捕捉方法,并带领其他幼儿进行捕捉。

4、想想看,为什么别人的杯子里抓了好多,我的杯子里却只有1、2只?

5、捉好蚱蜢,回教室。

二、寻找资料,认识蚱蜢

1、通过实物,说说蚱蜢的外形特征。它有眼睛吗?在哪里?有几条腿?

2、说说你在哪些地方捉到的蚱蜢最多?从而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3、蚱蜢会飞吗?他得“肚皮”是什么颜色的?他喜欢吃什么?

三、了解,观察蚱蜢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图片与视频,详细得向幼儿介绍关于蚱蜢的知识。

四、进一步探索

1、我们知道了很多蚱蜢的习性特征,有谁知道蚱蜢会不会游泳?

2、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3、实验:把蚱蜢放在水里

五、把蚱蜢送回“家”

将捉来的小蚱蜢放回到草地上,回归大自然。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三

1.按要求接管子,发现管道的多种连接方法,知道节约使用材料。

2.能与同伴共同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积极参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1.课前经验准备:有接管子的经验:用接头连接过管子

2.试验材料:

各种长短不同的管子,直、弯接头,地上贴有接管子的框架标记。

1.自由接管子,回忆已有接管子的经验。

讨论:牢固连接管子及改变管子方向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1)第一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管子的连接情况。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第二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了解连接要求:节约使用材料,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两人一组合作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各组的连接情况。

3.统计使用管子的数量,知道要节约使用材料。

(1)讨论统计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同一起点开始,将使用的管子连接成直线,并在结尾处做上标记,通过比较长短,发现使用管子的多少。

(2)各组幼儿统计本组使用的管子数量,与同伴进行比较。

(3)小结:将两个分离的管子连接起来有多种连接方法,最节约材料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雷和闪电朱思彦活动目标:1.感知雷和闪电现象,对自然现象感兴趣。2.简单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知道雷雨天怎样保护自己。3.能够看图了解并完整的表述避雷的方法......

:不倒的房子设计意图: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正处在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认识事物上缺乏对其本质的了解:但是这个时期到幼儿有较强的动手能......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四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五

活动目的:

1.对探索光感兴趣。

2.积极探索,感知光的穿透现象。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记录不同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1)手电筒幼儿每人一支,并学会使用。

(2)活动前教幼儿学会用压花机压花。

(3)各种颜色的彩色纸、白布、“我的记录表”、彩色笔、压花机、石头、一段舞台灯光视频、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各种颜色的布、各种玩具。

(4)供幼儿操作的桌上铺上白布、展示记录表的底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看视频激发幼儿对探索光的兴趣。

1.播放灯光视频,激发幼儿好奇心,引起幼儿的`兴趣。

2.提问:刚才的灯光秀,你都看到了什么?

3.讨论:如果用一张白纸挡住手电筒,它还能发光吗?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

1.手电筒的光透过白色的纸会发光(同时一手拿手电),透过这些彩色纸,(教师拿出彩色纸,边说边拿,不要故意说老师准备了彩色纸,环节的递进要尽量的不着痕迹)(把纸盖在手电上,暗示操作方法)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既是提问又是过渡)

2.请小朋友猜一猜,分别用红色、绿色、……色的纸盖在手电上,(边说边指着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你觉得会看到什么颜色的光,就用彩色笔涂在对应的格子里。(记录卡和色笔放在桌子上)

3.记好了吗?光猜测可不行,要通过验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请小朋友4个一组带上记录卡去操作试一试,并在格子里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听到音乐停止时请把东西都放回篮子里,回到我身边。

4.幼儿进行实验:用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纸,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放上蓝色的纸,光就变成了蓝色了……)

5.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结果写在“我的记录表”上。

6.评价: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实验结果。(请一个幼儿带上记录卡上台发言)有谁和他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举手。

7.教师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纸,变出了各种各样颜色的光,跟我们刚才看的灯光秀里面的颜色一样的美。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再次感知光的穿透现象。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边实验边记录“我的发现”。(常规强调,音乐停时请把东西放回篮子里,回到我身边)。

4.教师评价:你成功了吗?谁愿意来说说你变出了什么形状的光?(请4――6个幼儿发言)(如: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5.师幼一起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6.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再次感知光的穿透现象。

7.教师小结:光透过(射在)不同形状的图案(物体上)能发出不同形状的光。

四、通过ppt小视频了解光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活动延伸:

1.剧场要举办一场灯光秀,让我们也来做一回灯光师吧,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到舞台后来。

2.布置舞台场景,播放音乐。请教师配合拉起白布,让幼儿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在白布上,发出不同颜色、形状的图案。幼儿随音乐舞动灯光。

3.音乐停活动结束:灯光秀结束了,让我们问问评委老师们,我们的灯光秀精彩吗?请给我们掌声!谢谢大家!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六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弹性,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每人座位靠背上系一根松紧带。

2、教室桌面:弹簧、海绵、弹跳熊、高弹棉绒布玩具、橡皮筋、圆珠笔、软橡胶玩具等。

3、室内:小沙发、高弹棉靠垫等。

4、室外:蹦蹦床、跳跳球、橡皮筋、皮球等。

(一)探索游戏:

1、 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认识弹性。

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发言。(教师)你们按一按、压一压后发现这些东西会弹回来。

教师小结:一样东西,用了力气压下去和按下去。手松掉后,它又会弹起来,这就叫弹性。

2、请小朋友回头找找自己椅子背后有什么东西 (松紧带)请你们去拉拉,发现它会怎样什么道理呢 小结:对了,有力拉拉,它变长了,放松后,它又弹回来,所以说松紧带也是又弹性的东西。

3、 现在小朋友用压一压、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那些地方和那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皮肤、头发、毛衣、袜子、松紧袖口等) 辅助提问:你是怎么发现和感觉到的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

(二)启发幼儿发现弹性与自己周围生活的联系。

刚才,小朋友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弹性的物品,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去发现活动室时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然后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去掉遮布,幼儿分散活动寻找,给幼儿一定时间找一找、玩一玩)

1、老师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组织大家一一讲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说出用拉、按、压、捏、坐、跳、踩等动作感受到的弹性物品。

2、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许多有弹性的东西,有的是拉的、有的是压的.、有的是按的、有的是跳的、有的是坐的,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用了力气,所以说都是用了力后,这些东西才会有弹性。

(三)最后请大家到外面游戏场上去找一找哪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玩有弹性的运动器具)

1、把一些小的有弹性的东西放在科学区,让幼儿进一步探索。

2、回家后找找还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七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猜测记录表一张、课件。

一、导入

激发探究兴趣

1、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展开

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

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

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

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4、猜猜,试试,说说。

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

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

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

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三、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八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积木数量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九

1、感知纸巾、毛巾的特性,了解毛巾、纸巾吸水的快慢多少。

2、积极参与探索,愿意表达实验、观察中的发现。

3、体验实验发现后的快乐,懂得节约用纸。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师:老师的椅子上有水怎么办?谁想办法用什么来擦一下?

(一幼儿用纸巾擦)请幼儿上来擦

咦,桌子上也有水怎么办? (用纸巾、毛巾、抹布擦)

2、师发毛巾和纸巾,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比一比他们长得什么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人手一条毛巾,一张纸巾比一比。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毛巾上有许多东西——--标记,纸巾没有;纸巾薄、毛巾厚。

4、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集体记录。(根据观察的不同,进行比较)

附:表

5、还有两个格子说明毛巾和纸巾还有不同,请你们把纸巾放在手上使劲团一团,发现怎么样?(变成一个团,像小元宵)

毛巾团一团,变成什么?

使劲撕一撕毛巾,(撕不动,要用刀)

使劲撕一撕纸巾,(很容易就撕开了,撕成了一根根小面条)

6、师再次引导幼儿回忆刚才观察的情况并记录在后面两格中。

7、毛巾和纸巾都能吸水,想一想谁吸水比较快?

两人合作商量一下,谁拿毛巾,谁拿纸巾。

8、幼儿两两面对面站好,分别拿毛巾、纸巾实验。(师喊一二三再放)(放盆里)

9、幼儿实验

10、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哪个吸得多?

谁先吸完水?(纸巾)毛巾吸得慢。

谁吸得水(毛巾、纸巾)

11、幼儿分别把纸巾、毛巾从水里捞出来,把水挤在杯子里。

12、幼儿把杯子分类摆放

13、看看纸巾变成什么样了?打开看看还能用啦?

看看毛巾变成什么样了?打开看看还能用啦?

14、比较毛巾、纸巾谁吸得多?(毛巾多、纸巾少)

师:一条毛巾吸这么多水,这么多水用纸巾来吸,要多少张纸巾呢?

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以后,我们在家里,在幼儿园发现桌子上、椅子上有水用什么吸水呢?(毛巾、抹布)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根的秘密设计来源篇十

1、激发探索纸张承载力的欲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2、学习自己动手实验,探索纸张站起来的方法及纸的承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大记录表1份,小记录表、笔、书本、卡纸若干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2、试一试

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探索纸张站立的方式并进行记录。

3、交流分享

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

二、探索纸张是否可以承重

1、猜一猜

2、试一试

幼儿自由实验。

3、交流分享

师:为什么把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有的纸会倒下来,有的纸仍然站立着呢?

教师小结: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不一样,它的承载力也会不一样。

三、探索纸张承载力大小

1、猜一猜

师:刚刚宝宝们都实验站起来的纸可以承载重量,那能不能承载更大的重量呢?

2、试一试

引导幼儿尝试让纸站立的不同方法及它的承载力。

3、比一比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表,并评出纸张大力士。

小结:纸的折法不同,它的承载力也会不同。宝贝们的实验都做得很棒,只要动手,动脑去探索就值得大家学习,宝贝们回家以后再用各种各样的纸去探索它的承载力吧!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课幼儿们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完成的很好,从中我也得到启发,科学课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