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2023年爱国的古代诗歌(大全8篇)

2023年爱国的古代诗歌(大全8篇)

时间:2023-10-15 07:11:18 作者:琴心月 2023年爱国的古代诗歌(大全8篇)

参加征文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文笔水平,还能够与他人交流思想,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建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征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呢?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用清晰的论述和合理的论证来展开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征文作品,看看别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一

一、指导学生运用“涵咏”的读解方法。

强调学生要运用“熟读”“讽咏”等有声读解方法,以便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与“熟读”“讽咏”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种无声读解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涵咏”。

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朱熹说:“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答何叔京》)这就是说,诗歌是有血脉贯通流转的活的整体,不能引外来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而要反复涵咏感受,如嚼橄榄,如品香茶,才能领悟到古诗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获得作品的深层意蕴。

“涵咏”,就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人况周颐说:“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蕙风词话》)就是要求欣赏者沉浸于诗境中,去细细感受玩索。

二、指导学生“入乎其内”,还要指导学生“出乎其外”。

欣赏古典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后之“出”。

所谓“入”后之“出”,就是欣赏者与古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以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于诗中, 就很难对作品作冷静的思考。 鲁迅先生曾批评说:“中国人看小说, 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 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国历史小说的变迁》)看小说是如此,读古诗也是如此。 所以, “入”后一定要“出”,“入”与“出”要统一起来。 “入乎其内”, 获得 “神与物游” 的审美感受, 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 “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对作品产生冷静、 客观的高情至论。

三、这个单元的教学,不妨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蜀相》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韦庄的《菩萨蛮》,通俗易懂,用“知人论世”法,让学生读读就可以了。《夜归鹿门歌》,应重在让学生领悟孟浩然诗歌的特色。

四、因为是选修课,可以引导学生搞一些探究活动。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不妨从这道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个人探究,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都无不可。作为探究成果,小论文、读后感或者书评,都可以。班上可以把这些成果拿出来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五、组织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本门课之余,定期展开活动。力争课内外结合。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二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理清鉴赏的思路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我国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xx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xx《约客》赵师秀

20xx《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xx《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三

豪放派: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张孝祥《六州歌头》等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婉约派:

柳永《雨霖霖》语言明畅通俗,多用口语,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庸俗。

秦观《鹊桥仙》等风格轻柔,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前期的词多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

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出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该说两派各有长短。具体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最后,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四

一、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2.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3.《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此题要抓住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碣石、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物,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并暗含统一天下的雄心。

2.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揣摩诗人的感受,并表达出来;也可以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的感受。诗人当时应该是心胸开阔的、心愿美好的。

3.“水面初平”(见注释)——春水初涨;“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浅草”——初春时草刚长出来。这些语句都透露出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4.这也是一道开放题,重在培养想象力。要求学生认真品读此曲,并激发想象,谈自己的感受。

二、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本课或课外找一首律诗,看看诗中有哪些上下对仗工整的诗句,说说是怎样构成对仗的,并对诗句作简要赏析。

示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对“春风”,“烧”对“吹”,“不尽”对“又生”。

“原上草”被火烧过,可根还在地下,来年春风吹过,又长出新草。这两句表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此题意在了解古代律诗的格律,学会分析律诗的对仗句。

追加题:

本课中四首诗歌,哪几首是律诗?每首律诗中有哪几联是对仗的?请简要分析。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五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张孝祥《六州歌头》等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柳永《雨霖霖》语言明畅通俗,多用口语,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庸俗。

秦观《鹊桥仙》等风格轻柔,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前期的词多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出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该说两派各有长短。具体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最后,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六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蒙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秦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

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凄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七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xx年,20xx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爱国的古代诗歌篇八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含蓄”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真正好的诗歌,应如雾霭笼罩的美景,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中国的含蓄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艺术和社会原因。无论是何种流派的诗歌,都格外注重“含蓄”二字。因为只有含蓄,才不至于使诗歌味同嚼蜡,中国格外讲究诗歌的“味道”,自然对诗歌的含蓄性要求极严。事实上,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大抵都是含蓄之作。中国的含蓄除了艺术上的考虑与追求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文人的含蓄气质,此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文人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这就是说诗歌一定要含蓄,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如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含蓄在古人的词作中也得到了集中地展现。如这首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写江南秋色,游子秋思,境界寥廓,意味深长。而最妙的地方正在与作者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故国之思,而是通过对南国一片芦花,一叶孤舟,一缕笛声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的描述,勾勒出自己满怀无着处的愁绪。愁苦之情不直接说出,反而更显出了愁之深,情之切。含蓄的手法,在这里取到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含蓄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言简意远,余味无穷。

(选摘自杨鹏飞《浅谈中国的含蓄美》)

材料三:

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味,如《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春风的巨大作用活画了出来,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比喻手法用得巧妙,可以增添诗的意境的多层次色彩,从而形成诗的含蓄美。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作者在临近考试之期写的。作者借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自己比作新娘,把主考官比作舅姑,问自己能否考中。诗意的表达是很含蓄的,难怪历代都有不少人把这首诗当作写新嫁娘的诗来看,这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的含蓄美。典故本身的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作者不直抒胸臆,而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去想象揣摩,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经久玩味的效果。

(选摘自赵彩琴《诗歌的含蓄之美》)

阅读题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确切”指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即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

b.中西方诗歌都喜欢运用“何处是"这个公式,它的艺术效果是“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c.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要有意境,这不是由表象的简单含意决定,而是由它的“韵外之致”决定的。

d.炼字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诗的含蓄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分析含蓄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时,主要是从儒家文化、文化专制政策方面入手。

b.引用莎士比亚、拜伦的话,是为了反面衬托,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在中国诗歌中太多,以致让人生厌。

c.作者运用引用、举例论证来论证“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说服力强。

d.作者评价李商隐的诗,“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暗合“空泛联接着确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材料三的一项是(3分)

a.“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更暗示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b.“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充满了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言简意远,发人深思,收到了一种更加悲切、深沉的艺术效果。

d.“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寻访不遇,不知隐者何处去,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诗歌创造含蓄美的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a(b项“艺术效果"是“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c项关系理解错误,原文是“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d项原文的表述是“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

2.b(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虽多,但每次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感觉,没有生厌的感觉。)

3.d(a项对应炼字;b项对应比喻;c项对应用典。)

4.参考答案:(1)首先提出“含蓄是诗歌的一个要求”的观点。(或提出中心论点)

(2)然后陈述诗歌含蓄特点的形成原因。

(3)再从诗与词两方面具体论述诗歌的含蓄性特点。

(4)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评分细则:4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4)炼字创造含蓄美;(5)运用比喻手法创造含蓄美;(6)引用典故创造含蓄美。

评分细则:6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珍爱生命之防溺水演讲稿(汇总10篇)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这些励志故事和名言可能会激励你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珍爱生命之防溺水演讲稿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
  • 10-15 管理干部心得体会(大全8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题和思想。范文七:《军训心得交流: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管理干部心得体会篇一社区干部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
  • 10-15 人生感悟类 寒冬感受人生诗歌(模板18篇)
    只有通过奋斗,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在奋斗中,我们应该保持身心健康,合理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10.《奋斗改变一切,成就精彩
  • 10-15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精选8篇)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大班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一
  • 10-15 最新小班六一活动总结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小班活动总结(优质6篇)
    知识点总结是我们锻炼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小班六一活动总结篇一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
  • 10-15 幼儿园大班马路上的红绿灯教案(精选8篇)
    在编写初三教案时,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初一教案范文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幼儿园大班马路
  • 10-15 最新吃饭不挑食的教案小班(通用10篇)
    合理的教案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吃饭不挑食的教案小班篇一1.引导幼儿认识蔬菜,让
  • 10-15 2023年圆柱的侧面积说课稿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圆柱认识和侧面积说课稿(汇总8篇)
    圆柱的侧面积说课稿人教版篇一本课教学中,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学得非常积极主动,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
  • 10-15 每天一条正能量的句子 每天一条正能量励志句子(通用8篇)
    爱国标语是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血脉和历史记忆。创作爱国标语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如何在几个字中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经典
  • 10-15 高三教师数学工作总结(优秀18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精选的会计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可以给读者提供思路和灵感。高三教师数学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