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实用5篇)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18:17:30 作者:书香墨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实用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篇一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中国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为来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从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的内容来看,在政策内涵、施策手段等方面都还是有相当大的变化的。

首先看一下中央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公报的表述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一表述与前几年“复杂严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笼统表述相比是非常清晰、精准的,可谓是直指要害。

需求收缩包括了内需和外需。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但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至常态,供应链瓶颈加剧通胀压力,全球滞胀风险加大。相对应的是,今年支撑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因素有所减弱,明年出口额大概率呈回落态势。从内部消费看,2022年制约消费的收入、疫情、避险倾向等因素将取得一定程度的好转,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逐渐长尾化,但大幅度的改善依旧难以实现,消费复苏依旧乏力。

供给冲击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大宗商品涨价,在供给受阻加之货币溢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在中美科技战和疫情影响下,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冲击,产业供应效率还没有恢复,或有“卡脖子”和断供风险。供给冲击最终的影响,就是通胀压力增加。

预期转弱实际上更应该予以重视。在金融视角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预期和现实会相互影响,预期越悲观,消费和投资也越谨慎。一旦全社会都形成了这种氛围,这个预期是很难逆转的。所以说预期转弱,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想法的改变,而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旦到了恶性循环的阶段,就会对需求形成强烈的负反馈,所以要求我们要做好预期管理,稳定市场预期。

其次,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稳”字。中央确立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指出,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求各方面要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一、“稳字当头”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为什么要“稳字当头”?一是要抗冲击,二是要防风险,三是要保平衡。冲击主要来自于外部,中美多方面的角逐和博弈,新冠疫情的变化,以及潜在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冲击。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包括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违约、可能出现经济“类滞胀”等等。保平衡就是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目标,譬如在宏观调控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之间,在环境约束与经济运行之间,在全局统筹与局部实际情况之间,都要找到平衡点、把握好尺度。

二、从宏观层面,核心是稳增长。

稳增长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议提出,明年财政政策转向更积极,强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以基建托底经济,质和量并重。预计明年还将在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能等方面推出新的更大力度的政策组合。

货币政策正式转向宽松,明年上半年可能延续降准,必要时还可能小幅下调政策利率。在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房地产风险明显暴露情况下,加大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房地产软着陆,并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新基建,实现跨周期调节和高质量发展。

三、从微观层面,稳就业是第一要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经济下行首当其冲影响就业。会议从宏观层面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从微观层面提出,“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针对不同就业对象,要从完善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细化就业举措和灵活就业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破解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解决好各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

四、从社会心理层面,关键是稳预期。

会议确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是从根本大局出发稳定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组合,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强化政策协同发力,是从经济运行层面稳定发展预期,引导市场正确有效投资。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五个领域,进一步理顺各方在这些领域存在的认知偏差,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形成长期、合理、稳定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长期投资热情。

第三,“稳中求进”是工作目标,如何求“进”?

一、强调要科技创新求“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核心内生动力。尤其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下,更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开新路、解难题、破危局。

会议提出,将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将进一步激活科技体制,产出更多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

二、必须要深化改革求“进”。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一步理顺经济结构、疏通制度堵点、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保障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形成统一强大的国内市场;
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资本市场更重要的作用,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结合发展;
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三、要求以精准施策求“进”。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特色。预计这将成为今后政策制订和执行的主要模式,对于各部委、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能力的严峻考验。

精准施策体现在此次会议的方方面面。譬如,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在市场非常关注的房地产领域,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方面,会议提出要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
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指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搞“一刀切”等等。

第四,会议公报里还有几个与以往不同的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澄清了思想认识上的几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在共同富裕、资本特性、初级产品供给、重大风险防范和双碳目标等五个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各方面争论很大、把握不准,执行中存在可左可右、可轻可重、可快可慢的问题。此次会议对此进行了清晰明确的阐述,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明方向,厘清了此前的种种模糊认知,进一步纠正认识偏差和执行偏差,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稳定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理论和现实双重指导意义。

二是突出强调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都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政策之间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会议公报采用“结构政策”代替以往“产业政策”的提法,表明更加重视从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全局性系统思维出发,通过影响框架条件来引导和改变经济主体的决策,减少对具体经济结构的直接干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

三是特别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

近年来部分地方与部委在出台政策时经常会出现前后矛盾反复、不尊重实际以及简单一刀切的现象,如疫情防控、拉闸限电、地产调控等方面。为此,会议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我们预计今后中央会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能力的考核。

纵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了充分的预估和研判,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精准的部署安排,创新频出、亮点纷呈,大幅提振了市场信心,对明年我国经济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更加充满期盼。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篇二

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储朝晖认为,要保证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4%目标,具体几方面对工作有明确的要求,即地方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目前而言,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确保教育经费4%的实现,“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加强薄弱环节的推动,使钱的使用提高至最高效益。”

“教育经费占gdp的4%,我觉得与教育思想、教育指导思想体制这些方面来比,当前的经费并不是主要问题,我们的经费是怎么合理使用的问题。有些学校的经费,浪费惊人,有些学校需要经费的又确实没有钱。”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也表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担忧的是,虽然我国教育在教育投入增长的背景下有大发展,却没有大变化。教育和人才在规模上快速发展,却缺乏质量。

他表示,《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考试升学制度改革,都直指当下的教育问题要害,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阻力较大,进展缓慢。

4页,当前第41234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篇三

委员点评:邱立成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物价,没有回避去年调控任务没完成的问题。今年提出调控物价要减税、扶持、让利、规范等多措并举,操作性较强,强调降低中间成本的部署也十分及时。

提高两个“比重” 改革“攻坚克难”

民意期待:“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分别位居新华网和人民网两会调查关注度“榜首”,公众期待改革向纵深推进。

报告回应: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

代表点评:朱丽萍代表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着墨较多,多策并举直指难题,收入分配“调高”“提低”“扩中”,社会保障“扩面”“提标”,这一系列安排显示政府有决心攻坚克难,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投入给出“硬指标” 敢于作出新承诺

民意期待: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关乎千家万户,一直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点民生领域。

报告回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代表点评:王荣华代表认为教育经费占gdp的4%,医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这些数字鼓舞人心!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问题给出了“硬指标”“硬杠杠”,是向老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民生大于天,不仅要加以保障,更要持续改善。

突出“监管能力” 把好“入口关”

民意期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热议,如何把好“入口关”,成为重大民生关切。

报告回应: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委员点评:冯幸耘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食品安全的部署虽然言简意赅,但直中要害。食品安全问题是个老大难,关键是要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协调联动,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首次写入政府报告 强调避免短期行为

民意期待:去年多起重大校车事故让校车安全成为民生新热点。舆论普遍关注,如何建立投入和监管的长效体系,避免短期行为。

报告回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

代表点评:张凤宝代表认为,报告为校车安全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支撑”,令人鼓舞。

强调推进“政务诚信” 构建社会征信系统

民意期待:3月5日是第50个“学雷锋日”。新时期应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如何加强道德诚信建设,值得每个人深思。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篇四

校车安全和pm2.5监测首次写入政府报告,房价回归仍然是主线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昨天上午开幕,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平实、稳重的报告中大有亮点。同时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不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报告对会前媒体等民意调查中的8大民生热点都有“回应”。

启动pm2.5监测 花大力解决入园难

1、搞活流通、降低成本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2、重点区域监测pm2.5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3、加强对农民工人文关怀

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4、花大气力解决入园难

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5、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6、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7、全面推开8类大病保障

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

8、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

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9、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

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

10、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

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房价回归是主线 保障房建管是重点

民意期待:各类两会民意调查显示,“房地产调控”位居关注度前列,人们关心2012年楼市政策是否或如何“微调”。

报告回应: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

委员点评:张泓铭委员认为,关键是“严格执行”与“逐步完善”的统一。保障房建设除了“保量”,今年会更加重视分配、退出等制度建设。房产税已经试点一年,今年稳步推进正当其时。

食品价格重稳定 “中间成本”要降低

民意期待:物价“高位回稳”后走势如何,关注度高居新华网两会民意调查第二位。公众期待平衡好“稳增长”与“控物价”的关系。

报告回应: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

工作的报告内容包括篇五

攻坚克难,破浪前行——深度解读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中国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为来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从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的内容来看,在政策内涵、施策手段等方面都还是有相当大的变化的。

首先看一下中央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公报的表述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一表述与前几年“复杂严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笼统表述相比是非常清晰、精准的,可谓是直指要害。

需求收缩包括了内需和外需。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但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至常态,供应链瓶颈加剧通胀压力,全球滞胀风险加大。相对应的是,今年支撑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因素有所减弱,明年出口额大概率呈回落态势。从内部消费看,2022年制约消费的收入、疫情、避险倾向等因素将取得一定程度的好转,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逐渐长尾化,但大幅度的改善依旧难以实现,消费复苏依旧乏力。

供给冲击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大宗商品涨价,在供给受阻加之货币溢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在中美科技战和疫情影响下,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冲击,产业供应效率还没有恢复,或有“卡脖子”和断供风险。供给冲击最终的影响,就是通胀压力增加。

预期转弱实际上更应该予以重视。在金融视角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预期和现实会相互影响,预期越悲观,消费和投资也越谨慎。一旦全社会都形成了这种氛围,这个预期是很难逆转的。所以说预期转弱,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想法的改变,而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旦到了恶性循环的阶段,就会对需求形成强烈的负反馈,所以要求我们要做好预期管理,稳定市场预期。

其次,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稳”字。中央确立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指出,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求各方面要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一、“稳字当头”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为什么要“稳字当头”?一是要抗冲击,二是要防风险,三是要保平衡。冲击主要来自于外部,中美多方面的角逐和博弈,新冠疫情的变化,以及潜在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冲击。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包括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违约、可能出现经济“类滞胀”等等。保平衡就是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目标,譬如在宏观调控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之间,在环境约束与经济运行之间,在全局统筹与局部实际情况之间,都要找到平衡点、把握好尺度。

二、从宏观层面,核心是稳增长。

稳增长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议提出,明年财政政策转向更积极,强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以基建托底经济,质和量并重。预计明年还将在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能等方面推出新的更大力度的政策组合。

货币政策正式转向宽松,明年上半年可能延续降准,必要时还可能小幅下调政策利率。在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房地产风险明显暴露情况下,加大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房地产软着陆,并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新基建,实现跨周期调节和高质量发展。

三、从微观层面,稳就业是第一要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经济下行首当其冲影响就业。会议从宏观层面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从微观层面提出,“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针对不同就业对象,要从完善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细化就业举措和灵活就业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破解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解决好各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

四、从社会心理层面,关键是稳预期。

会议确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是从根本大局出发稳定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组合,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强化政策协同发力,是从经济运行层面稳定发展预期,引导市场正确有效投资。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五个领域,进一步理顺各方在这些领域存在的认知偏差,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形成长期、合理、稳定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长期投资热情。

第三,“稳中求进”是工作目标,如何求“进”?

一、强调要科技创新求“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核心内生动力。尤其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下,更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开新路、解难题、破危局。

会议提出,将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将进一步激活科技体制,产出更多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

二、必须要深化改革求“进”。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一步理顺经济结构、疏通制度堵点、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保障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形成统一强大的国内市场;
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资本市场更重要的作用,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结合发展;
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三、要求以精准施策求“进”。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特色。预计这将成为今后政策制订和执行的主要模式,对于各部委、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能力的严峻考验。

精准施策体现在此次会议的方方面面。譬如,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在市场非常关注的房地产领域,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方面,会议提出要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
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指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搞“一刀切”等等。

第四,会议公报里还有几个与以往不同的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澄清了思想认识上的几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在

共同富裕

、资本特性、初级产品供给、重大风险防范和双碳目标等五个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各方面争论很大、把握不准,执行中存在可左可右、可轻可重、可快可慢的问题。此次会议对此进行了清晰明确的阐述,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明方向,厘清了此前的种种模糊认知,进一步纠正认识偏差和执行偏差,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稳定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理论和现实双重指导意义。

二是突出强调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都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政策之间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会议公报采用“结构政策”代替以往“产业政策”的提法,表明更加重视从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全局性系统思维出发,通过影响框架条件来引导和改变经济主体的决策,减少对具体经济结构的直接干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

三是特别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

,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我们预计今后中央会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能力的考核。

纵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了充分的预估和

研判

,对明年的经济

工作

进行了精准的部署安排,创新频出、亮点纷呈,大幅提振了市场信心,对明年我国经济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更加充满期盼。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物流工作心得体会感悟 工作心得体会物流(实用7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
  • 10-07 最新年中工作报告(通用5篇)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
  • 10-07 沟通与口才培训心得 沟通拓展培训心得体会(优秀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10-07 最新庄子智慧心得体会(优质6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
  • 10-07 2023年鞍山市中级法院工作报告查询(优质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
  • 10-07 最新民政局疫情工作报告总结(汇总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
  • 10-07 2023年技术风险排查工作报告 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报告(通用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
  • 10-07 工会帮扶中心工作报告(优秀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
  • 10-07 最新陕西工作报告(精选5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陕西
  • 10-07 最新金融方向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金融讲座心得体会(优质5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