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实用16篇)

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实用16篇)

时间:2024-01-04 20:02:36 作者:文锋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及其影响的个人思考和感受的一种写作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那些表面上嘻嘻哈哈,说说笑笑,交往甚多,宾客盈门的人其实骨子里最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是感情动物,也是利益的动物。人与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利益的关系。被现实的诸多利益所羁绊着,有些人就逐渐变得不好意思说,不往深处去说,不敢说。因为假如好的时候,你说了心里话,到不好的时候,你的话有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为别人攻击你的把柄和武器。而往往能伤着你的人,却正是你身边的那些“哥们”、“闺蜜”们。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还知道你有多冤!于是人们就只能藏着掖着憋着忍着。久而久之,许多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闷,心里的寂寞,心里的压抑都无处倾诉。又不能像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样,可以跟上帝去说,跟主去说。所以虽身处热闹,心却孤独!找个能说话的人容易,但找个能说得上心里话的人确实不容易!话,一旦成为了心与心沟通的最佳方式,寻找和孤独便会伴随人的一生。

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给我的最大心灵震撼是原来人的孤独竟如此巨大!两个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虽近在咫尺,心也可能会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无话,也可能说不上话!这不,为了找话,书中的主人公牛爱国一个人翻山越岭,从河南滑县到延津,又从延津来到陕西咸阳。最后还是何玉芬戳中了牛爱国的心事。何玉芬说,就算你找到了这些,也解不了你的心烦。的确,牛爱国的心事就是要找回章楚红说的话,因为章楚红没说出的话,和吴摩西(杨百顺、杨摩西、罗长礼)临终前要对巧玲(曹改心、曹青娥)说的话同样重要。可是当牛爱国再想去找章楚红,这个唯一能和他说得上心里话的女人却去了北京或者不知去向了。其实此时的牛爱国只是想要告诉章楚红一句新话,那就是他想好了,可以带她走!

这部小说语句洗练,干净利落,三言两语就说清一件事,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戳心。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上篇是写吴摩西为了寻找丢失的养女巧玲走出延津,下篇是写牛爱国(巧玲的儿子)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走向延津。主人公吴摩西和牛爱国以及由这两个人牵扯出来的众多人,都是在“找话”。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乐个啥?恰恰是圣人伤了心,要是身边有朋友,知心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看来找个朋友难,找个能说上体己话的朋友更难。总之,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人永远不能被彻底理解,心与心之间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都无法无缝衔接。“亲密无间”或许只是人类的一个愿望,“肝胆相照”也不过是人类夸下的一个海口。因为还有“同床异梦”“貌合神离”“阴奉阳违”“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

对于“一句顶一万句”的理解,我认为,有时候关系再好,一句话,就可能把人得罪了;而一个外人的一句话,也有可能就改变了你的人生方向。关键时候关键人物的关键的话,一句就顶一万句。比如《水浒传》里郓哥给武大和武松说的话,比如《三国演义》里貂蝉对董卓和吕布说的话;比如《红楼梦》里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的话;比如《西厢记》里小红娘对崔莺莺和张生说的话;再比如书中冯修文和崔立凡对牛爱国说的话。这些话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影响着或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再来分享书中的两个小细节:一是吴摩西本来想在火车站杀死出轨的吴香香和老高,但看到他们恩爱着吃白薯,老高能降得住吴香香,他们能说上话。他们骗了吴摩西,但没有骗他们自己。吴摩西顿悟了,放下了屠刀。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给吴香香和老高打个对号了呢?是该喝彩还是该诅咒?二是章楚红破釜沉舟,与李昆各奔东西,为什么没去山西找牛爱国,而是割断过去,去往他乡。难道她和牛爱国能说上心里话也是假的?是该可怜还是该可恨?我想还是要回到本书的主题。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全书主要就是在讲孤独。在讲中国人的“千年孤独”、心的孤独,在讲孤独的历史,孤独的轮回,孤独的世代延续。书中所有的人最终都是孤独的。孤独似乎贯穿着他们悲苦的一生,无法抹去。

既知孤独,便守孤独。但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所以人还是要活在当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以前的恩恩怨怨都一切随风,遇事想开点,看淡点,看远点,不要把悲伤和苦难刻意放大化,心也就宽了,气也就顺了。其实人这一辈子,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心情。有一个棒棒的身子骨,再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想不长寿都难!也就不要再管他孤独不孤独了!

当然,您也可以继续选择快乐的孤独着。也许孤独并不可怕,也许孤独本来就是人生的一个常态吧,既然不能彻底消除孤独,那么就强大内心,去享受孤独吧,您说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有几句话没说清楚。吴摩西想对晚辈说的那句话,张楚红想对牛爱国说的那句话。我大胆猜测,全是那句话“活着就是未来,不是过去”。因为一句话抵万句。

作者很贴心。总是把过去翻来覆去。并且上下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爱国会怎么样。牛爱国的过去可以追溯到杨百顺,但我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太过曲折,根本不可能说清楚。

嗯,简单来说,就是祖孙三代,还有一个“讲道理”的人,从延津出去又回来的故事。剧情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同时,最大的感受是命运的无奈和做人的孤独。

杨百顺,本是在杨家庄买豆腐的老杨之子,最先喜欢上了叫丧的罗长礼。七十年,卒于咸阳。他死的时候,他的子孙都姓罗,因为他说自己叫罗昌礼。书外的人永远记得他叫杨摩西、吴摩西,跟老曾学杀猪,跟老詹信神。他有一个很有名的继女,名叫巧玲。后来,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辛,回到了延津。没看过书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关系。

杨百顺是寂寞的,牛爱国也是寂寞的。他们的'孤独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与能说会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总是会变的,就像主人公经常更名更姓一样。没关系,现在褪色了,也许这就是生活吧。这也是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总是想起过去的原因。过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样,再也回不来了。唯有前行,结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对的人陪伴,才能过好这一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人在世上活着,有千万种情绪,这千万种不是真的千万种,要把假情绪都拨开了捣碎了,弯弯绕绕都拐回心里,其实就那么几种,就那么简单。只是一件事叠上七八件别的事,从心里一路绕出来,成了千万种情绪。这本书把这些都说通了,没用高深莫测的话,没用考究难懂的词。

说通了是真的说通了,再讲不通的事儿都一个字一个字讲出来码放清楚了,一点没含糊。千种万种的人和情绪都顾及到了,连只顾着“接地气”这个偏颇都没沾上,说了人喜“虚”,再往上,连谁心里也少不了的那一丁点乌托邦也都说了:比如那张纸上的教堂,看吴摩西扎教堂给我看哭了。

这本书太特殊了,太喜欢了,我粗浅的语言无法形容其中的精妙带给我的震撼,尤其上半部分杨百顺的故事。刘震云真正驾驭了这么多的人物。他讲一个故事,读者甚至不用花心思去记任何一个人,只要顺着故事看,记得住的人和记不住的人都讲清楚了。这个讲清楚不只是顺着杨百顺的故事讲清楚,而是每个角色自己,前前后后提上几次,让读者觉得这人什么脾性,心里装着什么事,都明白了,也不牵挂他了。最后留了个吴摩西和巧玲给人牵挂着,又在全书结尾兜在一起画了个圆。

非要说的话,第一部分写得太好了,显得回延津记不如前面的。像是先编了个绝句做上联,下联对得再好也差点意思似的。不过总体来讲,我对这本书的喜爱还是超五星的。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刘震云历时三年的倾心之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以河南延津为背景,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好像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皆因说得着说不着而起。展现的是中国乡村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又因为一句话回到延津。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杀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杀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有一个人不绕,就是传教的老詹。他要教导别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让你明白,“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辈子只有八个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无法言传,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苦闷和孤独。我们希望有人能说得上话,希望摆脱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温暖的抚慰,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找可以说话的人,而自己身边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说话的人呢,父母不爱子女而爱养女,夫妻不爱彼此而出轨,逃避处理关系而去找其他的关系,可能和一个人能不能说得着不是给他天天做鱼,或是生过他养育过他,而是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将心比心。

之所以不断的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愉悦,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的人的“一句话”。

文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

孤独这一略显矫揉造作的词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他不断的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中国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己伯乐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独——寻找一一寻不得一一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不断寻找,想要跳出这个轮回,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最终却总也逃不过宿命的力量。“孤独”是引发寻找“说的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拼命奔跑,却总也摆脱不掉,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

书中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人可能就属传教的老詹,他没有妻儿,只有花费一辈子发展起来的八个半不诚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还有信念与执着。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伤痛无法抚慰,只能任由自己不爱该爱的人,压抑,沉默,爆发,再次压抑,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出延津”与“回延津”之间历经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挣扎、寻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环。“一句话”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需要解开的密码锁,为了摆脱孤独,吴摩西离开了这个地方,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有话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看之前了解过本书的大轮毂,被誉为“中国式孤独的百科全书”;

书里把人与人间的关系,分成“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两种。简单的分类法,却非常有效。无论家人,朋友还是夫妻,一旦说上话了,人就亲了。反过来,一旦说不上,就没有亲味儿了。

人人都有沟通的欲望,不爱说话的人不是不说话,是没有遇到能说着话的人。正如序言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孤独不是只有圣贤才有的体会,而是人人都有,书中老杨是所有的老杨,老胡也是所有的老胡,杀猪的当官的唱戏的卖包子的,都在寻找的路上。

就算我们没有共同的生活观,但我们有相同的偏见与爱好也可以成为朋友,但这种关系就因为没有说得来而容易产生误会,不理解,关系就会破裂。

这本书书中送给我们的一个金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或许这可以缓解我们几千年来的孤独、寻觅与痛苦。

第一次看刘震云先生的书,在此之前对他0认知,一本书看下来,顿觉有趣,读完了也理解了前文中提到介绍是明清时期野稗式小说,絮絮叨叨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是人觉得烦闷,词藻不及其他作家那样华丽但字里行间蹦出来的金句使人产生共鸣,唏嘘不已。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开始觉得无聊,中间终于像以前一样被小说里的人物杨百顺牵住了,最后看得心里又不舒坦。

兜兜转转,曹青娥却成了以前她以前讨厌的妈妈的那副样子,老曹也变得像他老伴当初那样,牛爱河的经历也是与杨百顺的经历惊人的相似,幸的是何玉芬对他说了那句“人过的是以后不是过去”,可是他好像也并没有领会这句话的意思,又或许章楚红的话永远不知道那句话就会永远压在他心头,可是这样又何时是个尽头呢,剪不断理还乱,岂不是还是活在过去。

“一句顶万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一句话的重要性。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和一个人成为患难之交,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件事的恶缘根本,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走出深渊。

书里零零散散的道理太多。我尽着几点还记得的写。

刘震云用了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想以此说明什么?“一件事总得绕几个弯”“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一件事情的发生也是由无数个小事件导致的,别埋怨,有时候出事了不怪别人怪自己,为何偏偏找人商量还听了别人的话还把自己的心腹之话倾诉尽,结果别人挖了坑专让你跳结果别人告诉了他的好朋友结果别人哪里管你只顾了自个儿的小心思。听别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直接用别人的建议作为自己的决定。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有几句话,没有说清楚。吴摩西要跟后辈说的那句,章楚红要跟牛爱国说的那句。我大胆猜测,都是这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因为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很贴心。总把过去翻来覆去的回忆。而上下两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未来牛爱国怎么了,我不知道,牛爱国的过去追溯到杨百顺身上,我倒是门儿清。过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弯弯绕绕了,根本就说不清。

好吧简单说,就是祖孙三代人,未了一个“说得着”的人,从延津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荡气回肠。同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命运的无奈和在世为人的孤独。

杨百顺,本来是杨家庄买豆腐的老杨的儿子,最开始喜欢喊丧的罗长礼。七十年过去,他在咸阳死去,死时他的子孙辈都姓罗,因为他说他叫罗长礼。书外的人,永远记得他还叫过杨摩西,吴摩西,他跟过老曾学杀猪,跟过老詹信天主,他有过一个说的着的继女叫巧玲,后来巧玲丢了,巧玲也就是该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回到了盐津。没看过书的,必是听不懂这一层层人物关系。

杨百顺孤独,牛爱国也孤独,他们的孤独有不一样有一样。跟能说得着话的人谈对象当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须知人总会变,就像主人公频繁的改名换姓,过去说的着,现在说不着了,过去要好,现在也淡了,或许这就是人生。过日子不能总想着过去也是这个原因。过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来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个说的着的人,才能过好一辈子。

让我们致敬伟大的孤独。致敬义无反顾向前走的时间。致敬这机缘巧合弯弯绕绕的奇妙人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

当然不是官场小说,也不是哪个人说话一言九鼎,一句话顶别人的一万句话。而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在目前的中国作家里无人能及(当然是个人看法)。现在经常在某个生活的环节上,我依然能体会到《一地鸡毛》中主人公的感觉。幸好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没有像《手机》被拍成电影,否则,“一地鸡毛”式的生活或许会成为网络热词呢。

新作宣传的“噱头”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看到这几个字,心里很不以为然。很多人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和代表作。曾经在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无以言说的经历后,写下:我也要下得床来,给自己织一匹裹尸布。那个时候应该说我准确的理解了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

想起《读你》这首歌的歌词里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虽说是爱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孤单寂寞吧!

不知,我认为的然,震云同志认可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以洗练的语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叙事安排很好地将充满八十年代中国乡村气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画了出来。在书中出现的人物充满了各自的特点,从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员人生的刻画和描写都随着主人公的场景移动轮流叙说,对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叹的孤独者的形象,众多丰满的形象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风气。

文本中,人与人有说得上话与说不上话的关系,说得上话的少,说不上话的多。说不上话的又可以大致分为向外寻找说得上话的以及自己想象“喷空”两种。例如书中的两个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都属于与人说不上话、向外寻找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而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则是靠自己想向“喷空”来与自己对话,与同样喜欢用这种方式与自己对话的人对话。在这本书中所出现的人物,大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与旁人无法进行合乎心灵的沟通,也就是说都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交流。无关谁对谁错,只是彼此内心的世界不能处在同样的水平线上。

比如说一开始,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老杨跟老马过心,因为他觉得自己跟老马是可以说得上话的。可是老马却不跟老杨过心,因为老马打心底里看不老杨,但他说起话来又离不开老杨。老杨“事不拿人话拿人”的感叹更是表现了人与人的对话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样的安排更具有点睛的效果。

看这本书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让人想到“尬聊”一词。何谓“尬聊”?即双方之间极其尴尬的聊天。为什么是很尴尬的聊天?因为聊天的话题并不是双方都很想就此深谈的内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谈话方向所以只能选取一些双方都比较熟悉的比较日常琐碎的话题继续聊天,这种情况属于双方说不上话的范畴。人们的生活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变了,可是人内心的渴求还是没有变。以前,乡里邻里之间走家串户地四处聊天,只为寻找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和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现在,由网络连接的各头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表达自己,寻找说得上话的人。不过都是为了避免没有说得上话的人的孤独感罢了。

可是,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这些方式都奏效了吗?并没有。那种与人说不上话的孤独感还是伴随在人们的身旁,没有消失;那种困扰了人们千年的孤独依然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没有消失。书中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两个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喷空”的杨百利都是在为了摆脱说不上话的孤独。

现实中,同一屋檐下的人们可以很长时间都不用话语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机里的各类软件。在聊天软件上,对着熟悉的人不能有话直说,也不能有事说事,不然会容易变得生疏,因为要有所顾忌;对着陌生人的时候反而可以高谈论阔,无话不说,不必忌讳什么东西。无论是有所忌讳还是无所顾忌,都是为了能够拥有能说得上话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可是孤独的问题依然挥之不去,人们都希望可以无话不说,却只能无话可说。为了寻找而寻找,为了说话而说话,这种可怕的心灵孤寂让许多人都在迷茫中丢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独存在于各个阶层、各个时代之中,有些人比较清楚自己为何而孤独,可有些人却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独,尽管不明白,也不妨碍他们对这种感觉的深刻体验。人多喜欢热闹,在喧嚣的环境下最是容易摆脱孤独的情绪,可也是这样喧嚣的环境中最能凸显人的孤独。俗话有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万句不过心的话语始终也比不过一句能够暖心的话,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此写实小说,上半本讲杨百顺为生计颠沛流离,出去假找给自己戴了绿帽的老婆和奸夫,却丢了世上唯一说得来的养女,从而出走延津。下半本讲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假找给自己戴了绿帽的老婆和奸夫,却在找的过程中,借着妈妈临死前未得的那句话的线索,找到了延津,赫然发现,这一找,心里实际是纠结着去寻找自己失去的那句话,那个女子。

看完后,觉得写实小说,看起来有点累,寓意深远,如果有共鸣,则会被深深打动,像我当年看那本写实的《平凡的世界》一样,现若再看,因心境不同,怕是感受也自然不同了。

这本书看完,还好,但也有一些体会,虽然晚了,还是写下来,怕像书中所说,有些话,热时还有,冷时已变味,或得不着了。

人是孤独的,在世上被许多事情牵扯着,实际上只是对付,寻得着说得着话的人,难之又难。而若一辈子没处说,却也憋得慌。相信许多人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憋屈。

这说得着话,却又跟夫妻、朋友没有直接关系,夫妻可以同床异梦,母女可以指鼻对骂,而30岁大人却可以跟5岁小孩天生说得来。这说得来,又不是非得每句话都掏心窝子,而是可以随便说说,说时整个人都换了,与平时不同,口吃的不口吃了,嘴笨的会接话了,双方都畅快,都没得遮掩,没得疙瘩。若离了说得着话的,纵是千山万水也寻,失了性命也寻,5岁活到50岁,还朝思梦想。

那些奸夫,平日跟自家人要么摔锅砸碗,要么像路人一样,偷偷在一起,倒是一夜可以说上一年的话,没了家,没了物质,流浪在外,依然甜甜蜜蜜、开心无比。倒让书中主人公事后憋见了,想杀人也抬不了手,只因心里怪不上人了。

书中私塾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都误读了,不是圣人开心,而是圣人悲怨。只有身边说得着话的实人不得,才会指望远方的虚人。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个理还没码完,有些个人要跳出来蹦跶显形,有些个事要对照明鉴。“这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的以前。”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显然是要说给自个的。

这里面多出来一个时间模式。

这后面我们分两条线走,一个是瘸腿,一个人;一个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欢离合。

事儿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瘸腿一个人,原本不必理,自认门清,无法无天,自得其乐。瘸子不行,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见自个,又找不到说的上话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终。整个下半部人生就是这样:事码不好,话说不上,人找不对,即便阴差阳错找对了也是失了魂丢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过不好当下。为何?因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个是谁,总是活在别人的认为里,根,弄差了;因为瘸子把现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没了以后。因为瘸子总是一个事掰扯到另一个事,其实码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恶魔缠身后的私语,我不杀人,也要放火。如此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环往复里得了一个可怕的病:在过往的世界里沉沦、寻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继续犯错、丢失,及无从谈起的未来。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来,没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许。虽也下眉叹息,武断有余,然知书达理,勇气可嘉。奈何老刘回回绕绕,浓墨重彩,独独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无从谈起以后,当真是无一安好,好不孤独。

家人不能选,我且珍惜。

过往不必选,唯有珍惜。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字

初读此书,本以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结果一旦掉进故事里便欲罢不能,三两天倒也看完了。

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像极了我们所处环境:我认识你,你认识他,他认识她,而我又认识她。兜兜转转,万事只是个绕。原来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杨百顺(吴摩西)在经历了卖豆腐、杀猪、染布、卖馒头等营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装寻找私奔的妻子,却因中途丢了养女而不再回头,其中描绘的社会生活颇有民国之风;下部“回延津记”讲述了牛爱国回到故乡寻亲的故事,读来有现代文学的写实之风。一出一进,绵延三代,跌宕百年。这些小人物平凡,孤独,在忙碌的生活中挣扎、呐喊。

高级知识分子总是通过艺术创作来舒展情绪,与千千万万的欣赏者获得精神的共鸣。而占据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劳动人民更多的则是通过“说话”来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说话”,最好的就是能找着那个倾听你“说话”的人,于是便有了杨百顺只和巧玲说得着;吴香香和老高说得着,甚至不惜背负骂名私奔;牛爱国和章楚红说得着;小蒋和庞丽娜说得着.....他们不惜翻山越岭百里寻找故人倾诉,只为将心中的事情码放整齐。

执着而又坚强的中国人总是会为生命刻上“寻找”的烙印,我们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个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个对的人。这种情感或许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这个愈加强调个性化的时代显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这孤单、漫长、荒凉的一生: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意大利的老詹在传教时总是问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武林外传里吕秀才问姬无命的那一幕,姬无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这么深刻的哲学问题在当时的杨百顺看来太简单了:我不过是从杨家庄而来,想要随着师傅混口饭吃。

老詹期待的当然不是这个答案,但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维差距。如果我是老詹,听到这样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处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对牛弹琴,孺子不可教。杨百顺是卖豆腐的杨百顺,是假装信教的杨摩西,是嫁给了吴香香的吴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离乡只想着可以喊丧的罗长礼:他最终还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个人。然而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谁。不过是随着苟且的生活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这种自我认知的迷失也是孤独的重要来源。

在每一个漫漫长夜继续整顿心情,第二天再度出发?是生存的惯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宁,是内心坚定的信仰。

变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灯塔。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都说这本书像是中国的百年孤独,读完发现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

书中各色各样的人物,虽然多是普通的中国底层老百姓,但却几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书里将这些目标大多寄于“找个能聊的人”,以小见大,自然而朴素。

小说中描绘的生活百态,虽然算不上多彩,却也足够丰富,让人透过文字仿佛看见自己正身处其中,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而活着。

杨百顺走出延津,因为故乡已无可流恋之处与可流恋之人。他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也被人拐卖,便更无回乡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为对命运和生活种种疑惑。但是现实的各种羁绊又让她迈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内心走回那个自己命运的起点。

牛爱国当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标,对于延津也并没有像母亲那样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无法找到自己追寻的东西。于是断然离开,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独中的那个小镇马贡多,经历平静、热闹、繁荣、衰落,在对生活进行了完善演绎之后,最终随着命运的风暴,彻底消失于世间,仿佛从未存在过。小镇的假兴真衰实际只是人心孤独的汇聚。

延津,更像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乐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绎了伟大,却终究发现内心的想法早已无处倾诉,只得随着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的习惯丢掉好久,近来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内的工作之余读完一本书。就把这当做一个开端吧。

我是一个嘴笨的人,从小到大没有和人吵过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冲突不多,二是嘴笨。我们那管嘴笨叫不会讲话,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出有用的话,不会说漂亮话,不会说讲到人家心里的话,所以从小我就明白,讲话真是一件难事。

可是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我才发现,讲话何止是一件难事,简直是这辈子最难的事。啥叫一句顶一万句,你说了一万句好话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可就因那么一句话离了心。你不知道哪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看似荒诞,生活的理就都在这里。

“人的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这是通篇的主题,序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上篇的吴摩西,下篇的牛爱国,以及这两个人物牵扯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说,做人难,说话难,有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难。总之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来就有表达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彻底理解。也许是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对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本书固然是可以长久的历经时间的考验,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离故事背景太远,不免会产生“怎么有这种人呢”的疏离之感。因为我们注定只能接触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环境。

一件事牵扯着另外一件事,话讲着讲着就从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笔糊涂账,话说到底也讲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个例子,吵着吵着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同样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这种人现在也不乏少见,但咱不能把它说成民族性上面,这么说和书中各种人物从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

“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真是心酸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这话没错,可是这肚皮带来的隔阂真让人无能为力。“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的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百口莫辩也是这个理。真的到了说了也白说的地步,人家压根听不进去,才会觉得这话说得是那么无力。而往往一个人觉得真伤了心,任说啥都没有用,这就叫百口莫辩。一件事连着另外一件事,一句话引着一个想法,人判断一件事时又是一个想法连着另一个想法,弯弯绕绕,话难就难在这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两句话,算是在一大堆难处里的两句劝慰话。“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宽不了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是想不清楚着一点,也活不到今天。”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活在当下。说话难,往往就是话里有话、客套话、真话、假话、大话、胡话。说话难,人生更难,但是知道了这个难处,能稍加体谅别人,也算是尽绵薄之力了。

相关范文推荐
  • 01-04 幼儿园语言故事说课稿小班(模板15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师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幼儿园小班总结的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幼儿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
  • 01-04 合同终止履行协议(精选17篇)
    合同协议的订立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甲方(购货方):乙方(销货方):经甲乙双方共同协
  • 01-04 写给女朋友的协议书(精选18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在特定事项上达成一致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小编整理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场景的合同协议写作要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一、甲乙双方自愿分手。二、子女
  • 01-04 垫资协议书填写范文(23篇)
    合同协议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商品交易、服务提供、租赁和雇佣等。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起草人更好地组织和呈现各项条款,避免遗漏和模糊。经甲、乙双方自愿协商,同意乙方
  • 01-04 美丽的行知园四季(通用16篇)
    优秀作文的特点是文字准确、结构完整、观点独到、情感真实,能够为读者带来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共鸣。以下是一些近期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 01-04 别墅出租租赁合同(热门13篇)
    租赁合同是一种书面协议,用于规定租赁双方在租赁物件上的权利和义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租赁合同的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够参考并灵活运用。甲方:__________
  • 01-04 党员干部职责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写党员心得体会有助于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员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毛丰美,曾任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
  • 01-04 销售工作总结文案(模板21篇)
    通过销售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销售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和执行销售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销售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 01-04 申请调资报告(汇总15篇)
    写报告范文需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清晰和连贯的思考路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大
  • 01-04 债权转让协议个人(优质17篇)
    在商业领域,转让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更好地了解转让的实际操作和效果,我们邀请了一些行业专家和从业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