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优秀6篇)

2023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优秀6篇)

时间:2023-09-30 02:25:26 作者:曼珠 2023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优秀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篇一

为加强同学们对形势与政策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和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

12月12日下午,食品药品学院于承泽1号楼b区115教室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孙老师以g20峰会为主题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讲解。

从g20峰会的背景、成员国、发展方向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使同学们了解到g20峰会与近代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建立、发展、变迁与危机应对,风险防范,体系改革密切相关。

孙老师详细的'讲述了十一次峰会时间、地点、议题及基本内容,通过希腊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等实例,把抽象的内容讲的通俗易懂,使同学们对峰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的第一次g20峰会到20的第十一次g20峰会,g20机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议题由经济金融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顺应时代发展。

此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开始影响发展,并有一定的话语权。

第八次g20峰会,强调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呼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相互增长。

通过此次专题讲座,同学们对我国的发展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同学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积蓄力量、做足准备。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篇二

分析了相关话题的重点、难点问题,展示了各自的微课视频。

同时,针对评委的提问,参赛选手们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围绕微课的展现形式、微课的应用、微课的制作、微课的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当前微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本次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初赛阶段,共收到全区各高校推荐作品27件,经组织评审,确定初赛排名前10的选手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现场授课展示,经由专家组成的主评委和由除决赛选手外的其他参赛选手组成的大众评委分别打分,最终确定选手总得分。

下一步,我厅将从获奖选手中选送代表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巡回教学展示活动,同时,将获奖微课上传广西高校易班供全区大学生学习。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篇三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班级形势政策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有幸在这个新时代,目睹了班级形势政策的深入实施,并通过亲身体验深刻领悟了其中的重要意义与可贵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身体会,分享我对班级形势政策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班级形势政策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并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通过班级形势政策,我们的班级内建立起了各种组织和机构,如班委会、学习小组等,这些组织和机构的建立使学生们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我们班组织的各种活动,如班会、班级早读、班内竞赛等,不仅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学会了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从集体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结交了许多真心的朋友。正是班级形势政策的实施,使我们意识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其次,班级形势政策注重个体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在我们班级的活动中,老师们经常会给我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这种锻炼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我们的领导才能。在一个组织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担任一些职务,比如班长、组长等。通过担任这些职务,我们学会了如何管理和领导一个团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为我们将来投身社会做好了准备。

此外,班级形势政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们的班级中,除了学习成绩,老师们还会评价我们的品德、语言表达能力、彩排等方面。这让我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我们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班级形势政策的引导,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素质、有担当的学生,关注他人的困难和需要,并主动地去帮助他们。

最后,班级形势政策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热情,促使我们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在班级形势政策的推动下,我们班内的学习氛围变得愈发浓厚。老师们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如引导我们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等。这些措施不仅让我们在学习上有了更大的动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果。我们渐渐明白,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努力拼搏才能不断进步,并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班级形势政策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平台。通过参与其中,我们不仅学会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同时也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发扬班级形势政策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为班级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篇四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差不多两年的学习,我对国际和国内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刚开始时,不太愿意去上这门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的价值困惑和迷惘。觉得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可是,上过几节课后,渐渐发现形势与政策课与大学生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

形势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是人们选择行为的依据。面对形势,人们需要做到正确认识和正确应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分析和认识形势的产物,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必要保证。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人们需要做到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

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现阶段,我们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形势、能否很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事关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能够对国内外主要形势有正确认识,能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正确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既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学习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意义有:

1.了解国内外形势,认清时代的潮流;

2.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3.明确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成才意识。

通过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极大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我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把握未来。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班级形势政策在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政策的实施不仅会直接影响班级的正常运行,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政策规定的目标、政策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政策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政策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以及针对政策的建议与期望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揭示班级形势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教师和班级的意义。

政策规定的目标是促进班级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政策目标的明确性能够为班级的管理和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政策在教师人事制度上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要求和素质要求,从而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政策还规定了班级管理的各项指标和要求,通过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提高班级的秩序和纪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策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是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政策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例如,政策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科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此外,政策的实施还需要注重与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政策的共识和参与度,才能够实现政策的预期效果。

政策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政策的实施要求班级管理者具备更加高效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灵活运用管理思维和方法。同时,政策的实施还促使学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体系,使班级的管理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受益于管理的改进,得到更好的管理和服务,有更好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政策对学生成长的促进是政策实施的最终目标。通过政策的实施和管理的改进,班级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体验。而政策对学生的要求和规定,则能够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政策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从而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班级形势政策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政策的规定和目标明确了班级管理和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政策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能够保障政策能够有效地落地;政策对班级管理的改进能够提升班级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最终政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和引导的作用。然而,政策的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克服和解决。希望能够通过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为班级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篇六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中。

中国有9亿农民,占中国人口的9/13。所以说,“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正文】

一、农业问题

第一、关于增加农业投入。

增加农业投入这个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值得重新讨论。这个政策安排的出发点,仍然是把当前复杂的农村体制矛盾问题看作是农业生产问题。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在农村政策的思路问题上,对所谓加强“农业投入”就长期存在不同意见。因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这个政策瞄准的目标并不是合适的。并且,客观上导致从90年代以来,农业的成本每年上涨10%,农业主产品生产的真实成本、亦即“地板价格”,长期在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价格”上运行。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从目前情况看,有很多地方包括农业部科技司都说农业增加值中科技进步的贡献超过40%,也就是说农业增产主要是科技投入的结果。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农业人均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并不同步增加,科技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系似乎并不对应为正值。我们知道科技投入也意味着服务成本,最近三年的服务成本每年上涨超过9%。所以,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一定程度上和服务成本上涨有直接关系。

二、农村的真问题在哪里?

味着农民破产。所以,最近才有各种反映,无论是社会学界的陆学义老先生、还是湖北的镇党委书记,都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经济学角度看,危险就在于农业投入产出多年为负值。所以我从1998年就发表文章说农业到了不可维持、农村经济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而我们现在的某些政策似乎在加剧这种不可维持的问题。

从现行政策比较看,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连续出现4年的增长速度下降,所对应采取的政策,几乎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黄金增长并且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那段政策如出一辙,政策手段真的是一样的,唯独结果相反。

1979—1982年,国家出台了连续调整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农业主产品价格调整幅度上涨了49%,同期大规模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接着落实15年不变。这两项政策在90年代中期重演,从1994—1996年,也是连续3年农业基本产品价格上调105%,比上次增加了一倍;同期我们大规模落实30年不变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那次价格调整和体制调整双管齐下,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次双管齐下造成的结果如何?我怎么想慎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绘这种现象。总之,同样的政策手段在不同的时代使用,效果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一、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二、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三、政府措施

国务院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应该让大量的农民进城,而应该将农产品加工厂放到农村去,让农产品附加值留在农村,要让农村有更多的力量来解决教育和福利的问题。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当仍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色中寻求答案。虽然汉代农业已是遥远的过去,古为今用,汉代农业发展的各项特征,仍可为今人之借鉴。第一,公私单位应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科技,使农业生产得生物科技之赐,致力发展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第二,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乡土重建的方案,在于农业为工业配套。近年来,大陆农村也不断尝试建立农村工业,然而绩效未彰。第三,公私有企业及学术单位,均须不断提供市场资讯作为农民决策的依据,应使农民不致有“赚一次,亏三年”的痛苦。第四,国家必须注意建设农村交通设施及建立供销网络,使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农村会越来越好,农民生活也会更加幸福,中国也会由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最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农业社会学》朱启臻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我向说实话》李昌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冯海发著新华出版社,2006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叶堂林著新华出版社,2006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