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中庸读书心得 个人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7篇)

2023年中庸读书心得 个人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7篇)

时间:2023-09-20 02:07:53 作者:曼珠 2023年中庸读书心得 个人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庸读书心得篇一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书心得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篇“中庸”被誉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之一,对于理解孔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将从我的角度出发,探讨“论语中庸”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庸的概述

“中庸”在《论语》中是一篇短文,包括:“中庸之道,天下之至道也;中者,天地之大本也;庸者,天地之行也。”这说明中庸之道即是至道,是天下万物最为理想的状态。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指的是“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既不偏向过度的极端,也不偏向过于懦弱的逆向。同时,“庸”指的是合适适度的处理方式,相对于过度的偏差,是一种稳定的姿态。

第三段:中庸的应用

中庸之道的应用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中。在个人生活中,我们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避免追求过度的物欲,保持内心的平衡。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意见,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在政治稳定的建设过程中,中庸之道也有着重要意义。适度地处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关注社会第一公德,追求长远的稳定发展,使得社会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第四段:中庸的局限性

中庸理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中,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衡量和处理,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中庸概念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易发生纠纷。有时候,需要更为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其次,如果过于看重平衡而忽视关键因素的解决方式,依旧无法解决问题。最后,人们的立场和价值观存在不同,中庸之道的应用也会出现不同的解释。

第五段:结论

中庸之道的体现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平衡和稳定,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值得珍视的。中庸之道的应用,需要我们尽可能地思考各种方案,了解各方利益和权益,避免只考虑一方利益而引起的冲突和不安。这同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严格把握应用的度量和标准。如此,中庸之道才能真正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中庸读书心得篇三

近年来,“古风热”在网络和文化圈逐渐兴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注也增加了不少。而古代典籍《论语》是中华文化领域内的瑰宝之一。其中,有一篇名叫《中庸》的篇章,被誉为“治天下之道”的极致之作。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它的思想内核浩渺深邃却又精辟可贵。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与文化积淀,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于读者。

第一段,简要阐述《中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中庸》这篇文章是以中庸之志、诚信之道、贞节之性、道德之理等为核心,引导读者去探讨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上的合适与中庸。全篇共有33章,内容宏大,思想深刻,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核心观点是“中庸是天地之大纲,德行之得中也”。

第二段,分析《中庸》对于事业成就的启发。《中庸》提出的“命之谓性,率之以敬”等一系列的观点对于实践中的事业成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必须要保持恒定,以中庸之道为志,不为骄耀与懒散所迷惑,坚定地走合适的道路,便可心无旁骛,行成历久不衰的事业。同时,一份敬事的心态与责任感对于事业成就也至关重要。

第三段,分析《中庸》对于道德与做人准则的影响。《中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忧虑,必有远大。”安于中道,选择谋求持续向上的生命与能力,将我们引向基于操守、忠诚、勤奋等价值的行为,形成健康且有意义的自我,专注于自我的精致修养,始终在道德层面上保持着依靠哲学与信仰的深刻底蕴,同时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扰,更是我们在成长中一直要修炼的准则。

第四段,分析《中庸》对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中庸》告诉我们,要做到中庸,必须首先做到诚信宽仁、勤俭有度,并将这些品格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中,对于康乐、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带来额外的贡献和帮助。在社会生活中,这些品德也能时时提醒我们谨言慎行,举止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素质和社交技能。

第五段,总结《中庸》的重要性与不朽价值。整部典籍的精准、聚焦性nonsectarian等优点,使其深刻而有诗意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它不仅对于人生哲学和历史研究有借鉴价值,也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个人道德提升、生命修行等方面,它同样也能给人耐人寻味的启示和帮助。

综上所述,《中庸》是一部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瑰宝,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联系,更与创造出美好未来紧密关联。无论在人生旅途中,还是在文化转型时代,我们都应当关注并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人智慧中寻找通往人生成功的途径,让它们成为我们成长、学习、成就的重要财富。

中庸读书心得篇四

《中庸》强调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谓择乎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东西都可能是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而应该是不偏不倚,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

无过不及的思想方法。“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

中庸既有思想修养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中庸》的作者概括了五个方面:“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五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敏、宽、刚、庄、密。敏是观察事物的敏锐;宽就是宽容,不狭隘,不拘于一隅;刚便是刚毅,不软弱;庄即端庄严肃;密就是细密详察。不敏不能临事,不宽没有度量,不刚没有原则,不庄无人敬畏,不密无从区别。只要五者俱备了,深藏广蓄,一旦运用,就会无不中的。

不仅如此,《中庸》的作者认为思想方法还与言辞、仪容有关。作者引《诗径》和孔子的话立论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靠厉声厉色来教化百姓是下策,因为它离中庸太远。

从上述所论中我们知道,“中庸”决不是人们习惯所说的折中主义,更不是与放弃原则划等号的“中庸之道”,而是一种非常老到的思想修养方法和极其严格的效果要求,追求的是人与事的“中和”境界。惟其尚“中”,所以能“和”,惟其乐“和”,所以要“中”。只有做到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才能进入和谐的境界。

中庸读书心得篇五

第一段:概述中庸听课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中庸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思想,触及着人们思考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的深层次问题。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了解和学习中庸思想,有助于增强自身的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参加了一次中庸听课活动,并在其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这次听课的体会,进行详细的分享和总结。

第二段:中庸听课的内容和感受(200字)

这次中庸听课的内容涵盖了中庸思想的起源、核心观点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在听课过程中,我特别受益于对宗教对比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中庸通过辨析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关键点和联系,以及与西方文化对比,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中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让我明白中庸思维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伦理的重要影响。

第三段:中庸思想的启示和应用 (300字)

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中”、“诚”、“和谐”等方面。这些思想都指向着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平衡。中庸思想教人从平衡的角度看待问题,追求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和谐。这一思想对于我个人生活和学业上的启示很大。在面对一些矛盾和困难时,我要保持思考的客观和公正。同时,在与人相处时,要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以实现心与心的平衡。中庸思想也提醒我们要诚信待人,融洽人际关系。总之,中庸思想给予我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平衡和我他和谐的指导。

第四段:中庸思想的实践 (300字)

为了将中庸思想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中,我开始了一系列的实践。首先,我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倾听他人的声音,我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其次,我开始修炼自己的内心,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学习冥想和放松技巧,我能更好地保持情绪稳定,提升自身的情商和自控力。此外,我还学习了中庸思想在领导力发展中的应用,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团队合作和管理中。这些实践不仅让我个人受益匪浅,也对我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有了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中庸听课的意义和结论 (200字)

中庸听课为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庸思想的机会,也让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领悟到了更多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中庸,我意识到“中庸”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修炼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因此,我将继续学习中庸,将其中的核心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融合,以期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好地追求平衡和和谐。

中庸读书心得篇六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我选择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升入大学,我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中庸读书心得篇七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