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9 04:31:54 作者:JQ文豪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课件出示冰糖葫芦图片)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 、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 、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 、小组合作研讨。

3 、班内汇报交流。

4 、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 、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 、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学校开展“一题三研——周日期主题教研活动”以来,我同教务处的几位业务领导先后参加了两个教研组的主题教研活动,听了13节课。这13节课,各有千秋,问题和闪光点并存。今天上午,听了中年组杨丽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后,极为振奋。杨丽老师在课的设计上能紧紧围绕个人教研主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并且每次都能做到适时,有效。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热烈的讨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杨老师上的课文章主题挖掘的深,升华的巧;知识渗透深入浅出,重点、难点突破的妙;教学环节严谨,学习目标达成的好;教师基本功扎实,师生关系的亲和力强都是本课成功的主要表现。

课是这样开始的——

一串醒目的东北大糖葫芦,配上教师精心准备的导言,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万年牢》是阅读课文,先让我们看一下阅读提示,然后说说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杨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快速浏览文前的提示,很快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杨老师肯定各种答案后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和新词;2、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做人道理;3、学习作者围绕文章主题选材,叙述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目标揭示以后,杨老师又鼓励同学们“这节课我希望同学们能发挥各小组的优势,充分交流,用实际行动证明你们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有没有信心?”“有!”随着学生响亮的响应后,杨老师布置了第一个学习任务,“我给大家一点时间,找一找文中那些字和词你还不了解,想办法解决。一会老师要检查。”学生得到任务后,马上打开语文书,或独自读书,或自由标注,或小组间交流,或打开工具书查找。教师巡视时解答了三位学生的问题。大约五分钟后,杨老师出示几张字卡和词卡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抽查。学生的自学得到杨老师的认可以后,杨老师又提出新的问题“父亲做的糖葫芦为什么称为‘万年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读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两件事?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以后自觉和小组交流起来。接着有同学举起了手。生甲说了“选料精细,手艺高超”,生乙说了“不满欺骗,辞去工作”。教师分别板书其内容。接着追问“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回答:“做事认真,为人实在。”教师再次板书。“课文是怎样描述父亲的?”课件出示“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父亲做事认真,为人实在的句子,标注感受”。学生默读一段时间后,教师提示组内交流一下个人的感受。合作学习开始了,当杨老师问,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时,各组都纷纷举手。一位女同学找到几段句子读了一遍,杨老师指导她把读的不好的两句又读了一次。另一组同学谈感受时突出了“认真和实在”。接着杨老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谈到生活中自己的表现。有的同学谈的很自信,有的则不太好意思说以后注意。显然同学认同了父亲的做法。三个同学坦诚的谈话后,杨老师在课件中出示“自学指导:2、文中出现几次“万年牢”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再次打开课文,很快学生便找出三处。当学生急于回答时,教师示意,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于是课堂又沸腾了。只见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争相说出个人的看法,从同学的表情和脸上的自信,不难看出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很满意。组内交流以后,他们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三名同学汇报后,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归纳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好产品,好生意,好人品”。板书过后,杨老师再次把学生引入生活中。首先杨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商人染布”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真诚的价值。而后又播放了几条“打假新闻”让学生体会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对人们的危害。之后,杨老师让同学们评说是非,畅谈做人。课程快要结束时,杨老师出示了自学指导:3、小组讨论: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命题有什么意义?经过简短的交流,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教师也板书上:层层递进。

最后,杨老师问:“父亲能做出‘万年牢’的法宝是什么呢?”学生想了一下齐声回答:“是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精彩的一节语文课结束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新课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桃花心木。(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萎(  ) 秧(  )番(  ) 锻(  ) 勃(  )雅(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难(  )

三、再读课文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感悟种树人奇怪做法。

1.提出问题: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并在句子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学生读出句子,其间教师引导说出怪在哪,理解“莫名其妙”,然后指导读出抓住“有时”等读出“奇怪、疑问”的感觉。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秧   萎   番   锻   雅   勃

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桃花心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

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

、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再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

2、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

六、学习生字

1、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

2、生字扩词,加以运用。

3、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

七、选做题

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在简介了林海音后,我让学生确定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后,就进步文本的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从哪一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展开学习。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这种方法并会运用。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弄明白作者借了哪些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开始,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来回答,我点了几个表达能了强的学生以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告诉学生怎样体会这种表达方法,在后面部分的学习中,基本上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完成。在学完文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知道怎样借景抒发自己了感情了吗?大部分学生能从文中受到一点启发。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了一篇练笔《家乡的一景》,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法尝试写篇小习作。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复习学过的生字。

2、比较形近字。

3、通过读句说句,复习学过的生字,锻炼说话能力。

4、读儿歌。

教材简说:

这个语文园地有五项练习,分别是复习同偏旁的字、读词语、比较形近字、读句说句和读儿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 学会六个生字,并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听众”是谁?是谁的

“听众”?为他做了什么?

3、 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老妇人对我练琴时言行的有关描

写,指导学生模仿情景有感情朗读描写老妇人言行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小提琴曲,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揭开课题

1、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一首用什么来演奏的曲

子呢?

2、 生:小提琴。

3、 师:这首小提琴曲是不是很美妙动听呢?

4、 生:是。

5、 师:同学们,曲子好听琴难拉,要想演奏这样美妙的音

乐,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洒下多少汗水!曾经有一个

被人称为音乐白痴的人,后来却成为能在舞台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小提琴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6、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11.唯一的听众(课件1)

7、 师:来,咱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把“唯一”这个词读

好。(强调“唯一”的语气应重读。)

8、 理解“唯一”。(副板书独一无二,只有一个。)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故事

1、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呢?

2、 生:想。

3、 师:那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自由快速地读读课文吧!

准备好了吗?请你们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

4、 出示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朗读,强调重点字词。

5、 小组或同桌交流故事内容,师提示。(出示:课文写了

“我”开始在家拉小提琴被( )说成是( ),后来跑到山林中练琴,在一位( )的( )下,后来成为了能为( )的观众演奏的小提琴手的故事。)

6、 交流汇报:(出示:课文写了“我”开始在家拉小提琴

事。)(在课题下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

三、 再读课文,找出老妇人的言行的语句描写

1|、齐读故事主要内容两遍。

3、生:老妇人的关心,鼓励,爱护。

4、师:你是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吧,找出描写老妇人言行的句子吧!

5、交流,汇报,出示。

老妇人的言行: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2)、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3)、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4)、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想深深的潭水。。。。。。

6、指导、模仿朗读。注意语境、语气。

四、小结:

师:同学们,你喜欢课文中的老教授吗?为什么?请回去用预习本写写你的看法吧,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并把生字词抄写两遍。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1.能力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

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

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思考: 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过渡:

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

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

什么时段 舞台在哪里 做什么

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 做什么

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 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六岁时侯 把练功毯当舞台 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 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 小结过渡:

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观众无处不在,体现出我对艺术的指着追求和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也不难看出她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的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她,想听一听她的母亲新凤霞唱的《花为媒》吗? 播放评剧《花为媒》音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评剧,感受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成功之后,艺术家们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吗?请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学艺艰辛、吃苦耐劳的句子,批画感悟。

六、品析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