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3年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时间:2023-10-14 07:53:17 作者:笔舞 2023年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高一教案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面是一些来自各位优秀教师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

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曾经找了很多个支点,有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赠孟浩然》,还有就是这首崔颢的《黄鹤楼》。《赠汪伦》学生太熟,《赠孟浩然》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就选择了这首《黄鹤楼》导入,因为黄鹤楼正式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闻名的。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刚想在上面题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看后不敢下笔。世人惊叹这世上还有李白不敢下笔的地方。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后来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势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零”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当时决定上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要教诗,诗并不好教。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不会教诗歌,所以想把握这个机会来好好地学习。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上这节课前,我的本意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从题目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一组图片进行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使之得以活化。在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最后设计引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情同身受的意境。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理解诗句再语言引导,通过移情,换位思考:“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音乐渲染,感情朗读,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在课下我还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这样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烟花三月”时,导的时机把握得不够准确,没能真正使学生入情入境。另外,在备课时,我忽略了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出示的拓展资料偏难,学生难以理解。在理解诗句的环节上也没能给学生充分的参考资料,光依靠课本上的那些东西,对学生来讲确实困难。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课前充分地备好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课堂教学会顺畅得多。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指名读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八、拓展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课后习题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六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七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八

一、课题

科研课题:创设人文环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上课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和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按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感悟深厚的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处理

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资源与器材配备:课件

五、1、教学设计思想与教学流程(附教学流程框图)

吟诗会------导入------学诗------拓展

2、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吟诗会。

二、导入。

1、揭题;

2、解题;

3、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三、学诗。

1读诗。

2自学古诗理解诗句。

3吟古诗悟诗情。

4唱诗。

四,拓展。

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相关范文推荐
  • 10-14 最新老师年度考核小组评语 小学老师年度考核评语(大全8篇)
    决议要注重风险评估,规避可能的风险和隐患。制定决议时,我们可以采用明确的量化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以提高执行力和效果。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决策的
  • 10-14 2023年音乐游戏亲子活动 幼儿园亲子课活动策划方案(通用5篇)
    一份好的答谢词能够让受邀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善意,同时也能够展示我们的修养和礼貌。在写答谢词时,要避免夸张和虚伪的言辞,保持真实和真诚的态度。在这里,我们为大家
  • 10-14 2023年八十天环游地球心得体会(优质8篇)
    军训使我更加有爱国情怀,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以下是一篇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教学反思时有所启发。八十天环游地球心得体会篇一《八十天环游世界
  • 10-14 男生节创意活动 男生节活动策划(优质8篇)
    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应该及时向领导请示,寻求帮助。请示问题时,我们要注意重点突出,便于上级领导快速了解和解答。如果不知道如何开始,请示的写作,下面是一份简单明了的
  • 10-14 2023年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日记(大全11篇)
    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大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面对民族团结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举措和政策。接下来是一些民族团结的实践措施,供大家参考和思考。二十年后回故
  • 10-14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手抄报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优秀8篇)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宣传语可以帮助我们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客户和投资者。在撰写宣传语时,我们要遵循简洁、直观、独特的原则,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我们为您收集了一
  • 10-14 班主任工作论坛总结发言稿(优秀8篇)
    通过学期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点和不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学期总结范文,看看其中的优点和特点。班主任工作论坛总结发言稿篇
  • 10-14 2023年观看奋斗的征程心得体会(通用8篇)
    通过写学习心得,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起到启发和帮助。通过
  • 10-14 2023年护士工作人员年度总结(通用10篇)
    学期总结是一个反思自己学习经验和成绩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提供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护士工作
  • 10-14 2023年工厂普通员工辞职报告(大全9篇)
    写实践报告是对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和回顾,通过写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梳理思路和加深认识。链接:含义、类型与特点全面分析报告。工厂普通员工辞职报告篇一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