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游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读后感(汇总8篇)

最新游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读后感(汇总8篇)

时间:2023-10-17 02:31:39 作者:雨中梧 最新游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读后感(汇总8篇)

辩论作为一种文字和口头表达的方式,对于培养个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辩论的论据和证据也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是一些策略,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选择和运用论证材料。下面是一些成功辩论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游而不思则罔篇一

学而不思则罔是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游而不思则罔篇二

曾经有人问我是否去过天津,天津怎么样。我支吾了良久,勉强挤出两个字:“还行。”脑海里,我寻不到半点感悟与见闻,似乎那座城,在我拥抱过它之后,于我仍旧是个陌生人。终于,我恍然,我无毫厘收获,原来在于我虽游,而从来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那么,“游而不思则罔”,大概也是如此。一个人,行了万里路,却只是走马观花,只求一饱眼福而没有思考的意识,就像看了一部都市肥皂剧,完结后便抛在脑后,再不过问。如此潦潦草草而无所得,着实是浪费时间精力,倒不如窝在沙发上抱着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来得实在。

都说只有拓宽视野、见多识广才会有涵养。然而,“识”比“见”要重要太多,“思考”对于“旅行”就是一张质量保证书。文学大师余秋雨游历千山万水,但他从来未停止思考,从未放弃眼前的一丝一毫有挖掘价值的现象,于是才有了《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这样归类为游记却又远远超越了游记的佳作。徐霞客游而思,著成了闻名遐迩的《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而思,从而使《马可波罗游记》轰动世界。

并不是说“游而思”的目的是写书成名。“游而思”是对人生旅程的启迪,对内心世界的充实,对思想境界的升华。当你以欣赏和思考的眼光参观哈佛、耶鲁之类的世界名校,或许能将感受到的深厚底蕴化作奋斗的动力;当你参观各国的博物馆,在思考中能将琳琅满目变成内心的知识积淀。当你走过“王国维纪念碑”,领悟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意,你的思想便又添上了一分哲思……游历可开拓视野,而思考则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从而使得旅行经历化作思想与智慧的沉淀。

我不得不承认,边游边思考,要比走马观花单纯地旅行拍照有收获得多。我离开异地时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乐趣和内心的感悟。“游而不思则罔”,从此成为一座“警钟”,在我身处异地时响彻心田。

游而不思则罔篇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古文十分深奥,让我刚接触它的时候,都有点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有一句话又证实了论语的重要性:“会半部论语,能够治天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这本书可谓是集学习、修身、做人于一身,对中国儒家学说有着远大理想的一本书!我只接触了十条,却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几条,我觉得颇有感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难道不是教我们怎样学习吗?就拿我来说吧,我也有这样的学习经历。

我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做题目却总容易出错,为此,我增添了不少烦恼。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我课后没有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没有巩固,才造成了错误。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同一篇文章,你学会后再复习一遍,会发现有和第一次阅读时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对课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是学习的快乐之处。

游而不思则罔篇四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人游历过无数风景。而旅游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发一张图片,写一条说说,只需寥寥几笔就足以证明自己到过这个地方。然而这些人只是为了欣赏风景、愉悦身心。真正在旅途中用思考以获取无价的精神财富的人确是少之甚少。王安石曾于游褒禅山时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他自己也在这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中思而有所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足以证明“游而思”是多么重要。

贯古博今,人们在游览时若将尽收眼底的.景物赋予人的思考,那便显得尤为珍贵。苏轼在《定**》中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借大自然的风雨来抒发自己超越世俗的旷达胸襟。辛弃疾于京口北固亭怀古,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相较于古之圣人的抒情,今之文人常常在路途中探寻历史。余秋雨在文化的苦旅中不断摸索着,为的是紧随历史的步伐,去寻找那文物背后的丰功伟绩或是辉煌时刻。史学家步入著名旅游胜地来揭开其背后神秘的面纱;建筑家走进故宫博物院去以寻找宏伟建筑背后的秘密;考古家踏进沙漠中的楼兰古城以追溯她消失的原因。由此可见,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印证了于游中思考要比单纯的游玩更能给人带来财富。

雄伟壮阔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远近闻名;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名扬四海,。所以,于游中思考,不仅能为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平添一份色彩,更让自己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提升。

一路向前,且游且思!

游而不思则罔篇五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为什么一个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悌原文解析: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让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他从小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甚至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孩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就会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发生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现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的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地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地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或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话,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通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跑到尊长的面前,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于人的转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请看第十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地叫唤。儿女从小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做儿女的难免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他姓陈,就叫陈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我们都要好好地思考,不要给他们做不好的榜样,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作为

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表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地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地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地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暄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

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把门给关上,让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地很安全地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于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于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以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地离开。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作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坐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做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地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来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在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你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定、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地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敬重他。如果他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告诉你,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

文档为doc格式

游而不思则罔篇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游而不思则罔篇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就说出来这句话来。当今社会,“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许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若想要避免或改变这两种状态,就要了解这两种读书方法所带来的后果。

有的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算得上博学,带却往往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中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被书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说,你在背数学定义或公式时,只是死记硬背,并不加以理解、思考,也许你一天两天记得,时间久了就会因不明白其含义而容易忘记了。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想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的境界,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那么,自然就会陷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迷茫中了。

还有另一类人,总是能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这自然就是“思而不学”了。就比如一个学生总是爱问问题,穷追不舍,说明他思考了,但提出的问题总是莫名其妙,毫无价值,因为他从没把课文读完过一遍,而且不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知识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停留在空想的阶段,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游而不思则罔篇八

读了谢正义市长给张辛梓同学的信,我觉得市长说得对,说得好。因为连大名鼎鼎的陶行知也曾说过:“要‘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