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质15篇)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4-01-08 11:55:14 作者:紫衣梦

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和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找规律,感受规律的多样性;联系生活找原型,感受规律的美。

3.通过摆学具、设计纸手帕等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培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教具准备颜色笔、学具袋、正方形纸、纸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什么是规律猜风车游戏。

1、师出示纸箱,告诉学生里面有绿、黄两种颜色的风车。

2、先拉出绿色风车,猜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生猜黄或绿后,师拉出一个黄色的)。

3、师再依次拉出一个绿色和黄色的之后,让学生猜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再下一个呢?

4、为什么会猜得这么快这么准?(发现了风车的出示有规律)板:规律。

5、像这样一组物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就说这组物体的排列有规律。(风车挂于黑板上)。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小朋友一起学找规律。板:找规律。

二、情境探究---怎样找规律。

2.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有什么秘密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指名让学生一组一组的说清楚。(在学生表述时,追问重复的部分是什么?重复了几次?)。

4、根据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吗?(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说说这些规律都有什么共同点?(两个为一组,颜色变化有规律)。

(二)规律的多样性。

1、摆一摆。

1)立体图形的规律。

跟着老师摆,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形状正方体、长方体交替,颜色黄红交替)。

2)平面图形的规律。

a.师先摆前两个,再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会猜与第一个一样的图形)。

师:老师只摆了一组,你能判断我的.排列一定有规律吗?(不能,还没有重复出现相同的部分)。

c.比较风车和平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状、颜色都不同。

小结:规律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一组的、四个一组…。

3)自己摆一条平面图形的规律。展示。

4)反例辨析师摆小圆片蓝白蓝白白蓝这组排列有规律吗?为什么?怎样移动后有规律?

2、巩固练习第一题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苹果)。

第二题星星闪烁处是什么图形?(直线形、圆形、正方形呈现)。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2、掌声中也有规律,那么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规律呢?

3、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五、设计应用--创造规律。

既然规律能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这么美,就让我们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今天我们来设计一张纸手帕。请你用信封中的纸贴,也可用彩笔,在正方形的纸上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设计之前先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再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有规律,最漂亮。

1、小组讨论。

2、分工合作。

3、交流展示。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的生存服务。

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应是惟一的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认识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算方法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凸现找规律的内容,能切实地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学生获得的才是真知,才能为持续发展积蓄能量。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全单元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突出数学化过程。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

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

(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

第48页例题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情境里的数学内容。从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数据中,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规律的初步体验。教学这道例题,学生看图回答三个问题很容易,初步发现规律可能有些困难。为此,在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后,可以指点他们把手帕的块数和夹子的个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相差1。再分别把蘑菇个数与兔子只数、篱笆片数与木桩根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也相差1。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规律,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这时的发现仅是初步的,只要讲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

“试一试”是操作题,既有十分具体的一面,也有比较抽象的一面。具体的一面指小棒根数与圆片的个数,同组的两个数量仍然有相差1的规律。抽象的一面指如果用小棒代表例题里的夹子、兔子、木桩,那么圆就能代表例题里的手帕、蘑菇、篱笆。小棒与圆的关系,可以代表例题里相应的关系。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具体的一面,数数根数与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两题抽象的一面。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已具有普遍意义。

(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

第48页“想一想”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其他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意义:(1)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现在他们初步认识了间隔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教学所期望和应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料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更清楚、更牢固。教学“想一想”的时候,教师应有充分的预案。如果学生暂时打不开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

“想想做做”第3、4题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情境的变式。看到它们间的不同,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

2?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规律的稳定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性。

在第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许多具体事例,夹子与手帕、蘑菇与兔子……柳树与桃树,学生初步理解了间隔现象共有的规律。在第二部分教学中,继续利用种树、排队、放盆花等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间隔现象的普遍规律,体会与间隔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解决各个具体问题要灵活应用规律。

(1)由少到多、由看到算,体会规律是不变的。

第50页例题配合要解决的问题呈现了完整的情境图。题目说“林阴道上栽了7棵树”,图上就画出7棵树;题目说“5只兔子排队做操”,图中就画了5只兔。这样,7棵树栽成一行有6个间隔,5只兔子排成一队有4个间隔,既能从图中直接看到,也能通过7-1=6,5-1=4算得。“试一试”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学生就不能从图中看到有几个间隔,只能按10-1=9算得。从5只兔到10只兔,从图中能直接看到间隔个数到必须按间隔现象的规律算得,不只是量的增多,而是质的提高。学生能从中体会,不管兔子只数、树的棵数是多还是少,棵数(只数)与间隔的个数始终相差1。

(2)从求路的长度到求摆花的盆数,从两端摆花到两端不摆花,体会应用规律时的灵活性。

第50页例题求得林阴道全长18米后,“试一试”从这条林阴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摆盆花,这是间隔现象实际问题的变式。它们的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不同:前者已知栽树的棵数和相邻两棵树的间隔米数,求路的长度;后者已知路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隔米数,求花的盆数。它们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不同:前者要从树的棵数减1算得间隔的个数,后者要从间隔个数加1算得花的盆数。这两个实际问题有一致的间隔现象规律,但对规律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学生既能认识到间隔现象规律的稳定性,又能灵活应用规律。

“想想做做”在走廊放花,求放花的盆数。走廊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距保持不变,创设了走廊的两端放花与不放花的情境变式。学生通过画一画来体会,或是经过想一想来理解,对应用间隔现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必定有自己的感受。

(3)在开放的设计活动中体会应用规律要灵活。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

关索四小黄莹。

课题名称《找规律》。

科目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游戏中感知规律.

教师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讲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学生活动:全班跟着老师做游戏。学生通过拍掌游戏感知其中的规律。

教学活动2。

情境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1、创设情境。

2、观察提问。

3、引导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应用规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

教学活动3。

操作中深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评价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活动4。

体会中创新规律:。

教师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看图中这些图片?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师活动:播放ppt。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

教学活动5实践中提高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评价。

学生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汇报概括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

关索四小黄莹。

课题名称《找规律》。

科目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游戏中感知规律.

教师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讲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学生活动:全班跟着老师做游戏。学生通过拍掌游戏感知其中的规律。

教学活动2。

情境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1、创设情境。

2、观察提问。

3、引导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应用规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

教学活动3。

操作中深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评价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活动4。

体会中创新规律:。

教师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看图中这些图片?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师活动:播放ppt。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

教学活动5实践中提高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评价。

学生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汇报概括总结。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在这次有效教学评比中,我讲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数数》这一课题。《数数》是《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基础的一个知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既便于20以内数的知识的复习,又利于与100以内数的数数这一知识衔接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于是在课上我让学生向在坐的各位老师介绍本班学生的学生数,(本班学生共20名。)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开火车报数复习了20以内的数,接着我抛出:“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人?”这一问题,让学生接着往后数,然后再接着往后拍手数数一直数到一百。从而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先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然后再数数羊的个数,让学生掌握数一百的各种方法,课堂上学生的办法有很多,如:有一个一个数的,2个2个数的,5个5个数的,10个10个数的,20个20个数的,还有50个50个数的,学生的办法多种多样,真令人欣喜,当然有的学生在数数时出现了问题,如一个学生在一个一个地数时,怎么也数不出来,这时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告诉学生:口中数的要与手中点的.一样快,并利用数教室标语牌上的字的个数演示给学生正确的数数方法。

在比较许多方法中,哪种方法既简便又快捷时,学生说出了50个50个数的方法,,既简便又快捷,这时我问那你能一下子就数到50吗?一下子就知道50只羊有多少吗?学生发呆了,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小羊是一群一群的,数数每群羊有多少只?学生很快的数出了有10只,然后我让学生把每10只羊用铅笔圈在一起,再让学生10个10个地数,让学生感受数100只小羊的个数,还是10个10个地数这种方法既简便又快捷,在这时应当及时强调10个10个地数的好处,但由于教学时自己的匆忙与紧张而忘记了这一关键问题,直到总结新课时才告知学生。

而后我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大多数学生能够10根10根地数,个别学生还是一根一根地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作用,让优生带动差生,以进一步理解10个10个数的好处。学生在摆好并汇报完摆法后,教师运用小棒演示引导学生得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抽段数数的练习中,本来准备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理解几十九后面是一个整十数这一教学内容,但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占据了较长时间,而只是让学生通过口头数数,抽象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100以内的数。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本班学生数的运用,教室人数的运用,主题图、标语牌以及学具小棒的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课堂上能够关注差生,给差生充分地学习时间与展示自己的机会。

3、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展开教学。

4、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数意识,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诚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以外,还表现在:

1、练习设计不够合理,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个数,理解10个十是一百。因此在练习时可以利用练习七中的百球图进行练习,以加深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把练习与新知的探究很好地穿插到一起,以免造成知识的隔离。

2、在学生摆100根小棒后,可以根据学生摆的小棒进行分类知识的复习,并使学生的摆法多样化。

3、教师语言与动作应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6、评估。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习: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摘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在准备课单元设置了“数一数”的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认为:“凡是上过学前班的学生都会数数。”认为此内容“多此一举”,在教学中不够重视,一翻而过。殊不知,这“数一数”中,正蕴含了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内在规律;观察;思考。

一、“数数”可以让学生认识数的特性和内在规律。

如果不把数放到生活当中去数,学生是难以理解数的意义的。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化、可操作性的材料让他们去数,一个一个地数,学生知道了某事物可以用“1”来表示,知道了某个集合的数量。通过数数量是2以上的人和物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怎样知道数量,认识到数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如,数的单、双等。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正着数、倒着数,学生会逐步发现自然数列的内在规律是那么有趣。

二、“数数”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和思考。

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和行。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到的事物大都是直观实体。我们可以通过数实体来丰富学生对数、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步感受“数”的价值。数数中,无论学生是“数出来的”,还是“看出来的”,都必然用到“一一对应”的原则,说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或看或指或点),而“一一对应”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和法则,它能够建立起事物与事物间的对应关系,这是今后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基础。同时,“数数”活动“有序”是一个首要条件,否则就会重复或遗漏,只有做到严谨地观察、思考,才会为奠定“数学基本思想”获取必要条件。数身边的数,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接龙、跳数等;可以数教室内的数、自己身体上的数、校园里的数。一旦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大抵会衍生出感悟或启发。

三、“数数”活动为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和理解“加”“减”“乘”“除”打下了一定基础。

数数的形式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1.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2.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3.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4.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5.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11.计算10加n,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正着数为加,倒着数为减,几个几个地正着数为乘,几个几个地倒着数为除。在学生初期的加减法计算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数的序列是数学发展的基石。”数数就是初步探究和表示各种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数”,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来“表达”它们,用“它们”进行交流,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构建数学思想作准备。

参考文献:

毛瑛秀。低年级学生数数感的培养与思考。小学教学参考,(02)。

(作者单位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龙坪民族小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6.评估。

教师投影两组不太理想的数据,让学生评估。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哪个数据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甲:第4组的物距大于焦距,成的像是缩小的,可能读数错误。

生乙:可能蜡烛烧短了,在光屏上没得到完整的像。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实验中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为什么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而看到的是一块模糊的光斑。

生:因为光线没有在光屏上会聚。

师:回答得很好,平面镜成像,像是怎么形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

师:对。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在物体同侧会聚而成,所以是虚像。我们只能透过凸透镜,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才能观察到,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

板书:2.实像和虚像。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科学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乙:我知道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本节课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几十几的意义,会数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计数单位“个”和“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二十九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时,使学生明确9根添上一根是10根,和原来的几个十合起来就是接着数的数。

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学习本课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数教室里课桌椅数量时,没有用到十个十个地数,而是从一数到最后(四十二),也没有利用好本班的优势,每小组正好10人,数完10个数之后应该停一停。这样就能和本课结合,充分结合本课内容。

在复习1根小棒,1捆小棒的过程中,用来略多的时间。在播出的生活中与数有关的场景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感想。这些都有待今后的反复琢磨和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79页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区分“之间”和“从…到…”。

2、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区分“之间”和“从…到…”的含义,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之间”和“从…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数数的复习:

师:小朋友,你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呢?能从小到大数一数吗?

(2)序数的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和序数的复习,唤起了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为后面例题做好准备。】。

二、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思考。

2、帮小宇找小红花。

出示小红花图。

师:红花都是按顺序地串成一串,请仔细观察,你从红花的编号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缺了哪些编号的红花,共缺了几朵?

师小结板书:小宇的红花是在8和13之间遗失了,共遗失了4朵。

刚刚我们是运用数数的方法来帮助小宇找到遗失的小红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揭题)。

3、新授例题6。

师追问:小丽排第10,那么小丽前面有多少人?

小宇排第15,小宇前面有几人?这些人包括小丽吗?

那么问题中“之间”又怎么理解呢?

师:信息找到了,问题也知道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谁会,动脑筋想一想。

生展示:(我是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的。学生可能心里知道,但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方法,若他说不出来,可适当引导)我是这样想的,小丽和小宇之间不包括小丽和小宇。小丽排在第10,我就从第11开始数,11、12、13、14。所以他们之间有4人。(边指着边说)(引导他们一定说完整)(1-2人说)。

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板书出数一数和他数的过程。

师小结:刚刚这位同学是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若学生想到了就展示,若没有想到可适当引导。

生:用“o”代替。

那么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就是求这图中的哪些部分?

师让生上台指画。

师作相应的板书。

师请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师: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师:有同学说画图,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图形代表这些小猴呢,请你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画。

师让生画,然后把学生作品展示在投影上,师生评价。

(2)图。

对于这道题,请你自己审题,自己在练习纸上解决。

(3)。

生指出这幅图的顺序。

师请生在练习纸上解答,最后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四、全课小结,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 01-08 药房劳动合同书(专业16篇)
    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报酬、工时安排和休假权益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份劳动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有所帮助。甲方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 01-08 办公室绩效考核方案(专业17篇)
    计划书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制定的详细步骤和计划。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一些经典计划书的实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
  • 01-08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范文(20篇)
    教案能够为学校管理、教师评价等提供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接下来将分享一些四年级教案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
  • 01-08 工厂员工个人安全承诺书大全(14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个主题下,被公认为典型和优秀的写作样本。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这里有一些可以供你参考的好例子。安徽省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为规
  • 01-08 红楼梦五六回读书心得(优质19篇)
    读书心得是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书面表达。这是一篇关于读书心得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 01-08 教学工作计划幼儿园小班秋季(实用19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工作时的有力工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01-08 教师节班会主持稿双人(精选17篇)
    主持词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展开,不要偏离方向。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有关主持词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甲: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合:大家,晚上好!甲:在这金风
  • 01-08 语文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热门20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分析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积极参加各
  • 01-08 政府合同管理办法(专业12篇)
    合同协议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条款,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以下是一份标准合同协议样板,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修改。第一条为规范合同的管理,提高合同质量,保
  • 01-08 机械工程师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模板22篇)
    转正工作总结是在员工实习期满后对其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书面材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转正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