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通用8篇)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10-14 21:10:20 作者:文轩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通用8篇)

高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高中教案的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相信对你的备课工作会有所帮助。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一

乐曲《杨柳青》是一首很有名的江苏民间乐曲,它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旋律优美、活泼,别具特色。通过为这首乐曲配乐演奏,让幼儿从中学会欣赏乐曲,体会乐曲带来的意境,理解乐曲的风格和它的结构式。我将这首乐曲原本普通的打击乐演奏,改变成利用厨房餐具进行演奏,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新感觉。

1、学习拍打正确的节奏型:x-|x-|;xx|xx|;xxx|xxx|2、学习看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并在演唱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演奏速度。

3、能正确使用乐器遵守打击乐活动的规则。

1、厨房餐具:锅、碗、调羹、盆、筷子等若干。

2、节奏条xx|xx|;x-|x-|;xxx|xxx|3、打击乐图谱

1、随乐曲音乐拍打正确的节奏型。

2、学习看指挥,合作演奏打击乐器。

1、欣赏乐曲,知道乐曲名称《杨柳青》。

2、知道它是一首江苏扬州的民歌,歌曲活泼风趣。它唱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之后的欢乐心情。也描述了扬州春天到了,杨柳发芽都变的绿绿后的美丽景色。

3、请幼儿说出乐曲的结构式。

设计意图:

幼儿通过欣赏乐曲,初步的了解乐曲的旋律,教师向幼儿介绍这首乐曲的出处,所表达的意境、以及它的结构式。让幼儿对这首乐曲先有一定的了解,为下面环节幼儿演奏乐曲奠定基础。

1、再次欣赏乐曲,边听音乐边随教师合拍地拍手打节奏。用固定节奏来拍打。

2、看节奏型拍打节奏。

老师分别出示节奏型xx|xx|;x-|x-|;xxx|xxx|请幼儿来分别试试怎样拍打。

设计意图:

帮助幼儿复习这几种节奏型,在掌握这几种节奏型的基础上,才能看这首乐曲的图谱,完整的`进行演奏。帮助幼儿解决打击乐演奏中的难点。

三、学习打击乐

2、看指挥分组用身体动作来拍打节奏。

3、出示厨房用具给幼儿认识,让幼儿熟悉它们各自发出的声音。

4、请幼儿讨论选出三种餐具,作为打击乐器,为这首乐曲演奏。

5、小结:推选出最适合的三种"乐器":用手拍打塑料盆、筷子和碗配合、锅和调羹配合。

第一段:用手拍打塑料盆;第二段:筷子和碗配合;第三段:锅和调羹配合。

6、请幼儿拿出自己的"乐器",看图谱分声部演奏一遍。

7、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练习,幼儿根据教师的指向,随音乐进行演奏6、演奏时注意演奏常规:准备动作;演奏时的拿乐器动作;不演奏时的动作等设计意图:

在这个学习打击乐的这一环节中,做到的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幼儿的思路一步步的引入到打击乐的学习中,帮助幼儿很好的掌握打击乐演奏的方法。同时让幼儿自由讨论,选择适合的"乐器"演奏,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思想,更加能够激起幼儿对打击乐演奏的乐趣。

1、请幼儿相互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2、请个别幼儿来当指挥家,指挥大家一起分声部演奏。

通过交换"乐器",促进了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也让幼儿全方面的体验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效果。同时让幼儿对这个乐曲的演奏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给幼儿一次指挥的锻炼机会,同时锻炼幼儿学会听音乐配合乐曲节奏进行指挥。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二

【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打击乐器是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乐器,也是幼儿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此次活动有利于幼儿听辨、节奏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大班下学期幼儿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对打击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从而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观察图谱,根据音乐内容进行乐器的匹配并尝试合作演奏。

2.体验与同伴合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幼儿欣赏过”超级玛丽“游戏并会随乐律动。

2.物质: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小叉,小鼓

【活动过程】

一、根据图谱随乐进行超级玛丽的律动游戏,再次感受游戏情节的乐趣

1.出示图谱,介绍内容,说说简单的口令。

2.发现音乐、图谱和身体律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整理玛丽闯关的路线

3.看图谱,分组表演律动,逐步完整表现音乐。

二、探索为音乐匹配合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行闯关演奏游戏

1.根据身体动作的暗示,探索用不用的乐器匹配音乐并分段演奏

2.看指挥完整随乐演奏,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3.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小鼓进行合乐演奏。(第二关)

(1)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探索在(毒蘑菇)处累加小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情况而定。

(2)如果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闯关演奏。

4.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三、寻找闯关武器今天我们用了这四种乐器进行闯关,现在让我们一起回班里找找还有什么乐器可以用来闯关吧!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玛丽波尔卡音乐,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乐器与音乐的匹配;为不同音乐匹配伴奏乐器。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三

1、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型,感受印尼歌曲的风格,熟悉音乐结构。

2、乐曲前四句句末,随音节奏边拍|×××|念“恰恰恰。

3、学习看指挥进行演奏。

1、铃鼓、碰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人手一件。

2、图谱、音乐

3、幼儿对印尼的风情民俗有所了解。

说出图谱上的物体名称。重点了解“木瓜”。

音乐一遍。提问:乐曲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国家的曲子?

四、结合图谱,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2、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图谱中的水果,并进行拍奏。

(1)教师示范。提问:老师做了哪些动作?菠萝、樱桃、木瓜分别是用什么动作表示的?

(2)幼儿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

3、念拍“恰恰恰”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听出前四句音乐每一句末的'“×××”节奏,并随乐练习念、拍“恰恰恰”。

4、幼儿分声部练习。

1、在教师放慢速度演唱歌曲旋律声中,根据教师面对不同小组的动作,幼儿学习迅速、准确地用相应节奏动作表示。

2、在录音伴奏下,幼儿根据教师指挥迅速作出节奏动作反应。

1、出示铃鼓、碰铃、圆舞板。听听哪种乐器的声音最高?可以用来表示什么物体?

1、“菠萝”处可用什么乐器演奏?“木瓜”处可用什么乐器演奏?

2、“带飘带的果蓝”处可用什么乐器演奏?

3、“樱桃”处可用什么乐器演奏?

1、在录音伴奏下,教师指挥,幼儿演奏。

2、个别幼儿上来指挥,集体练习打击乐器演奏。

3、个别幼儿即兴指挥,集体演奏。

4、全体幼儿自由选择,交换乐器演奏。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四

《指南》中指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打击乐器是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乐器,也是幼儿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此次活动有利于幼儿听辨、节奏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大班下学期幼儿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对打击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从而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1.观察图谱,根据音乐内容进行乐器的匹配并尝试合作演奏。

2.体验与同伴合奏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1.经验:幼儿欣赏过"超级玛丽"游戏并会随乐律动。

2.物质: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小叉,小鼓

一、根据图谱随乐进行超级玛丽的律动游戏,再次感受游戏情节的乐趣1.出示图谱,介绍内容,说说简单的口令。

2.发现音乐、图谱和身体律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整理玛丽闯关的路线3.看图谱,分组表演律动,逐步完整表现音乐。

二、探索为音乐匹配合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行闯关演奏游戏1.根据身体动作的暗示,探索用不用的乐器匹配音乐并分段演奏2.看指挥完整随乐演奏,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一关)3.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小鼓进行合乐演奏。(第二关)(1)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探索在(毒蘑菇)处累加小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情况而定。

(2)如果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闯关演奏。

4.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三关)三、寻找闯关武器今天我们用了这四种乐器进行闯关,现在让我们一起回班里找找还有什么乐器可以用来闯关吧!

在区域中投放玛丽波尔卡音乐,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乐器与音乐的匹配;为不同音乐匹配伴奏乐器。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五

《指南》中指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打击乐器是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乐器,也是幼儿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此次活动有利于幼儿听辨、节奏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大班下学期幼儿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对打击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从而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1.观察图谱,根据音乐内容进行乐器的匹配并尝试合作演奏。

2.体验与同伴合奏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1.经验:幼儿欣赏过"超级玛丽"游戏并会随乐律动。

2.物质: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小叉,小鼓

1.出示图谱,介绍内容,说说简单的口令。

2.发现音乐、图谱和身体律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整理玛丽闯关的路线

3.看图谱,分组表演律动,逐步完整表现音乐。

二、探索为音乐匹配合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行闯关演奏游戏

1.根据身体动作的暗示,探索用不用的乐器匹配音乐并分段演奏

2.看指挥完整随乐演奏,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3.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小鼓进行合乐演奏。(第二关)

(1)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探索在(毒蘑菇)处累加小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情况而定。

(2)如果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闯关演奏。

4.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在区域中投放玛丽波尔卡音乐,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乐器与音乐的匹配;为不同音乐匹配伴奏乐器。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六

设计理念:

《纲要》中指出:要利用艺术活动激发幼儿情趣,帮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幼儿对节日“包饺子”、“吃饺子”比较了解且很感兴趣。《喜洋洋》的音乐热情洋溢,赋予浓郁的节日氛围,于是我结合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审美、创造、表现,活动中将“包饺子”作为引线,贯穿于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包饺子”的表现创造中感知理解音乐的性质,感受、表现、体验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与同伴一起表演的兴趣,引导幼儿体验乐曲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2、结合图谱,感知音乐的性质,培养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力、表现力。

3、使幼儿初步感知aba三段体曲式结构,尝试用“包饺子”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活动准备:

1、教师物质准备:音乐、图谱、课件。

2、幼儿经验准备:接触过饱饺子,知道包饺子的基本步骤。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你们吃过饺子吗?”“那饺子是怎样做的呢?”

2、教师出示图片。教师:“首先,要擀饺子皮;接着包馅;最后煮饺子。一共有几个步骤?”

二、结合图谱、完整欣赏、感知性质。

1、听音乐(欣赏乐曲第一遍)。“今天,齐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问: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么样?(玩、游戏、跳舞……)

“你觉得这个音乐有几段?”

2、欣赏音乐第二遍。

问:谁找出来了有几段?从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和音乐一样的有三段。)

3、小结:有三段音乐,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构我们叫做aba结构。

(通过音乐欣赏,结合图谱,让幼儿初步感知音乐,了解音乐的结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欣赏音乐,听一听这个乐曲一共有几段,结合图谱找一找这个乐曲共有几段时,出现了想象中的答案,于是我就引导孩子直接在图谱上了解到这个乐曲共有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符号是一样的这孩子能从图片上发现,就是让孩子了解aba三段体曲式结构,我也能马上让幼儿完整感知。但过于着急,没有让孩子反复欣赏,分段欣赏,仔细听一听第一段、第三段的音乐是怎么样的?第二段的音乐是怎么样的?深入挖掘音乐的性质。本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图谱也是一个很好的感知乐曲的辅助材料,活动下来发现,这部分的分量还不够,对后面的动作创编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分段欣赏、感悟音乐、创编动作。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包饺子该怎么包吗?第一步是干什么呀?

2、欣赏第一段音乐。让我们来听第一段音乐

(1)欣赏第一段音乐第一遍。

问:你觉得这段音乐可以做什么动作呢?你们想把身体的哪部分擀得薄薄的?

(2)听第一段音乐做擀饺子皮的动作。

3、欣赏第二段音乐。

(2)听第二段音乐做包馅的动作。(提出要求)

4、欣赏第三段音乐。

(1)欣赏第三段音乐第一遍。

(2)听第三段音乐做煮饺子的动作。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分段感悟,在音乐们的引领下进行创编动作。作为南方的孩子很多孩子也都能说出包饺子的基本步骤,这为动作创编提供了帮助,很多幼儿都能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出源于生活,源于幼儿的包饺子的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演奏”。但在第三段音乐中,让幼儿表现饺子在水里的动作,才发现南方的幼儿还是缺少一定经验,没有背景,没有看到饺子放在水里煮的样子,很难充分想象,一些孩子只能都说到了吃,拿筷子夹出来,吃。整体上,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教师就做提炼指导,以幼儿为主的'共同创编满足了幼儿创造表达的愿望四、两两合作、充分表现、快乐体验)

四、完整表现、快乐体验。

1、让我们听着完整的音乐来包饺子吧。(听音乐做完整的包饺子动作),教师提问回顾包饺子的三个步骤。

2、第二遍幼儿完整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是将在音乐中感悟的动作用于音乐表演中,让相互的合作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一个表现的平台,让幼儿在热情活跃的情境中尽情地体验,进一步提升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幼儿们都非常愿意在音乐下,跟着音乐的节奏自主地进行表演。两两的合作表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教案的设计时,跟师父就在反复琢磨到底是先教师示范,还是幼儿自主表演,最后,还是觉得幼儿的自主学习比较重要,就决定采用先让幼儿自己商量,自主地两两合作表演,教师提炼幼儿优秀的地方,集体模仿学习下,幼儿再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表演。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也没有特定地去示范,只是孩子们在下面做,老师和一个幼儿在前面做,可能教师的随意表演,动作也不夸张,没有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孩子们合作表演地不是特别好,也怕时间的来不及,教师也没有再示范表演,而是采取了另一策略,让幼儿自主表演,反而发现孩子们表演得很起劲,很投入,相信没有体验到合作表演的快乐,但感受了音乐表演的快乐。)

五、结束

1、在包饺子音乐的帮助下,我们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包饺子,我们包的饺子味道也特别好!你们真棒!

2、这段包饺子的音乐有一个很喜庆的名字叫《喜洋洋》。

3、我们把包好了的饺子送给伙伴们去吃吧!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七

活动的灵感来源于“超级玛丽”电玩游戏,这个游戏情节明了,人物的善恶清晰,孩子们都很喜欢玩。音乐原曲名《胡西尔休西波尔卡》,是手风琴乐曲,曲风较欢快、诙谐,乐段清晰,稍作剪辑,便呈现出aba结构特点。我将“超级玛丽”的游戏情境与乐曲结合,设计出打击乐游戏“玛丽波尔卡”,以“闯关”的游戏情境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1.熟悉乐曲《玛丽波尔卡》,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随乐合拍地做“走、跳和吃蘑菇长”的律动,能看指挥进行打击乐演奏活动。

2.在图谱和口令动作的暗示下,胆匹配乐器,尝试根据b段音乐的变化奏出“由弱变强”的音响效果.能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鼓并进行合乐演奏。

3.体验多次闯关和升级所带来的挑战乐趣。

幼儿玩过游戏“超级玛丽”;图谱和音乐;铃鼓、圆舞板、小铃各6副,鼓一套。

一、熟悉音乐的段落结构,学做各角色身体模仿动作

1.提问引出超级玛丽的话题。

师:你们玩过“超级玛丽"的游戏吗里面有哪些好玩的

2.出示图谱,介绍内容,说说简单的口令。

师:这里有一幅图,图里的玛丽正在闯关.看看他遇到了谁(特别强调乌龟的特征与应对的方法)

3.倾听音乐,匹配图谱,感受音乐aba的结构。

师:玛丽闯关的时候还有音乐,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看玛丽是按什么路线闯关的。

4.创编玛丽的动作,逐步完整表现音乐。

(1)师幼创编a段“走、跳、定住”动作,并随乐练习。

师:我们清楚了玛丽是怎么闯关的,谁来试一试家坐在椅子上学一学。(合乐练习a段)

(2)师幼创编b段“吃一个蘑菇,慢慢长”的动作,并随乐练习。

师:玛丽会怎么吃蘑菇、怎么长呢谁来试试家向他学一学。(合乐练习b+a段)

师:我们合着音乐,把吃蘑菇和后面的走跳、放鞭炮动作试一试。

(3)完整练习(指图+动作)。

师:跟着音乐把你们刚刚编的动作完整做一次。(合乐完整练习)

(评析:活动开始教师通过简洁的提问将幼儿的思维唤醒,回忆出电玩游戏中玛丽闯关的情境。随后教师出示相关图谱,启发幼儿观察其中的事物,并使用朗朗上口的口令助幼儿熟知动作模型和节奏模型。最后,强调音乐的aba结构,为后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随乐进行“超级玛丽”律动游戏,再次感受游戏的乐趣

师:我们要进行闯关游戏了,记住,乌龟来了千万不能动哦!小玛丽们准备好了吗

师:听!闯关成功了吗(尾音显示成功)

(评析:教师赋予幼儿“超级玛丽”的角色身份进行闯关游戏,助幼儿再次欣赏了音乐,并在玩中对音乐、角色、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结尾处加上代表成功的尾音,让幼儿自己辨别成功与否,增加了趣味性)

三、探索为乐曲匹配合适的“武器”,看指挥胆地进行闯关游戏

1.根据身体动作的暗示,探索用铃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匹配b段音乐,用圆舞板和小铃匹配a段音乐并分段演奏。

2.看指挥完整随乐演奏.初步感受用乐器当武器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3.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鼓进行合乐演奏。(第二关)

4.交换“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评析:此环节的游戏性更加明显,幼儿完全置身于闯关、挑战的情境中)

四、完整随乐闯关表演(终极挑战)

1.部分幼儿做律动游戏,部分幼儿用乐器伴奏做掩护,进行终极闯关。

师:我们要进行最后的终极挑战了,只要你们闯过这一关就能变成超级玛丽!请每队的前四位小玛丽先上来闯关,其他超级玛丽在座位上用“武器”为他们做掩护。如果他谬关了,一会儿再掩护你们闯关。

2.表演与演奏的幼儿交换,继续闯关。

(评析:部分幼儿在场地中间表演律动游戏,部分幼儿用乐器当武器演奏,双方协助闯关,增强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大班打击乐玛丽波尔卡教案反思篇八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区分音乐旋律的变化,理解音乐形象和内容。

2、幼儿在理解音乐内容,分辨音乐旋律和变化的基础上,尝试用适当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活动准备:

1、《啄木鸟》音乐磁带。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大叔生病的图片,引出树木的医生―啄木鸟。

2、引导幼儿欣赏《啄木鸟》音乐。

(2)请幼儿完整欣赏《啄木鸟》,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3)请幼儿再次欣赏《啄木鸟》音乐,教师利用图示或肢体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内容,感知旋律的变化,并请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3、引导幼儿分段欣赏《啄木鸟》音乐。

(2)帮助幼儿梳理对音乐的感受,为三段音乐命名。

(3)请幼儿随音乐把对音乐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

第一段:寻找。幼儿一只手做树,另一只手做鸟绕树飞的动作;

第二段:捉虫。一只手食指勾起做鸟嘴状随音乐节奏做捉虫动作;第三段:高兴。一只手做大树,另一只手做鸟绕大树飞。

4、请幼儿倾听音乐并分角色扮演。

教师或个别幼儿扮大树,其他幼儿扮啄木鸟,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做不同的动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