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为仁书院介绍语 石鼓书院导游词介绍(模板5篇)

为仁书院介绍语 石鼓书院导游词介绍(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12:39:11 作者:HT书生 为仁书院介绍语 石鼓书院导游词介绍(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为仁书院介绍语篇一

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是我国宋代时期的最高学府。嵩阳书院最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当时的名称叫“嵩阳寺”,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宋代儒教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及司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讲学,美名远扬,其中司马光的伟大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名为嵩阳书院,自此以后,嵩阳书院一直是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被誉为“中州教育史上的明珠”。嵩阳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十三年重建,现在的嵩阳书院大体上保持了清代的建制,现在房舍一百余间,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五进院落,分别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另外,嵩阳书院最具特点的就是其院内的两棵大柏树,它是嵩阳书院内特有的汉封将军柏。将军柏原为三棵,现为两棵是“二将军”,高约20多米,围粗13米,据考证这两株柏树为原始柏,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较小的称大将军,较大的称二三将军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本汉元封元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率领文臣武将游历嵩山来到此地,他老远就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盛,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继续往前走,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比大将军大几倍的柏树,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我为二将军”。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犹豫了一下,对最后一株柏树说:“你再大也只能是三将军了”。三棵受封大柏树,因皇上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感到无颜面活于人世,一气之下,引火自焚。二将军柏反肚皮氮源炸了,现在该树树干下部,还有裂迹。大将军呢,因深感受之有愧,因而经常低头弯腰,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弯腰树,后人有诗写道:“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低下头,金口玉言谁评价”。当然,这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好了,各们朋友,前面呢就是嵩阳书院,等一下请大家带好相机以及贵重物品下车,跟随我呢参观这座古代学府“嵩阳书院”。

为仁书院介绍语篇二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介绍长沙岳麓书院的导游词 ,欢迎阅读!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风景优美的岳麓山参观举世闻名的岳麓书院。今天,我是您们的导游小刘,今天我将引领大家踏上这一非凡的文化书香之旅!

我们眼前的这块“风水宝地”便是古城长沙学术气息最浓郁的地方——岳麓书院。它是一座宁静优雅的庭院,有着千年波斓壮阔的历史,它的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大气、睿智,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千年传承相继的文化梦想。庭前廊下、翘壁飞檐,那梦,是从唐代就一直延续下来的。怎么样,大家闭上眼,尽情地感受一下这里清冷的风的味道,是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吧——那是有着千年不变浓浓的书香气息呢!

岳麓书院是一片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它坐落在风景名胜岳麓山清风峡口,静静地屹立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下。它的每一进院落、每一方石碑、每一片砖瓦、每一扇雕窗,都暗藏着隽永的文化品味,是享誉中外的“千年学府”。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们的足迹走进书院这亘古不变的文化氛围中去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在书院的园林中,无论是小桥流水、假山回廊,都与讲堂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的画面。儒道互补,庄重典雅,这正是岳麓书院传承千载的精神佳境。

经过悬挂“千年学府”匾的头门就是赫曦台,内壁两侧墙上各有一个金色大字——“福”与“寿”如龙腾虎跃,遥相呼应。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书院的大门。正上方悬挂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千古名联很霸气地挂在大门上,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材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大门两旁安放的一对汉白玉抱鼓石双面浮雕,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现在,请大家移步,摆放着两把红木雕花座椅的地方便是“讲堂”了。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讲堂正中设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为古代老师授课的地方,上面摆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讲台之后有木质屏风,上面嵌刻山长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该文内容实为古代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

讲堂两璧嵌“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据传系朱熹手书。这四字实际上正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整、齐、严、肃”,与“忠、孝、廉、杰”碑相映衬,书院灵魂的脉络始终清晰明了。

岳麓书院不仅有读书讲学之所,还有一处三层建筑,那便是“御书楼”。御书楼“藏”在讲堂屏壁之后,现藏书已达6万多册,现在是湖南大学的古籍图书馆。

岳麓书院的楼阁砖瓦闪耀着千年凝聚的智慧,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视觉与心灵上的震撼,这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传奇更会影响指引我们的一生!

欣赏完这几处深深的庭院,我们的游览也接近尾声。感谢游客们的配合!谢谢!

为仁书院介绍语篇三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江西省星子县内,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由于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离庐山牯岭街不是很远,可以去庐山牯岭街住宿,庐山牯岭街住宿相当成熟。牯岭是庐山吃、住中心地带,也是游玩的起点。牯岭住宿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掩映于山林中价格不菲的历史名人别墅。其次,这里的宾馆、酒店、招待所、农家旅社也都应有尽有,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为仁书院介绍语篇四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但不久即废。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为仁书院介绍语篇五

各们朋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少林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前去参观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___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古井和杏坛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大唐碑

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___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有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的地方。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讲一个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的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的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___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的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的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

在石碑的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___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故事。

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带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咱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的悲从心生,顿时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连累你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完成了这个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

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我接着要给大家推出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汉封将军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那么请大家分辨一下:哪个是大将军,哪个是二将军呢?看来大家都弄错了,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___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___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___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胡耀邦同志来此旅游,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___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登封县图碑

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先圣殿

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

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受到孔子称赞。被后人尊为“复圣”

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曾编《大学》。被后人尊为“宗圣”。

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曾著《中庸》。被后人尊为“述圣”。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咱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讲堂

清朝时期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泮池及道统祠

过了讲堂,我们前面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来到殿内,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今后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理国家。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藏书楼及武后金简

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___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咱们知道,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历史上也很少真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也有专门的要求,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为防止意外,不得进行出外展出。

侧殿及附属文物

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在东侧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树木化石,由此可见,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另外,这里还有在整修嵩阳书院时地下挖出的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围棋盘,由此可以看出,嵩阳书院在以前的学习气氛并不是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

我们走到这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