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中国哲学史总结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心得体会(汇总5篇)

2023年中国哲学史总结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心得体会(汇总5篇)

时间:2023-09-30 05:57:08 作者:LZ文人 2023年中国哲学史总结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心得体会(汇总5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史总结篇一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全两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弘大与博大精深。本文将分五个段落,谈谈我对中国哲学史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第一册主要介绍了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从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诸多流派的观点入手,揭示了这些学派对于人性、社会和道德等问题的不同看法。第二册则聚焦于宋明理学和清末学术思潮的研究,通过探究朱熹、王阳明等重要学者的观点,展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中世纪到近代的发展历程。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学习让我深入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国哲学强调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等观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逐渐理解了这些价值观念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例如,在道家哲学中,古人强调顺应自然、随缘而生,类似于现代的生态保护观念;而儒家哲学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倡导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秩序。这些思想观念对于塑造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哲学史的学习也让我思考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尽管东西方哲学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也有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地方。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德性伦理学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哲学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注重道德和政治伦理的融合、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等观念。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我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也更加清晰地把握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互关系。

最后,中国哲学史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并对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国哲学蕴含着深邃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个人生的指南,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研读中国哲学史,我学会了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谐,同时也加深了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和个体关系的关注。

总之,中国哲学史全两册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历程。通过学习中国哲学的源起和发展,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明白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能够继续研读中国哲学史,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宝藏,同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哲学史总结篇二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国家,中国的哲学思想深深烙印在国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中国哲学史是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指南。而《中国哲学史全两册》作为一部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中国哲学史的巨著,给予我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阅读这两册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中国哲学的丰富多样性和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二段:中国哲学史对于人类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哲学史是人类哲学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观念和理论体系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哲学的关键思想,如儒家的“仁爱”、“中庸”,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佛家的“般若智慧”,可以提供给其他国家和文化以借鉴和启发。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可以在当今世界找到积极发展的方向。

第三段:中国哲学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中国哲学的良好地保持了镶嵌着多种种族、多样文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哲学史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的学科。它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众多思想流派的研究。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方法论和实践建议,其中包含了解决人类存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全两册》,我们可以了解非凡思想家们所提出的理论,并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四段:中国哲学史对于现代世界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对现代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诸如环境破坏、道德沦丧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等。中国哲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如儒家的和谐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内心平静等。这些理念可以帮助现代社会建立和谐、包容和公正的社会制度,培养个体的品格和塑造文化风貌。

第五段:我的心得体会和展望

阅读《中国哲学史全两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两册的阅读,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和其对于中国文化和现代世界的影响。我希望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能够继续推进,并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和领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更加平和、谦虚地面对人生的诸多问题。

中国哲学史总结篇三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

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人们没有智慧与不智慧之分,而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也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慧,仅仅是为了哲学本身。

哲学并不是生存的工具或手段,确实我们生活的目的与理想。

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

在书中,冯先生着重于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对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及各派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更新。

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 一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

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

中国之所以缺少严谨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可能和中国人思想方式有关。

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于是则产生了哲人。

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 貌多有不同。

区别于西方注重逻辑,思维缜密,中国的哲学更注重于现象而轻规律,逻辑的 成分自然较少,如各个名家思想,常常是以其日常的“零碎语录”编辑而成的哲学,因而中国的哲学也就具有直观性、随意性及非专业性了。

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 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

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这是以有别于西方的。

而此书的作用,便是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史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让人充分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一、王朝兴衰

为什么经历了千百年的封建制度的古中国,每朝每代都循环着兴盛衰败,且盛极必衰呢?冯先生认为,首先,中国封建社会走不出盛衰怪圈的重要原因是平等制约的缺失。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发展成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滋生了历朝历代下层人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习惯性的反抗。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如儒家,道家,法家,但是却被统治阶级非常功利地拿来运用,需要时宣扬,不需要时一脚踢开,缺乏“政策的连贯性”。

比如,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大都想要励精图治, 此时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思想就被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秩序成了首要问题,于是统治者又采用儒家思想中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来教化子民。

然而盛极必衰,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对制度的监管也随之松懈,绝对的权利导致了绝对的腐bai。

王朝的末期,官吏贪wu腐bai,鱼肉百姓,此时对君主的怨道越来越多,统治阶级又不得不用法家重刑罚来维护摇摆的统治。

由于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一套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说服力,自始至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哲学工具或者说是统治方针,一个封建王朝必然会走向衰败。

二、入世出世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

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 出发,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

如今的我们似乎忘了原本的性情,在大流中随波逐流,每天除了工作挣钱,抱怨这抱怨那的,却不舍得腾出一点时间看一本好书。

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出世,我们也应该明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人类一直在追求那能看到却不能到达的彼岸,那是人耐以生活的根本。

由此而言,人们把生存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难言的 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各时代的哲学家亦将此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存之道之中。

儒家推崇“仁义”之道,也表现出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追求的“暮春而游”之境,便是在其现实与抱负无法统一时,用他的哲学思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在世俗之中修养身心。

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更应该学习哲学,体验超乎现实的道德修养。

吸取其精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修行:在喧闹的现实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宁静 的理想氛围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三、“内圣外王”

书中说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一哲学”。

中国的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

人往往会应为内心的矛盾而无法在行动上统一,人生中这样的矛盾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分什么是该坚持的和什么是该放弃的。

哲学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到“内圣修养并不是一日可得,也非一世难得。

在平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样样兼得,名利双收,但有些东西集中在一起了,超越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选择就不可避免了。

拿我们学生为例,特别是大学生,总是希望有好成绩,获得很多奖项,但又不肯花时间,想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出去旅游。

虽然,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很激烈,但同样考验着我们该如何取舍,分清什么是该坚持,什么是该放弃。

因此,生活只有在哲学的操练中,超越自私与自我,将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融合在一起。

好的内心修养能让我们时刻看清自己,明确人生的目标,理解生活的意义。

而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用生命去实践。

果断决绝地选择, 这样才能使人生得以前进。

四、哲学人生

冯先生在书中说到“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

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追求所谓的圣人,但是这句话却让我们顿时领悟了我们生活中之所以有的遗憾。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凝聚了古往今来君子的修身之道。

如果我们把最平常的事做完全了,也便是至善,那么在我们心中便不会有遗憾。

不要把哲学看成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生活之中,渗透在每个细小的地方。

所以,人应该哲学化,应该去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冯友兰认为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概念的抒情诗,然而当哲学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的时候,它将陷于荒谬。

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假设句,在我们生活或者我们思维中常常存在的一种假设,即“如果……那么……”。

我们很习惯地这样说,但是我们都忘了很多事情没有如果,正如生命不可能重来。

要是世上有那么多的如果可以重来,那么生命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认为的轮回就意味着轻,也就没有意义了。

因此,当我们麻木地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时,在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时,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静,这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什么是我们想要去做的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事后“如果…”地懊悔。

对我而言,读了这本《中国哲学史》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哲学体系发展和演变有了个大体的认识,还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受益匪浅。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y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

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

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

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

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

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

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

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

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

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bai,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wu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的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正在一步步的把专制集权推向历史的顶峰,人性被磨灭,何来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封闭和愚昧。

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作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作制造打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

哀哉!

1840年y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丽的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民众仍被奴役。

包括后来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眼看着现代化的火种正要燃烧,却被毛泽东酿造的灾难性的文革扑灭。

统治者号召群众起来集体做一件事在中国是一个传统,然而,历史上每每灾难的发生,并非有些人故意把大家引向灾难,而是他们坚信,只有他们才能把所有人带向光明。

当下中国有些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些人想提倡学习西方文明,我想,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正证实着我们在向更为民主的社会迈进么。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哲学史》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

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中国哲学史》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

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

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

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

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这些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哲学史总结篇四

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

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

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因此,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

王国维在19发表的《哲学辨惑》一文就明确主张“通西方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

[1]运用此方法论原则治“中国哲学史”最早的一组文章也是出自王国维之手。

作为早期哲学史书写的代表,冯友兰在1935年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上提纲挈领,他说:“理性主义才是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正宗,中国最缺少理性主义的训练,我们应当多介绍理性主义”。

[2]提倡“中国哲学”必须理性化,必须由混沌而清晰,由零落而系统,由历史上的语录、札记、注疏、学案转换为现代意义上的论文、著作。

从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进入到了以西解中的时代,人们的理论兴奋点长期集中在如何按照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来改铸中国哲学以使之具有现代形式上。

虽然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中国哲学史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论述体系,然而无论是胡适、还是冯友兰的划分,都带着鲜明的比对色彩,甚至为了比附西方哲学,对很多观点进行了过分的阐发,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例如把惠施的“小一”变成“原子论”,阴阳五行当成了宇宙论,从《庄子·秋水》中“夫固将自化”一句的“自化”得出生物进化论的思想。

在哲学史原料的选取上,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家也都与我们无缘,而翻开西方的哲学史,我们却可以轻易找到修昔底德,蒙田甚至拜伦。

张岱年曾经说过“求中国哲学系统,又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常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3]将传统文化现代化,这是一个大工程,虽然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一跃成为了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然而却不应该将西方哲学视为一种普遍的哲学范本,规范所有的哲学形态。

二、哲学的共相与殊相

哲学最早在古希腊的语境里是“爱智慧”的意思,这个定义很宽泛,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哲学是人类对外界的追问,但归根到底是人类对自己的追问,它是对人生命意义以及人如何生活的更好这一问题在不同时代的回应。

它的普遍性是引导和启蒙,不属于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而是面向所有生命。

东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展开形式。

西方哲学侧重理性和形而上学、更关注宇宙论,是因为西方社会从希腊文明发端开始,就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相比于东方相对优越的自然生存条件,西方文明从诞生之处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去追问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基督教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教观念使人们无法绕开上帝的存在,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无论是认识神圣世界还是回归到人本身,都无法超越一个潜存的最高的存在。

从宇宙的'本体到上帝存在的证明再到黑格尔、康德的绝对精神和物自体,西方的哲学史不停的在寻找和证明一个最高的存在,西方哲学也就展现出东方哲学难以超越的抽象性、思辨性和逻辑性。

然而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崇拜,以血缘和亲族维系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稳定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注重人事、伦理的文化系统。

由于不用去回答“神创天地”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的解释都是立足于解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问题,这决定了中国哲学不必要如西方哲学那样繁琐。

因此东西方哲学各有各的特点,西方哲学重思辨,中国哲学则重实践;西方哲学重理性,中国哲学则重道德;西方哲学重分析,中国哲学则重直觉;西方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看透客观外物抓住本质,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则是物我合一内圣外王。

由于面临着不同的历史和生活境况,中国哲学不应该把求同作为自己的理论目标,而恰恰该将存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就像徐复观所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个不同剧种,两场不同的演出,当我们穿上西方舞台的服装,用上西方的道具,依照西方人的程式,表演我们的剧种时,这台“戏”固然是科学了,固然也让西方人看懂了,但是却不像“戏”了。

当我们丧失了自主性,丧失了自己的形式系统之后,西方人会说中国哲学根本就没有“戏”,而且,我们还会遭遇到更大的合法性危机。

一个民族总有支撑起这个民族的精神,也有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独特方式,哲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它规范和指导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其独特的哲学样式,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本来不需要西方哲学的架子来支撑。

三、中国哲学史的重写

今天中国哲学合法性研究陷入的困境反映的其实是我们哲学史叙述的问题,也可以说,我们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论述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国哲学的困境。

20世纪以来,学界一直在讨论新的视域下哲学史重新书写的话题,也一直试图摆脱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痕迹,探索中国哲学书写的新方法。

在我看来:

一部好的哲学史,首先应该是一部能够梳理中国文化传承,脉络清晰,理清历史渊源并能不断自我批判的哲学史。

中国哲学从先秦到现代,儒释道三大主线交错,诸子百家异彩纷呈,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应该对众家理论理路有较好的梳理和把握,客观准确的剖析中国哲学的学派传承和发展。

一部好的哲学史,其次该是具有自己问题意识,能够反映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历史、社会因素的哲学史。

中国哲学反映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面向的也该是中国人的生活和现实。

以伦理、人事为特征和主题的中国哲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中国哲学应进一步发挥这种实践性和伦理性,对接时代和社会,培养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划分自己的问题领域,诸如心性哲学、禅性哲学等特有的理论话题,都可以放大来回应信仰缺失下,人们为什么而活,如何生活的更好的问题。

一部好的中国哲学史,最后应该是一部能够该是一部特色鲜明能够承接起文化脉络,彰显出民族精神的历史。

因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必须实现哲学共相与殊相的转换。

摆脱对西方哲学史书写方式、研究对象、学科范围划定、书写内容、框架划分甚至概念话语的模仿,体现自己的特质,建立自己的阐述体系,充分挖掘和展示中国哲学的特色。

注释:

[1]王国维.哲学辨惑[a].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6.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哲学辨惑[a].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郑家栋,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5]谢宝笙,中国哲学史的特殊性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j]学术月刊,(11)

中国哲学史总结篇五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了解中国哲学史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

第二段: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首先,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易经》、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墨家学说等哲学流派的理论和思想,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其次,我深入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等,从中获得了许多智慧和启示。然而,学习中国哲学史也存在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深奥思想。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古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

第三段:学习中国哲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中国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伦理和价值观。其次,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辨和批判能力。中国哲学史中的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学习中国哲学史对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问题也有启发。古代哲学家们在面对生活、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反思,这些反思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四段: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中国哲学史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注重对古代文献的仔细阅读和理解。古代哲学文献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其中的深意。其次,要进行扎实的历史研究和文化背景了解。古代哲学思想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相关的思想内容。最后,要注重思辨和批判思维的训练。中国哲学史中的各种思想流派具有极高的思辨性和批判性,我们需要通过讨论和反思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第五段:总结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心得和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启示。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智慧,学会了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思考问题。同时,我也发现学习中国哲学史是一项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我希望将来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哲学史,并运用其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思考。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这门学科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文化的瑰宝。

相关范文推荐
  • 09-30 最新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心得感悟(实用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
  • 09-30 与夏天的适合开篇的演讲句(大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
  • 09-30 2023年教师暑假政治集中总结(大全5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 09-30 最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模板9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
  • 09-30 2023年幼儿园大班食品安全教育总结反思 幼儿园大班食品安全教育教案(模板9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 09-30 2023年地球一小时倡议书计算机实践视频(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 09-30 2023年地球一小时倡议书(优秀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 09-30 2023年二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工作总结 高二数学备课组长工作总结(优秀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 09-30 最新参观潍县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 09-30 2023年大学生五分钟演讲稿(通用8篇)
    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以下我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