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2023年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0-09 02:03:16 作者:QJ墨客 2023年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我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二

大学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读《大学篇》与《论语》,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大学论语,我深感其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第二段:大学的定义和追求

《大学篇》在论述教育时强调了大学的定义和追求。大学是“修己治人”的地方,追求的是“中和敬慎”。大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治理国家和提升社会文明。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提醒我们不仅要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要把个人的进步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段:修养与行动的关系

《大学篇》中还指出:“身体正、言语顺、心意端、行事和。”这句话深入阐述了修养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身体正派、言行一致,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充满正义,才能够真正实现修养的目标。读到这里,我深感不仅要有高尚的品质,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和体现,将道德与行动相结合。

第四段:知行合一

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知行合一。《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学而优则仕”,告诫我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读《论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寻求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五段:心得体会和展望

通过学习大学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追求自我成长的同时,更应该将个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做到言行一致,将道德修养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地修炼自己,将所学所思融入到实践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论语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人生智慧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读《大学篇》和《论语》,我深入认识到大学的定义和追求,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我也明白了修养与行动的关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知行合一是实现真正价值的必经之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通过大学论语的学习,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目标。我将努力修炼自己,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品质,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三

《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内容,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解读《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格言,进一步增长了自己的学识。

第二段:修身篇

《大学》首先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想成才有道德,就必须先修身养性。只有修身立德,做到心存感恩、虚怀若谷,才能具备健全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发扬自律、自强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力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段:齐家篇

《大学》还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人的基石,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要想齐家和国家治理得好,首先要经营好家庭。我们应该强调家庭的和谐,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习惯。只有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温馨,我们才能学有所成,走向社会。

第四段:治国篇

《大学》通过论述治国人心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振兴出一份力。国家的繁荣与安宁,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守道德底线,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段:平天下篇

《大学》最后一篇告诉我们,为了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必须通过自觉自愿地行善来治理社会。只有心存善念,积极助人为乐,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弱势群体,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结尾段:总结

通过学习《大学》,我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而是与社会、家庭和国家的众多人息息相关的。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德治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将会把《大学》中的智慧与道义理念运用到实际中,走上一条有责任、有担当、有道德的人生道路。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四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大学论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其内容丰富深刻,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读大学论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我对大学论语的一些体悟。

第二段:实践为上(200字)

大学论语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正的方法。这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至关重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大学论语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应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修身意味着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向上的人。齐家是指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我们要尽力承担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和睦可爱的家庭。治国则需要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平天下则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学而不止(200字)

大学论语中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大学时期还是毕业之后,学习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不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间,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五段:笃信信仰,崇尚仁爱(200字)

大学论语中强调了笃信信仰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信而后行,忠而后成”。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将之付诸行动,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时,大学论语中还强调了崇尚仁爱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与理解。用爱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让仁爱的力量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

结尾(100字)

大学论语是我大学学习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受启迪和感动。大学论语中的种种思想和智慧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时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学习并信仰坚持,用仁爱的态度去面对和改变身边的环境。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七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大学学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八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个性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