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通用5篇)

最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通用5篇)

时间:2023-09-22 11:01:11 作者:雨中梧 最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生活化理念还没有提出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会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将知识“讲”给学生,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听”,并听从教师的.指令去“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学生已经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厌恶学习,觉得学习思想品德没有意义。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材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等,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渐渐将时间以及精力局限在书本上,严重脱离实际。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无法在心灵深处对知识产生求知欲,长此以往,学生会变成一个个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这与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二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开学第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因为面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上课伊始从时事政治入手,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等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造成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急于翻阅课本、搜寻问题的答案。第一堂课就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思想品德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兴趣。

二、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有关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决不能急于求成,应对这些目标做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达成什么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三、采用适合、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变得迟钝,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他们常常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课堂前五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留出时间或者让学生自学,或者让学生讨论问题,或者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者让学生思考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六、开展多种课内课外活动,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升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追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三

摘要:乡土古典诗歌饱含了丰厚的自然、社会、人文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尝试把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以有效地帮助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乡土古典诗歌;语文素养;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包括思想感情激发、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养成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中看出,语文素养是个综合的素养。而从身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观察,语文素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在当前容易被忽视。笔者于收集乡土古典诗歌中发现这类诗歌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并尝试把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乡土古典诗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

孔子曾对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典诗歌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古典诗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古典诗歌能较好地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读诗往往有一个感知、感染、感悟的过程。王尚文老师是这样表述文学阅读:“由感知文学形式,而进入文学世界,受到文学形象、文学境界的感染,对生活、生命有新的感悟,从而净化感情、澡雪精神,最终重塑心灵。”“作家、作品的感情和心灵对读者的感情和心灵的提升,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得到更新。这是一个长期乃至持续一生的过程,它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之中”。[1]古典诗歌作为文学之一种也符合这样的规律,由陶冶而“悦”读而提升到对生命、人生、人性等自由境界生发。读诗无疑在培育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优秀文化熏陶、生成并提升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素养是个综合素养,它们不是机械地叠加,而是有机的整合。乡土古典诗歌特指某个局部地域历史遗留下来的以当地乡土为题材的所有古典诗歌,它对于当地学生来说是浩瀚的诗海中独一无二的学习诗歌资源。笔者从教的福建省古田县,曾经是一座千年古县城。千年来,多少文人学子有感于这方山水的灵秀与神韵,给后代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古典诗歌。他们在叙写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平居生活、怀乡之思时,融入了对一方山水的关注、对人生和生命甚至宇宙的思考的深邃思想,其中不乏精品。从可靠的文字资料分析,诗的写作者有当时的治邑者,如宋代邑令李堪、明代邑令杨德周;有中国历代名人,如朱熹、张以宁;有邑人,如丁逵、魏亨。这类古典诗篇多不为人所知,但是贴近生活,意境优美,情趣高雅,而且饱含了当地丰厚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信息,是地方文化的精华,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不过,散落在灵山秀水之间的乡土古典诗歌似乎还是沉寂不语的,而诗歌本该是一种鲜活而高雅的语言。能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并彰显它们的价值才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资源可以进入课程,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给出了回答:“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阐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之于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而乡土古典诗歌正契合了这样的要求。另外,因为乡土古典诗歌中描绘的风物、地域是比较切近当地学生的,甚至就在学生身边,相对来说学生更加亲和这些诗歌。切近的事物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课堂要求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的契机。把乡土古典诗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创造具有地方自身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生在研习吟咏家乡山水风物孕育出来的诗篇中,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丰厚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尝试

乡土古典诗歌作为教学资源也许使用的课堂范围较广,但语文课堂无疑是教学乡土古典诗歌的重要阵地。学校的语文课堂不可能全是诗歌教学,更不可能全是乡土古典诗歌的课堂。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课堂可能有这几个形式:一是作为语文课堂拓展素材;二是与教科书中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三是专门设计乡土古典诗歌学习课。笔者设计并实践了一节古典诗歌比较阅读课,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乡土古典诗歌《极乐寺诗》(见上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目的是学习关于春日的诗篇和品赏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古田风景的诗篇。此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得很惊讶:古田也有诗?接着教师讲到:古田不仅有诗,还有许多名人的诗,有宋代大儒朱熹的,有明代刘基的,有元末明初古田县旧城人张以宁的(张以宁《翠屏集》由大学者宋濂作序并入选钦定《四库全书》)。当地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迹,许多优秀的乡土古典诗篇与之相关,如咏“玉田八景”的诗篇。此外,还有许多精美的古代民居,其间不乏诗句楹联。学生表示惊奇。分析林恕《极乐寺诗》中“径转藤萝列上方”“花落草堂朝雨霁”“春衣半染岚烟湿,僧饭新炊笋蕨香”这些描写极乐寺的风景,“径转”与“草堂”早已不在,但春日的“藤萝”“朝雨”“岚烟”“笋蕨香”还是令人容易感知的。如今的极乐寺就在离学校不远的翠屏湖畔,又是当地名刹,为学生熟知,还有笋蕨这些风物都是学生熟识的。这样,诗歌的内容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观察课堂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样的诗篇有较大的兴趣。同时学生比较容易感受“朝雨”“笋蕨”所营造的春日清新之境界,感受“春衣”“僧饭”“醉斜阳”所带来的那份恬淡与自得的情趣。再回到白居易流淌在诗中的西湖春景和内心情怀,学生也就领会得很不错。诗歌更深的意蕴能否体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诗中的情趣学生一定有感于心。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谈到欣赏自然时说“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在聚精会神的关照中,我们的情趣和物的情趣是往复回流”“物我交感,认得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3]。朱光潜的“移情说”既可以解释古代文人对这方山水的情感,又可以印证当地学生学习乡土古典诗歌的效果。当文人与古田的山水发生情感碰撞交融时,诗歌艺术之美便油然而生;当学生品读来自家园诗意盎然的艺术佳作时,心中的审美体验就容易被唤醒,当学生熟知这类乡土古典诗歌后,那么关照身边的山水风物时就更加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了,而不只是“死板的东西”了。这样情趣之间的“往复回流”就产生。再从学习认知的心理过程看:学习者更加注意所兴趣的事物熟识的事物,更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以致达到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的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4]这里“儿童”可广义地理解为所有学习者,乡土山水风物也正是广义的“情境”。学生生于斯长于斯,虽对当地古典诗歌陌生,但对诗歌所反映的“情境”是熟悉的。这个课例只是个案,我们不否认学诗的方法有很多,但适时地引入内容与学生切近的乡土古典诗歌,必然大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容易生成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的问题分析

从分析关于当地乡土知识(资源)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当地乡土古典诗歌了解甚少,即使在语文教师当中,了解的人数比例也是极小的。另外,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缺少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思路与方向。这给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课堂的实施造成了一定阻力。前文已经表述过了,语文课堂也不可能全是诗歌教学,更不可能是乡土古典诗歌的课堂。而且培育学生生成乃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是仅限于引入乡土古典诗歌的语文教学课堂。将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是为学生感知这样的文化资源开启一扇门,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充满乡土文化人文气息的诗篇去“唤醒”、去“点燃”学生,同时也鲜活了诗篇自身的生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诗人都是身不由己地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点燃别人的。”一旦被点燃,学生发现美丽与诗意就在身边,那么生活的趣味会立即被激发,生活的诗意将会得到强化。王尚文在谈到文学情趣时引用朱光潜的话说:“‘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读诗的功用,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1]其实,课堂的价值就在于把学生引导向这样的“趣味”中去。课堂还可以向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从学习方法上看,我们主张考察实地、走进生活、亲临乡土文化实地的“大课堂”,从“大课堂”中获得更加丰厚的人文滋养。比如读朱熹的《水口行舟》(见上文)诗篇时,我们不只是凭借印象来揣摩诗人当时的情怀,也许学习者只有站在浩渺的闽江边的水口,方能体悟“今朝试卷孤蓬看”的处境与“烟波一棹知何许”的惆怅与无奈;读张以宁的《登大佛岭雨中云在其下》(略)诗篇时,登临“五华山”的绝顶才能领会诗人对家乡山水溢美之词的内涵和那份如丝如缕的怀乡情结。当我们双脚踏在语文课堂之外的生活大地,感觉乡土古典诗歌所沉淀的思想情怀、审美情趣融入自身的血液中去涤荡着心灵的时候,我们算真正的诗意地栖居。当然,把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件慎重的事情,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首先,必须对乡土古典诗歌文本进行精要地遴选:内容应追求文质兼美,思想感情要求积极纯正,能体现优秀文化品质,语言规范优美;形式符合传统古典诗歌规范,又有当地乡土特点。其次,必须取得当地教育管理部们和学校领导的支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和教师搜集并编写“乡土古典诗歌读本”。再者,必须增强教师、学生的乡土资源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优秀的乡土资源。最后,乡土古典诗歌引入语文课堂是一种尝试,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不断地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77,289.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3):3-4.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篇四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把预习和作业安排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情况,提出了把预习和作业当做课堂教学的环节引入课堂的必要性,以及教师必须作出的一些努力,这也是中职课堂教学要改进的一面。

关键词:预习作业中职校课堂教学必要性努力

接触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师都知道,自从中职校“敞开门办学”后,中职生素质、知识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成为普遍现象。这些来自特殊环境下长大的特殊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较差,不要说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完成预习和做作业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也表现出种种问题,所以抓好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都把预习和作业安排在课外,甚至预习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教学环节,往往是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在口头上提出一些教学任务,如要求学生把下次学习的内容预习一下,至于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并没有明确。学生在这种毫无目的的情况下又会怎样预习呢?无非是读读课本,应付了事。这样仅仅停留在口头概念上的预习要求对于本身自主学习意识不高、学习动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更是难以落实。这在许多学校许多课程都非常普遍,似乎已成定格。尽管如此,不少教师仍觉得时间不够,课内拼命讲,课外使劲压。结果,老师累,学生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内外负担,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学和怕学的心理。这也是当前中职教学的痼疾。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要达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这一要求,就必须把预习和作业当做课堂教学的`环节引入课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学。

一、把预习和作业引入中职校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自学预习、讲读分析和作业实践。这三个阶段始终贯穿着训练这根主线,目的都是培养学生今后自学、运用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这三个阶段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读、想、做”的过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连贯性强、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同等重要,都是在训练中开始、在训练中完成。每个阶段都必须充分地激励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工怍状态,否则就会影响其他阶段的效率。把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实际上是偏重讲读分析,而忽视了其它两个阶段,割裂了三者间的联系。即使在课外布置了大量的作业题、思考题,但由于得不到集中的时间和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预习和作业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应付性,很难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特别是我们不能把预习理解为出几道思考题,或者让学生多看几遍书;把作业理解为多出几道题让学生反复练,并都布置在课外。这样的话,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检查和订正,更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另外,这三个主要阶段始终都不应离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师生双边活动。如果把预习和作业安排在课外,那么,这两个阶段就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谈不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了。

二、把预习和作业引入中职校课堂教学必须作出一些努力

1、破除“时间不足论”。

有人说,现行教材内容多,知识量大,每周几节课都不够用,还要将预习和作业引入课堂,这不更紧了吗?其实,造成课堂时间不足的原因有三:一是“讲灌风”;二是讲课面面俱到;三是怕领导检查。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已不易,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心思再去考虑教学方法。再者,我们老是担心上课一提问、一讨论,学生可能就借此起哄、聊天,整个课堂乱哄哄,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而且职校学生基础差,反正也是一问三不知,问不出什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的。所以,职校的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老师讲,学生听,而且“眉毛胡子一起抓”,抓不住重点,整个课堂被教师的话语所霸占。而事实上,教育家魏书生能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讲完一个学期的课,而教学质量却居上乘,诀窍何在?课堂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交流的过程,从“教”字说,要“教”好课,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条件,要对教材内容掌握深透,还要对所授之课与整个教材各部分的纵横关系了如指掌,随手拈来皆妙,融会贯通。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在推广“愉快教育”,我们中职校也应该试试。

2、打破“教学八股”,优化教学过程。

目前中职校课堂教学的老一套多,如“课前预习,课中讲析,课后练习”的教法就是一种“八股”。不打破这些“八股”,优化教学过程,那么,把预习和作业引入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让学生多学一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如果不管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不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大纲以及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心理,抓住教材重点,紧密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精心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一本书,真正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并不多,学生已懂的内容可不讲,学生稍加思考就能懂的也可不讲,超纲和无关的不讲。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讲究效率。

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认知需要以外,学生作为人与在其它生活中一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有活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速度,培养其自学和运用的能力。兴趣是动力,学法是钥匙,速度是关键,培养能力是目的。而且,这各个方面最好从一年级抓起,一抓到底,养成习惯。

4、要全盘考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把预习和作业引入课堂之后,学生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也充裕了,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安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是为运用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沟通、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例如,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综上所言,把预习和作业引入课堂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中职校教学的改进有着现实性和迫切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姜克钊如何抓好中职课堂教学[j].《中国科技教育》,(5)。

[2]张中坤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预习设计[j].《周口日报》,8月6日。

[3]刘体存让中职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麻城教育信息网。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五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次革命。在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而在我国,著名学者陈琦和刘瑞德在《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也指出:“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由此,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指导实际教学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热潮。本文拟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所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传统的强调单向灌输的学习理论不同,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谓“意义建构”,是对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直白地说,意义建构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提倡学生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教材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实际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也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进行,教材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的核心。而利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改变了这种状况,将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为重,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地位和以教材为核心的教条主义,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突出来,这样也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采用“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合作、民族精神、国际竞争等多角度分析飞船发射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采用“全球卷入金融危机”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国家和青少年两方面谈谈如何应对危机;通过展示“苏州市民认捐花白鲢”保护母亲湖的新闻报道,让学生结合科学发展观及成长在社会的相关内容进行逐层分析;利用荣获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初恋情人的事迹,引导学生从诚信的角度加以分析等。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单向地接受知识,而在建构知识体系中,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在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体验成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式的教学,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对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阐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视频、声频、电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有趣、生动、便于理解。如在讲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节课的时候,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学生往往会缺乏一个具体、清晰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全国人大召开期间的背景图片,或者是播放一段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视频。这样,学生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探讨一系列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相互关系如何?人民代表与人民关系怎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什么制度?这项制度怎样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这样逐层推进,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强调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投射到教育中就表现为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普遍重视合作式的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点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因此,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作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协商合作,从不同的侧面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被大家共享,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树立法制观念”一课的“学会依法维权”部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讨论表演:用几百元买一双冒牌的李宁运动鞋,结果穿了不到一周就出现鞋底断裂的质量问题,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他们设计了很多的情形,如:有的提出找商家理论要求退货,并要求一定的精神赔偿;有的提出自认倒霉,反正找商家一定会赖账,找了也没有用;还有的提出要打12135,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节,或者是向有关工商部门举报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作为一名合法公民正确维护自己权益的途径。而在活动中,学生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动参与,虽然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条理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拓展,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利用这种学习理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建构,还要注重生活经验体验,也就是实践性;同时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时候,还要不忘教学目标,不让思想品德课成了一堂说话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