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2023年春节序曲有感(大全5篇)

2023年春节序曲有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1 06:55:15 作者:曼珠 2023年春节序曲有感(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序曲有感篇一

《18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一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生:法国国歌《马赛曲》。法国军队的象征。随节奏模仿法国军队趾高气扬的样子。

l欣赏抒情主题

师:这一主题与我们曾欣赏的那首作品风格相似?有何作用?

生:与柴可夫斯基《十一月.雪橇》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俄罗斯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m欣赏欢快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并根据音乐作表演。

生:音乐轻松、愉快并有舞蹈音乐的特点,体现俄军民乐观的精神。学生据音乐节奏跳起欢快舞蹈。

n分别视唱呈示部4个主题。

(3)完整欣赏《1812年序曲》,出示作品结构示意图和1812年战争有关图片。

?xml:namespaceprefix=w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xml:namespaceprefix=o/

问题:j对比展开部与再现部法军主题和战斗主题有什么不同?

展开部听上去两主题交织在一起,好象不分胜负;再现部法军主题逐渐被战斗主题淹没。法军主题最终失败。

k再现部与尾声隆隆炮声相同吗?表示什么意思?

不同。再现部是反击的炮声;尾声是胜利的炮声、是礼炮。

3课堂小结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你们自己来总结和评价。

学生甲:展开部法军主题和战斗主题交织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一场殊死搏斗。

学生乙:趾高气扬的法国军队在隆隆炮声中消失。

学生丙:我听到了和平的钟声,我希望人类不要在爆发战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通过本课的的学习我们应能跟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可以反映历史事件,可把我们带入到有声的历史事件中去。

了解基本常识和创作背景

听辨4个主题使学生熟悉4个主题,为完整欣赏作品奠定基础,并了解作者创作意图。

根据风格表演,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视听结合,感受音乐的功能,可以反映历史。

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全面理解。

自己评价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春节序曲有感篇二

本课内容是上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节日欢歌》的第二课时,课堂中选取反映节日题材的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在课堂设计中,学生通过聆听导入、名曲赏析、活动体验等多种环节,熟悉优美的民族音乐,从中领略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时以节日音乐中的欢乐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

1、聆听歌曲《好日子》,通过喜庆的情景导入。

2、《春节序曲》作品赏析,了解并掌握音乐作品的情绪、调式等。

3、学生通过体验拓展,以不同的形式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

1、在欣赏《春节序曲》中感受音乐作品欢乐、热烈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健康心态。

2、在对比、欣赏、聆听和实践体验中了解掌握五声调式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三段体。

3、通过交流、体验活动、表演、师生评价等方式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

在听赏《春节序曲》过程中,感受音乐欢乐、热烈的情绪。掌握五声调式的基本结构。

聆听欣赏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实践体验法等。

自制课件、打击乐器、扇子等道具。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好日子》一段mtv,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充分进入喜庆气氛之中。

2、《好日子》把我们带进了节日的欢乐中,我们知道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喜庆的气氛。(举例)

3、由欣赏的感受导出课题:节日欢歌——音乐欣赏《春节序曲》

二、名曲欣赏:

1、欣赏全曲,设问:请同学们感受音乐展现的是怎样的场面,可以想象描述一下吗?(播放《春节序曲》mtv)。

2、分段欣赏:

引子: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等如何表现的?

第一部分:(共2个主题)

2)第二主题出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分析一下音乐的调式特点。(五声宫调式)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音乐在旋律设计上出现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提示:节奏、速度、节拍、情绪等要素加以理解),学生唱一唱旋律。

请同学们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美。请几个女生带领舞蹈。(老师提供扇子等道具)

第三部分:

请学生感受其音乐特点——体会到是第一部分的缩短再现。

3、整首乐曲的结构是:引子 a+b+a,(学生初步认识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4、认识音乐家——简单介绍李焕之。(课件展示)

5、完整的欣赏一遍,感受音乐带来的节日喜庆,并区别出不同的主题表现。

三、拓展活动:

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

三个小组的拓展活动:乐器组、歌唱组、舞蹈组。

四、互评小结:

学生互相点评刚才小组表演的效果,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春节序曲有感篇三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每当腊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念起这句童谣时,心中便激动地企盼着过年。当然,我们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日子得一天一天地过,每过一天年便离我们近了一天。不过对“腊八”的兴趣我们也非常高。因为在“腊八”前的好多天,母亲便开始准备过“腊八”熬“腊八粥”的作料了。砸核桃好像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工序,因为这个工作不仅好玩,还能有不少“战利品”供我们吃。家中有一块专供母亲砸核桃用的方砖这时她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把核桃放到它上面去砸,为的是不使核桃仁沾上泥土。在砸的时候母亲的一只手捏住核桃并不住地转动核桃,以便使核桃皮从不同的部位裂开,这样能剥出比较完整的核桃仁。要是能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母亲会非常高兴,因为把这样的核桃仁摆放在“腊八粥”上做装饰是非常好看的。母亲说那整个儿的核桃仁像狮子头,会使“腊八粥”“提气”、“有精神”。我们几个孩子也往往要帮母亲砸核桃,可是由于技术不精,那核桃不少会被我们砸成小碎块,这时母亲便会把它们分给我们兄弟。每当我们得到那些碎核桃时便跑到一边去吃核桃了,而不再缠着母亲砸核桃玩了。

后来不知是谁传授了母亲剥核桃仁的好技术,那便是把核桃放到屋门有合页的那边,一只手用力拉住门把手往里关门,这样就能一点一点挤碎核桃外皮而得到比较完整的核桃仁了。自从母亲得到这个核桃加工法后,我家的核桃剥皮速度得到大大地提高,成品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可就是我们吃到碎核桃的比率越来越低了。

除了准备核桃仁之外,还要准备胡桃、松子、柿子干、桂圆、瓜子仁、龙眼肉、白果、莲子等。只不过在准备这些材料时对我们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因为剥它们不如砸核桃好玩。

每当“腊八”的清晨,母亲会早早地起来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豆子和各种米分期分批地放入锅内煮,特别是当放入红枣之后,屋里便会飘起“腊八粥”的芳香。这时母亲便会让我们起床,告诉我们一会儿让我们吃“腊八粥”,并跟我们说:“小伙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还让你去放挂鞭!”

“腊八粥”是由几十种米和豆子熬出来的。在上面还放着葡萄干、核桃仁、胡桃仁、松子仁、青红丝等,还会撒上红糖或白糖,真是又好吃又好看。我们这几个孩子一个一个都会喝得肚子滚圆,直到肚子再也装不下的时候才会“罢喝”。

“腊八”时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那便是为大年初一准备“腊八蒜”。剥蒜往往是母亲交给我们几个孩子的工作,她让我们把剥好的蒜放在自己面前,一会儿她来验收,看谁剥得干净、剥得多。为了表示自己能干,我和哥哥妹妹便都会努力地剥蒜,争取得到母亲的表扬。在验收时,母亲往往会统统表扬我们,一人给一块糖作为奖励。

“腊八”过后不久便到了“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时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小时候我们常说一首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的第一句便把祭灶的事情点了出来。在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灶的事要由家里的男人来主祭,女人是不能参加的。祭灶时将家中原来供的灶神供在案上,供上关东糖、糖瓜、南糖、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点上香。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嘴粘住了,为的是不让他报告本宅所做的恶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香烧尽后,就将灶神和钱粮草料一块儿焚化,凉水则泼在地上,这祭灶之礼便算完了。迎接灶神回家则是除夕后半夜的事了。

父母都不迷信,故而在我家没有祭灶神的事。可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会给我们讲祭灶的事,让我们了解这个风俗。父亲为了让我们知道祭灶时是如何用关东糖来封灶王的口时,便拿起关东糖来在灶口抹了起来,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糖香。灶虽不祭,可是糖却要吃。每当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父母总会给我们买来关东糖、糖瓜和南糖等给我们吃。看起来还得念灶王爷的好处,要不然我们便没有了这份好口福了。

二十四是扫房日,北京的家家户户在过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扫上一扫,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把头发包起来,用一把长把掸子打扫屋顶上的尘土。门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过水或用湿布擦干净。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边的窗子是玻璃的,上边都是纸窗户。从秋天糊上纸窗到春节时窗纸都已变得有些发黄发旧了。为了在春节时显得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时母亲会把那些发旧的窗户纸换掉。母亲先要用白面打一些糨糊,这时我便会找母亲要糨糊吃。母亲逗我说吃糨糊会变糊涂,我说糊涂就糊涂吧,我就要吃。母亲便会给我一点糨糊,有时还会为我放上一点红糖,这在当时也属于一道美食了。不久窗户便被糊上了新窗纸,屋里一下变得明亮了。在有窗花的时候,母亲还会往窗户上贴上窗花,使屋里增加许多节日气氛。

二十五,磨豆腐。在城里的人们都不会自己做豆腐,但是却会到豆腐房里买豆腐。那时在离我家几十米的宣武门外达智桥便有一家豆腐房,我家都是在这里买豆腐。母亲买了豆腐后便要把豆腐过油,做成豆腐泡等半成品,以便在春节期间做菜或配菜用。

二十六至二十九的日子里,买肉、杀鸡、蒸馒头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之,凡是费时、费火的.食品都要在这几天事先做出来。因为过年的时候家里会来客人,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饭。另外,春节时也要到亲朋家去拜年,这样也没时间来做饭了。

春节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大事便是为过年准备衣服。母亲总会按自己手中掌握的钱的多少为一家人置办上几件新衣服、新鞋。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也要把旧衣服用染料把衣服染好,再上浆,然后用熨斗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供一家人在新年时穿。俗话说“笑破不笑补”,即使穿上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过年,别人也不会笑话。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家里都没有洗澡设备,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们过年前的一项卫生工作。那时浴池分外忙,往往因没有床位而要“脱筐(先把衣服脱下放到筐里,人先到浴池中去洗澡。待使用着床的人走后再把筐中的衣服放到床头的衣柜中,当洗澡人洗完后便可在这张床上休息、喝茶了)。”理发也是一项费时间的事,那时每一家理发馆都是“人满为患”,要想理就得排长队,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这时母亲便会让我到理发馆去为父亲排上一个号。

除夕终于来临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饭桌前,高兴地品尝着母亲烧制的各种佳肴,在这时一年的艰辛似乎一散而光,只留下了欢乐与幸福。我们家不举行祭祖的仪式,只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曾向父母磕过头、鞠过躬。

除夕,我们没有了睡眠的钟点,由着我们的性子去玩。整挂的鞭我们舍不得放,因为在一瞬间那几百头鞭便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把它们从鞭上一头一头地拆下来,使鞭变成一个一个的单炮仗,然后手里拿着一根香一个一个地放,这样可以一放几个小时,过瘾!

在我们玩的时候,母亲又忙了起来,她为我们包“更岁饺子”。吃完“更岁饺子”春节——也就是新年便降临人间了,这时我们盼的便是“压岁钱”和到亲戚家拜年的红包了。

春节序曲有感篇四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一直生长在这一块红土地上,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却是一个不恋家的人,我想远走高飞,离开这巷舍横屋纵横交错的败落屋舍。却与她有着不解的缘分,是无情有思吧。当年论文落在了《论客家山歌的特点》上,翻山越岭,采风听曲。接近了这片土地,了解我所生长的地方。客家山歌有着《诗经》的影子,那些装饰音修饰着客家人的生活。而如今,我又阴差阳错的一直经营着一家客家特产淘宝店,在网络向人们传递客家的风情,也和许许多多恋家的外地家乡人回忆童年,诉说着乡情。

临近春节,年味也浓了。最浓的年味我想还是在童年。小孩子是最惦记过年的。过去的好多个冬天和春天我都在这里,在家里过年。百节年为首,当然勤劳热情的客家人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就已经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杀猪宰鸡,声声惨烈,人们欢欣鼓舞地晒腊肉,冬天的太阳依旧火热,腊肉已经有了年的味道;洗红薯晒番薯干,蒸糯米酿米酒,每家每户的番薯香酒香,浸润了整个村庄;案板上的米果豆腐,入了油锅蹦跶着跳着“恰恰”,炉灶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和油锅里的吃食一起演奏着二重奏。好一幅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将一年来的欢喜悲苦,全融入这些吃食上,人们把下一年的祈盼祝福也寄托在了这些吃食上。这些好吃的,除了自己享用待客外,还给左邻右舍,朋友亲戚们捎带。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这些情景已经装入了我记忆的谎言里。如今过年这些吃食,到我们当地的超市就能一应够买全了,只有很少的人家还会自己动手做。也是啊,快捷方便已成为现如今生活的主题了,虽然外表一如既往,却总也找不回原来的味道了。

一般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家里就要开始大扫除,给全家各处统统洗个遍,寓意来年干干净净,健健康康。临近过年,家里的大人都教育小孩子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了。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年前,亲戚家送来一条鱼,养在水盆里,过了一天以后,鱼就奄奄一息了,我着急了叫嚷着,“鱼要死了,鱼要死了……”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生起气责怪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会说话?都快过年了……”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过年的时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过年前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炸米果、豆腐,蒸薯干,酿米酒。天边刚翻起了白肚皮,嗅觉就拉起了警报,如浩然之气,如春色长空直入,让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的我无可奈何,只得乖乖的爬起来,帮奶奶妈妈,往灶台口加柴,以换得刚从油锅里,刚从蒸笼里出来的米果、豆腐、糯米蒸番薯,一饱这“春色”。通常人们都是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做米果,炸年豆腐的。这几天家里大人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孩子们只能在灶台旁添柴加薪,以及添一张大嘴了。地里收回来的黄豆要在头天晚上浸泡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要担着浸泡好的黄豆到豆腐磨坊去磨豆腐了。糯米也要在头一天磨成粉,预先通知左邻右舍或者近的亲戚,让他们过来家里帮忙做米果。大伙儿在一起拉着家常说着话,手里也从不停歇,好不热闹。

在这些美食里,我最喜欢年豆腐了,向来就喜欢吃素。豆腐可是素菜中的佳品。因豆腐的.“腐”和“福、富”相谐音,所以这金黄色的炸豆腐就成为了客家年里极受欢迎的美食了。寓意来年福气多多,富贵多多。年豆腐就是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炸豆腐。一般都是自家栽种的黄豆磨成豆腐,切成不薄不厚的方块,入油锅捞起来就成年豆腐了。不过这火候可不好掌握,所以加柴的人也要有技术。我们家年豆腐好吃全靠了妈妈的厨艺还有我加柴的技术。也许正因为有我的劳动在里面,所以才会觉得这年豆腐尤其的好吃。一块块方方正正,大小一致,金黄色的,看上去香酥无比,让人垂涎欲滴。咬一口下去微妙可口,轻清香腻。炸豆腐表皮呈金黄色,你却不会知道它的内里,咬开里面却是如丝网,和刚磨好的白豆腐一样嫩滑。如客家人,外表坚韧而内心却是柔软热情的。要把豆腐炸成外酥内嫩,全靠了油温和火候,油温过低,时间太长,就会把豆腐炸得老硬难以入口。年豆腐炸好了以后,都要先祭神的,我们才可以动筷子吃,淋了酱汁吃,蘸酱汁吃,也是酿豆腐,赣南小炒鱼的最佳食材。入口微酥,吃到嘴里却是跟雪花一样绵软滑嫩。炸豆腐做好了,除了自己享用外,还会分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是在一条巷子里,同一个屋堂有好几户人家呢,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是同一个族姓的,有什么大事都会到族里的祠堂商量帮忙。这是很久很久以前客家先民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是群居生活的客家人。现如今这里的人们都陆续搬出去了,只剩下几户留守的老人家。所幸的是我还没有离开,身体好时,我会穿过纵横交错的巷子,看那杂草丛生的墙头,想象经久的年月。世界变化的真快,仿佛所有的情谊都被商品信息所取代,找不到原来的味道。我想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都有着一颗念祖的心。他们在高楼格子里定是会给儿孙们讲起那过去的故事。

到了除夕日,也是最忙的一天了。从凌晨3、4点开始,人们就起来了,到祠堂杀鸡祭祖,爆竹也在此刻陆陆续续的响起,待到天明,爆竹噼啪,村庄的上空到处弥漫着灰白的硝烟,闻着爆竹的味道,我觉得这就是年了。天一亮家里人开始贴对联弄年夜饭,我们也只有当下手的分。捆春筒、锤锤鱼、筛金珠、酿豆腐,忙得不可开交。叮叮咚咚,噼噼啪啪,好一曲打击乐的合奏。在我们这的宴席上必定少不了,客家锤鱼,客家凤眼珍珠,客家酿豆腐,客家春筒,所以在除夕夜就更不能没有他们出场了。备好了酒席,放爆竹开始开动了,吃饭的时候要多摆双碗筷,是请祖宗一起享用年夜饭,要筛酒洒地请祖先。之后我们才可以动筷子。米酒映红了每个人的脸,说着笑着辞旧迎新。

春天了,来年定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妹仔,你屋夸在耐搭?”(姑娘,你家在哪里?)乡音袅袅,流走的是时光,带不走的是这客家情。

春节序曲有感篇五

课题

春节序曲

课型

新授

一、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

电视、vcd、幻灯片、录音机、鼓、绸子、扇子等。

1、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2、感受乐曲的情绪。

3、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

4、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难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c宫调式。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一、导入

播放歌曲《欢乐中国年》。

二、初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

三、复听音乐,划分段。

四、分段欣赏,感受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及所表现的情绪方面的不同以及了解乐器的演奏。

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欣赏第三部分

五、创编节奏

六、最后一遍欣赏音乐,综合性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七、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同学们讲课,那么你们有信心来和我一起上好这节音乐课吗?

生:有!

教师:好,那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把耳朵放松一下,一起听一首欢快的'歌曲。

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节日呀?

生:春节!

教师: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

生:喜欢!

教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过春节可以…

生:好!

生:热烈欢快,我仿佛看到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

生:好!

教师介绍乐曲的情绪及背景。

师:我知道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过春节,那谁能说一说中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包饺子。。。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对春节真的是非常的了解,都是“龙的传人”!那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乐曲。但是听完之后呢,老师有一个小问题要问大家,那就是:你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我相信聪明能干的同学们一定能够回答出我的小问题的。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三部分

师:为什么呢?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节奏,速度的不同划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真棒,这首乐曲根据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不同可以分为三部分,那么下面让我们来分段欣赏一下,再来感受一下这三部分的不同之处。

师提问:乐曲一开始表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大家一起跳秧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

生:红,粉。。

生:黄,绿…..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一段的旋律跟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节奏很慢。。。

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也想说说行吗?我听到这段旋律,仿佛看见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他们赞美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期待美好的明天。那么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要懂得“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生:我仿佛看见了所有的人们都在敲锣打鼓,跳秧歌,拜年,欢歌笑舞,非常热闹……

生:红、绿、各种各样……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来我们的同学不只是小音乐家,更是小画家!

指名同学上前来进行创作。

师:刚刚的同学创作的真不错,但是下面还有很多同学也想来展示,那么下面,让我们最后再欣赏一遍全曲,我知道咱们班同学多才多艺,那么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出过春节的快乐吧!

1、歌舞表演

2、打击乐器模仿

3、轻声哼唱

4、书画表演

同学们,新年到了,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一起来欢度这个特殊的春节吧!!!

同学们,今天的“春节”你们过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老师也非常开心,谢谢你们跟我一起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春节。春节代表着辞旧迎新,所以今天之后,我祝愿同学们能够忘记过去的悲伤与不愉快,以崭新的面貌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好,下课!

通过听歌曲,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去到春节的情境中。

学生初听音乐,说感受。

学生回忆自己过年的情景,说出中国的春节的风俗习惯。

学生复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结构。

分段欣赏,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展示风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体现对乐曲的理解。

课后反思

统习俗。注意学生创编活动,通过让他们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过年的习俗,贴春联的意义等,使学生即欣赏了乐曲,又了解了过年的各种习俗,更加热爱生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