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最新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通用5篇)

最新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26 10:23:51 作者:笔尘 最新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通用5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篇一

亲爱的家族同胞们:

大家好!

祠堂是百家姓氏的形象代表和礼教圣地。我_氏一族自始祖___和__兄弟二人自__年间来到__,历经___余载,传__世。

这期间,我族中的前辈人曾几度建祠,至今仍有人记得原来的前营家堂和后营家堂,但是都因为其它原故而不复存,今已经成为了民宅,想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家堂已经不可能,但建祠孝义尚在,名垂史册,人所共知。当今逢盛世,富而思源、重礼、存孝、布德。我族人念及我偌大一个_氏家族,祖宗亡灵无栖息之所,子孙祭祀无拜谒之堂,族中议事无聚集中心,曾几次研究建祠之事。

幸蒙我族中企业家___顾念根本,开明绅士。顶力资助。这可是难逢的机遇,随成立了“修建_氏家族祠堂理事会”决定:号召全族的人们,前、后营合并,重新修建_氏祠堂,重新购买庄基地。按照一般建筑风格构造,重新修建“_氏祠堂”既用于祭祀先祖,敬孝执礼之场所,又用于亲情联谊聚会、传播科技文化信息、移风移俗、建设精神文明的社区文化中心。结合打造人文景观,创新旅游发展环境,既有利于家族,亦有益于社会。但是工程较大,所需时间会很长,耗资也会很多,用人之多,难度之大,非我族中之人合力不能解决。为此,特作倡议如下:

坚持家族事业至高无尚原则。凡族中人员不分男女,人人有责,均有义务为家族建祠捐资尽力,排忧解难,奉献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坚持殷实富裕家庭重举原则。族中率先勤劳致富的重点大户或个人,应思知恩图报,效仿先贤,大孝举义,重金赞助,彰显功德,流芳百世。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

坚持族中骨干模范带头原则。凡理事会、各支族长,及社会各界公职人员和工商企业知名人士,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的同时,应以身垂范,带头捐赠资助,真情奉献。坚持贡献大小分类表彰原则。凡为建祠捐资奉献者,均永久记档、刻碑表彰。家族同胞:光前裕后,人子之责;积德行善,人生快事;扬名千古,丈夫作为!切勿错失良机,愧对先祖,贻笑后人,为一时之不决而抱憾终身!

顺祝康安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篇二

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是最具有历史感和历史意识的,于我个人而言,垂髫之岁就在父母的竹条下读《二十五史》,当时就感觉到老祖宗们的历史意识之浓,实在吓人。大至天象五行,云行雨施,小至帝王将相们的日常行事,甚至与妃子相从,都无不记录在案,而后人读史,又有无数的“札记”予以分析剖判,以至于在篇幅上,更有超越于正史之外的野史存在。所以,如果以历史为专业,相信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称得上通家,因为就史料而言,就实在太宽太泛而让个人的智识为之望史兴叹。

及至年长,开始关心域外之事,不时有种种揣想,在大洋彼岸的那片土地上,人们是否如我们一样生活着?有种种资料为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及至开始做学问,更发现有种种比较之学,有人就说,至少美国人是没有什么历史感的,更有人嘲笑他们没有历史感是因为根本没有历史。相对于煌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似乎他们三百年的历史不过是弹指刹那而已。因为我的确对此既没有理性研究也没有感性印象,也就持之为常识了。

一日,一位在美留学的朋友打电话回来,请我帮他查一下他家的族谱,并扫描了发给他。我有点奇怪,我自家的族谱还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呢。不过我还是照他的话做了,他后来告诉我,他女儿上小学,老师交待的作业之一是把五代人的名字写出来,并尽可能多地把能搜寻到的“祖先行状”写出来,评比的标准很简单,谁写得多就可能拿到优。我帮他整理的资料大约有五十多页,他帮助其女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译成英文,然后交上去了,那位年轻的老师给的评语是“你的文字给我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文化与境遇,我相信,你的工作为我以及我们班的同学们提供了接触一种全新世界的可能,为此,我要感谢你和你的父母所做出的努力”。朋友的小女儿还特别打电话回来感谢我,虽然她操着奶声奶气的英语和我讲话,所问的却全是那些她从未见过的祖先的英雄事迹,虽然那些已然逝去的老人一生躬耕于田亩,乏善可陈。可是在这个他们所未曾知晓的后辈心目中,他们却是她在异国他乡惟一可资的故土情怀,因为她一直未曾踏上过所谓的“故国”。

于是我也对自己的祖先产生了兴趣,特意打电话回家,老父从书房的一角把一大捆黄纸找出来,然后亲自跑到邮局给我寄来,这一大包东西曾经经历了百年岁月沧桑,然后又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我的手中。我在北京的房中享受着暖气,一边望着窗外偶尔掠过的寒风,翻看着那与我息息相关的千年历史。我生长在江南,但在同学们和同事中,老是把江南比作才子风情,柔弱气息加以笑谑。而此次我细翻自家家谱却发现,从人种而论,我的祖先却出自燕赵之地的渤海郡,数百年前辗转南迁,终致于在湖湘之地某个小乡村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至今天有我。平时别人说我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原来还可以在血统上找到论证的啊。古书上说“燕赵之地多悲歌慷慨之士”,慷慨赴难,千金一诺是战国时代侠士留给我们的印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原来,这些人都是我先祖的邻居啊。家谱的记载极其详尽,细到大家族中几房生了几个小孩及每个小孩出生的具体时间,甚至还有小孩出生时的祥瑞等等,还有族人的争吵及其排解,以及每个老人出去时的记载,包括是什么人来做的法事。也记载了当地的自然变迁,比如在清代,我的老家对面发生了一次大的山崩,以至门前河流改道,冲毁田地无数。而在长达百年的迁徙中,家谱的修缮居然也未中辍,其中记载了祖先们所到各处的所见所闻,甚至还有对于当地地方官的评价。煌煌一部家谱,不但是整个家族的历史记载,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

我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在美国的那个教师会给小学生出这么个题目了,朋友的小孩把她整理好的作业寄了一份给我,她不仅列举了五代以内的事迹,也把整个家族近五百年的历史都列举出来了,一本a4纸做成的大册子,她把家族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间包括各位先人的活动,事迹,以及子孙繁衍,还有许多照片,而没有照片的先人,她则根据其记载揣摩替其画像。当涉及到家族迁徙的时候,她还画出了详细的线路图,中间还附有地名的中外对照,今古对照。而在作业的最后,她设了一尾声:拓土异域。试想一想,几岁的小孩,居然会有“拓土”的意识,算是难得了吧。看得出她很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家族历史。通过一个周末的作业,教师“四两拨千金”,让学生不但熟悉了整个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还让他们开始学会了探索,学会了研究,也学会了审美,甚至,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做评价。其收获,应当是几道算术题或语法题难以相匹的吧。

我有点理解别人看待历史的方法了,在他们看来,历史不是军国大事,也不是政治迭变,历史只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罢了,点点滴滴即成风云。当然,这样看来,历史书固然可以是政治家、军事家和天才人物的舞台,但历史却是无数小人物聚合而成的时间之流,没有人能剥夺我们在历史中的生存和发展,一切,事实上都取决于我们。而我先前的见识,即认为我们实在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民族,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史书,这一见识也没有错啊。只不过,历史好像没有归结到每个人的权利,作为普通民众的每个人,就任由历史留在了家谱中而不闻不问,真的,如果连自己家的历史都弄个不清不楚,甚至连曾祖的名字都弄不清,奢谈历史,未免荒谬。

其实,无论是在美国人那里还是在我们中间,历史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只是大家注意家族历史的出发点和重心不同而已。比如说,在外面参加学术活动时,别人都会问:师承何人?这不就是典型的历史追溯吗。而每次回到家乡所在的那个城市,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别人介绍说“此乃某人的二公子”,那不也是历史意识在起着作用吗?只不过,在这些场合,历史只是扮演了婢女的角色,主角还是当下的这个人,或者说,历史只是一种边缘意识,转瞬之间便消逝无影踪,而在所谓“家族追寻”当中,历史却站到了聚光灯下,而成为照耀人心智的某种智识工具罢了。

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篇三

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的家里有3个人,爸爸、妈妈和我。

爸爸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经理,平时早出晚归,十分忙碌。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机械师”,每次家里的东西坏了,都是“机械师”去修。

妈妈的工作是会计,天天都和数字做游戏,但是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大厨,每天为我烧可口的饭菜,让我健康成长。

我是一位小学生。我在爸爸的心中是个诚实的孩子;在妈妈心中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每次爸爸妈妈累的时候,我就给他们捶捶背。

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就像大树杆,妈妈就像大树叶子,我就像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我们会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我的家族史3000字论文

我的家族史1000字

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篇四

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一道道蜿蜒的痕迹。那是历史在这世间留下的最简单,最质朴,最真实的记录。学史可以明志,而铭记历史则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推着人往更高深更具底蕴的层次发展。

本人姓熊,我查阅资料发现,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为楚贵族姓氏。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

三代以上太过遥远,我的家族也没有详细记载具体人事。唯有回忆儿时,我曾趴在曾祖父膝前听他述说幼时鬼子进村的趣事。他八岁时,听到一声吼叫,迅速攀上苦莲子树,茂密的树梢露出一颗黝黑的小脑袋,探究般的看着整齐划一的鬼子走过。

初中时学到纺织一文,我突然忆起曾祖母家里似乎有个纺纱机。第二日我便细细观察起来,这历经七十年的纺纱机木机体上没一丝裂痕,齿轮转动声音错落有致。她问我学过织布吗?我答到无。她又说这是她十八岁那年爸爸专门给她定做的嫁妆,随嫁的还有两床她妈妈织的两床红喜被。我问她你裹过脚吗?她摇摇头又点点头。她只裹过两个月,后来家里来人了,说裹脚反政府要被抓起来!她父亲一害怕,就让她们都解开了。她说那两个月真疼!曾祖母也曾是个旧社会封建礼教的迫害着者,好在新中国成立,裹脚的酷刑她只受了两个月,如今是个自在的大脚女人。

最为疼爱我的外婆,生长在家境贫寒的环境里。曾祖母共育有五个子女,三男两女,外婆既不是长女也不是幼子,在家庭里自然得不到重视。外婆如今五十八共有五女,当年赶上计划生育加之女孩过多送走了第四女!她的幺女,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的大学生。我小姨考上大学那几年,外婆常念叨,小姨给她长脸了。我清楚的知道,我姨上学那些年,村里目光短浅的人没少说闲话“女儿家读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如泼出去的水,最后以结婚生子为结局”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的外婆也有过迟疑,但她更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她的女儿不会令她失望。我这一辈,她共有五个孙子两个孙女,算是圆了当年她没女儿的委屈。

我的家族很平凡,没有大人物没有大事件,但是我们有“家和万事兴”的宗旨,有着“儿孙满堂,人丁兴旺”的福念。我的家族会“英雄辈出世代盛,千年万载永留根。”

我的家族史实践报告篇五

每一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的家族史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我对家族的记忆是从曾外祖父开始的。挂在老屋堂中那张布满灰尘的自画像,便是曾外祖父留给我唯一的记忆。他那清瘦的脸,锋利的眼睛,活像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我的曾外祖父没有进过一天私塾,他却能熟背《幼学》与《增广贤文》。

曾外祖父名叫徐作玉,生于清朝时期,殁于解放前年。他少时聪颖,勤奋上进,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改变了我的家族命运。

在我的家族史中,曾外祖父是第六代过继的。曾外祖父本不该姓徐而是姓周,他身上流着的是周家的血脉。他刚刚生下来就被我祖上抱进了家门,而后就在这里长大。然后娶妻生子,独立门户,延续子孙。曾外祖父的父母也是无法养活他才不得已将他送人,长大后那个女人不止一次来看他,每次拉着他的手时都是泪流满面,眼泪里满载着沉重的忏悔。曾外祖父那时并不明白女人为什么见到他如此伤心,许多年之后都是他去看女人。他说,这个身子是母亲给的,无论怎样都要尽孝。

曾外祖父十多岁就娶了我曾外祖母张氏,张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自从嫁进家门后,可以说家里是井井有条。曾外祖母起初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大龙和二虎。大龙十二岁那年去门前的水沟里戏水,被卷进漩涡丢了性命。而二虎带到两岁高烧不退,请郎中无药可施最后也殒了命。这两次沉重的打击,把曾外祖父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曾外祖父知道,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注定他的一辈子也不会有后。之后曾外祖母连续生了五个女儿,最小的是我奶奶徐中元。我奶奶出生之后,曾外祖母就再也没有了生育能力。曾外祖父算是个开明的人,他说没有儿子就带个女儿在家也是一样的。当时村子里“上门女婿”还及少,最流行的就是过继。将别人的儿子带在自家门下,然后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养大。曾外祖父说,女儿毕竟是自己身上流的血脉,这样也就延续了香火。曾外祖父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曾外祖母的赞同,两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找个出众的男子上门来。

我爷爷的命运与曾外祖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说法有点不同,他是上门女婿。准确地说,我家是七代无后。生个男丁是整个家族共同奋斗的事情,他们都希望能够延续那烛香火。

我爷爷年龄比我奶奶长出十岁,他是村子里最有文采的人。两家都是地主成分,也算是门当户对。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地主也只不过是一种叫法。那富裕繁华的家族史,随着红白相争已经迈入了灭亡。等待着的是无限摧残和折磨。

爷爷在私塾念书时,曾外祖父去找过他,直接跟他说了想法。爷爷是个开明的人,他也早就对曾外祖父救济乡邻早有耳闻。最后他答应了曾外祖父的请求,同意做上门女婿。

曾外祖父在世的时候,总是想着法子去帮助别人。他常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家世代是地主,曾外祖父从不坑害百姓。左邻右舍,上邻下屋,没有一户没跟我家借过柴米油盐的,只要有人上门来曾外祖父绝不会让他空手回家。曾外祖父说,不是万不得已,人家是不会上门来的。借出去的东西,曾外祖父也从不收回。

曾外祖父的这颗善良的心,终于感动了上苍。我爷爷与奶奶婚后次年,就生下了我父亲。望眼欲穿的曾外祖父终于为自己争得了地位,他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哭着说:列祖列宗你们看,我们有后了,我们有后了。他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告慰先辈的英灵,同时也是用来宽慰自己。现在从科学的角度看来,那时我的祖辈也只不过是个巧合。曾外祖父更不可能有能力左右生男生女。他只不过是对这个家抱负了太多的希望,那种希望在脑海中会出现另外一个场景。最终能够在他这一代了却心愿,这对于曾外祖父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我父亲七岁那年,曾外祖父突然起病。听奶奶说,曾外祖父去世的那天家乡满天漫雪,飘飘扬扬的雪花把村庄覆盖了。

曾外祖父去世时只有五十岁。曾外祖父去世的时候,我父亲也未成年。曾外祖父患的是癌症,他重病的时候撑在父亲的肩上上厕所。奶奶说,他最疼爱的人就是我父亲。

曾外祖父去世后,我曾外祖母张氏后来没有改嫁,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活了89岁,在后来的日子里,虽然有着地主成分,但是家里依然是吃的黄薯和野菜,我几岁的时候与她一起去挖过地菜。

去世之前,曾外祖父在青龙嘴看了块墓地。那块墓地是我家对门的一坐小山,在我家的左侧一百多米处。曾外祖父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要埋在那个地方。我父亲说,曾外祖父会看风水的。他知道那个地方好,能够保佑后人平安。明白曾外祖父的想法时,是我去过陈门五杰的故居之后,陈氏祖先把坟墓葬在屋背后,目的就是看到后人兴旺发达。其实,这个普通的农民不是看中了什么风水,他是想死后时时刻刻都看着家人,守侯着那个自己亲手建立的家。

我家是地主,这是曾外祖父奋斗来的荣誉。家族可以说是兴旺发达,做了一个大屋。两边是巷道,中间是堂前,堂前前面是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是厅房,厅房对着天井的那堵墙是古木雕刻的门窗。在堂前与巷道之间,有两根大屋柱,这两根屋柱将整个堂前的前半部分顶起。

我是在东边的厅房里生的,西边的厅房在曾外祖父去世之后就被分了出去。这也是因为我家是地主的缘故,分割财产在那时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反抗只会是更加的糟糕,我家没有做出任何不是的举动。

曾外祖父做的这些房子,住了四代人。在我这一代的时候就住得很少了,但我小时候6岁之前都还住在这里。之后我离开了这个地方,我没有想过离开之后就不再回去了。很小的时候,我就想着把门前那片地全部种上竹子。苦竹吧。南竹长大了会有人砍去卖的,小竹会砍了用来做蔑。只有苦竹是派不上用场,连烧都不起火焰。那时,那块地主要是用来种红薯,而且是红薯收成最高的地。父亲怎舍得去栽竹子,我没有提出过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在我的心里生根了许多年。

十年以前,那一半被人夺走的屋里出了大事。那家人的小孩得怪病去世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曾外祖父害的。后来那家人转手卖了,来住的人说是晚上有鬼压他。数月后,硬是把屋拆了重新再做。结果那个堂前就一分为二,屋柱也只留下孤独的一只。

三年前,旁边的那些房子陆续都垮塌了,最后也就只剩下堂前。可是今年的那场大雨过后,堂前也没有幸免。堂前倒下的时候,把门前的那个天井也砸垮了。最后连天井下的那棵柑橘树也被砸断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我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