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读论语心得有感(优质18篇)

读论语心得有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2-27 07:53:55 作者:笔尘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在下面这些心得体会中,你或许能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感受和思考。

论语心得读后感,读论语心得有感,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着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近期,我翻阅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看到了链接多彩世界的孔子,感悟了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的永远的孔子,他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真是让人如饮醍醐。

现摘录几条,与大家共勉:

1、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2、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3、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4、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5、人间最好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6、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7、世上最追不回来的三件事:射出之箭、说出的话、失去的机会。

8、益友有三: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友有三: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

9、保持快乐的方法:常想一二。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不想知道于丹是何许人,我听过她的讲座,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言,没有艰深晦涩的典故,平静、和缓,一如她倡导从容、淡定,总体感觉比刘心武讲解连贯流畅。

偶得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排版极其疏离,很快便通读一遍。早前看到过一些人反驳她,定位她“超女”,也许就因为她没有严谨的推理和精深的历史知识,很平凡地用平实、浅显的语言来讲。凡世间的伟大,多出自于平凡,央视的百家讲坛最伟大之处,在于把经典与百姓间构架了一座桥,百姓通过这座桥仰视博大精深的国粹,经典通过这座桥去视察涌动的百姓。然而,史学界泰斗朱维铮的确已经跳了出来,驳得于丹一无是处。

有人说于丹是“超女”,说她对《论语》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说她讲的是“知道”,不是知识,……我在想,知识的前提应该是知道,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感,知识才得以传递和延伸!

易中天为这本书作了序,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没有色彩的色彩是灰色,灰色具有普适性。毕竟“易三国”是搞文学的,说得很艺术,我们也只能艺术地去理解,不然就成语病了!说孔子有温度,我想,从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后,孔子就降温了,红色年代时,曾一度打入冰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百姓信仰多元化后,权欲者又回望远古,想借以使百姓回心归静,于丹火了,《论语》也有升温的迹象,有地方甚至不惜数亿烧钱祭祖,大兴复古之景,大兴复古之风,最开心的怕不只是那个出身悲贱的孔老夫子!有了先人板板的庇佑,何乐而不为呢!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由几个部分编辑成册,讲得头头是道,从古到今,凡国粹的东西,不外乎两大类,一是治国,二是修身,无论《论语》是否失真,于丹的《论语》就是二者兼备,也难怪于丹对之钟情。

“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教育的方法可以用成语概括:言传身教。人是高等动物,人具备语言功能,所以比起动物只能身教而言,算是一种大大的进化。网友光年指责于丹现象为文化暴力,有些偏激,而今,又有几个如光年一样理智地去静思细想?!只是现在有许多选择,况且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人心进化得越来越复杂,复杂得很多时候,教育也得靠动物性方式,语言显得苍白,我们的后辈在学校里接受言传很多很高雅的文明,出生社会后,被前辈们身教弄得逆反,现实与理想剧烈冲突,后辈们多有被欺骗的感觉,付诸于行动便是彷徨与麻木,甚至与那种文明背离,怪不得他们!

《论语》能传承,是法治社会的产物,迎合了急需仁治的权欲者的口味,最终演变成一个教派——儒教。世上任何一个教派都代表着一个阶层的利益,为权欲者所用,否则,被判为邪教异类给予取缔。权欲者利用教条来维持经济秩序,进一步完善社会秩序的有序性,一定程度地显示公平与公正。北宋有一个不学有术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于丹这里又一次传承过来。我想,就是去掉了“修身”,用了治国的这一半。修身可以教化百姓,治国以管理百姓。《论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欲者的教科书,理所当然要在央视告布天下了。

于丹说《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朴素、温暖。人类历史作证,任何一个教派都不会面目可憎,总是和蔼可亲,让人不觉地浸润其中。

于丹说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象李白,圣是接近土地的人,如杜甫。我却认为李白、杜甫都是人,既不是神,更不是圣,杜甫面对周遭的现实,一味地寄希望于权欲者,直白呼吁,呐喊却无济于世,如果杜甫能活到现在,不知他用是否还会不会呐喊他的茅屋呢?最大可能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奈何天下流民横阶眠”。李白就聪明得多,把自己想说的,虚化后示人,难道虚化了就是神?!于丹还例举了创世纪神话的中西之别,西方是突变的,一下子就有了世界,中国是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西方艺术重于直接和瞬间的释放,由此暴发快感;中国艺术讲究曼妙神思,让人脱离文字本身。原来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中国,从“创世神话”早就定论了!无怪乎中国是电视机大国,而不是电视剧大国,好好的名著,经国人打造出来当“催眠曲”,高,实在是高,很艺术,也有说法,把人家叫座的说成商业片,不艺术,原来,中国艺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于丹说,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西方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分离,追求自我,追求社会价值,塑造社会坐标中自我位置;中国哲学强调人与动物分离,强调平和、淡定的自我压抑,强调内敛,而且是在政治伦理框架下。西方哲学强调务实,中国哲学也强调务实,却是另类的务实。回过头去说,西方哲学不也是崇尚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且更逻辑之美吗?!

于丹又说,人对自然万物的态度是敬畏、顺应和默契。由此可以看出,于丹所传递的信息仍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秉持的共性,敬畏透射出奴性,顺应透射出丑低能,默契透射出乞望,奴性、低能和乞望便是权欲者最希望百姓所持的态度,看来,中国哲学发展到日益现代的今天还能升点温,不能不说是奇迹。

于丹特别指出,无兵不可怕,无食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还指出,看一个国家富不富强,除了看国民生产总值外,还要看幸福指数:老百姓觉得安全吗,快乐吗,对生活认同吗。说得有些绕,无兵能安全吗?无食能快乐吗?连安全和生活这最基本的都不能保障,会对生活人同嘛!快乐和幸福是从比较中来,往纵里比较,较之于历史或从前,往横里比较,较之于本土或国外。别急,于丹立马附上她要说的: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于丹是贤者吗?不是,她充当的角色,最多只算中国哲学的自以为是的修补匠,她恬淡和安宁吗?没有,就在粉丝涌现的同时,她名利双收!是人,就有欲念,这种欲念随着自我在社会坐标中得到满足后不断膨胀。现实中的百姓,特别是那些为生存奔命的百姓,更多的是关心生存,绝不会是于丹说得天花乱坠虚无的“画饼”!尽管如此,于丹仍很卖力教化百姓要将视力向外拓展世界,更强调向内发现内心!要人们深悟《论语》宗旨,教人快乐和内心安宁,甚至强调快乐与贫富无关,只同内心相连,她其实就是教化人麻痹,教化人们脱离现实在虚无中度日,安于现状,压抑自我,她这舍本逐末的提法,根本上违背了物质与精神双文明并举原则,走向了精神的极端,很有些尼采的劲头。于丹提出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安于贫贱,不馅媚求人,内心清亮快乐,这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为富贵而骄奢,要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她不厌其烦地深化赘述,教化世人,其实如同数学中的微积分求极限,是一种非常不现实的虚无的文学符号,让人存于内心来阿q式自我平衡,对百姓而言,这种教化很可怕,也很危险,目的是让百姓无思想、无个性超现实如禽兽般苟活。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无异味于痴人说梦!于丹还在继续,她提出: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贵的生活盅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她用递进式语言,潜润受众,“尊严”一词颇微妙。毕竟,有大智大勇者寡,更多的人为了生存,或生存得好一些,不得不馅媚求人,而很多权欲者就是要人求他媚他以显示其权威和自身价值,且屡屡得逞。不狱上而劝下民,真是舍本逐末至极。反过来细想,如果公平、公正了,也没必要让你于丹在那里吐血卖命了。好在,扬汤止沸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于丹例举出陶渊明来,在我看来,陶渊明也是一个并没有悬浮于世外、自我内心欺骗得麻木、消极的失意人,他也是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仅限于知县的小官,如果他也位极人臣呢?会不会怀才不遇的自我麻痹?如果他连生存都有问题,如何生活?是否还会“采菊东篱下”?还是否会有悠然之心去看南山的雅趣?于丹没有说,现实中,百姓没有不知道答案的。说得好听点,于丹是高雅,说得不好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说于丹是中国哲学的修补匠,是因为她的心得中,治国成分不多,修身分量足,反过来又想,她讲修身的目的,还是在于权欲者能更顺利地治国。

于丹例举和尚化缘路上的一个故事,老和尚背女人过河,小和尚疑虑了二十里路,老和尚说他背过河就放下,小和尚却背了二十里路还没放下,来强化心灵不要成为身体的奴仆使内心委屈,让人想起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来,她说得很微妙,很迂回又递进,正如很多教派的劝世文,用恰如其分的故事,开放受众思维,强化受众认同感。最后,她不忘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结。再用另外一个国王故事去说明“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最重要”,来强调务实现实,让你明白怎样去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强调孔夫子的恕(宽容)、仁(爱别人)、智(知人)。于丹要人懂得,不要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因为星星也很美!然后才推出她最著名的信条:心理暗示的力量和自信心,即内心淡定与坦然。

于丹强调内心淡定与坦然,以至于后来受众说辞不一,她也不得不尊重。

于丹讲解她的信条很透彻,“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是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现实中,还真有芸芸众生中的小民如此,不过多是徒有其表,领略了前者,没有领略其精髓。就这点,于丹不经过几度沉浮的历练说不出来!

说到心灵的勇敢,于丹又例举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侍茶的武盲应对一个武夫,在武盲叠放穿戴,整装武服,不紧不慢好一阵子,那匹夫之勇的武夫从武盲的动作、表情,居然断定武盲是武林高手,不战而降,于丹便结论是心灵的勇敢、从容、笃定的`气势胜过技巧。这多少有些侥幸,情急之时可用,但是,能欺骗一世吗?那武夫要是上当受辱发起飙来,那茶倌不一样丢小命?!

于丹还述说着孔夫子的观点:一个能听你道理的人而没有去对他表述,叫失人,对牛弹琴叫失言,我加一句:对人承诺不去兑现叫失信。从受众反应看来,于丹教授失没失人不可臆猜,失言却是不少,于丹教主太高深,很多人懂不起她的艺术,不然就不会冠戴以“超女”的俗名。如果她不尊重别人要反驳,就叫失信,就不能说她内心淡定与坦然,看来于丹也真把自己弄到了两难境地。我敢肯定,于丹并没有淡定,也做不到坦然,不然,绝不会上央视讲坛去口若悬河!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由此说于丹多么多么多的不是,于丹自己也是人,不是神不是圣,也有讲得不错的地方,比如她的“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分离得越早越成功,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前面已经提过,中国哲学讲求人与动物分离,国人可真是进化得非动物性了,所以非爱行为屡见不鲜。于丹教主这段话,从文字选择上,就没有易三国理性,两个“越”,居然有违法倡导弃婴之嫌,我们没法艺术地理解,况且“所有“之后还赘了“只有”,显然是病句了。

于丹教主又说孔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其位,谋其政。果真如此?人心险恶,权欲者弄权于股掌之间,以己之喜恶用人比比,就算要谋政,还得讲究时空策略,否则就成出头鸟,死都不知其所以!这么看来,于丹教主也只能鹦鹉学舌,很平面而非立体,更谈不上多维了!她仍然要教化受众,说,忘却一己得失,融入到大群体利益中,就是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来谈,而今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她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说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她仍在强调抑制内心,要人自我压抑,改变自我,遵循世道,要人安贫乐儒道,让权欲者轻易平治天下,百姓俯首称颂。既然有选择的痛苦,就是说百姓已有所觉悟,为迎合权欲者,于丹就上了百家讲坛,趁势获得某一阶层的信同,原来,于丹是这么的淡定与坦然,而且底气十足。反过去说,应该是权欲者在迷惑,放眼看看美国,美国是移民国家,融合世界各民族人等,各种信仰并存,却没有人危言耸听信仰丧失,真是奇了怪,看来权欲者真该反躬自省了!我们对现实越来越不习惯起来,“3岁男童机场撒野,两记耳光扇长辈”,从中看到的是我们的民族意识的狭隘、公共意识的淡漠和民众教养的丧失!

于丹为强化所谓的淡定与坦然,又从侧面上讲,人生有限,自然永恒,“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她毕竟是搞技术得艺术,很艺术地诱导受众。我也读过“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句子,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个人是多么渺小,规劝受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理想境中去,她说,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是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是行为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她的重点在最后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不知道于丹教主是否满意让中国历史再继续几千年儒家史?!但她自觉还不够味,提出现在的年代,是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她的那个着急呀,可就是有人不理解。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于丹教主搬来哲学大师黑格尔的“正反和”三段论,说最初是顺应的正面,十几岁便逆反心理的“小愤青”,三十岁后便“和”了正反,由此说出“三十而立”,要受众不能我注六经(皓首穷经,发白纹重,再去给经典作注脚),而要六经注我(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于丹教主《于丹“论语”心得》的所要传达的,目的是要教化世人尊经颂道,且这经与道是儒家所倡导的。为此目的,她引用“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来臆说相互融合和提升,对这种高境界,她也难说得透彻,便左右而言它,以此言不言之言,很中国化。

于丹教主认为,“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坐标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了一种澄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这种说法,于丹教主自己信服吗?!其本身就违背了“现实”原则,搞得玄学一般,让人坠入虚无之境,对于自己所做的事,又有谁不是身处不确定因素之中?现实不可能准备如数学1+1=2这么确定的答案,只有靠你在不确定的众多信息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选择,成功了还好说,失败了呢?一夜得志乐,一夜洗白,又有几个能澄明的内省和从容不迫?更不要说百姓了。当然,可以举例出很多人物来,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当身逢绝境,身不由己?!所以才有信仰支配生命之说呢?于丹教主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例举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强调随心而动!

于丹教主说,30年前是加法生活,30年后是减法生活,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才是接近不惑状态,并说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与黑格尔的三段论有异曲同工之效,对于劳苦奔命的百姓来说,除非真知道天年,真知道今生无所作为,等病老死无所求。现实却与其相反,所以于丹教主出来教化,真是难为她劳神费力“感动中国”!

于丹教主还说,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人生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并例举花岗岩佛像与花岗岩石梯对话故事,说明佛像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再教化世人,要安于贫贱,持守内心淡定,苦难是对人生的考验,是历练不够,要反躬自省,一如众多教派的教条一样,你觉得苦吗?那你必须经过这劫难,你觉得不公吗?那你必须历练,你觉得失败吗?那你必须经受得住考验,哪怕是“一指拇受伤,医院化验67项”,小感冒医脱1万七千元人民币,医学界是充耳不闻,所以,医院的别名又被百姓戏称为医完。但是于丹会对你说希望在前,你就傻傻持守吧!不然你想怎样?你又能怎样呢?!

在书尾,于丹教主说,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湿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不知于教主所指的温暖是谁?不是权欲者吗?当然,肯定是包容的,如西方教派一样,你忏悔一下就行了;它也是流动的,几千年来,不流动不行,不流动,于丹教主也要窜上去使它流动,非得让你认同。她仍然是那么淡定与坦然,笑看你去傻。反过去说,于丹在前也指出,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自然”二字提法颇微妙,如果你不“自然”,也会在“焚书坑儒”中灭绝,遭受灭顶之灾。

教主说,《论语》中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多而仓惶。呵呵,穿越古今,就一定还要秉持吗?这可不是百姓的事,“今日红花,明日紫草”,谁谁谁不记得“批林批孔”呢!教主很聪明,只点民族的根性,这根性是什么?她也不敢究个明白!史学课上,导师不厌其烦地说:洋人怕老百姓,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从另一个角度,不难发现,几千来,权欲者对权力本位的执着和管理本位的惰性。

最后,于丹教主也不忘记叮嘱:“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一生历练去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看来教主是悟了,就看芸芸众生中折腾的你悟没有,如果不悟,呵呵,继续折腾,到悟时,就会明白“不可复制的解读”最深层的含义!细语中藏着威严哩,与其那样,你为什么不能在虚无中涤荡心灵得清澈,平静地虚耗光阴呢!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抛开世俗事纷扰,学着淡定与坦然的样子,潜心去解读。通观全书,于丹教主如所有教派一样,全在“心”字上做文章。虽然我誓死捍卫于丹说话的权利,却没法同意于丹教主所说的。史学界泰斗朱维铮这样权威人物也窜出来指责于丹,说她“没有一句‘得’是她自己的”,“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朱权威可否知道,这玩笑开得可大了?也不知于丹教主是否依然淡定与坦然呢?!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闲人烦得慌,他们宁愿平庸地过活,一如于丹教主所倡导人们那样,只要你平庸着,谁都不会冒犯你。

身为百姓,只能从百姓角度去解读,或许如于丹教主说的“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我仍然相信,身处日益开明的现实,各种声音并存,犹存侥幸,没人会为难小百姓的我吧!

我无意冒犯谁,也淡定与坦然地就事论事一回。劳神者说“摘录加屁话,就是文章”,一语贬碎呓人狂想。可是我坚信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我是小百姓的农民,在我的农村,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村上的收入与支出从来就没有公示过,期间有国家征用地,职能部门便卖地、租用地,还有去向不明不白的公共集聚地,村办企业曾风光一时,而今在银行挂着帐,企业资产“人间蒸发”……近来,成都市搞城乡一体化,风声水起,老百姓暗暗叫劲,又很快回归“恬淡和安宁”,因为大凡推荐去理会的代表人物,都被“淡定与坦然”了!

突然语噎,敬重于丹教主,不再泼墨,唯存乞望!

感谢万能的教主,哈哩噜呀,阿弥陀佛,阿门?……。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无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奉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听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

孔子有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家喻户晓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为何以此为标杆?在于它极好地概括了达到君子的几重境界。

晚明大儒顾宪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夫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这段话堪称将如何养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确立志向、积极进取的过程;悟境即随着人生经验日益丰富,阅历的不断积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长,领悟世界本质,走向成熟的状态;证境则是对人生顺逆已了然于胸,对世事无常已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杂的规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为“君子”?孔子身处时代,“君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指那些出身高贵、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的人。故《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知君子有其专门关注之事、用力之处,“本”即事情的根本之处。换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首先,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其次,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再次,士人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对君子担道的重要性有过至论: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

从此,道统意识油然而生。

所谓而立,简言之:其一,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其二,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固然颇佳,但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这个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还需要继续修炼,以至“不惑”,即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上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了的你的“使命”,那么你立身在世,所能做的事,只是去努力完成“天”“分配”给你的“任务”,这是你应该做的,也是你可以做的。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是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证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这是清代学者焦循对“耳顺”的解释。说的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纵心,彼其纵之也,度不逾矩,而后纵之。”换言之,柳氏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是因孔子自认内心的欲望不会超出社会规矩的范围,孔子有这样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内心欲望是在规矩法度之内的。依柳宗元之理解,规矩是内心欲望的隐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欲望才可“后纵之”。反过来讲,“逾矩”的欲望不可以随便遵从。其实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在这一基本预设下,人心的各种欲望若不加限制,不以“道心”“天地之性”加以引导,人便随着自身欲望之横流而蒙蔽良知,从而生出恶念、做出恶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证、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里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当然,世上诸事,往往知易行难。至于此三重境界,钱穆曾指出,“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或许凡人终其一生,也难将修境、悟境与证境践履殆尽,唯有默默悬于心间。君子何为?便是读书人在不断学习、修炼中竭力向理想状态靠近而已。这恐怕便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妙处所在吧。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乃辑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对百家讲坛曾经一度痴迷,总觉得看此节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着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样炒得火热的时候,我心里的火热倒是一下子凉了,总觉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样缺乏积淀。

《于丹论语心得》用bt下载在电脑上,常常拿来欣赏品位女性厚实而充满自信的演讲,只有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铿锵有力地讲述。

国学。

的经典,也只有勤奋的人才有可能练就如此流畅明晰的口才,只有达到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国人民谈论关于“淡定”的话题。

也许是过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现让我并不欣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多的文字却用了过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别和独到的思想只因为“在圣贤的光芒下”而显得分外华丽试想,如果将书中所阐释的这些观点和故事联系在《读者》或者某些有关心灵鸡汤的图书,也是完全没有什么不妥的;过于频繁的签名售书也让我感觉到过于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在圣贤的光芒下”这样的语调让我从灵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贱,用圣贤的思想启迪心灵是有可能的,但只有当自己的心灵能够释放光芒的时候,可能才能快乐,在圣贤的光芒下,便永远无法自己取暖。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孔子有这样的。

名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和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委员的一封信》,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今年星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xx文化的认同感”。11月份董事长专门致信全体党员委员,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推荐全体骨干观看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内省不疚”。为何临近年终,董事长不谈如何创利,如何加强管理;反而要谈忠诚度,文化认同感,我认为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董事长在《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xx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身。xx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高速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的事情。如有对企业不忠诚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进取,有抵御不了诱惑。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业,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才是我们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谈一谈自己对学习论语的。

心得体会。

通过对于丹教授《论语》心的讲座的学习,使我感觉到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我们xx的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等,都是强调领导者要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陶冶和完善。

领导者要使员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业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礼之事。三要“不骄”,在企业取得一定绩效时,不沾沾自喜,千万不可随之骄傲起来,满足于现状。四要“宽众”,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礼”。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无论是对直接公众或是间接公众都坚持恭敬、诚恳、有礼貌。

修身是搞好企业是万事之本,我们xx的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炼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上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去年在普瑞会议上董事长提出了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难,亮剑争赢,这就需要集xx骨干队伍的精气神,聚我们企业xx魂。正如我们常说的三流企业靠老板,二流企业靠制度,一流企业靠文化。xx要完成发展规划,必需要让企业文化统领我们的心志,建设一只团结廉洁的骨干队伍。

接下来,我谈一谈为何要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业的精神、宗旨、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最高目标、行为规范、形象标识、产品品牌与立业使命等基本内涵和功能,可以说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业家们从自身的实践中体会到,创建企业文化是用心锤炼的过程,自醒自悟比学习借鉴还重要。

所以,我们xx的每个员工,应该用企业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行企业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宣贯企业文化的排头兵。而我们企业文化无论如何都要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让企业文化落地。

最后,我谈一谈自己对企业忠诚的理解。

在企业里,什么是忠诚?我认为,在一个不断追求发展的企业里,忠诚同样也是品性、灵性和韧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企业里,忠诚是服从于企业的价值观,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忠诚是出色的理解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须具备的手段;忠诚又是不随波逐流、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种面对困难“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良好心态。一个员工,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品质,才谈得上“忠于职守、忠于使命”,才能为建设和发展企业发挥作用。否则,所谓“忠诚”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努力去培养塑造自己的品性、灵性和韧性,提高自己的忠诚度,那么,不论你在哪个岗位上,都一定会创造出色的业绩,为企业作出贡献。对企业来说,一个以优秀的品性、灵性和韧性为企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就是英雄,是一个忠诚的员工。

因此我作为xx的一名员工要司其职,要忠诚xx,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忠诚xx全体员工,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放心,忠诚xx全体员工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满意。

xx人对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xx。

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文字虽极简朴,却记录了孔子及其若干弟子的言语行事,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论语心得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

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高中。

作文。

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于丹论语心得23:君子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4:君子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5: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6:君子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7:君子之道(5)。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二、用孔子的“过犹不及”论阐述了,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甚至是亲人应当具有的“距离”美。于丹教授列举了一个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其实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有这方面的困惑:为什么有时我明明是为了对方好,而对方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呢?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和人相处真的不是越走得越近越好,而应该保持一定的“度”。同时呢,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我也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和思考问题,那样就不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到头来落得“两败俱伤,里外不是人”。说来其实真的很可笑,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有过“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别人”那个时候,我常常的苦恼,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苦恼的原因,经于丹教授这样一讲,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幼稚和可笑,我总是认为,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都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爱,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却是建立在可笑的“自我”之中的,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就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了,结果经常就会有许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发生。我想现在明白尚不晚,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足够的个人的空间吧,给所有的人的爱都是要没有回报和没有负担的爱。不要认自己所爱的人感觉到这种爱是一种负担。

三、对待工作也要适度。用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说明了对待工作也要适度。于丹教授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因为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我想确实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表现或者是为了一片好心,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结果虽然事是做了,但是却做得不尽人意,跟着就招来一片骂声。虽然是一片好心,却做了坏事。那么用哲学的“过犹不及”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用孔子的巧言令色,鲜仁矣来阐述了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都不乏夸夸其谈的人物,废话一大堆,但是,真的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就原形毕露了。于丹教授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阐述了说和做的辩证关系。告诫我们不要象坏脾气的小孩一样,在别人的心灵之上打一些无法消除的“洞”。在现实生活中少一些指责和报怨,少一些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是的,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所有的指责和报怨都变成行动的动力!

五、为人处事要先学会礼仪。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信就是要好好的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只有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帮助别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的人报怨社会不公,报怨处事艰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掌握处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礼行天下,修身养性那么我们就掌握了处世之道,自然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的快乐。

听了于丹的讲演讲,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动!

读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我们心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

几棵挺立在岩石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雨;几座绵延的大山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几座散落在山间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岩石遮蔽。《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从未被人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人们有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每个人都期望过上幸福欢乐的生活,而幸福欢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仅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终坚持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如同教师这份职业一样,她选择了奉献,她会从学生们的点滴提高,或是学生们每一天的问好中感到生活的完美。她用心感受这一切,虽然每一天辛苦但内心舒畅,同学们也会对她多一份敬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教师只用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只会看86.到自我的付出,会有很多怨言,甚至会影响到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看出,心灵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这本书,重新领悟古老理论的精华,心中产生了很多共鸣: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礼仪是基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论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出我们自我的所作所为。

读论语心得有感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

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读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巨着。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读论语心得有感,欢迎欣赏。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三)交友之道。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巨着。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

座右铭。

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有感

在家妈妈要求我背论语,那些之乎者也把我弄的晕头转向的。可妈妈却说:“筱昕,这是国学,都是些做人道理,它将成为你一生发展中指路的明灯,行为举止的准绳,与人交往的原则。”可我还仅仅是被动的背诵,但不久前发生了件事,让我深刻理解了论语中的深意。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那天我们在外公家聚会,那天是外公生日。我看见可爱的弟弟叮当就逗了逗,问他:“叮当,你说,知道你妈妈什么时候的生日,也请我们海吃海喝一顿吧?”“妈妈的生日我怎么会什么时候?”叮当满不在乎的回答我。“叮当,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妈妈生日你都不知道啊,妈妈养育你多辛苦,你怎么能这样不关心妈妈呢?”“嗯,姐姐我知道了,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吗?”叮当问,“啊……我当然知道了。”腾的我满脸通红,羞愧极了,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我赶忙岔开话题结束教训弟弟的口气。“弟弟,走姐姐给你说故事去。”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论语里有一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我很懊悔啊,我自己不也是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还好意思教训弟弟。想想每次我生日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爸妈在我生日之前就想着怎么帮我过的有意义,而且不管多么忙都会陪着我度过,而我却从来没有想过爸妈的生日是什么时间。

我想起了前几天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给长辈洗脚、做饭等孝顺长辈的行为,老师还要求爸爸妈妈写感想。我是给妈妈洗脚,我看了妈妈写的感想,其中有一段妈妈是这样写的:“妈妈,把脚放进盆里,小心别烫了。”我把脚伸进盆内,女儿用稚嫩的小手轻轻地为我抚摸、搓擦……一瞬间暖暖的温情涌上心头,我抚摸着女儿低着的头,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这种幸福的感觉充盈着浑身暖洋洋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真切地体会到了“女儿是妈妈的贴身棉袄”。我热泪盈眶,妈妈我哪里是您贴身的小棉袄。其实,当时的我仅仅把它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而这小小的举动竟然让妈妈如此感动,我真的很羞愧。我赶忙抱住妈妈,妈妈很诧异地说:“怎么呢?发生什么事了?”我已经泣不成声的说:“没事的妈妈,我就是想和您抱抱,妈妈我爱您!”妈妈温柔的抱紧我说:“妈妈也爱你!”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愈加深刻了,我们做孩子的,一定得记得多陪伴父母,哪怕是一句轻声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拥抱。对父母来说都是温暖的。我下次再碰到弟弟我可得好好地和他聊聊这个道理了。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会认真细读论语,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文档为doc格式。

读论语心得有感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一爱一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一爱一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一精一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一团一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一精一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玖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后有感心得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读《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句话是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的。那么要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要有一个好心态,不然,尽管你富有,你也不会快乐。这是我读了《论语心得》后的`最大收获。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可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一点,从《论语心得》中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比就可以体现出来。

于丹《论语》心得中举例说“一个外国足球明星,小时候他妈妈去医院拔牙,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拔牙椅上。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小男孩长大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只是,妈妈死在拔牙椅上的阴影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医,牙痛时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诉了家人。家人对他说:“那快点把那颗牙拔掉啊,总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却说:“我妈妈死在了拔牙椅上,我会不会也和她一样。”家人安慰他说:“不必担心,我们把牙医请到家里来,我们在一旁陪着你。”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当那个牙医到他家准备拔牙工具时,那个足球明星已经死了。”牙疼,本是一个人人都会有的小病,可他却用对拔牙的恐惧心理,杀了自己。我爷爷年底查出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妈妈一开始瞒着爷爷,怕影响爷爷情绪,可爷爷却心知肚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很快做了手术,还在3月开始化疗。在第三阶段化疗中,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爷爷变的满头白发。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满是掉落的白发。一天,爷爷去医院抽血化验,身体虚弱,本应好好休息,可爷爷却依旧顶着烈日去学校接我妹妹,爷爷回到家,只见头上大汗淋漓,面无血色,竟险些晕倒。家人都劝告爷爷:“化疗不行就做到这,不往下做了。”可爷爷选择了坚持,最后爷爷圆满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疗。不仅如此,爷爷还天天坚持早锻炼,一个星期还到郊外钓一次鱼,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调养,爷爷的身体越来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态让爷爷战胜病魔,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从足球明星和我爷爷的事对比不难看出,心态的好坏决定事的成败。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教师代表发言美篇(通用13篇)
    通过撰写发言稿,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各种场合下发言稿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尊敬的各位领导
  • 12-27 师德师风倡议书(专业22篇)
    师德师风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形成。师德师风的塑造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环。尊敬的全体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 12-27 高二国旗下讲话年级主任发言(实用12篇)
    当国歌响起,我们肃立在国旗下,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国旗下的名胜古迹,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得国旗下
  • 12-27 餐饮行业市场营销策划书(通用18篇)
    营销策划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目标,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和策略。营销策划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了强大的市场创意和推广手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企划20__年度工作总
  • 12-27 内科主治医师年度个人总结(实用17篇)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年来,能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学习
  • 12-27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表(热门15篇)
    培训计划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节点,以便于参与者进行学习和成果的检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培训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
  • 12-27 公司员工上班不在状态检讨书(通用23篇)
    在书写检讨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内涵的检讨书。尊敬的校领导:您好
  • 12-27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精选15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形成系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用方法和技巧。
  • 12-27 办公室的年终工作总结(热门19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之处,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办公室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xxxx、年,在县委
  • 12-27 工程师评职称个人述职报告(精选16篇)
    述职报告对于员工职业发展和晋升至关重要,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范文,通过学习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