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通用7篇)

最新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09-23 22:56:32 作者:文轩 最新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一

《三个小伙伴》是湘版美术教材中一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质为一体的造型表现课目。虽然现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弱化了美术的学科性,但我觉得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艺术学科中仍然不可忽略。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仍然把认识三原色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尝试用三原色吹画。

在认识三原色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先由“三个好朋友”自我介绍导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认识“红红、黄黄、蓝蓝”。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三原色,准确找到水彩笔中的三原色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原色——红、黄、蓝的认识。认识了三原色之后,我又设置了色水互调的游戏,将红色色水倒入黄色色水中等,让孩子们认识了橙、绿、紫三间色。

在指导学生吹画五彩树时,我采用欣赏——尝试——交流——创作的教学步骤,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在系列学习活动中掌握色彩的浓淡程度、色滴的大小、吹气的力度、方向等问题。我先出示自己的示范画,让孩子们猜绘制方法。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后,马上让孩子们进入尝试环节。

孩子们在初次尝试中兴趣很浓,对这一特殊技法的掌握却还有待提高,作品也差强人意。有水滴太小,吹出的树干没有主次,有的吹出的树姿没有变化,呆板。这时的交流环节就很好地帮孩子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一起欣赏、讨论,自己的感受,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借此也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结束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很多自然界中姿态万千的大树,孩子们进行创作环节。此时,孩子们有了合理的方法,有了形的启示,作业效果当然也呈现出异彩纷呈。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二

《校园伙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第二单元中的一节活动课,导入环节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我在本课中借助情景的创设,以学生感兴趣的照片和绘画作品为切入点,以轻松、欢快的合作为手段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体验造型表现和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合作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应该提高学生在生活中“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欣赏、赏析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高层次的欣赏能力。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三

《小伙伴》讲了三个小伙伴关心玛莎的事。让学生明白:要乐于助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做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这篇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伙伴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丢失背包后的玛莎的关心。谁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你们最喜欢谁?”

“安东!”

“我喜欢安东!”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边高高地举起小手,一边兴奋地大声说自己喜欢安东。是啊,学生对安东将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给玛莎这一行为,都从内心给予了认可,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都被这一行为所感动。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这一问,不少同学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围同学,有的又将目光转到课本上,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只有几位同学的'手仍然高高地举着。这一场景与我备课时预想的差不多。因为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只是很直观地感悟到安东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好的,但如果让他们站起来用语言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四

《伙伴》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之间的感人故事。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本文故事性强,生字也不多,三次读文以后,学生能读懂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且概括出了课文主要脉络:

1、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

2、乌鸦和马哈多救助猎狗。在复述课文时学生说的比较多,很啰嗦,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教学中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比如词语的理解:富有诗意、焦急不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到富有诗意时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最富有诗意,学生说出了几种,吃完晚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散步很富有诗意;下雨时打着一把伞在雨中走富有诗意。学生的答案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他们长大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回答问题了。

当我根据课后第三题设计的话题“伙伴是……”让学生细心品味时,他们能说出“伙伴是和睦相处。”、“伙伴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说的都挺好。但是我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结合生活说说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相处,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没能很好地体现。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五

《小伙伴》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以春游为题材,写了几个小伙伴去春游,而其中一个叫玛莎的丢了背包后;同伴们都采用了自己的关心方式。从中,展现了儿童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天真、可爱。

一年级教学应该注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一堂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情趣的导入极为重要,小孩子天生喜欢看动画,用适合课文相联系的动画,可以激发小孩子对课文内容有极大的兴趣。

在课文朗读方面,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朗读让其他同学对扮演角色的同学进行朗读评价,并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朗读的处理说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读给同学们听,通过这一环节小孩子们特感兴趣,积极参与评价;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不足之处很多:

1、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

2、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学生朗读时,应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读。

3、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六

《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课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小散文。课堂上我始终运用交互式学习方式,围绕“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这个话题展开,谈感受、找依据、说理由。在教学时,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没有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深入文本,努力寻找交流的“空间”,以便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使交流的水平更高、更有效。并因此设计了一个“折小棒、寻找大力士”的游戏作为课文学习的导入,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创设的宽松、和谐的情景,既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一根小棒就能折断,一捆小棒就折不断了?”,在思索与交流中进入交互学习,又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生活,永远都是语文课程的一篇沃土,语文也无时无处不与实际生活相联相通。学生与生活对话,就是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课堂向生活延伸,从生活中捕捉、筛选、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2个,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学生在自我回忆——参与同学回忆——自我积累——最后有新的发现这一过程中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与识字的快乐。为了扩大学生识字量,我又将识字教学引向生活——“这些方法真不错,再找找看,你曾经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身边有没有?”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冥思苦想中发现很多汉字在生活中都能找到,都来源于生活。这个发现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快的识记生字,而且能使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思考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学时我给学生大量读的机会和时间: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时的读应当是高一层次的“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学生在自由读、分角色读、读喜欢的句子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小水滴、木船、禾苗对话,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细心感悟小水滴和它的朋友们无私的帮助小木船、禾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可贵精神。学生在交流时先读,然后我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在读完“我们流到木船下,肩并着肩,手挽着手,齐心协力托起了木船”一句后说:“小水滴们多团结呀!”我追问到:“团结在一起的小水滴会是什么样?”学生说:“小水滴们会合在一起成了一条有很多水的小河,这样才能把木船托起来。”我接着引导:“小水滴真团结,力量真大,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吗?”学生读课文,使感从文中来,还回到文中去,这样在朗读中感悟,伴着这感悟,书也读得越来越有味,越来越有情趣。

我让学生想象:“搁浅的木船在小水滴们的帮助下,又能航行了,大家想想它会去干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到的不仅是去运输货物,还有“木船受到小水滴们的帮助才能航行了,它一定也会像小水滴们一样去帮助别人。”……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看问题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面将随着学生个体间充分的交流而消失。这样不同的思维、情感相互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感悟才会越来越深,学习才会有滋有味。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自己倾听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语言显得苍白、不能及时捕捉学生回答问题时想说但没有表达出来的点,自己提升性的语言不够到位,造成师生交流不能很流畅、深入的进行下去。比如: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时,学生从“我们流到木船下,肩并着肩,手挽着手,齐心协力托起了木船。”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水滴们真团结,帮助了小木船。其实学生此时并没有真正明白“齐心协力”的含义,我却对此进行了总结,说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如果在教学时,我能够追问一句:“你能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表演出这句话中的情景吗?”学生就会从相互配合中更好的理解“齐心协力”,明白团结与力量的关系。然后我在小结:“是呀,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什么困难都不怕,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句话吧!”就会使小水滴们的行为和形象更加立体化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内心的真实渴望往往就像流星一般稍纵即逝,没能及时捕捉到是非常遗憾的,也为这节课留下了遗憾。

一节课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只有把教材真正打开,丰蕴自己的素材,备学生备教材,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使课堂教学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丝丝入扣,层层深入,进入理想中的交互状态,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不断的追求。

好伙伴音乐教学反思篇七

《机器人伙伴》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相关知识,学习表现机器人的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觉得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了解机器人,并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用绘画形式表现的机器人造型与功能。

为了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机器人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前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用不同几何图形拼贴机器人的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为解决学生在造型时作好铺垫。在介绍什么是机器人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象片,使学生更加了解机器人;在介绍机器人的种类与功能时利用大量的图片进行说明;结合生活中的机器人和绘画作品中的机器人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的造型表现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的造型不仅有人的形象,还有车型,动物型,几何体型等等。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非常认真而且感兴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第一,教师在教授与欣赏图片和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占用的时间过长,学生造型表现的时间稍短些,如果在这个环节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时间那么学生在造型表现和展览讲评环节会更合理。

第二,要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评价能力,如评最佳造型奖时有很多学生符合条件结果老师只准备了一个奖杯,会让很多学生失望的。今后要注意这一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