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优质21篇)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优质21篇)

时间:2023-12-23 21:08:24 作者:曼珠

六年级教案应当符合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六年级教案范例,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本单元课文有:识字1、识字2、识字3和练习1。

1、认识39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22个生字。认识基本笔画13种,认识田字格。

2、能用普通话正确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了解公园里的景物与设施。

4、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1、认识39个生字,认识基本笔画13种,能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22个生字。

2、在想象中诵读课文,体会优美的意境。

3、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

1、运用拼音读准字音,学习基本识字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识字1》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主要学习一至十这些常用的汉字,学习横、竖等基本笔画。《识字2》、《识字3》都是词串,让学生把词语与图、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识字。

《识字1》两课时。

《识字2》两课时。

《识字3》两课时。

《练习1》三课时。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穴”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准确、清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用朗读促说话、朗读促写作、朗读促理解及朗读促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说明]:学生在读到大花园的美景时,往往把那里的美丽、生机勃勃和祖父隔离开来。因此在学生了解“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设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凝聚着温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偶尔彷徨、偶尔感伤,但家人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源泉。特别是儿时的我们,那个陪我嬉戏玩乐,为我们遮风防雨的至亲是谁呢?可能同学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写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设计说明]:直接导入,通过质疑增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落实知识卡片关于语调的知识,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3.预设问题通读全完: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快乐、自由等)。

4.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隐喻在美景和鲜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知。小组交流读后感,在体现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及解答作业。

1.小结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第3-7段为例,让学生了解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为例,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选点读析。

1.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大花园,无疑是“我”的乐土,小结上一节课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等词来概括。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重点欣赏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到“我”的童年乐趣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9、30段,找出大花园里花草虫碟等的共同特点。

学生找出:“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将感知升华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读文章第1、2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为什么重复介绍祖父的年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合作探究,老师总结释疑。(偌大的呼兰河,祖父是我的亲人、的依恋、的温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设计说明]:大花园里的美景时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食物的随意自由是“我”赋予的,而“我”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原来祖父给我的不止是爱,更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业。

1.写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过对校园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你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热爱(300字左右)。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3.自查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写一篇关于萧红的人物介绍(200字左右)。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1、巩固学生对文章中写景手法的掌握;2、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3、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音频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本组教材是以“汉字家园”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本单元选择了五篇识字《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通过这一组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学习用归类法识记汉字。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

1、认识本单元4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和10个笔画。

2、学习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象形字识字、看图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初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5、学会清晰表达,爱护自己,尊敬别人,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6、学会用较慢的速度朗读、背诵课文。

7、了解课外阅读的途径,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1、会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认识40个生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3、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4、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5、背诵《咏鹅》。

1、会写17个字和10个笔画,认识40个生字。

2、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4、了解课外阅读的途径,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这一组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具体语境中,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学习用归类法识记汉字。

1、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教学多媒体,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在发现中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识字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阅读竞赛活动等,使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也能认识。

3、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3、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恰当运用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认识汉字。如,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些字你认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字该怎么记?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通过“读—述—析”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1.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议一起理解内容。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象,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想象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对于学好语文,提供以下几点建议:除了字、词、句、章等基础的识记知识掌握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着,文学名着,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成,需要耐心长期积累。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进入初中,就应该接触原著。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4.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1、有感情、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够感悟并有所启示。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情。感受人们对同等、和平、发展的渴看。

:感受人们对同等、和平、发展的渴看。

1、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更槪。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3、从每个孩子的先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出题目:从每个孩子的先容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画下来,感悟情感。

2、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感受将给小组的同学听,体会感受,)。

3、全班交流。

1、分角色朗读,品味语言的魅力。

2、例如:“我”开始说:“我们的国荚冬很美”是很自豪的,而接着说“但还有很多题目,比如有xxxxxx、、”是很伤心的,“我真想狠狠揍他”是痛恨的,“我是黑皮肤,我也想像一切美丽的国家美丽的公民一样,高昂着头自由的生活”是渴看的、激昂的。

1、想想小朋友先容自己国家事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2、讨论能不能说所有人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3、比较本课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由于雷隶热爱世界和平的精神体会“我”的美好愿看。

21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回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很多海外学子纷纷回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先容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阅读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信,感受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1996年8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醉在失往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他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和妈妈相约,等爸爸凯旋那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往迎接他。”

“后来,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捧着鲜花,接回来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我大声呼喊:‘爸爸,我亲爱的爸爸呀,我才只有11岁,需要您的爱,需要您那有力的大手,需要您那宽广的肩膀……’但是,爸爸却再也不会醒来,爸爸的嘴微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

这个孩子叫雷棣,他的父亲雷润民——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两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伤,发高烧一连几天不退。妈妈看着沉默的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说:“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他和妈妈把爸爸的骨灰盒拿回来,放在爸爸生前读书的写字台上,那顶象征和平的蓝盔搁置在骨灰盒上。书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静而深情的目光看着他。

从此,雷棣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像很多孩子一样,雷棣原来也很调皮。爸爸不在了,雷棣却变得懂事了。晚上,他会静静为妈妈掖被角,看到妈妈不舒服,会再三叮嘱妈妈往医院。他非常关心国际政治,留意中心电视台播放的国际新闻,特别是看到那些妇女儿童在战乱中受伤害的情景,他情绪十分激动。他知道爸爸是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儿童牺牲的,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的苦难。他下决心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他还知道,要继续爸爸的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为此他发奋学习。他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获得了奖、登了报,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爸爸精通四种外语,所以能胜任联合国复杂的维和工作。雷棣从小就留意学习外语,爸爸牺牲以后,他更加努力,初二时,英语已达到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有一天,一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在路上向雷棣问路,雷棣用熟练的英语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他。雷棣还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教授得知雷棣的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对雷棣说:“我要邀请你往哥本哈根大学读书,用度全部由我们支付。”雷棣平静地回答:“我爸爸对我说过,‘记住,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往赢得成功’。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会往哥本哈根,但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往。”教授激动极了,说:“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里见到你。”

雷棣正在长大,一个企盼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孩子正在奋发努力。雷棣希看自己长大以后像爸爸那样优秀,像妈妈那样坚强。他说:“我一定要往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

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

放大镜下   。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一、文字线索题导入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

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

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

(齐读)

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

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

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读诗句

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我从‘____________’(诗句或者关键词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读着诗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生答: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感受到......

a、从这句诗中,有没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场雨的急呢?

预设2、“未遮山”、“乱入船”

a、“未遮山”,“乱入船”说明了什么?

c、还有同学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理解吗?请你补充。

你真是一个善于读书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这一环节,相机指导“乱”字,将“乱”读胖“)

2、关注比喻:

老师关注到,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其实就是诗中出现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无独有偶,苏轼在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齐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比喻的妙处吧!

3、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场雨的奇特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风”:这是一场怎样的风?

请你用朗读读出这一场大风,读出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吧!

4、就是这样一场卷地之风,它不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这场大雨),还吹来了------指名回答(望湖楼下水天一色得美丽景象)

小结:你们看,刚才我们通过读诗、抓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跟着诗人领略了一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得变幻景色,让我们捧起书,再去领略一下西湖这场别样的雨吧!

六、拓展进行“飞花令”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雨情有独钟,写了许许多多赞美雨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有关“雨”得飞花令吧!(背景音乐响起,生对诗)

(奇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件梗概,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3、感受小男孩勇于进取,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揭示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背起书包上学,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戴红领巾-----我相信每个第一次都会给你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谁愿意把你的经历与感受讲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这篇课文(播放情境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主人公、主要内容等方面回答)。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出声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小男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愿夸一夸他。

三、问题入手,感悟内容。

1、利用默读1、2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小男孩儿很小),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体会完哪一段就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哪一段。练后全班齐读。针对学生点滴进步及进鼓励。

2、师:这么小的男孩要上台阶,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样台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来体会)。

生:两腿哆哆嗦嗦,但想登上人行道的信心十足,(这个台阶对他来说登上去有困难)。

生:孩子还不满一周岁,这个台阶对孩子来说有些高。

师:台阶高度也就20厘米,我们轻而易举就能登上去,但对于这个刚会站,而且站都站不稳的小男孩来讲登上这个台阶却很难,这个台阶却是一个“高地”。此同小男孩应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难,很不容易-----。

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这种难读出小男孩不容易。(师生齐读)。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不足一周岁,两腿不太听使唤还哆哆嗦嗦的小男孩此时已站到台阶旁,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读2段,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来完成)。

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及时请同学谈感受。(体会小男孩想登上台阶的愿望十分强烈,信心十足)。

练习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男孩儿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自信。

3、有了愿望和信心,看小男孩儿开始登台阶了。(指生读)。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人哪些词中能感受到小男孩想登台阶的愿望强烈?(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圈一圈)。

生找到后,再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师: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小男孩的想法进行体会,感受小男孩的心情。(他遇到困难——犹豫不定——但并不放弃——积蓄体能精神力量——执著登台阶)抓住“固执”一词,回顾上文,可见孩子愿望的强烈。体会后练习读一读。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路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我们共同来听一听一位老奶奶和小男孩的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生:老奶奶的话有疑问和不解,她认为孩子小台阶高,大人应帮助和扶持,可见奶奶非常关心小男孩。

生:妈妈的话,对孩子充满信心,鼓励孩子试一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读一读好吗?

生:给孩子勇气与信心比扶一把更有作用。

生:大人只能扶一时,不可扶一世。

4、妈妈在微笑着看着小男孩,在她的鼓励与期待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大屏幕出示段落,指生读)。

生:小男孩登上台阶了。

师:我们为小男孩的勇气与自信鼓掌吧?他真的太了不起了。

生:带感情齐读。

课件出示:a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b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读一读这两部分,体会哪一句更恰当。师总结:因为小男孩经历一次失败后,又积蓄力量和信心,在妈妈的鼓励和奶奶的关心下,才使他登上台阶,“终于”更能体现出这个过程的艰难。

过渡:小男孩儿这两只小脚踏上的难道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阶吗?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登上台阶后孩子的心情与感受。

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实现愿望,心情骄傲、自豪、喜悦。

带着这种体会齐读这一段。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孩子自己十足信心的支持下,在妈妈和奶奶的鼓励和关怀下,小男孩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了困难,第一次登上台阶(指题目)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地。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他成功地迈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台阶,他会更加自信的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像这个小男孩儿一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老师、家长、同学的鼓励下,帮助中,凭着你自己的力量拿下人生中的每一个高地,让每一个第一次都格外精彩。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

哆哆嗦嗦信心十足。

小男孩注视前方积蓄力量有志者事竟成。

拿下高地胜利微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了解天山牧场的景色,并在积累运用中掌握品词品句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牧场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天山的人的景。

课前准备: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场风光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中圈画的生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事项。(音、形、义)。

2.找出在预习中较难的段落或句子练习读通顺。

3.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写牧场?(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

三、重点探究。仔细品读。

1.分自然段指名读。(找7名同学读课文,其他思考问题:每一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2.概括段意:

(1、2自然段)牧场概况;(3自然段)牧群肥壮;(4自然段)牧女的幸福;(5自然段)黄昏美景;(6、7自然段)牧民的生活。

3.分两大板块。

前4个自然段——牧场景色;后3个自然段——牧民生活。

4.学习第一部分:牧场景色。

(1)读1、2自然段,说一说介绍了牧场的什么?(位置、原始森林、野花、酥油草、溪水、蒙古包)。

(2)你喜欢哪句话,哪个词语。读一读,说一说,重点体会:点缀、镶、齐等词。

汇报:牧群特点:多肥壮。草原:美丽有生机。

(5)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二部分:牧场生活。

(1)回忆第二部分讲的是什么?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黄昏美景。

板书:牧民生活热情好客。

欢乐夜晚。

(2)指名读5、6、7自然段,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a、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

b、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课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原始森林野花。

景色(秀美)。

7——2天山牧场酥油草溪水蒙古包。

黄昏美景。

生活(幸福)热情好客。

欢乐夜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____。(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想象:罚站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雷电隆隆倾泻潮湿。

疾病惩罚碰撞鹅黄猜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意境,有感情地读出课文的韵味并能背诵重点段落。

3.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使学生热爱夏天。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

2.请同学们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植物生长的?(2、3自然段)。

3.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是从哪看出植物在夏天时成长的速度很快?(让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来讲,讲后再读一读.)。

4.不但植物在成长,我们也在一天天长大,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人在夏天时成长的?(4自然段)读一读,这段中有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在夏天里成长。

生物生长。

万物生长草木生长抓住时机。

学生成长。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出示目标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

熟读课文,读通、读准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接下来,我们赛读生字,比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生自己读

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

指名读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生自己看

师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小老师改,师指导书写,

同桌对照答案对改,补错。

六、读文初悟(第五次先学后教)

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词语2遍,同桌试着互相听写。

2、读文,做简单批注,交流初读感受。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义正词严、无辜、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将军与孤女”的故事,并试着讲给别人听。

3、能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进而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通过朗读、看画面等方式了解聂将军的伟大人格和胸襟。

2、补充音像资料,渲染情感。

3、欣赏影片《将军与孤女》,撰写读后感,使课本文章、影片场景、学生感受相互融合,相互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心胸以及美穗子的感激之情。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学生了解聂荣臻,搜集美穗子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出示聂荣臻将军的头像图片,学生谈谈对聂将军的了解。

2、教师引入聂荣臻浴血杀日寇和日本人民对聂荣臻将军的称呼“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疑问。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写了聂将军和小姑娘之间的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用拟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

1、创设情境,了解军民抢救小姑娘的过程。

(1)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中战火中救出两个小姑娘的剪辑,教师解说。

(2)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学生侧重时间、地点、环境、起因和八路军的仁义等方面的交流。

2、自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围绕“聂荣臻将军是怎样照料小姑娘的,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讨论,读懂文章,体会感情。

本环节注意点:(1)第六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聂将军的动作和话语走进人物内心。(2)课件补充聂将军照料小姑娘的图片,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进行再创作。

3、抓住聂将军深明大义的言语,了解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中介绍的送归孤女的过程。

本环节注意点(1)在聂将军给日本军官的信件中要读出将军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博大胸怀和我们军队的正义和仁义。(2)在聂将军感慨的话语中要读出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3)引入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图画和数字,理解将军话中的“杀害”和“残忍”的意思。

4、朗诵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再现重逢过程。

(1)感情朗读美穗子的信件。

(2)学生分角色朗读美穗子与聂将军重逢的场面,重点理解“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的意思,感受和平的可贵。

(3)播放重逢感恩的画面,教师解说,介绍。

1、师生交流美穗子后半生的经历,充实对她的认识。

2、教师结语:将军与孤女之间开出了一朵盛开在战火之中的友谊之花,愿和平永驻,是中日人民共同的心声。

第二课时。

一、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学生观看后写观后感。

二、交流观后感。

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至六篇课文组成,课文共三十三篇,其中22篇为讲读课文,2课诗歌,8篇略读课文,6个综合练习。教材按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组成文化主题单元,分为六组。1春天自然季节的特点2亲情与关爱 3 走进科学 4意志品质 5风景与名胜 6 历史文化。这样安排体现语言文字在表述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体现儿童认识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

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优美的记叙文,诗歌和简单的说明文为主。通过上述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寄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灿烂与伟大;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素质;从小体会明白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在盼望已久的春天开学了,带着春天的梦走进了校园,而送给孩子们第一组的课文是围绕“春”这个文化主题展开的,这不但符合自然季节的特点,又顺应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这一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2首古诗、一个综合训练。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朱熹的《春日》2课《冬至的梦》4课《只拣儿童多处行》5课《 雷果》是讲读课文,3课《春》和6课〈抢春水〉是略读课文。从课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冬至的梦〉〉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春〉〉在作者苏雪栈眼里是善于撒娇的,准备的,等待的,烂漫,充实,快乐的,作者用独特的感受抒写了春的特点,激发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精品文章,主要叙述了她春游时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亨畔,王澜堂等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们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雷果 》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抢春水〉〉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白族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淳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快快,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综合训练〉〉围绕春字安排了七个题,一、二、三、四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字的文化内涵,积累词句段,丰富底蕴,阅读是一篇描写春雨的短文,意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与写作的安排,与本组关于春的学习一致,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季节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春的文章,但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有古代诗歌,当代散文,这说明从古至今春天是人们赞美讴歌的永远主题,从空间上来说,有蜀中的春雨,海滨的春光,江南烂漫的春天,北方人盼春的梦,还有西亚沙漠中的春天,白族山寨中的春,这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景致、风俗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无论哪个角落,春天都是人们所喜欢的,都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这几课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春天,而且展示春的手法也不尽相同。首先从体裁上谈,开篇安排的是两首古诗,把我们带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情景。《冬至的梦》、〈〈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文质兼美,属散文。《雷果》〈〈抢春水〉〉属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同一体裁的文章又有所区别。《春夜喜雨》用拟人手法,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蜀中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春日〉〉叙事写景相结合,将心情之爽,春景之美集于新字,突出春光如海,无处不在。《冬至的梦》侧重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突出人们盼春的情感,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春〉〉用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绝妙的比拟,写春特点,生动形象。《只拣儿童多处行》以题目为文章内涵,侧重于春天里人的活动,由景联想到人,人景和一,《雷果》语言简洁明了,活泼,突出了沙漠春天的景致,〈〈抢春水〉〉语言朴实,层层剥开,突出了朴实的山民对春的美好企盼与崇拜。

总之,这一单元通过不同体裁、风格各异,表达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盼望春的心情,游春的快乐,祝福春的愿望,围绕主题,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发展,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应调动儿童的经验世界,感情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春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唤起他们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愿望,并且愿意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词句表现春天。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与诗歌。

3、了解与春相关的知识,文化。

4、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练习习作。

四、各课教材分析。

1、 古诗二首。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春夜喜雨》全诗紧扣春雨的“好”和自己的“喜”来写。首句着重写春雨的知春雨适时降临,知情懂事。颔联从听觉、视觉二方面写雨,把默默奉献的理想人格移植到了春雨身上。颈联“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色调上的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尾联借想象之笔,想到锦官城的美,形象传神。《春日》先叙事,胜日于泗水滨寻芳,然后写所见,展示一幅“一时新”的春色画面,最后抒发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教学重在通过吟诵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冬至的梦。

这篇课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再用画龙点睛的“梅花图”收笔。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作者先介绍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然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捕捉看不见的春天里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自然段讲冬至离春天还有难熬的八十一天,巧妙地插叙爷爷涂红梅的故事。第四自然段点明主题,与第二自然相照应。结尾再次提到梅花图,表现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围绕爱去品味文中的感情。

标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变化体会人的心理。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搜集有关“冬至”的一些熟语,了解冬至的特点。

3阅读课文的生字词。

初读感悟阶段:

1找同学分自然段阅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2理解词语,呓语,地窖,明朗,覆盖。

3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冬至的梦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精读感悟阶段:

1同学们,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做3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为什么这么说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汇报。

第一次描写“梅花图”使文章极富生活情趣,寄托了爷爷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尾描写“梅花图”让我们想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积累描写春天的诗词散文。 。

思 。

3.春。

这篇阅读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寻找“春”成长的足迹,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初春到春末的特点描摹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激发了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主要突出了春是善于撒娇的;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春是烂漫、充实的;春是快乐的几个特点。

标 1. 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特点。

2、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 课件辅助,感悟春的特点。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读一读课文,简单记录自己的感受。

初读感知阶段:

1.读课文,纠正错音。

2.拿出笔来画一画描写春天特点的语句。

精读感悟阶段:

感悟点:春的特点。

重点部分处理:

1. 联系课文内容和小组同学谈一谈课文写出了春的那些特点。

2.汇报交流:

(1).春是善于撒娇的:不阴不晴的天,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习习和风,一会儿蒙蒙细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枝间的叶芽、地上的小草、绿叶丛中的野花,在早春季节开始萌发,它们“准备”着、“等待”着、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温暖时,将焕发勃勃生机。

(3).春的浪漫、春的充实:眼前竟换上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到处------,到处------,到处------,到处------。蔚蓝的天上,桃色------。流水却------。

课上积累:勾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课后向生活延伸:

1. 找一找朱自清的《春》读一读。

2、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

思 。

4、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冰心春游时所到之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的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题目是文章要表达的内涵。文章按作者行踪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讲在颐和园门口所见,通过“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叙写儿童之多;接着写在知春亭的所闻,通过“坐无隙地”让人再次感到儿童之多;通过孩子活动写出场景之美,及孩子身上的活力。然后写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花的繁茂,赞叹了儿童的茁壮成长,表达了对儿童无比的关心和珍爱。结尾点题,说明儿童多处正是春之所在。

标 1、阅读课文,想象儿童们春游时欢畅活泼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激发热爱新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春的美好。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找资料,了解冰心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

2、想一想,自己春游时都是怎么做的。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初读感知阶段: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2、找较差的同学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忸怩、坐无隙地、聚精会神、舒展。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精读感悟阶段:

作者冰心说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交流。

2、 班级交流汇报。

(1)、颐和园门口:儿童之多:成千盈百、挤了出来、一群接一群。

场面的热闹:散戏似的、闹嚷嚷、飞涌、关不住。

(2)、知春亭畔。

坐无隙地: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儿童多。

孩子们有活力: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

场面的欢快与热闹:湖面上,小船荡漾、队旗哗哗地响。

学生在理解时要有感情的朗读。

课上积累:匆匆、荡漾、纽扣、聚精会神、

舒展、身躯、忸怩、坐无隙地。

课后向生活延伸:

搜集阅读冰心的散文《繁星》、《小橘灯》、《樱花》。 。

思 。

5.雷果。

这篇课文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们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文章第一自然段总起,接着具体讲沙漠春天的短暂和沙漠春天的快乐。第二至四自然段先描绘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第五、六自然段由4月的雷声引出孩子们采集“雷果”以及“我”和孩子们交谈的事。“处处都是如此”说明孩子们多,“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的描写极富画意和生活味道。最后一段点明是“雷果”把孩子们带入西亚春天的沙漠,让孩子们融入春天的怀抱,给孩子们以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标 1阅读课文,了解西亚沙漠春天的特点,体会“雷果”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西亚沙漠的阿拉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4写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孩子的表现感悟孩子对春天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1、搜集了解西亚沙漠的资料。

2. 2、预习课文、利用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搜集沙漠的图象资料。

初读感知阶段:

二朗读课文:

1. 1、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2. 找同学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 理解词语。

4. 说一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 你的感受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师:沙漠中的春天是短暂的,沙漠中的春。

天也是快乐的。文章怎样叙述的?

请你用不同方式叙述,可以读、想、议、

背。

(一)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二) 小组讨论。

(三) 交流汇报(结合资料)。

1. 沙漠的春天美丽与短暂:“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根一根葱绿的嫩芽,遥望翠碧一片。突出了春天的美。“一天天换着衣衫”的黄、绿和五彩缤纷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2. 春天的快乐:

(1).牧人放牧:帐篷、骆驼、羊群,使沙漠显得生气勃勃。

(2).妇女们汲水:毛驴迈着细碎的步子,背上------,妇女们------,写出了春天的快乐。

师:牧人放牧,妇女汲水给沙漠里短暂的春天带来了生机与快乐,最快乐的还是那些在雨后采摘“雷果”的孩子们!

(1).采集雷果:常常会看见孩子们在沙漠中寻找什么,而且,处处都是如此,他们“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2).和孩子们交谈:了解“雷果”的样子,名字的由来,用途和采集方法。

(3).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他们“纷纷打开、争着给我解释、七嘴八舌、大显身手、像变戏法似的、天真的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朗读这部分。

3、播放课件。

课上积累: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后向生活延伸:1、将自己想象中的西亚沙漠画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

思 。

6.抢春水。

本文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山民门“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纯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课文先具体讲“抢春水”这一风俗,接着介绍“我”和哥哥抢春水的过程。

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立春这一天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领悟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体会山民们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对春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通过网络查找白族人抢春水的习俗。

2、了解和春天有关的风俗。

初读感知阶段:

1、“抢春水”是怎样的风俗?

2、抢来春水有什么用?

3、为什么抢春水?

4、怎样抢春水?

5、围绕上面的问题,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交流。

精读感悟阶段:

1、介绍白族人“抢春水”的风俗。

2、抢春水有什么用?

煨茶、煮汤圆、给婴儿洗澡、给老人熬药。

3、为什么抢春水?

(1)、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快快,逗人喜欢。

(2)、喝了春水的人,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4、怎样抢春水?

(1)、早起。

(2)、提上水罐、青松毛、鞭炮。

(3)、抢到春水放鞭炮、大声喊。

5、说一说山民们抢回的仅仅是春水吗?

课上积累:说一说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习俗。

课后向生活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抢春水”的习俗或课上听来的有关春天的习俗。 。

思 。

综合训练1。

教材分析:本次训练共安排了七个题目,第一题围绕着“春”字,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的文化内涵,感受“春意”。二、三、四题,积累词语,丰富底蕴。五题阅读与理解,六题社会调查,七题习作。

教学要求:

1、 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古诗。

3、 学习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4、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  用  教  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了解中国人迎春的仪式和风俗。

2、 走向社会,了解植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3、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 。

课上再现生活:

一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春”字的诗意。

2、 通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三、四题: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再采用接龙、竞赛的方式练习背诵,最后写一写。

五题:熟读成诵,在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结合具体内容谈。

六题:结组完成社会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建议,提交有关部。

门。

七、习作:

1、 交流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要有自己的见解。

2、 自由写作。

3、 讲评:将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

课后向生活延伸:

根据课上学到的,与家人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谈话会”。

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狗年元宵节晚会主持词和串词(通用19篇)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有幸担任主持人,与各位一同度过这个难忘的时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主持活动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班主任:现在有的同学
  • 12-23 老销售的工作计划范文(22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作都有相应的范文可供参考。通过阅读以下工作计划范文,你可以学到一些高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2-23 项目施工工作总结大全(14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让我们反思工作中得失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调研工作不
  • 12-23 养老院的各种应急预案(实用18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分析,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些范文展示了应急预案在不同情况下的实施策略和考量因素,对于我们制定自己的预案有
  • 12-23 小学音乐活动方案设计(实用21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活动的目的、参与者、时间、地点、资源等多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活动方案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1、感受乐曲的欢
  • 12-23 安全生产督查检查情况汇报(汇总19篇)
    在进行情况汇报时,应该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夸大或掩饰事实,以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小编汇总了一些经典的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 12-23 煤炭储备方案(专业18篇)
    计划书是对未来某事某事的安排和规划,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编写的计划书,可以借鉴其经验和做法。应急物资是突发事故应急救
  • 12-23 客服公司转正申请书(优秀21篇)
    公司作为一种法人实体,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和经济责任。接下来是一些公司在人才引进和留住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尊敬的领导:您好!本人xx,20xx年x
  • 12-23 大学开学典礼开场白和结束语范文(16篇)
    开学典礼是整个学校大家庭团结向前的开始,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下面是一篇关于开学典礼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老师,
  • 12-23 菜地租赁合同(精选18篇)
    租赁合同能够规范租赁双方的行为,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下是一些租赁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起草时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条房屋基本情况。甲方将坐落在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