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古诗山行诗配画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最新古诗山行诗配画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10-11 16:21:23 作者:温柔雨 最新古诗山行诗配画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反腐倡廉是对权力滥用和贪污现象的有力打击,保护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反腐倡廉工作中要强化执纪审查,加强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腐倡廉经验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一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二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三

沿着小路往山的更深处走去,我累得气喘吁吁。一抬头,一大片火红的枫树林映入我眼帘,好似火焰。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刚才看见的,不是火红的火焰,而是鲜艳的枫树林!走进枫树林,我漫步在铺满枫叶的林荫小道上,倾听着枫叶碎裂时“沙沙”声,多么惬意啊!一阵秋风轻轻拂过枫树林,把树上枫叶吹落,把地上枫叶卷起,霎时间,枫树叶漫天飞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红蝴蝶,又仿佛喝醉了酒似的,一晃一晃地在空中飘落,真像仙境!

登上山顶的小亭,我不禁脱口而出:“深秋时节,登楼望远,五彩斑斓,真奇观也”!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插图想象小山村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认识生字14个,巩固练习学过的识字方法。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在每个人眼里都是无比美丽的。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请城市的孩子和曾在农村生活过或老家在农村的孩子分别介绍)

师:许多同学都没去过农村,今天老师满足大家的要求,咱们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做客,想不想去?(生:想)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小山村(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二、学习新课

(一)欣赏图画,谈感受

师:你觉得这幅图怎样?你喜欢图中的什么?说给大家听听。(生答)

师:想知道小作者喜欢什么吗?快读读课文吧!

(二)由图及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左手扶书,右手指字,边听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生回答,师出示幻灯)

3、带读课文

4、自读一遍,不会的字想办法解决。

5、互读,能读正确的画笑脸。

6、指名读,正音,相机认字。第2段:片、粉

第3段:脚、漂(漂流、漂亮、漂白)、新、房、校第4段:清、底、时、游

第5段:间、曲(弯曲、歌曲)、方

(三)认字写字

1、这些词你会读吗?(幻灯出示书中生字在文中的词语,自读,开火车读,齐读)

一片果树林粉红山脚漂亮新房子学校清澈见底有时看到游来游去山间弯弯曲曲远方家乡

2、这些字你认识吗?你会用这些字组词吗?(幻灯出示写字表中生字,齐读,指名组词)

家林时看间方

3、教写生字(生自学为主,师逐个范写并提醒“间”的笔顺、“方”的第三笔写撇或横折钩都对)

林时间方

三、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2-3遍),尽量会背。

2、p7生字书上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还会读这些词吗?

2、这些字能读出来吗?

1

3、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入境悟情

(一)小山村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读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交流总结

1、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开满了。

(1)结合插图认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

(2)想想:果树林里还可能开着什么花?(苹果花、杏花等)这样的景色你喜欢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全班齐读第二段)

(3)句式

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有一条。有一。有。

(4)词语搭配

a、提示学生观察“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的特点b、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搭配?c、练习词语搭配:

粉红的()雪白的()漂亮的()清澈的()弯曲的()奇妙的()

2、为什么是“一座漂亮的新房子”?你想到了什么?(农村发生了变化;建起楼房式的学校;希望小学,出示农村今夕对比图)

3、你觉得学校门前的小河怎么样?(景色美,注意环境保护。)你喜欢这样的学校环境吗?相机积累词语“清澈见底、游来游去”,想象一下学校的小学生怎样在小河边玩耍。

4、a、“抬眼望去”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表示出来?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生:山脚下)从山坡到山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山村的?(由上到下)从学校门前到远处的公路又是按什么顺序?(由近到远)

b、“公路”为什么是“新修的”?又为什么是“弯弯曲曲”的?“远方”会是什么地方?这条伸向远方的公路会给小山村带来什么变化?(生思考,师解释:能通向城市,把山里的果实卖出去,让山里的人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生回答,师小结:这是一条山村与外界沟通的路)

(三)听完小作者介绍,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山村?(生:美丽、富饶、可爱??)

你喜欢它吗?想对它说些什么?(生:·小山村,我爱你!·小山村,你真美!·小山村,我想去你那里生活!)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小山村的喜爱吧!

(四)拓展应用

1、假如有一批外国游客来小山村旅游观光,你是导游会怎样介绍小山村呢?(请一生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回顾本文思路(板书):

小山村

山坡上(果树林)——山脚下(新房子)——学校门前(小河)——抬眼望去(公路)

爱小山村爱家乡

3、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家”,先练弯钩,然后练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在讨论笔顺,最后练习写。

2、“看”,讲解字理,练习写好看。

四、总结: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吧!

五、布置作业:生字本写本课生字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五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六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七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课件 范画 彩笔

教学过程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山行诗配画篇八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小组交流 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四、美读古诗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出示生字 霜 径

师范写

描习字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