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大全5篇)

最新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大全5篇)

时间:2023-10-04 01:19:41 作者:JQ文豪 最新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篇一

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活动,而口语化则是使演讲产生魅力的决窍之一。如果演讲者不顾口语表达的实际需要,一味咬文嚼字,堆砌词藻,那就容易使演讲变得枯燥无味,让人倒胃。为了实现演讲稿口语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选取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充体现通俗晓畅风格的词语。为适应口语表达“口传”、“耳收”的特点,演讲应多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比如,说“当我走上演讲台时”就不如说“当我走上演讲台的时候”顺口入耳;说“因我未受专门的演讲训练”就不如说:“因为我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演讲训练”舒缓清晰。演讲过程中要注意话语中词语音节要搭配匀称,一般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相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相配,或四音节词组与四音节词组相配。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一段讲话,就很注重词句音节的搭配,读起来上口,听起悦耳,富有韵律美: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来律已,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除声音要配合匀称外,演讲时还可多用些俗语、歇后语等,以便达到生动活泼的效果。

2.注意运用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句式。通常情况下,形体简短,修饰成分和连带成分少的短句比长句更适于口语表达。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的一段话:“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在这里,闻一多先生用反问句式、感叹式的小短句如连珠炮弹,频频射出,淋漓尽致地吐出了演讲者的胸中块垒,喊出了人民的愤怒声音。短句表达简洁有力、明快晓畅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3.要注意运用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口气。演讲时说话的口气及其表达方式对实现口语化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的演讲用亲切商量的口气,采用与听众谈心的方式来演讲,话语就会来得自然、真切,就容易缩短与听众的距离,达到声入心通的效果。革命家蔡畅同志有如下一段非常精彩的演讲:“未婚的女同志在工作中,可能碰到一些与自己有关的切身问题,如在某机关工作,有男同志向你求婚,怎么办?这权力是属于你自己的,由你决定。

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篇二

你喜欢吃小橄榄吗?金风送爽时节,橄榄上市了。一颗颗圆溜溜、晶莹莹、宛如绿宝石的小橄榄,真令人馋涎欲滴。然而,一口咬下去,眉头却会立即皱起:呀,这是什么味?又苦又涩!但几秒钟后,一股甜丝丝的感觉却在唇舌之间漾开了,直沁心脾,让人觉得唇齿留芳,顿时眉笑颜开。

生活颇像一枚橄榄,有喜有优,有笑有泪。生活中的“苦”,代表着不幸与失败,而生活中的“甜”,则包含着幸福和成功。巴金曾说过:“人们是这样,苦与甜交织他的心房,成与败编成他的历史。”的确,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苦”与“甜”织就了人们的生活。

苦与甜是对立统一的,没有苦,就无所谓甜;反之,没有甜,也就无所谓苦。“吃尽苦中苦,方得甜中甜”,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春秋末年,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苦心人,天不负”,越国重新强大起来,一洗前耻。勾践的成功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最好注解。

小橄榄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但只有在唾液中酶的催化作用下,才反应而生成糖类。生活中,“苦”转化为“甜”,同样是得有一定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拼搏和奋斗的毅力,有与不幸和困难决一死战的精神。

海伦凯诺是一位集聋、哑、盲三种残疾于一身的美国姑娘,但在老师的培养下,她从未沉沦。她把泪水溶进生命,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艰难地跋涉,在汹涌的人生海洋中顽强地扬起风帆。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终于成了一名震古铄今的教育家和作家。

由此可见,只要锲而不舍,即使是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也可以化苦为甜。“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垡少伟男。”的确,苦难,对于懦夫是异常可怕的,而对强者,则是磨砺意志的砥石。苦转化为甜决不是轻易的,它需要付出代价,这代价有时甚至是青春、鲜血和生命。

小橄榄实在太苦了,于是有人把它用盐水泡过了再吃。这样,苦味没有了,但甜味也大为逊色,远不及先前那般清香、甘甜。生活不也是如此吗?只有尝到那苦到极点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甜到极处的舒畅。试想,梅花如若不经一番寒霜苦,又焉能花香袭人呢?人,如果自甘落后,违背甜与苦的辩证关系,那么甜同样会转化为苦。就如那水,有蒸发升腾为彩虹的高雅美丽,也有堕入阴沟的污秽不洁。类似之事,在我们周围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也有人对小橄榄尝都不愿尝,或者咬一口就把它抛得很远很远。也许这是个人的爱好,别人无权干涉。但倘若对待生活如此,那他将永远品尝不到小橄榄的美味。怕苦,会使人一事无成,会使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正如小小橄榄也会使我们悟出苦与甜的辩证关系一样。

为了甜的到来,让我们勇敢地投入生活,去品尝那苦涩的“小橄榄”,去迎接那充满无穷的幸福回味的明天吧!

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篇三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长征”。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

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长征途中,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那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金色的鱼钩》。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精神、那崇高的革命主义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

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同学们,多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一代,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篇四

我认为,即兴演讲的内容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模式来准备的,如此,在拟定三分钟演讲稿时,就会从容不迫。我把即兴演讲的框架模式总结为三段式,即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揭题。简单地对演讲题目内涵作出解释,或对其意义作用进行阐述。揭题要简洁明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演讲的主题和观点。

第二部分:案例+观点。根据演讲的时间要求,用典型事例论证自己的主题和观点。

第三部分:呼应。即演讲的结尾,或发出倡议,或表示决心,或展望未来,再次呼应第一部分的主题。

此三段式,虽然僵化了一些,但在赛场上却是非常实用的。

按照三段式格式,写即兴三分钟演讲稿就象做填空题一样简单,可减少演讲者谋篇布局方面的时间。即兴演讲的准备过程中,分分秒秒都十分宝贵,将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实质内容的思考,语言的组织与推敲,就比别人多了一筹胜算。

方法二:写作顺序——先两头,再中间。

拟写提纲的顺序应当是先两头后中间。

首先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即想好开头和结尾。这两部分非常重要。好的开头,会给评委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会让评委先从心理上接纳和喜悦,带着欣赏的'心情来听后面的演讲;如果开头砸了锅,评委恐怕就会用挑剔的眼光看你后面的演讲了。因此,后面的演讲即使很好,也会被打折扣。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评委打分就是在你演讲结束之时。这时的评委也许已经有些疲劳了,对你前面的演讲可能印象已不是很深了。一般情况下,比赛都是现场亮分,评委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你的演讲,他依靠的主要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因此,结尾部分将直接影响评委下笔打分的心情和对整个演讲的评判印象。此时如果用一段精彩的语言再次呼应主题,让评委再次兴奋起来,评委的给分极有可能会上扬。因此,我认为,即兴演讲的选手拿到演讲题之后,首先写好开头和结尾,力争这两部分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有感染力,开头能吸引评委,结尾能打动评委。如此,你的演讲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二部分是演讲的主体。一方面,演讲不能空洞无物,只喊口号,你的观点必须要用论据来论证。因此,演讲必须要有事实论据来支撑。另一方面,即使允许只喊口号,在短暂的时间内,要想出占满演讲时间的口号式语言,也是相当困难的。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讲故事(案例)。讲故事符合演讲的要求,使内容有血有肉;讲故事不必刻意推敲语言,只在心里想一下故事梗概,在纸上写几个关键词,不必将故事全部写出来,上场后临时发挥就行了。这就又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构思整个演讲,及对重点部分进行语言润色。

方法三:以抒情为写作重点。

如果我们做到了怀揣案例,且对怀中的案例已十分熟悉,那么在进行即兴演讲的准备时,重点就不是对案例的叙述,而是抒情了。抒情的重点是开头、结尾和案例之后的感想三部分。准备时,只要案例一选定,所有的时间就应当放在这三部分。应当将尽可能将这三部分的语言较详细地写下来,并尽可能地熟悉,能够熟悉成诵就更好了。这样,上场之后就可少看或不看稿子,演讲起来就十分流利。内容的熟悉,语言的流利,就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和展现。注意,这里说的重点是指现场准备时,详细写作的重点,而不是演讲内容的重点。前提是,事前已有熟悉的、能应对演讲主题的案例。

三分钟演讲的鸡毛信的篇五

即兴演讲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演讲能力,是最能反映演讲者修养和功底的。因为即兴演讲场合常有变化,听众的职业、年龄、生活阅历和文化教养也不尽一致,即使是在一次演讲会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各种预想不到的情况。即兴演讲能力强的人,能在错综复杂的场合,泰然自若,侃侃而谈。他们能从当时当地听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节演讲内容和演讲方式,从而提高演讲的效果。而即兴演讲能力弱的人,则不能随时变通。或者拘泥于原来的讲稿,脱离变化了的实际;或者即席变化,但讲得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毗漏百出,降低或损害了实际效益;或者不能临场发挥,无法即席发言。

一个人的即兴演讲能力,要能够达到缘事而发、应付自如的程度,而且能做到天衣无缝、出口成章,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这是因为,即兴演讲面临的具体课题多变,它要求演讲者必须确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具有较高的才情禀赋。同时,即兴演讲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演讲者必须具有最佳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境,集中自己的神思来完成演讲。并且,即兴演讲的触发性、临时性、短暂性特点,特别要求演讲者头脑清醒、机智、思维敏捷、词汇丰富、能够迅速捕捉话题的精义、要害、理出头绪、列出提纲、快速组织语言。

总的说来,即兴演讲能力的形成,既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又需要反复的实践锻炼。否则,即使勉强即兴演讲,也难以产生好的效果。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就必须十分注重即兴演讲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对即兴演讲内容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一是立意必须深刻。即兴演讲的立意要深,指讲话的认识要深、意义要深、体会要深、开掘要深,这样才能给听众以深刻的启迪。而要立意深刻,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因为同样的一件事情,它可以包含几个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确定演讲的立意。要使立意深,演讲者确定中心论点的角度就要尽量少而集中,要小中见大。所谓少而集中,是要求演讲者从生活中的平凡现象着眼,由此及彼,以点带面,抓住最本质的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展,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所谓小中见大,是指要求演讲者力求说出点新意,哪怕是说出一星半点的火花和闪光,也会使道理增色生辉。

 

对即兴演讲方法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第一、构思要敏捷。即兴演讲因为要在事先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临时构思发表演讲,所以必定要求构思敏捷。要真正做到“构思敏捷”是不容易的,正像诗人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构思敏捷是以智慧和常识为基础的。要做到构思敏捷,一是要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二是构思时要选取本人熟悉的人、事、物、景为话题,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事物,大脑反应才迅速、快捷;三是构思时要先取听众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这样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这样,演讲者构思时就能文思如泉涌,并且话语能滔滔不绝,长流不息。

第二、语言要简洁。即兴演讲,本来篇幅就不长,而短短的几分钟演讲,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特别要求语言要简洁,不能说废话、空话、套话,不能冗长罗嗦。并且,使用的句子不能过长,修饰语不宜用得过多。如果在句子中修饰语用得过多,就会使句子变得冗长累赘。而即兴演讲,语言稍纵即逝,句子太长,后半句还没说完,前半句子就可能淡忘了,听众就会觉得抓不住句子的主干,迫使听众把心思用在理解长句子的意义上,从而影响整个演讲的效果。所以,即兴演讲宜用短句,少用修饰语。要使即兴演讲的语言简洁,不是单纯地把长句换成短句,而是要锤炼词句,要杜绝一切空话和废话,要节省话语,含而不露,留有余地,力求达到简意赅的意境。

技巧之一:演讲稿框架——三段式

我认为,即兴演讲的内容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模式来准备的,如此,在拟定演讲稿时,就会从容不迫。我把即兴演讲的框架模式总结为三段式,即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揭题。简单地对演讲题目内涵作出解释,或对其意义作用进行阐述。揭题要简洁明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演讲的主题和观点。

第二部分:案例+观点。根据演讲的时间要求,用典型事例论证自己的主题和观点。

第三部分:呼应。即演讲的结尾,或发出倡议,或表示决心,或展望未来,再次呼应第一部分的主题。

此三段式,虽然僵化了一些,但在赛场上却是非常实用的。

按照三段式格式,写即兴演讲稿就象做填空题一样简单,可减少演讲者谋篇布局方面的时间。即兴演讲的准备过程中,分分秒秒都十分宝贵,将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实质内容的思考,语言的组织与推敲,就比别人多了一筹胜算。

技巧之二:写作顺序——先两头,再中间。

由于即兴演讲的准备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不可能写出完整的演讲稿,因而只能拟定一个简要的提纲。拟写提纲的顺序应当是先两头后中间。

首先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即想好开头和结尾。这两部分非常重要。好的开头,会给评委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会让评委先从心理上接纳和喜悦,带着欣赏的心情来听后面的演讲;如果开头砸了锅,评委恐怕就会用挑剔的眼光看你后面的演讲了。因此,后面的演讲即使很好,也会被打折扣。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评委打分就是在你演讲结束之时。这时的评委也许已经有些疲劳了,对你前面的演讲可能印象已不是很深了。一般情况下,比赛都是现场亮分,评委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你的演讲,他依靠的主要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因此,结尾部分将直接影响评委下笔打分的心情和对整个演讲的评判印象。此时如果用一段精彩的语言再次呼应主题,让评委再次兴奋起来,评委的给分极有可能会上扬。因此,我认为,即兴演讲的选手拿到演讲题之后,首先写好开头和结尾,力争这两部分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有感染力,开头能吸引评委,结尾能打动评委。如此,你的演讲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二部分是演讲的主体。一方面,演讲不能空洞无物,只喊口号,你的观点必须要用论据来论证。因此,演讲必须要有事实论据来支撑。另一方面,即使允许只喊口号,在短暂的时间内,要想出占满演讲时间的口号式语言,也是相当困难的。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讲故事(案例)。讲故事符合演讲的要求,使内容有血有肉;讲故事不必刻意推敲语言,只在心里想一下故事梗概,在纸上写几个关键词,不必将故事全部写出来,上场后临时发挥就行了。这就又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构思整个演讲,及对重点部分进行语言润色。

技巧之三:以抒情为写作重点。如果我们做到了怀揣案例,且对怀中的案例已十分熟悉,那么在进行即兴演讲的准备时,重点就不是对案例的叙述,而是抒情了。抒情的重点是开头、结尾和案例之后的感想三部分。准备时,只要案例一选定,所有的时间就应当放在这三部分。应当将尽可能将这三部分的语言较详细地写下来,并尽可能地熟悉,能够熟悉成诵就更好了。这样,上场之后就可少看或不看稿子,演讲起来就十分流利。内容的熟悉,语言的流利,就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和展现。注意,这里说的重点是指现场准备时,详细写作的重点,而不是演讲内容的重点。前提是,事前已有熟悉的、能应对演讲主题的案例。当然,技巧只能是技巧,它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内涵为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深厚的知识、情感的积淀,技巧再熟练、再高超,也只能是空架子。因此,技巧只能是开路,真正的较量则是演讲者内涵的较量。

技巧之四:案例--以叙事画龙,以议论点睛。第二部分主要是案例,案例以叙事为主,但切忌叙而不议。故事讲完,应立即针对故事谈感想、谈体会,且感想体会必须与主题相照应。议论的语言不再多,即兴演讲不宜长篇大论,时间不允许你讲那么多,你也难在短时间内准备那么多。只要能对故事所蕴含的思想、所给予的启示、所带来的思考予以总结、提升,起到点睛作用就行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议论必须与主题切合一致,要通过案例照应你的主题,证明你的观点。如一位老师的演讲题目是“责任”。他在演讲中讲到了孟尔冬教授,说“孟尔冬教授最后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然而演讲者接下来的议论却是对孟尔冬教授的崇高伟大之类的歌颂,对“责任”只字不提,使如此感人的案例似乎与责任挂不上钩。有的选手说,责任二字已经隐含在案例之中了,何必一定要点明呢?错也。案例的主题思想一定要点明,要不然,就成了你在考评委。评委在听你的演讲时,不可能有时间来细细琢磨你的案例背后所隐含的东西,不可能象评阅高考作文那样反复推敲。

技巧之五:遭遇陌生演讲题--找准切口,偷换主题。有时,选手抽到的演讲题是自己不熟悉的,或者题目太大,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可以对主题进行偷换。从演讲题中找出某一个自己熟悉、有利于自己演讲的“题眼”,从中切入,把演讲主题偷换为自己想要讲的主题,变陌生为熟悉,变宏观为微观,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但偷换而来的主题必须与给定的主题相符合,相关联,且要偷换得巧妙,不露痕迹。如一个选手抽到的演讲题目是“感动”,该选手感觉这个题不好讲,于是把主题换成了“寻找感动”。

但是,这位选手采用的不是偷换而是直换,她是这样说的:“我抽到的演讲题目是感动,但是今天,我要将这个题目改一下,改为寻找感动”。如此直截了当地改变演讲题目是要忌讳的,这会让评委和观众觉得你的演讲与主题不符。如果这位选手加上这样一段过渡语:“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感动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寻找。”这样,很巧妙地将演讲主题切换到了“寻找感动”,评委和听众被你牵着走了而丝毫不觉。

技巧之六:案例来源——怀揣案例,巧应主题。很多选手在即兴演讲中的案例生动感人,以为这些案例真是选手临时想来的。其实不然,多数人还是有备而来的。即兴演讲比赛虽然是现场抽题,但大的主题、大的方向一般而言是规定了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可乘之机。我们完全可以事前准备几个与演讲主题方向相关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揣着案例上场,用不变的案例来应对变化的演讲题。一个案例可以多角度解剖,提炼出多种主题,得出多种观点。从中找出能对应演讲主题的观点,这个案例就成为演讲的论据了。如教师的演讲比赛不管什么主题,都与教师的职业相关,与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相关,围绕这些准备几个案例,并对这些案例从多种角度予以分析解剖,进行发散性主题观点的提炼,就可以从容应对即兴演讲。如一个反映“师爱”的案例,可以从中衍生出诸如责任、伟大、奉献、师德等等演讲主题。因此,无论抽到什么样的演讲题,怀中揣着的案例都可以派上用场。只不过,同样的案例,要针对不同的演讲题提炼出不同的对应主题而已。这之中,一方面案例必须要典型,越典型的案例越其蕴含的思想内容越丰富,可提炼的主题越开放多样,便越能应对更多的演讲题目。

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提炼案例的思想内涵,特别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过渡性语言将案例与演讲主题切合起来。因为事前准备好的案例,其主要内涵极有可能与演讲题目不太吻合,它们之间的关联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如果没有巧妙的过渡,案例与主题之间就会很生硬,很牵强。过渡语言如果用得巧妙,即使案例与演讲题目之间本来有些牵强勉强,评委和观众也不易察觉。如一位选手的演讲题目是《我与学生同成长》。选手讲了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课堂上一位男生在谈幸福时说出“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占有权力和美色”。老师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突发事故”。然而,选手在讲完这个案例后却直接来了一句“我感受到与学生同成长的幸福”。这个幸福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让听众感到莫名其妙。应该说,这个案例的本意要表达的并不是“与学生同成长”,而是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之类的主题。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位老师没有能够巧妙地切准案例与主题之间的切合点,才使得她在演讲中非常生硬地将案例与演讲主题结合起来。如果这位选手这样说就好了:“通过这堂课,我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活跃,观点的新颖,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这堂课,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教学艺术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强烈而深切地感受到,我正在与学生共同成长。这种成长,是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啊!”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即兴演讲里,讲多少个案例最合适?我认为,根据即兴演讲时间性紧迫的特点,最多讲两个案例就行了,而且到底讲一个还是两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是看演讲时间,如果要求演讲的时间很短,比如3—5分钟的演讲,一个案例就行了;如果较长,比如10分钟以上的演讲,则可讲两个案例。二是看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如果你的语言丰富,可以只讲一个案例;如果你的语言比较贫乏,则可多讲一个案例,多讲一个案例要比准备同时间内的其他演讲语言要容易得多,如此可以弥补你语言贫乏的缺点,且观众和评委还不能从中发现什么破绽。三要看案例本身的长短,如果案例本身就比较长则一个案例就够了;如果案例短小,则可能需要两个案例。 即兴演讲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演讲内容。准备的时间短促,往往导致选手心理紧张,即使一个才思敏捷的人,这时也时常会发生思维短路的情况。

其实,只要是比赛,都是有技巧的,即兴演讲也一样,需要技巧开路。如果能很好运用即兴演讲的技巧,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在同样短暂的时间内比其他选手拥有更充实的时间来准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