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设计(大全5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09-28 03:01:24 作者:影墨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设计(大全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篇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班计划,必须有的放失,按初中数学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200多个知识点,应分别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等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仅在两个多月之内全面完成,任务重难度大,为此制订复习计划尤为重要。力争在计划上:(1)能全面完成所有内容的复习。(2)计划中目标要明确,应对200多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分类,做到考点清晰。(3)安排好复习时间,落实好每一课时的考点任务及复习内容。(4)安排好综合训练的时间,查漏补缺。(5)定位考试模型,理清考试思路。

二、系统整理,全面疏通,确保课堂质量

1.注重知识系统,保持前后联系

初中教材知识较多,应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思路清晰化。如:知识考点中:负整数指数、零次幂、二次根式、乘方、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等的综合运算,是一个必考点,教学时,应注意精选例题时做到与中考试题相近,让学生掌握该考点可能出现的几种题型。

2.精选题组,向课堂要质量

初中数学教材共有200多个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像新课教学一样面面俱到,结合我省、我市及全国各省市近几年来的命题导向,就《数与代数》这一部分而言,把教材涉及的70多个知识点细化成了35个考点,a卷约占45分,b卷约占35分,教学时根据内容建议做到:(1)每节课教学内容、考点明确。(2)考点题型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3)选择中考题型为例题。(4)教会学习方法,不断总结和提高。(5)设计好每一课时的训练题型,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任何班级学生都有好、中、差之别,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习题的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差别,复习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对于尖子学生除切实抓好双基外,还要重点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则应重点放在抓好“双基”的复习上。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复习,只有针对实际,区别对待,才能收到好的复习效果。(6)严格要求,讲求落实。有的学生到了复习阶段,只是满足于弄清思路,而不规规矩矩完成作业,结果眼高手低。诚然,多数习题不必一一仔细做到底,但对教师精选的典型题型、新颖题型,则一定要学生坚持做到底,而且力求一次就要做准确,教师也应分类布置,明确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检查。

3.重视考纲研究,确保教学效果

教师认真分析,研读考纲要求,明确考点题型和分值,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数与代数》这一部分,年年必考的知识点:(1)相反数、倒数、绝对值、乘方的意义。(2)简单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负整数指数、零次幂、二次根式、乘方、特殊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等的综合运算。(4)探索发现规律。(5)因式分解几种方法。(6)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7)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8)方程(组)、不等式(组)与函数的有关知识综合运用。(9)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0)函数的图象。(11)一次函数和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12)一次函数解决实际的问题。(13)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14)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和平面图形的面积、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其余知识点在考试中交替出现,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三、归类复习,强化训练,整合提高

1.进入综合练习阶段,教师应加强模拟试卷的适应性评价,让学生心中有数

对评价的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了如指掌。通过强化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在此学习阶段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2.对解答题中的较难题目做到思路清楚,举一反三,延伸拓展

教师对评价中的较难题目应让学生多做变式练习,掌握其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

3.压轴题让学生思维不乱,稳中求进

一般压轴题均以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平面图形的面积、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等知识综合运用出现,且第一、二问题可能求解析式、顶点坐标、对称轴、交点坐标等,学生联想解析式的几种解决方法,应不难解决,与此同时求出顶点坐标,对称轴、交点坐标等。在最后一问上较难解决,教师可以以选定的一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后,让学生开展讨论多一种变式并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

第二课时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橡皮长2()

小明身高1()课桌宽60()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篇三

第五单元总复习

数与代数

课题一:数的分类和读写法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38―40页1―5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同学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和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和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和整理方法。

2、迁移导课。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数的搜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数呢?

同学回忆搜集学过的数(随着同学回忆屏幕上显示:整数、小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2、分类整理。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数的意义吗?咱们看着大屏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各小组在班上交流,然后独立完成书38页第1题,集体证正。

3、数的读写和改写。

小组探究,一起参与

同学自身举例,出示多位数,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通过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争辩、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三、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填空:(1)在0、8、-15、10、3.15、-3.7、0.43中()是自然数,()是小数,()是整数,()是正数,()是负数。

(2)九亿六千万四百三十写作(),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3)二百零七零零四写作()

(4)53005300读作()

(5)3.92保存一位小数约是()

四、总结全课学习情况。

五、作业。

教科书39―40页3、4、5题。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篇四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二数学学习技巧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篇五

1、会用十字相乘法进行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2、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培养耐心和信心,同时在尝试中提高观察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熟练应用十字相乘法进行的二次三项的因式解。

难点:准确地找出二次三项式中的常数项分解的两个因数与多项式中的一次项的系数存在的关系,并能区分他们之间的符号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一)、解答下列两题,观察各式的特点并回答它们存在的关系

1.(1)(x+2)(x+3)=(2)(x-2)(x-3)=

(3)(x-2)(x+3)=(4)(x+2)(x-3)=

(5)(x+a)(x+b)=x2+()x+

2.(1)x2+5x+6=()()(2)x2-5x+6=()()

(3)x2+x-6=()()(4)x2-x-6=()()

(二)十字相乘法

步骤:(1)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的各种可能情况;

(2)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的形式。

关键:乘积等于常数项的两个因数,它们的和是一次项系数

二次项、常数项分解竖直写,符号决定常数式,交叉相乘验中项,横向写出两因式

例如:x2+7x+12

=(x+3)(x+4)

模块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1.在横线上填+,-符号

(1)x2+4x+3=(x3)(x1);(2)x2-2x-3=(x3)(x1);

(3)y2-9y+20=(y4)(y5);(4)t2+10t-56=(t4)(t14)

(5)m2+5m+4=(m4)(m1)(6)y2-2y-15=(y3)(y5)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