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优质8篇)

最新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优质8篇)

时间:2023-10-12 12:28:11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优质8篇)

通过个人简历,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历背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与意见建议相关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一

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自身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或技术动作的接受程度和爱好程度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基础好的学生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更加复杂的技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而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基础薄弱能力较弱的学生,却会感觉到课程内容吃力,导致“吃不了”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兴趣等相关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层次,并征求学生的.意见,选取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层次。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适当调整,最终把学生分为a、b和c等3个层次,分别对应体育基本水平高、中、低3类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实验跟踪记录。这是分层次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为学生制订明确的目标,适应其“最近发展区”,为学生今后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

2.2教学目标分层

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实际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总体目标和各章节分目标。教师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制订出基础目标。然后要针对不同学生差异,采取个性化的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而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应注重引导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传统的“一刀切”思维,通过分层分组教学方式,采用交互式教学或个别教学的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针对a、b、c3个层次的学生,制订出相应a、b、c3个层次的目标。a层次:由于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体育基础,其能力较其他学生强,因此,应为其制订高级目标。教师通过教学训练,让其掌握更加复杂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不断突破自我,达到更高的层次。对此类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适当拓宽大纲规定的教学范围,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设置难度较大的训练内容。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真正更上一层楼。如果有条件,学生也有兴趣,教师可以推荐他们朝着专业化体育方向发展。b层次:b层次学生处于中等体育水平,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处于这个水平,因此要重视对b层次学生的教学。此类学生水平一般,不如a层次学生那么优秀,但是比c层次的学生水平要好。对b层次学生,教师要通过相对拔高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拔高,朝着a层次的方向迈进。应重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学生可能有着很好的体育潜力,如果教师方法得当,也有可能让他们有突破性发展。c层次:这个层次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最低,体育基础较差,其中不乏有学生因为遗传基因、后天环境等造成的身体缺陷问题。对此类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完成教学大纲即可。对身体状况不适的学生可以再降低要求。根据c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训练方案,也可以是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尽量多的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教学,最大程度树立学生信心,提高锻炼的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维。

2.3教学过程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接受程度都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尺度。”对a层次学生,安排一些复杂技术教学内容,给予他们较多的独立练习,鼓励自主学练,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重视能力的培养;对b层学生,给予适当难度的练习,采用巡视指导的方法,提供教师讲解与学生技术练习的有机结合;对c层学生,多进行基础练习和有针对的个别辅导,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兴趣为主。教学过程尽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练习不仅能学到体育锻炼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树立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4教学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a层次学生应高标准严要求,激励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b层次学生应采用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同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让他们在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的同时明确新的目标,朝着a层次的标准继续努力;c级学生主要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放低标准和要求,消除因练习困难而产生自卑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多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赞赏中促使学生发现自我、挖掘潜能。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观察探究动手动脑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xx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三

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将实验教学作为打造精品通识选修课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全校性通识选修课是高等院校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而开设的可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它是强化文理渗透、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而当今,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亟待改善。

一、师范生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1.通识选修课课程设置和管理现状

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只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对于师范生的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大二大四的学生。解登峰等调查了300名师范生的课堂现状,大一学生能专心听课的9%,大二只有1.4%,大三有所上升为7.2%,而大四基本没人认真听讲。

根据重庆师范大学近三年来的通识选修课的开课情况调查来看,师资力量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只有近40%,而讲师以下的职称占绝大多数。

经调查,开通选课会存在以下两类教师:一是为课时费而上课的教师每学期开12周课。二是部分在职读研或读博的教师,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为学生开选修课。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管理松懈,导致许多学生从网上下载下来就直接提交了,而教师默认学生交了就算合格。

2.师范生自然科学类的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大学都是以教育为主,师范大学的学生以文科生偏多。因此在教育部开设通选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下,要求师范生特别是文科生必须选修一些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来丰富自己的课程[4]。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实验性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果只是理论授课,更加空洞更加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配合一定的实验来辅助教学。

二、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的探讨

1.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的重要性

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来讲,学生只有进入实验室才能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神奇。例如,重庆师范大学曾经开设了一门《花卉学》,如果只是用多媒体介绍花卉的种类等知识,学生只能上课时有印象,课后完全就忘了。

所以开课的罗老师就采取到实地去讲解,带领学生到大学城的各大高校实地讲解,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亲身感受到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相结合。

2.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课的可行性

通识选修课程一般都是面向非专业的学生开设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差异大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差等,都阻碍着通识选修课程的实验开展。首先是实验条件不足,实验室调度困难。其次是办学成本提高,各专业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台套数有限,购买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实验经费开支增大,办学成本提高。

最后是教学任务重管理难度大,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实验中教师的指导任务重。为提高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更好地建设示范性本科高校,现以通识选修课程《食品卫生与安全》为例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如何开展实验教学。首先,可以经过研讨灵活选择几个操作相对简单,实验经费开支不大,不用贵重而复杂仪器设备的实验项目;其次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三、师范生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的其他教学模式探讨

由于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通识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师范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来即将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所以对于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可根据自身课程的优点,结合师范生的特长,可安排小组讨论,分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做专题介绍。

例如《食品卫生与安全》,在讲到食品安全时候,食物中毒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分成几个小组来做ppt,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自己上讲台讲解并讨论。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在新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新,采用以“分材自学稿”为基础的“分材调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关键词:分材自学稿;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一、分材自学稿

“分材调节教学”以调节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分材教学中“顺势为学”的作用,有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以教代学”为“以学定教”,从而对教和学两方面实行持续的、多向度的动态调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材自学稿”是师生学习的共同抓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规律性和可操控性,可以使学生独立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师助探究,达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分材自学稿”包括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巩固训练、达标反馈、知者加速、网络构建七个部分。旧知链接就是本节要用到的旧知的回顾,为本节新知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自学检测就是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的知识的细化,变成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能够独立完成的知识网络;新知探究就是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在自学与互帮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并引导学生自解疑难;巩固训练以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为基准,由易而难,分梯度练题,并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达标反馈就是针对本节教材的要求编写4个练习题,既能反馈本节学习的效果,又要保持题型的多样性和梯度;知者加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构建是对本节知识的反刍,建成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分材自学稿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分材自学稿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学稿的内容有效地安排自己的预习与学习时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旧知链接,自学检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完成自学稿上的旧知链接、自学检测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代表提前抽查小组预习情况,在上课前几分钟提问,同学互批互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自学检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新课程探究,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

(二)新知探究,组内互帮,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内先交流学习内容,利用小组内“兵帮兵”的形式,讨论解疑并纠错。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自学稿内容及教师对自学稿内容的分配,由每组学生对所分配的内容自主讲解,老师辅助讲解和做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巩固训练抓双基,达标反馈增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模式,通过自主实验、自主探索从而主动积极地掌握物理知识。学在于用,在自学稿上设计巩固训练和达标反馈环节,由学生自己提前根据预习和探究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完成,课前有学生推荐本小组成员进行板书,课上进行讲解,大家在听讲过程中可以随着讲解小组的活动自主活动,随意走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一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教师要进行适当提示与讲解,而不是教师一个人面面俱到的去讲,节约了大量的讲解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知者加速,优生先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分材调节教学要达到“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的目的。知者加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优等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网络构建,知识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学稿上最后环节设计有网络构建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后,根据自学稿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自已的经验,重点在于解法和学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分层自学稿的恰当运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确实大有裨益,但在实际教学时也要多注意,切忌走进误区。如:为了“学生自学”教师一点不讲,对疑难问题不做任何提示;不论什么课型、什么教学内容都要求制作和使用自学稿,甚至以使用分层自学稿的多少、老师讲解的多少来评价课的优劣,这样会使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自学稿的使用与撰写应视学生情况、学习内容而定,对于一些用传统教学手段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就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自学稿,提出所谓探究问题,反而会耽误学习时间,降低课堂效率。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正确合理使用分层自学稿辅助教学是一种能高效率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精神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熊川武.《论自然分材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五

自然科学涵盖了很多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地球科学等都包含在其研究范围之内。这么丰富的内容,让自然科学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多少科学家其着迷,并用自己的力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更是一个传播自然科学的最佳途径,现在的孩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也不能跟着远航考察船周游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坐在课堂里听着这些传奇的故事,学习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件颇为受益的事。

一、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现代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课堂,由于很少能亲身体验大自然,所以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这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东西大多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强的联系,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着些学科,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些方面的知识,电灯为什么能发亮,汽车为什么能开动,厨房清洁品为什么不能用到厕所等等着些问题,不仅能解答一些看似复杂的道理,又能普及生活常识,预防由于无知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那到底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知识原理,一定是无比枯燥乏味的,别说是对风华正茂的孩子,就是对每天打坐的僧人也是一种挑战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投其所好,把文化知识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对那些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起来也容易一些。我记得我们中学学习化学的时候,老师就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让我们来边唱边学。这样只要能唱出来,就能记住数量庞大的化学元素了。

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良好的情感因素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了。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会更认真的听他讲课,认真的完成这科的作业,甚至有意的模仿老师的漂亮字体,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一名能征服学生的老师,一定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但这魅力的源泉,必定是渊博的知识。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果他用自己的心在讲课的话,学生必将感受到感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投入感情的时候,必定比无心的去做要收获的多。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一定是有感情的,而这感情来自于他渊博的知识,并不是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感情丰富,但是如果一名老师真的热爱他的职业,他对他的学生必定是有感情的。

(二)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

带着对学生们的爱来讲课,学生们当然也会回应这份爱的。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而这种情感素质就像是一种催化剂,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传统的课堂有了更温暖的东西,不再只是授与受,而是温暖的付出和感激的接收。有人说文学的东西感情更为丰富,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的东西可能更为“冷”一些,在授课时老师可能很难像教授文科那样,有更多抒发感情的地方,这种认识岁不无道理,但是也实在是片面了些,虽然说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但是这种理性运用在对科学的严谨上是没错的,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这样的严谨,而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互动,可想而知,这个课堂该是多么的乏味。

(三)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值得称颂的教育方式之一。老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的时候,不再是冷着一张脸,说:“这个公式很重要,把它背下来”,而是很生动的跟学生说,为什么电流的单位是安培,为什么这个公式很重要,怎么做才能记得准又不用死记硬背,老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是轻松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每个学生的脸都是灵动的,而不是呆滞无神的。

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睡觉吗,还会有学生不听讲搞小动作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面对这样风趣幽默的老师,他们应该生怕漏掉一句搞笑的'话吧。其实,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宗旨都是教书育人,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才是重中之重,光有文化没有做人的德行,面对真诚的老师,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三、挖掘深层情感根源

自古老师就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这个职业的内容的概括,从这个概括,也可见这个职业的神圣性。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使命,老师担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每一名合格的老师都会抱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能就是由于他们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老师会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在挖掘了这份情感的深层根源,不得不让人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敬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怀有这样一份情愫,那么他们教过的孩子,即使不能成才,也绝对会是一名善良的人。

总结:

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聪明的老师运用在教学中的重要体验。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其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一名有着个人魅力的老师,一定懂得怎样将他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也必定对学生有着深切的感情。自然科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自然科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在没有条件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大自然中时,就竭尽全力帮他们打造一座梦幻的自然世界吧。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教育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09)

[2]栗洪武肖士民陈晓端.学校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3]贾春明王晓芹徐蕉艳王锦.教育学[m].辽海出版社(01)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明清中式园林是骚人墨客寄情于景,寓志于景的载体,是东方造园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造景思想充分体现着“天人和一”的设计美学,承载着风雅之士对于师法自然的推崇与致敬,在造园艺术的形式与技巧之下,蕴藏着中国人对生存与发展的哲学探索。明清中式园林既可端庄大气,亦可灵秀典雅,山水亭榭、草木花石,方寸之间,都是自然景致与文人精神之所在。

关键词:中式园林;设计;师法自然

明清中式园林的核心造园理念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幽”、“雅”、“闲”的意匠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其意境与艺术效果是中国园林设计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和其自身修养的体现。明清中式园林在理景手法之中,以天人合一的设计美学为指导,从设计师于自然、技艺相融共生的角度——“一石则太华千寻”,探寻和创造了精妙的中式园林造园艺术。中国的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东方哲学与绘画思想的影响,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清晰为四大支流:皇家园林设计、北方四合院式的庭院设计,江南写意山水式的园林设计,以及岭南精巧秀丽的园林设计。其中以江南水乡的`写意山水的园林景致最为典雅古朴,耐人寻味,其也为明清中式园林设计理念的主要体现者。江南私家园林多以景载志,以物承德,是造园者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品格信仰多元化呈现的载体,亦是造园者核心思想言简意赅的传递。此时期的私家园林多受文人山水画作的直接影响,糅合以诗画意象和艺术创造,贵在温恭蕴藉、含蓄谦良,审美更倾向清新高雅之风。园林景致主体多为自然风光的凝练浓缩,其中廊舍参差、亭台婉转、汀溆摇曳均为附衬,与地势情状有机结合,讲究质韵积淀、节奏精巧,或浓墨重彩,或纤细碧玉。明清中式园林尊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无处不体现出时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秉承着谦和的态度,师从自然,技法上模拟自然形态的同时也提炼出高于自然的精髓,柔和呈现。

一、师法自然与造园艺术

明清中式园林多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筋骨框架,以绿化植景为血肉,以小见大,运用框景、障景、隔景、透景、漏景、对景等艺术手法解构重组分隔出空间,统一中俨然蕴含着变化,灵活调动景中人的视听,移步换景,文质彬彬。明清中式园林的造园艺术讲究颇多,精炼两点蔽之。其一,为园林理景在总体的布局形式上要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而整体。假山的塑造中,中峰、涧流、缓坡、孔洞各设计元素都的形式组合都要师从自然客观规律,不能生硬突兀,强行结合,顺应有机原则,体现自然之趣。在此之上,加以设计师文人化的思考和对形式美感的凝练,得之自然、彰显造化、顺势而为、以形写意。其二,在于构筑物的结构肌理符合与自然有机统一的设计原则。山体石料叠砌时要客观的师从天然岩石的脉络纹路,尽可能的减少人工修葺的痕迹。水体多曲折,可高低起伏为活水,亦可端庄静谧为静流。在花木上,应或疏或密,错杂相间,呈天然形态。凝练自然意趣,以舒文人情怀。

二、师法自然与视觉分隔

明清中式园林用来分隔空间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植物、构筑物和建筑物来分隔的居多。分隔出的空间力求在感官上力求延续,弥补和突破园林实体的局限性。不是将造景者主观意愿强加于载体,而是留出观赏者遐想延展的空间,其分隔手法可以使园林景观融于自然,贴合自然。中式园林空间视觉分割对于形态神态的处理,着意于情、境的结合,巧于虚实与动静的切换,真假、因借、有限无限、有法无法种种关系都拿捏恰当,饱含哲理。由此,园林景观和自然景观弥合为有机的整体,如文学描写的跌宕起伏,似画境的疏密开合。如中式园林中常见的窗体设计手法之一的漏窗设计,这种以满格的装饰性来透空的装饰手法,将窗棂喻为画框,框以园中自然之景,将有机原则运用得通透雅致。计成在《园冶》中赞曰:“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对于疏密节凑和光线的借用,都妙不可言。

三、师法自然与建筑构筑

明清园林建筑中,有山水、堂、榭、廊、亭、楼、台、阁、馆、斎、舫、墙等。其中构筑物虽多为人工,但也都是遵循自然之法,或曲或直,仿水体波纹迤逦,层层递进,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而园林建筑物,其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都与该空间神韵灵气结合得严丝合缝,传达给观赏者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

四、师法自然与主题凝练

东方的造园风格与西方的造园风格所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明清中式园林对于植物的处理手法与安设状态,中式园林更加严格的讲究与自然的契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宝玉住处门前西有海棠,东有芭蕉,名曰怡红院;黛玉住处门前一片千滴泪的斑竹、还有白雪红梅,龛烟青青、菡萏垂菊、蓼汀花溆,名曰潇湘馆。可见,文学作品中的园林景观描绘,都旨在表现中式园林其特有的师从自然。宋代以后,中式园林便开始有了明确的主旨,在自己的发展轨迹上,体现人文、自然的融合与创造。明清园林是其继承和发扬者,在模拟了自然形态的造景手法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设计之本为人的修养境界。将造园者的精神思想、文化涵养以及对禅宗的领悟都融入了理景之中,形成了写意山水园林,以诗词歌赋来命题,点景,提炼出该园林设计的核心思想。明清中式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已经成为东方乃至世界的优秀学习典范和珍贵的艺术瑰宝。综上,明清园林设计,在艺术美学、视觉设计、建筑造景、主题凝练上,无不体现者师法自然的设计思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中庸》),正是在宋明理学和禅宗对“人”和“物”的深切剖析之后,格物致知,形成了中式园林的独特美学。也正因此,中式园林的设计者真正成为了与“天”、“地”并列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计成.明.《园冶》.重庆出版社,版.

[2]夏咸淳,曹林娣《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明代卷》.同济大学出版社,版.

[3]夏咸淳,曹林娣《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清代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版.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七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7册第4课金属)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然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第七册《金属》一课为例,谈谈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为科学抽象打好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可以为抽象和概括准备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认真准备好与新授知识有关的“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或实验,去探索它、研究它,帮助学生获得对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对该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通过头脑的加工、语言的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金属》一课教学中,为了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准备好用于观察和实验的各种材料。除教师准备好教学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如铝勺、铜钥匙、铁钉、烧杯、电池、导线、灯泡等外,还应指导学生自己收集并准备一些易于获得的材料,如稍粗一些的铁丝、铝丝、铜丝,香烟盒里的铝箔,可用于捶打的卵石等。教学时,应有顺序地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引导他们去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1.组织学生观察三种金属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用砂纸把金属表面打磨一下后寻找出这些金属外表的相同点。这样做既可达到观察的目的,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2.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和“试一试”实验要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以增强他们对金属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不便准备的传热实验,教师也应该在演示该实验时尽可能让学生摸一摸没有浸在热水里的物体的一端,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铜、铁、铝都能传热。3.最好把教材中的“试一试”分散在一个观察和三个实验中去分别完成,形成对比实验。这样有利于突出铜、铁、铝的共同性质,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感性认识。4.学生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于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通过实验或观察,知道了什么?”

二、精心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完成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即引导他们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想要说出来的话通过课堂讨论、互相交流等形式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从而找出被研究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一定层次上的科学概念。由此可见,组织学生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1][2]

小学自然的论文题目篇八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发掘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问题是乡土地理教学实践基本环节问题,乡土地理知识丰富多样,内容因所在区域而异,甘肃省的位置特殊,气候及地形的多样性决定了乡土知识更加丰富,如何高效利用乡土资源,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乡土资源筛选

首先,详细分解课本知识点,找出能够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的乡土知识契合点,部分乡土知识可以直接引入课堂;其次,按照“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筛选数据”确定内容的取舍,确定部分准确有效的资料。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发挥优势,自主探究。例如兰州石化的子弟可以了解收集石化的建设史、人口迁移问题等。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乡土知识的系统化很重要,校本教材作为地理学习辅助性资料对学生拓展视野有很大帮助,我校地理组编写校本教材《仰观天文》,《陇上乡土》也正在完善中。

3.课程资源利用

《甘肃旅游》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系统了解甘肃乡情知识的平台,前几讲讲授旅游地理理论知识,之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组了解甘肃主要城市的风土人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实用化

乡土地理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一方面,每个人生活的区域都有乡土地理的烙印,都是区域文化的载体。例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兰州的学生可以分析黄河,张掖的学生可以分析黑河,武威的学生可以分析石羊河等。另一方面,乡土地理要与时俱进,随着地方经济的脉搏和孩子们的热点取向不断调整、不断深化。例如,“一带一路”对兰州及河西走廊的影响,兰州新区的升级带来的影响等。

三、乡土地理教学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1.课时少

高中学习的科目多,课程繁重,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时间上比较难把握,三年内仅高一阶段开展乡土地理教学较现实,乡土地理教学延续性不够。同时,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少也使得教学延续性差。

2.知识少

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认知缺乏,了解一个地方的乡土知识短,时间不能完成,新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合适的.乡土地理资源,有一定的难度。

3.关注少

地理在学校被称为“副科”,社会、家庭、学生普遍不重视,认为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在这一科目上。

4.认知水平低

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大多数是零散的、片面的,暂时缺乏从地理角度观察事物、收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从初次接触地理的学生中进行此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一步组织、提炼和深化,效果会更佳。总之,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作者:陆海龙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2023年小学生早读检讨书 小学生早读迟到检讨书(模板8篇)
    自我介绍是我们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和特点的机会,让他人对我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自我介绍实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自己。小学生早读检讨书篇一尊敬的
  • 10-12 最新含有修辞手法的短句子摘抄 唯美句子摘抄短句(汇总13篇)
    创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能够加强我们的个人形象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真实案例中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含有修辞手法的短句子摘抄
  • 10-12 2023年古诗咏华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咏华山教学设计(汇总8篇)
    自我介绍是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身份和背景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你。大家好,我叫黄志,我是一名医学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为人们
  • 10-12 最新有趣的圣诞节日记(模板8篇)
    岗位职责的明确可以减少岗位冲突和责任交叉。以下是一些写自我介绍的示例,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有写作需求的朋友。有趣的圣诞节日记篇一圣诞节你们知道12月25日是什么日
  • 10-12 2023年感恩父亲节(实用8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己价值和能力的机会,可以让他人认识你并与你建立联系。接下来是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见建议给出的建议和指导原则。感恩父亲节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
  • 10-12 最新课文活化石的教学反思(优质8篇)
    通过撰写个人简历,你可以将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展示给他人,从而吸引他们对你的关注和兴趣。针对某一社会问题,以下是一些社会活动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供大家参考。课文活化
  • 10-12 实用捡垃圾志愿活动心得体会汇总
    工作心得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范例能够帮助各位写出
  • 10-12 2023年经典为人处世名言名句(精选8篇)
    简历是一个个人经历和能力的简要概述,它可以向他人传达我们的个人特点和价值。岗位:客户服务代表经典为人处世名言名句篇一1)不必对这些心灵丑恶的人对峙。2)是非
  • 10-12 最新幼师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幼师个人转正申请书(优秀16篇)
    入党申请书应准确地反映个人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和对党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内涵。在以下的学生会申请书范文中,你可以看到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职责和承诺有着明
  • 10-12 2023年护士年终工作总结例文(模板8篇)
    学生工作总结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总结教训,通过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效果。阅读这些党日活动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加深对党的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