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通用13篇)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通用13篇)

时间:2023-11-22 05:48:53 作者:ZS文王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通用13篇)

通过模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学校危机管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突发性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产生根源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前者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传染病等,后者如校园暴力事件、食物中毒、学生跳楼、对学生的性骚扰或侵害,绑架,不安全建筑和设施的伤害等等。学校危机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学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所以需要学校管理者当机立断,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必须快速。(2)学校危机事件危及管理者或者学校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事态的发展和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就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失误,从而使学校危机事件的影响很容易进一步扩大。(3)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还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学校危机一旦发生,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因此一旦做出决策就要迅速地布置下去,而且没有太多时间去验证其正确与否,因此说它是不可逆的。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一)管理职能不完善。

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学科竞争力的增强成为各学校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学校的管理,基本上还只是一个起着上传下达作用的行政性的管理,大多偏重于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管理人员忙于统计、检查等事务性工作,脑子里充斥的是数据、比例等概念,使本来应该充满人文气息的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机械刻板、枯燥乏味。很多人陷入了一种认识误区,即片面、狭隘地理解“科研管理”的内涵,把科研管理的职能单一化,难以形成激励机制,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自主发展的态势。

(二)管理者自己的素质问题。

学校科学研究的管理,包括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科研项目、科研组织、科研效应等诸多方面。涉及人员众多,承担的科研任务重,工作节奏快。很多科研人员一般是兼任专业课,只能机械、被动地进行管理,没有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

(三)科研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分,其管理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个学校的管理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科研的发展方向,然而,现在的很多学校,对于管理机制没有能够很好的创新,依然沿用旧有的模式。对新课改的要求逐渐不适应,所以,我们要将高校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让高校的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不完善。

面对“科教兴市”、“科教兴国”为高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发挥部门作用,积极应对。然而,每个高校的科研管理办法中都有奖励办法,但更多的现象是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多不完善。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或者标准不完善,无法对成果的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低水平研究重复现象严重,急功近利风气蔓延,欠缺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不管是团队关系上还是目标考核与自我管理上,还是物质与精神激励与培训上,都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五)科研成果转化理念淡薄。

高校是科研的“富矿”,但科研金蛋如何“孵”出金凤凰成为一个难题。在目前看来,每个高校都存在重立项,轻结项的项目管理问题,从而使成果转化效率变低。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对立起来,科技成果真正能通过鉴定并形成产品的很少,在经济健身中没有开展大量的生产服务。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能安心搞创新,反而是有了急功近利的表现性的科研,拷贝人家的,更谈不上拥有自己的专利,这样的成果市场价值很小。这些除了我国的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外,重要因素是高校的科研成果要“新”,以创新体现其价值。

(一)激励的手段多元化,物质与精神相结合。

“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个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纵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因此,在新形势下,激励机制必须考虑高校科研的实际特点,通过激励机制来满足科研人员对成就感的需求,充分使用报酬、荣誉等激励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性,满足科研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首先,我们要坚持“全面、协调”的理念。高校科研管理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要求。专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坚持教学、人事、后勤等部门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还是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理顺科研与教学、重点与非重点、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处理好科研队伍的整合问题、科研资源的共享问题、注意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出现片面追求科研的高层次、高规格,科研脱离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发生,做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结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建设的结合,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三)促进科技创新,创新校园文化。

首先,我们要促进科技创新。科技的创新,我们必须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进行,不断提供科学认知和持续的技术支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的不断创新,是维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高校科技创新各个方面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形成一种向上、发展、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不断进步,不断开张科技创新。其次,创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拔尖向上、鼓励竞争合作、指导科技人员的工作方向,一起建设高校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种软硬件互相促发展的新机制。

三、结束语。

总之,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科研管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分。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管理是经济时代、民族发展创新的根本,对高校科研工作及整个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提高教学质童角度出发,对影响教学质童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初步构建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要素及客体要素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健词: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面向21世纪,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注重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农林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加剧,这种竟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质量的竟争。因而提高高等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

1.提高教学质量是21世纪经济杜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趋势。微处理机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软件开发及其大规模产业化,使人类进人了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正在引起或即将引起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80年代末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质量发展取代数量追求的趋势,主动探索和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积极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教育评价等。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预示着全球将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传统观念,如果说20世纪仍然是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人“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才资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培养人才、发现真理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所力求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提商教学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在进一步发展数量的同时,将更加注重于质量的提高,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呈现出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不可替代的主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有了飞速发展。据资料报道,1970年全世界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为2820万人,到1990年增加到6100万人左右。我国1980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14万人,到增加为568万人。随着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其主题之一就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我于90年代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就是适应国际潮流,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可以讲,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

3.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体系,虽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几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面向新世纪,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如管理体制改革、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教学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高等教育所遵循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各有不同,有时扩大规模是发展的重点,有时优化结构是发展的重点,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准则,规模适度、结构优化都是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展开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虽然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内涵,但增强质量意识是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的中心。长期以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只重视知识,把知识的多寡、深浅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质量标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只有这样,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从教学活动全过程来分析,除了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的影响要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教师。

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不断提商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严谨治学的作风,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学生。

学生是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中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坚实的基础。

3.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或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没有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也会落空。

4.教学条件。

这里的教学条件,主要指学校的教学环境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图书阅览条件及学术氛围等。上述内容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不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里要因素。

5.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质量提高中处于重要地位,“教、学、管”三方面构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要素。具体来讲,教学管理又包含如下内容。

(1)制度要素。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实现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消除教学质童管理过程中的随惫性,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的一条藻本原则。

(2)人员要素。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证教学活动科学有序运行,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没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目标也难以有效实现。

(3)方法手段要素。面向21世纪的教学管理、除了商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外,还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一理手段。针对不同规模的学校,合理划分管理层欢,科学界定管理职能,运用计算机等管理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4)运行机制要素。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是构成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但是,没有一个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工作便无法开展。因此,面向21世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教李管理运行机制,是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中,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社会组织,必然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并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追求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只有面向新世纪,牢固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素质质量观,教学质量管理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从高等学校教学活动全过程分析,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坚持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总体原则,把教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充分运用系统信息,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农林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至少包括主体要素管理、客体要素管理和管理要素优化三方面的内容,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1.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要素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要素,是指教与学双向交流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虽然把教师称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把学生称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从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看,把二者统称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要素还是比较适宜的。根据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着“目标分解,过程控制,结果评价”的思路,加强对教学活动主体要素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目标分解。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二是学生学习质量管理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包括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等;学生学习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需要强调一点,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过程控制。在教学管理中,开展目标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过程管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童,必须坚持教学质量管理全程性原则,强化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监控。在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并采取了与之相配套的各具特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听课、评课、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课堂考勤制度等。事实证明,上述制度和规定的实施,对强化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力度,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结果评价。对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要素的活动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一般采用课堂或课后作业、课程考核、实验技能测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测评、评优选优等方式;对教师教学结果进行评价,通.常采用学生信息反馈结果分析、课程考核(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结果分析、同行教师评价、教学检查结果分析、教师年度业务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优等方式。在进行分析评价时,一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做到科学、客观、公正;二要注意结果与目标相统一,把结果评价与分解目标统一考虑,才能使预定目标顺利实现;三要使目标、过程、结果三者相协调,无论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还是教学评价,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活动过程中客体要素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客体要素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校内部环境因素,还有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等。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角度出发,我们更注重学校内部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术氛围的营造。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优良的实验实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

(1)实验实习条件。实践教学是农林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实验实习条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条件,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人,并通过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莫定良好基础。

(2)教学活动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教室评比、实验室评价、优质服务以及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为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教材。选用优秀教材和统编教材是教材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了优秀教材评选工作,并面向21世纪,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一批内容新、质量高的教科书,我们在订购教材中,要坚持选用优秀教材和统编教材,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组织校内有关专家,编写体现地区特点、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教材,以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要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角度出发,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以有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

3.教学活动过程中管理要素的优化。

无论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工作。从现代管理理论及高校教学工作特点角度出发,教学活动过程中管理要素的优化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内容。

(1)管理运行机制优化。本着“科学、有序、高效”的原则,按照“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为主”的思路,不断优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合理划分职责,充分调动院(系)教学管理积极性的同时,采取定期检查汇报、教学质量评估、专题调研、教学督导、教学信息收集处理等手段,强化学校教学工作宏观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管理科学、运行有序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机制保证。

(2)管理队伍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优化,是教学管理要素优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等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采取定岗定编、人员分流、竞争上岗及学习培训等途径,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组织保证。

(3)管理制度优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必须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证。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规章制度,力戒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教学活动有序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证。(4)管理方法手段优化。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手段的优化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随着学校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加快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步伐,实现教学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确保教学活动科学、有序、高效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实现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如何加强基地建设立项和规划论证,明确功能定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基地生产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完成对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如何主动面向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新形势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基地的设施能够长期地维护使用和持续发展。针对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地方农业高校办学经费的相对紧张等情况,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应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而灵活多样。

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应以学校为主导,校企联合经营为主要模式,努力实现产、学、研、培“四位一体”,并具有独立法人和经营资格。基地建设采用合资或合作,充分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条件和技术优势,引进市场管理机制,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和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并承担实践教学经费和基地的维护费用。基地投资建设方式:

(1)可采用共建共享合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该建设方式基地与学校专业学科结合紧密,有利于学校人才和技术进入基地,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高基地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基地人员和实践教学经费问题。

(2)由学校投资建设基地厂房、提供整套的生产设备,由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租赁经营,实行合同管理,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该建设方式可以规避实践教学基地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科研中试型基地和教学实习型基地建设,以学校为投资主体,学院和专业管理为主。基地建设要充分调研论证,明确定位,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努力把基地办成“学、研结合型”、“学、培结合型”或“学、研、培结合型”的基地。建立基地管理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制订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使基地管理规范,不断探索管理新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并引进激励机制,调动基地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试和技能培训工作,创造经济效益,弥补基地日常管理和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使基地能够良性滚动发展,避免把实践教学基地变成参观型的“开门关门”基地。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学校危机带来的危害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处理,一个学校能迅速地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且快速的回到学校的正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学校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危机事件的危害多种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危机就容易扩散出去,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处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寻找危机发生的源头,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国家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和完善专门的法律体系。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一套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快速有效的收集危机信息,加快应对的速度,减少应对危机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要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其次,树立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危机意识。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4.2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一套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提升管理者能力。管理者应该首先熟悉专业知识,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2)提高组织反应速度。危机应对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在危机发生的瞬间,要第一时间掌握危机的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危机发生地点,缩短危机发生与采取措施的时间差。(3)合理分工。避免组织结构臃肿和功能重叠,避免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4)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渠道。我们在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在平时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更要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能够迅速传递。

4.3完善法律体系。

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才能调动校园管理者对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一旦有任何学校危机发生,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善后处理,真正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4.4健全学校危机恢复机制。

学校危机恢复机制的构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危机过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但对受害者的安抚不能仅限于在身体财产,还要重视受害者的心理恢复。第二、恢复重建机制。管理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取消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并且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中造成损害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让学校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形象重塑机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危机,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危机过后应该迅速作出应对,首先对造成的损害,学校要尽量弥补。其次校方应该在危机过后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媒体发出声明,充分表明自己的诚意,重塑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09):141.

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原则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最主要场所,因此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直接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高校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则是促进师生学习能力发展与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篇文章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建设建议,其中包括全面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强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纪律以及积极培养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良心等等.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管理;职业道德。

1前言。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在也在不断增加,高校档案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说,档案管理的水平不仅能够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的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结合高校当前的发展现状来制定出更加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以此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规模也随之扩大,各种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使高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可能会迅速造成灾难。如何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学校有别于其他行业,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到危机事发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危机管理日益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而高校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次构建一整套的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来保障有效的危机管理。

二、危机管理的定义。

按照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定义:“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而心理学词典将危机定义为: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在危机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给危机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或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危机的认识、理解便会不同,从而形成了同源不同形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美国学者鲍勇和陈百助认为,危机管理是一门研究为什么(why)会造成的危机会发生,什么样(what)的步骤或方法可以避免这些危机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如何(how)控制危机的发展和消除危机的影响的科学。相比下较为准确精炼的就是海恩思沃斯的定义,他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的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战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

三、校园危机。

从学校角度来讲,校园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学校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学校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学校危机的发生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因此,学校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迫性。学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其有巨大破坏性,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的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学校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第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由于学校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第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学校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学校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学校的发展的一定的破坏性。

根据校园危机的定义和性质,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总的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制建设为框架,横向就是建立建全《校园法》、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员培训,纵向就是从危机决策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恢复评价机制来考虑。通过以上几点的交叉配合、运作顺畅,一个校园危机管理的网络机制就初步建立了。

(一)“横向到边”紧紧相连,互为补充。

(1)建立建全《校园法》。

1)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

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还处于空白地带,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只能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教师法》,这些法律中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也不具体。很多代表已向人大会议案组提交了上百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来解决校园这一特殊场所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所以,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使校园危机的管理有法可依,以保障校园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都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事务,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但是校保卫机构只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法律并没有赋予其保卫人员的执法权,临时成立的危机应对机构其法律地位也未得到法律保障,这就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滞后。所以,通过全国性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确定这些机构的高度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施救援;保卫人员获得法律赋予的执法权,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制止扰乱校园秩序的行为。

(2)加大资金投入。

在《校园安全法》的框架下,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在危机管理制度中,校方需要拨出一笔专项资金建立和支持危机管理的组织,使得这个组织正常的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员挑选,人员培训,人员协调,人员工作各个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为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专项专款是一定要落实好的。

(3)组织人员培训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小组。

组织的人员主要由学校的专门领导小组和学生代表团队组成,如校级领导和学生工作处以及辅导员加上学生会及班级主要负责人。主要的危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具有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

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

3.理解具体的危机。当危机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培训的内容可以围绕校园危机管理的多个方面展开。主要培训内容有:沟通者的交织互联;校内沟通计划和对外沟通计划;危机事件管理;对支持性服务的安排;进一步揭示危机的面貌和特征;对危机计划的评价。在无危机状态中演习突发性危机事件,增强危机管理的高效、迅速、准确。

(二)“纵向到底”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1)危机决策机制。

具备健全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是高校管理成熟与否的标记。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高校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如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使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高校应加强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建设,设立专门决策部门,深入了解引发高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2)危机预防机制。

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使无法预防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工作方法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升格后社会环境对学校发展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建立预防网络上面,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工作,构建高效的危机预防网络即:构建信息沟通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建立安全教育管理预防网络。

(3)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由校内和校外的沟通组成。校内沟通,主要是学校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之间、学校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内部的沟通,它既包括危机管理各部门、危机处理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包括所有与危机相关人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校内沟通最重要的是及时通报危机事件,凝聚人心,形成一股合力,避免小道消息盛传,稳定情绪,争取师生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战胜危机。校外沟通,主要是与上级管理部门、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外部的沟通,它是在危机发生后,高校与外部组织(上级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或相关人员(学生家长等)之间的信息互动,一方面向公众披露学校应对危机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维护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向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共同应对危机,渡过难关。这样的沟通机制,覆盖面广,可以做到信息的通畅、迅速、全面。

(4)危机恢复评价机制。

学校要制定恢复常态管理的决策和计划,做好对危机利益关系人的事后管理。其次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化危为机”的关键阶段,要重新审视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危机已经得到根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缩减危机的破坏程度,尽力把情况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秩序恢复、设施重建、人员安置、心理平复、独立调查和组织变革。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应做到查明危机事件发生原因、查清事件责任、追究事件责任人、整改隐患措施、教育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一.要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与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二.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三.要对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落实,同时还要组织全体师生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四.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和处分;五.要做好恢复工作,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校成员可以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师生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危机管理制度会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学校也可借危机事件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如能很好地处理危机事件,做好危机恢复评价,危机事件也会对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开展危机恢复管理是学校或个人获得新的发展的前提准备。

五、结束语。

危机管理中,高校的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管理,决策下达,信息沟通,措施得当以及善后处理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建立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危机管理的成与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稳定与发展。良好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不仅是危机成功处理的基础,还可能给高校带来转“危”为“安”的机遇。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教育科学研究,年8月.

[2]平川主编.危机管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3]薛澜.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

[4]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5月第1版.

[5]王楠,吴峰.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沟通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第10期.

[6]张秋霞,邵作昌.浅谈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问题.山东电大学报,20第3期.

[7]解毅.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事出版社,20第一版.

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原则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所指的即为可以主动承担工作责任、积极完成工作任务,在职业责任心的影响之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会更加的勤奋工作,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档案管理工作紧密的关联到一起.由于高校档案不仅仅是属于高校师生的知识财富,同时还具有着记录科研成果、辅助决策制定、积累重要信息以及总结宝贵经验等作用,因此能够对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而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能够帮助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应肩负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档案管理的工作当中.

2.2有利于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一直以来,国家的政府虽然制定出了很多有关于档案管理的法律政策,但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高校之中的绝大多数师生都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具体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即为档案收集、档案整理以及档案存储等等,并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档案管理的应有服务作用.而通过加强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力度,可以更好的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将档案信息的真正价值深入的挖掘出来.

民办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管理机制构建初探论文民办高校课程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集团公司,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获得长期稳定发展,除在战略、科技和人才储备等方面获得优势外,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集系统、战略、人本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是实现集团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所采用。如何构建科学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从而提升预算执行的效果,减少偏差,成为了构建科学预算管理机制下集团公司面临的课题。

一、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为确保预算的权威,集团公司应当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由主要负责人及各业务条线主管负责的专门机构,其所辖机构和子公司应分别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由总公司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同时,为确保集团公司及其所辖机构组织有效运行,应在委员会设立时按照不相兼容职务分离和授权权限制进行,从而实现对生产经营的有效控制。委员会应在公司董事会统一领导下进行运作,对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审核批准权限、调整、控制及考核等做出规定,并形成全面预算方案,董事会应集中预算的最终审批权。

二、全面预算机制的构建。

预算管理一般包括预算目标、预算编执行控制和调整分析考评等环节。

(一)预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预算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其重点在于预算目标的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预算目标的确定及分解成为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工作应当严格遵循市场、发展、资产盈利、企业战略和预算目标关联等原则,充分结团公司所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从而实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有序协调,保障最终战略意图的落实。在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中,考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评价环节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考评,它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二是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层面的考评,它是经理层对责任中心和员工个体的绩效评价。要特别注意的是,此考评环节不包括员工个体评价,仅包括公司经营者和中心业务条线考评,是集团企业对执行者实行的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员工个体评价属于人事环节。

(二)集团公司预算控制体系选择。

集团公司的预算控制是集团公司实现控制的基本手段。从机制角度分析,预算控制的目标是企业预算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传统上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控制应致力于将集团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而其利用效率最高、集团企业价值最大,从而达到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最终目标,重中之重在于构建科学预算控制组织。一是要建立分级预算控制体制。集团企业除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级预算外,对一些重要的子公司、部门和项目预算,建立二级预算,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实现组织再造和流程再造。二是要健全预算反馈机制。预算控制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预算反馈机制。预算反馈机制应与集团企业的具体组织结构和预算执行方式相适应。三是改进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四是要必须将预算的编制过程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三)集团公司预算控制方法选择。

在集团公司构建预算的过程中,要将经营目标的主要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并作为各条线、各部门考核的依据。一是预算的编制采用应自上而下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分支机构意见和利益的基础上,对总公司利益进行合理确定。二是预算应保证整体性和全面性。在实施全面预算计划的同时应确保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三是预算应以发展规划为依据,确保集团目标计划实现。预算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方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四是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系统,将所属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资金状况和预算执行集中于集团公司内部网络,实现随用随取,及时准确掌握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财务状况,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经营情况急性全面控制。

三、预算管理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预算管理从最初的试行、推广,后经不断的优化及管理流程研究,已逐步成为集团公司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已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集团公司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预算与战略脱节、预算松弛等。首先,要正确对待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要明确预算只是对预算年度内的经营事务做出安排,具有相对的短期性。但为了使预算兼顾企业长短期利益,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企业预算目标的制定就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因此集团公司要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就必须正确分析所处社会、经济、文化及所属行业等环境条件,及自身拥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位,制定竞争战略,使预算管理有明确的方向。其次,要完善全面预算对集团公司战略的调整作用,提高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公司战略要根据前期的预算执行情况做出相应的修正,以保证战略的严肃性和灵活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战略决策的支持与保障,能够使管理人员对各种环境及事件的变化做出系统的反应,为集团公司应对各种风险提供良好的平台。再次,要注意规避预算与企业战略的脱节。以资本增值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导向充分反映企业的战略,预算目标并不等同于企业战略,它只是企业战略的体现。我们必须选择既反映企业的战略又在实际中可操作的预算指标,从而反映企业的预算目标。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其管理层次是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企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和战略经营单位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在管理控制系统承担的职责和工作是不一样的,因此其预算目标也应该与管理层次相适应。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构建是个复杂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摸索经验和总结教训,不断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如: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运行配套保障机制等,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民办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管理机制构建初探论文民办高校课程建设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结束语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管理机制构建初探论文民办高校课程建设

(一)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模型的选择: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

1.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培训项目的评估方法及模式已形成相当完善、科学的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d.l.kirkpatrick。他的“kirkpatrick评价模型(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评估工具较为实用,它不仅要求观察学员的反应和检查学员的学习效果,而且强调衡量培训前后的表现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因此,该模型的评价框架被许多国际公司广泛接受,并且影响较大。在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进行评价时,我们选择了该模型作为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2.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柯氏将评估活动分为四个层次,即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1)反应层次主要评价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其内容包括对培训的师资和培训课程、培训设施、培训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己收获的大小等方面的看法。反应层评估是在培训项目结束时,通过问卷调查或评估访谈等形式来收集受训人员对于培训项目的效果和有用性的反映。

(2)学习层次主要评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了解和吸收程度。这里的“学习”仅指学员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考虑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学习层评估可以采用笔试、实地操作和工作模拟等方法来考查。组织者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操作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学员培训后,在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方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3)行为层次主要评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应用和熟练程度,其目的在于了解学员是否真正掌握了课程内容并运用到了工作中去。这一层次的评价是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学员的上级、同事、下属或者客户等观察他们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这个层次的.评估可以包括学员的主观感觉、下属和同事对其培训前后行为变化的对比,以及受训人员本人的自评。

(4)结果层次主要评价培训内容使学员个人绩效及其组织绩效提升的程度。效果的评估即判断培训是否能给学员所在单位的经营成果带来具体而直接的贡献,比如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长和投资回报的增加等。效果层评估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如事故率、生产率、次品率、员工士气以及客户满意度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管理层能够了解培训所带来的收益。

3.应用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1)从反应层评价到结果层评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每一低级层次的评价结果都是高一级层次的基础,培训评价应从反应层评价开始,逐级进行。同时,从反应层到结果层评价也是一个难度逐渐加大的过程,需要逐渐加大人力物力来开展评价,其评价的意义也随层次的上升而逐渐增强,一级评价意义最低,四级评价意义最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从低级逐渐做到高级评估。

(2)培训评价应该是系统性的评价。影响培训成效的因素较多,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结果造成影响,任何单一的或阶段性的评价都很难得出客观的、全局性的结论。因此,在建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必须整体设计,综合评价。

(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完整的培训评价体系包括指标系统、权重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三部分。指标是根据评价目标而确定的具体条目,不同层级的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指标系统。权重是表示某一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量数,按照每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对每一指标进行赋值,就是确定权重的过程,全部权重值就构成权重系统。评价标准是对末级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在数量和质量上制定的判断准则和尺度,全部评价标准就构成标准系统。可见,建构培训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1.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径。

(1)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将知识产权培训项目评价的相应指标按照培训评价的逻辑结构,结合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的四级评价框架,设定了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学员的满意度、学员的学习结果、工作中行为的改变,以及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提升程度。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二级指标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性思维,也可以采取“因素分解法”按照培训评价内在的逻辑结构逐级分解,提出初拟指标。初拟指标确定后,就要对初拟指标进行筛选,把那些符合设计原则、反映培训评价本质要求的指标保留下来。通过逐级筛选确定各级指标,最终形成培训评价的指标系统,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

(2)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同一层次为基准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项指标分配权重。确定权重可以采取“特尔斐法”,即通过多次汇总整理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也可采取“层次分析与矩阵对偶法”,即通过区分各级指标影响评价目标实现的相对重要程度,将判断结果以数值形式表示,构成判断矩阵,然后经过运算确定同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不同层级指标权重的集合就构成权重系统。

2.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述方法,我们设计了四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1)学员的满意度。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结束当天,通过培训调查问卷、学员访谈,以及综合对学员现场表现的观察评估来衡量学员对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教材、培训条件以及培训组织管理等工作的满意程度。

(2)学员的学习结果。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容,通过笔试、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评价学员对培训课程中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员对该培训的接受程度。

(3)工作中行为的改变。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结束后一段时间,通过学员的同事和客户等群体的观察和测试,对学员在培训后在工作中行为的改变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主要评价学员在经过知识产权培训的基础上,在工作中主动运用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

(4)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提升程度。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学员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进行评估,评估学员是否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绩效。此外,还可采取问卷、访谈和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学员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的评估。

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

(一)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反馈的原则。

1.客观、科学的原则反馈的信息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信息,应不受各阶段文件资料的束缚和项目干系人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和评价项目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建议。

2.及时、方便的原则反馈的信息可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评价后的信息应及时送达,以及时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项目、课程内容或者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反馈的信息应当是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简明扼要的信息,而不能是原始资料的传递,即在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进行评价后,应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精简的信息反馈报告,这才方便信息的使用。

(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

1.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评价反馈制度的建立。

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评价管理制度中,应将反馈机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在该制度中,应对信息反馈的职责、程序和责任等相关内容加以明确的规定,进而使得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信息反馈能有序进行。

2.建立规范的反馈流程。

通过建立规范的流程、标准的接口,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评价结果及其相关信息反馈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手中,这才可能对今后工作的改进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评价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3.强化反馈信息的运用。

在一个阶段的评价结束后,要及时对评价结果特别是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既要总结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又要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针对不足之处深入查找根源,制定完善制度的措施,根据反馈信息对培训的课程和方法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强化知识产权反馈信息的运用。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引导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扩招,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突显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校扩招,一个学校多个校区、一个校区多个学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条件、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却远跟不上学校扩招的步伐,校园公共安全需求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上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考验着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目前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突显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而危机事件中高校师生暴露出的安全意识淡漠、缺少自我保护技能等问题,又反映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如何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完善公共教育机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的论述也将就这一问题展开。

态。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高校常规安全教育提到的火灾、地震、食物中毒等以外,还包括了安全事故、自杀自残、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社会性事件影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不平衡因素也会越来越多,校园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新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会使危机的形式发生新的变化。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高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可能或可行的方法和方式,预防、限制和消除危机以及因危机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危机得以解决的方法和行为。根据国际经验,当代的危机管理一般都是由危机预防、准备、应对、恢复四个阶段构成的'。前两个阶段重在预防,减少危机发生的机率及降低危机产生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后两个阶段重在应对,采取措施消除危机及恢复因危机带来的声誉损失、重塑自身形象。

结合危机管理理论来审查高校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1.重视危机应对,轻视事前预防。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理念和制度还存在很多空缺,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的危机意识淡薄。不仅学校的各种管理培训、安全教育中很少涉及危机管理的内容,就连日常工作制度中也缺少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往往是危机发生时才动员一切力量去应对危机,使危机的应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付出的代价很高。

2.危机的事前准备不足。最主要的体现是思想准备不足。长久以

来,由于高校一直被称为“社会的一方净土”、“象牙塔”,认为人际关系简单、环境稳定,因而高校师生普遍缺少危机意识。再加上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不到位,存在着很多“走过场”的行为,师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缺少危机应对的常识与技能。事前准备的不足,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大。

3.危机发生时缺少统一的指挥、缺乏迅速及时的信息沟通。目前高校中普遍缺少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部门。常规做法是,每次危机发生后,根据危机发生的原因、地点、性质等成立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来进行危机处理工作。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临时小组成员分别是来自不同的部门,而且都是各部门主管,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管理权限,因此每次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相互协调工作,此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够迅速及时,因而容易错过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致使危机升级。

4.不注意危机后期评估总结。由于高校危机处理的领导机构大多是临时成立的,危机结束后各部门就回归日常工作轨道,因此危机结束后各高校往往不注意危机损失的评估及经验的总结,也不注意利用危机事件对全体师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有效保留,也无法建立起危机培训和教育的机制。

成合力。危机管理机构中领导层的参与是保证危机统一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危机管理中十分强调领导层的作用,就像丘吉尔曾谈到的经验那样:“在危机中,人们希望目睹领袖的容颜,直接接受他的指挥。”学校领导层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主管,才能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2. 制订并不断完善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就是能够迅速从正常状态转变到紧急状态,这种转变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危机管理计划的基础之上。制订危机管理计划不仅是为了处理危机,而是尽可能不要让危机发生。通过危机管理计划让危机不发生,才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危机管理计划,高校可以对各类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出预测和评估,制订应对的策略并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一旦危机发生,高校就可以按照事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转变为紧急状态,为处理危机取得主动权。此外,每次危机结束以后,及时评估危机造成的损失,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危机管理计划,就能让危机管理计划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保持时效性。

危机发生的强度、频率、范围、特征及危害等,通过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将危机管理计划内容纳入公共安全教育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设置课程及特定的危机训练,使校园中的每个人都熟悉自己在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培养师生的忧患意识,使师生在公共安全教育环节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4.建立畅通公开的信息网络平台。危机的发生往往带有突发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因此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很重要,首先它能够让高校各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危机发生的相关情况,彼此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应对危机。其次,危机的发生也伴随着舆论的高度关注,危机发生时通过畅通公开的信息网络,向事件相关人员、媒体通报事情的发生、处理的进展等情况,可以抢占舆论至高点,能减少不利于学校的消息、传闻、报道等的传播,同时争取有关方面的同情、支持,为高校顺利处理危机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环境。

综合来看,通过制订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可以使高校各部门形成合力应对危机,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而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与危机管理计划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计划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而通过公共安全教育的大力宣传,可以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危机发生带来的损失,为高校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 11-22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通用16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的呈现。优秀作文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展示才华的有效方式。优秀作文是艺术与文字的完美结合,给读者以美
  • 11-22 口腔科实习心得(热门15篇)
    实习心得是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概括。接下来是一些对实习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实习心得,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这次的见习不仅让我巩固
  • 11-22 年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通用17篇)
    通过安全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安全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 11-22 门诊医生年度总结(汇总16篇)
    年度总结是对自身成长路径的反思和沉淀,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为新的一年定下更高的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查看下面这些年度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 11-22 竞选劳动委员(专业22篇)
    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经验和价值观。候选人A在竞选演讲中强调了自己的经验和贡献,赢得了选民的支持。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叫陶欢
  • 11-22 记忆中的雨伞学生(优质21篇)
    优秀作文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知识储备,还展示了他们的独特才华和修养。下面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王闻一是我以前的一个同学,在
  • 11-22 教育活动说课稿(汇总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工具,它能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每一堂课都需要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模板来指导教师的教学
  • 11-22 爱让我成长初三范文(17篇)
    优秀作文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这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这个专题中,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
  • 11-22 春天的舞会初二(专业20篇)
    作文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语文能力非常有帮助。5.这些优秀作文内容丰富,观点独特,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在一天夜晚,我睡的津津有味,突然,我听见厨
  • 11-22 十佳校长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6篇)
    通过撰写事迹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过去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自我。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鼓舞人心的事迹材料,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积极的能量和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