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读后感(通用9篇)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读后感(通用9篇)

时间:2023-10-07 06:44:55 作者:琴心月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读后感(通用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杜甫传读后感篇一

世称杜甫为诗圣,誉此诗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这是诗人漂泊时的力作,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饮酒、赏菊、登高的习俗。古代的诗人留有许多重阳登临望远、怀乡思亲的佳作,这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首。

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写道:“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在《恨别》中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他自公元760年到770年的十年间,都是在远离故乡漂泊西南的岁月中度过的。杜甫的晚年一直在四川的成都、梓州、云安、夔州以及湖北、湖南漂泊,写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这首《登高》诗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拔山扛鼎之作。

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诗人登高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风急,是深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历代文人写秋天,大多都写到风,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开头便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的开头就写出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宋玉在《九辩》中也描写了秋风的凌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天高,写出了秋天特有的状态。我国南方地区,一交秋令,天空常常是万里无云,雨量和雨日都特别少,白日则日丽风清,夜间则星月交辉,天空显得异常高远。故历代文人都有描写秋日天空高远的名句。如宋代欧阳修写秋天有:“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黄庭坚咏秋天有:“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分外明。”当代伟人毛泽东在咏秋天时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猿啸哀”中一个“哀”字,就将长江三峡中的猿猴凄厉之声描述得淋漓尽致。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引用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诗更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千古名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除与前句对仗外,又和前句一样还有句中对。这两句在写景时同中见异。第一句,由上至下,先写风写天,再写猿;第二句,由下至上,先写渚写沙,再写鸟。这样不仅显得对仗工整,而且又有变化。前两句写景写得细致,是俯仰之间的近景,接下两句写的远景,是骋目四望而看到的远景。

第三句承第一句而来,继续写山。看到的是“无边落木”,听到的是“萧萧”风声。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继续写长江。看到的是无尽的江水,听到的是波涛滚滚,“高江急峡雷霆斗”。写山写江,写得气势雄浑,境界旷远。

以上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但作诗写景终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础,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发出胸中之情。

抒什么情?作者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岂不悲从中来?悲秋,是历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这首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过一段极为精僻的分析,称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今人甚至从中释出十二意,可见此联所蕴含的内容是多么丰富。这两句为一篇重心所在,不但自伤身世境遇,且将前四句写景时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也揭示了出来。

最后两句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写尽国难家愁,双鬓因而凝霜,“艰难苦恨”使之然也。潦倒,衰颓、失意。在此指多病。末句写得更是凄凉无比,暗用“更进一层”的写作方法。曹操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有“举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断愁”之句,可见诗人都有借酒浇愁的经历。现在杜甫愁有几多?从前面的描写来看,应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不尽长江,滚滚流来的是什么?分明是难以排遣的愁绪;无边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挥之不去的离愁!这么多的愁,须借酒消除,而诗人却因病新近又停了酒!因为“金尊清酒斗十千”,价格太高,买不起,只能饮浊酒,而现在连浊酒也不能饮,岂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读此诗若与宋代石象之《咏愁》诗中的“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参读,更能体会到杜甫在前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对后边四句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

此诗通篇运用对偶,可见诗人的艺术造诣之高。

(原载20xx年第三期《枫林秋韵》)

杜甫传读后感篇二

在人生不同阶段读诗,正如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里描述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虽然听雨跟读诗是两个不同物像,但其中生发的感触不无关联。

记得最早读到杜诗是那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春望》,当时因为年少无知,无法真正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只是觉得声韵优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一直烂熟于心。如今手捧《杜甫诗选》,再读经典,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溅泪”,感时事哀之深矣,“鸟惊心”恨离思之悲切矣。国家残破,山河仍在,却不止是满目萧然,更有春意的生机和造化的无情。有此无情客观之笔,感情也就更加蕴藉,目睹乱世中生民凋零而万物复苏的.心情也就更加悲怆。令人悲欣交集,欲说还休。家国之忧与个人之恨交织在一起,郁结为缓慢、深沉,低回起伏的哀恸。不由得令人掩卷叹息,唏嘘不已。

自古以来,历朝文人评价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诗调沉郁顿挫,多有悲慨。也有学者分析“如果没有安禄山就没有当今走向西方,和莎士比亚、但丁齐名的杜甫。”这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诗圣在这股汹涌的时代的洪流中掀起的笔底波澜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闪耀的是儒家思想所尊从的仁爱,人道,人性的光芒。

杜甫传读后感篇三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原文】

杜甫传读后感篇四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成语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如:毛泽东:“虽可能有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杜甫传读后感篇五

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读后感篇六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篇七

《史记》七十二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读过该篇数次,每次读完都感觉这篇文章有些奇怪,但又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疑问如下。

第一,为何司马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的位置。也许你会认为没有什么,哪篇列传放到首篇是随机的,但是我不这样的认为,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可能揣摩不出司马迁的想法,但我认为一定有其道理的。例如《聊斋志异》首篇文章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话,有心向善虽善不赏,无心向恶虽恶不罚,通过这句话就能写出作者把《考城隍》放到第一篇就是告诉读者,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事的结果,还要看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例如小孩吃饭时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这是无心的,不要介意。如果一群成年人吃饭的时候,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就要看看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同样是杯子掉地上碎了的事,出发点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为何这篇文章的格式与其他篇列传的格式不同。其它篇列传的基本结构是先介绍主人公出生地等,再写主人公与事,通过记事写人,通过人来写事。记事是为了写人而服务的,所以研究列传中的人一定后看作者都选了哪些事,每一个人经历的事很多,但是作者选这个事而不用另一个事一定是有其想法的。最后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对这个人或者事的评价,评价事也主要是为了评价人。

该篇文章,开头没有介绍伯夷,文中也不是只写伯夷一个人。结尾处没有太史公曰部分。

第三,为何该文读后能明显感觉到司马迁有股怨气。其他文章中没有或者很少能见到司马迁这种怨气。处处疑问,似乎是有很多的他不明白的。例如,"此何以称焉?""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求仁得仁,又何怨呼?""由此观之,怨耶非耶?""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其轻若此哉?""恶能施于后世哉?"

总是感觉司马迁把该文放在第一篇一定有其想法的,但到底是什么寓意我没有揣摩出来。

杜甫传读后感篇八

《登高》这首古诗好像是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像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像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像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杜甫传读后感篇九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平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平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近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近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六年级读物读后感(模板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
  • 10-07 2023年读稻草人有感二年级读后感 二年级稻草人读后感(模板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
  • 10-07 2023年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优秀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
  • 10-07 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事例(优质6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
  • 10-07 最新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读后感(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 10-07 一年级读课外书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一年级读后感(精选6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
  • 10-07 七色花的读后感受(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
  • 10-07 眠空读后感(优秀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
  • 10-07 草房子一章读后感 草房子第一章读后感(优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
  • 10-07 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大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