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9篇)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9篇)

时间:2023-09-28 08:16:57 作者:QJ墨客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课件。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

(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冷静、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发明性的思维能力

:生字卡片、图片

:2课时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推荐,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考虑问题(1)(2)

4、小组讨论推荐读懂的问题。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和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假如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 搬石砸缸 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 积极动脑 解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司马光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范读课文。

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教学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读音。

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去拼音读。

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检查字形。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作业

抄写生字。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

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讲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讲读第三段。

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指名读课文。

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比较句子。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他搬起一块石头。

司马光杂那口缸。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总结课文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作业

填空:

别的( )( )( )都慌了,( )( )哭,( )( )喊,( )( )( )跑去( )( )( )。( )( )( )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 )( )使劲砸( )( )( )。

第三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 shi) 找(zhao zao) 座(zhuo zuo) 砸(za zha)

练词说话

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说。

用词练习说话。

不小心

有的……有的……有的……

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2.组词区别。

古( ) 时( ) 候( )

石( ) 村( ) 后( )

那( ) 缸( ) 找( )

都( ) 红( ) 我( )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网址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齐读全文,释疑

司马光新传

天气晴朗,司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议大伙来玩捉迷藏,输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头剪子布!”

“哇!司马光你输啦!你来抓!”

说完,孩子们一下没了踪影,藏得非常隐秘,只有一个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头探脑地张望,可一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了缸里。

“等一下!等一下!”村长闻讯赶来对司马光说:“孩子,缸砸不得!这是咱地区的利税大户。”司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着“酒”这个字。村长对司马光搬出了“地方保护主义理论”:“虽然是假酒,但咱们得靠它谋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紧,酒才是最重要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一、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朋友。他生活在古时候,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他的名字叫“司马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重点指导“司”的笔顺、结构。

3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光

二、初读故事。

1自由读故事,遇到生字,结合拼音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

2同桌俩人互相认识课文后的生字,拿笔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俩人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了解学情后,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联想法、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如:砸——拿着石头砸装了毛巾的箱子(三框儿)。

破——小心石头割破皮。

4回到文中再把课文读一读,争取读流利。

三、游戏巩固。

1、去拼音开火车读。

2、摘桃子游戏。

四、分段导读。

1、同学们,我们的朗读接力又开始了,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读?

2、前面同学读完,由学生自愿请另外一位学生读,直到课文读完,每位学生读完都请另外一位同学评价。

五、指导写字。

1、观察两个“口”字旁的字,说说发现什么?

2、怎样把两个字写漂亮?

3、师范写,学生描红。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理清课文思路。

(1)打开书本,书本除了课文内容之外,还有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5)全班交流

板块三:集中识字,随文识字

目标:认识“司、假、缸、别、慌、吓、叫、块、使、劲、砸、救、破”13个生字,重点指导“砸、司、块、使、假”"。读通课文。

小学语文《司马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一、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二、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三、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教学难点 从司马光救友的故事中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简单介绍文言文的知识。板书课题 29.古文两篇

板书“司马光救友”,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一、准确、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背诵课文。

第一关:朗读课文关

闯关提示: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分钟可以吗?)

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后学生读书,相互评价,老师相机指导。

二、语速适中,停顿恰当。(2分钟)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老师范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生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关

闯关宝典:

一、先自己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5分钟可以吗?)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按要求,先怎么,然后怎么,注意组长的作用。 对刚才的学习你还有疑问吗?交流,生问生答,教师相机点拨。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生回答,生板书。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遍古文,提醒注意根据故事的情节,选择恰当的语气、语速。教师再次相机指导朗读。

二、展开想象,在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注意加上动作和表

情。(3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讲一讲。)

提醒不要受书上的文字限制。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急中生智)

第三关:背诵课文关

过关要求:

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提示:可以自由背,同桌比赛背,小组合作背等)

(4分钟后比比谁最棒!)

指名背诵,齐诵。

表扬学生,送一首儿歌《司马光砸缸》给他们。

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二、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一句话。

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四、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小结:

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一点也不难,大家很容易就完成任务了。 今后大家可以自由的去遨游文言文的海洋,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浪花。

课堂检测

1、按原文填空。

光生七岁, ,一儿登瓮, , ,光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2、司马光小时候遇事 、 、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在事态危急的时刻,猛然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用成语 ( )来概括。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二、任选一个完成:

(一)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写成4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弟弟妹妹或长辈听,然后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29、古文两篇

司马光救友

元 《宋史》

起因:与群儿戏于庭

经过: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附】《司马光救友》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法探索古代有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一、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二、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三、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