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精选5篇)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01:20:22 作者:薇儿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篇一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一、复习引入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部分表示(一)。

师问:3/8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二、教学新课

1、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内容。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及图。

师问: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部分来表示1/4、3/4和4/4呢?学生在书上完成涂色。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涂色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追问:4个1/4就是多少?怎样涂色(涂满)

要表示5个1/4,应该怎样涂色呢?(用2个图形)

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师问:5个1/4用分数怎样表示呢?(5/4)5/4里有几个1/4?(5个)说一说5/4表示什么?(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2探索发现。

师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生答:涂色部分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份平大。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师问:你能用涂色部分表示下面的分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涂色。展示学生作业,讨论两个问题。

1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1/5?

2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指导分类

师问: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汇报分类结果,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揭示概念

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活着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3)板书课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己小结。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2)完成第2题。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1)、学生独立描点。

(2)、指导观察: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1之间,假分数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师问:这样分布说明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4、完成练习七第4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写。交流汇报结果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跟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篇二

今天这节课讲的内容是分数单位和组成,由于在四年级学过一些关于分数有关的知识,所以整个课堂我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发挥。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堂课的所有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课堂充满智慧。《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知识的创新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如分小组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通过操作,讨论去理解分数的单位和组成。

这节课,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要求,而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同学交流,也许这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体现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还有一种尊重的快乐,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课堂。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篇三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把学习的权力和时空留给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1、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然后以对分数、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分数与“1”的关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真假分数的概念,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前一段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熟悉了单位“1”、分数单位等概念,为学习本节课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1、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的认识,要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的方法相结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会观察发现、比较分类,更好地学会知识与能力。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多种活动交流中,经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知产生的过程,从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等学习数学的能力;整节课林老师能围绕情境激趣、谈话导入,操作探索新知,回顾总结,实际应用等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乐学、好学、会学;如,课前老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帮助唐僧师徒四人解决分饼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成功的体验,经常激励、鼓励学生,如“不错、真棒、很好、谢谢你”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落实“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的“导”的终极目标为了学生的“学”,在这里老师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演示等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共同分享经验,这一点新课程提倡“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精神与之相适当。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象4/4是什么分数的问题?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及时捕捉信息。这样的教学更富于学生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操作,建立表象,理解意义、概念。本课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分数外,每次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操作一、让学生把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使学生巩固了平均分和感知分法。操作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在操作中感知分法不同,但份数一样结果也相同,即3个1/4张和3张的1/4都是3/4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把9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时得到分数9/4和2又1/4。在学生对这些分数有了全面了解、认识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从中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理解其意义。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括能力。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从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另一方面、从让学生解决分面包、分苹果的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篇四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教学内容将进一步加深并巩固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为今后学习带分数、比较分数大小和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因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环节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了“涂色——描述——观察——再描述”这一系列过程,用折纸和涂色的方式表示出分数,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复习分数的意义,深化了“平均分”的认识;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切实感知了列出的几个分数和单位“1”之间的关系,为真假分数概念的理解做好铺垫,使真假分数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显现。训练学生表达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突出将谁看为单位“1”这一难点。在说理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言展现出认知的矛盾,但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逐渐明晰用图形表示假分数的方法,学生对于假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加深,使得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呼之欲出。整个片断,教师为学生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充满交流和碰撞、有着鲜活感受的过程。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篇五

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我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我觉得略显单薄,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及在比较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不是百分数?

3、一支铅笔长多少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4、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

这样既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和作用。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1、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还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就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今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得也比较少。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