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记忆散文随笔 老宅的记忆散文随笔(优质15篇)

2023年记忆散文随笔 老宅的记忆散文随笔(优质15篇)

时间:2023-10-13 06:42:59 作者:琴心月 2023年记忆散文随笔 老宅的记忆散文随笔(优质15篇)

环保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环保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阐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记忆散文随笔篇一

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发达,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川流不息,在城市里呆久了,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住的老宅,似乎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感觉,宁静而清幽。

老宅房屋的左边是一座低低的'小山坡,栽种了很多的树,杨树、槐树……记得夏天的时候山坡上满是洁白的槐花飘着淡淡的香味,秋天的草丛里也会开出一些清瘦的小野菊,淡雅而素净,颇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静。下雨过后淡红色的沙质石头上还会长出地菜皮,我和小伙伴经常拿在手里玩,那时候并不知道地菜皮还可以炒鸡蛋吃的。

房屋的右边是一片翠绿的竹林,四季常青,最喜欢的是有风的日子,听竹子摇曳的声音,是别样的清脆沙沙声。竹林和房屋之间有一条并不宽阔的小路,一到下大雪的时候,雪把竹子压弯了腰,头垂在了房顶上,形成了一座洁白的拱桥,走走里边宛若童话世界般的场景。挨着竹林是一个小池塘,可以钓鱼、洗衣服、夏天的时候也会和小伙伴们下去玩水,小池塘留下了很多快乐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从家里通往村外公路的那条小路,弯弯浅浅,百转千回走了无数遍,平坦泥泞镶嵌了儿时的苦与甜;每当下雨天,小路就泥泞不堪,那时多么想再也不走这样的小路,可是小路这端是父母挂牵、家的温暖;另一端是纷繁世界、机会万千,于是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多少年。而如今的我们已经从那个地方搬走了,老宅子没有了,可以不再走那条小路,可是竟又开始眷恋,因为对我来说那是爱开始的地方,有快乐的童年,我想无论过去多少年,老宅都会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记忆散文随笔篇二

我跟老妈说想去从前的小学看看时,是我有事回老家正和妈妈坐在院子里聊天。院门外,老妈的菜园子里一架一架的豆角长势喜人,白边紫蕊的豆角花在绿色的叶子间探头探脑,艳黄色的冬瓜花趴在胖胖的冬瓜上偷偷地四处张望。

老妈听着笑道,有什么好看的,好久没有人收拾破破烂烂的,都长满荒草了。我知道小学校里早已没了学生,老师们已经被分流到别的学校了,而村里的孩子不是去了镇上的学校就读就是被他们的父母送进了城里的学校。离家二十多年,“没了”或者“破破烂烂”在我的乡村时时上演,人渐稀少,物非人非,一切都不是昔日的模样了。

但是,我还是迈步出了院门,向村西走去。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边,门前有一座桥,桥下这条河的河水向东流进了洪泽湖,这条河常年不干涸,夏天可以在河里洗澡也可以摸鱼捉虾,冬天河面结冰,我们可以在河面溜冰玩。跨过桥是横贯村子的一条不宽的路,顺着这条路一直往西,不到两里地便是我的小学了。以前,这条路是泥路,每到下雨天,泥搅着水,泥泞难行,放学回到家,妈妈都会抱怨我们一个两个成了泥猴子,如今,这条路已经在几年前镇政府出钱铺成了平整的混凝土路面了。

向西走上一段路,路的南北两边都住着人家一幢挨着一幢,基本上都是红砖红瓦的房子,有的带着院子,有的人家不带院子,就是三间正房带着偏房。几乎无一例外,每幢房子前都有一个不太大的菜园子,记得那时候到了夏天菜园子里种着葱、蒜、韭菜什么的`,村民们在田里干活回家迟了来不及买菜就在自家的菜地随手摘几条黄瓜,一大把长豆角,只需一会功夫,桌子上便摆上了卖相很好的几盘菜。

再往前走一点,路的南边是村舍北边就是一块连着一块平平整整的农田了。每到春天,田埂上长着各色的野花野菜,也有一两棵野杏或者野梨树夹杂齐间,野树上开满了白的粉的花儿,惹的蜂飞蝶舞,我们上学放学一路玩一路走,捉蝴蝶摘野花,笑声阵阵伴着长长的日影儿。

上下学的路上有时会遇上下雨,那也不用怕,随便哪家屋檐下都可以躲雨。屋里有人在的话会喊我们到屋里去躲雨,基本是不进去的,有的爱开玩笑的叔叔婶子就故意大着嗓门问,这谁家的孩子,咋这么拗?记得是小学二年级吧,我被问气了,便冲了人家一句,你家的。人家站在家门口大笑起来。以后每次路上遇到了我,离得老远就会逗我,我家的孩子,快跟我回家去。于是我便羞红了脸,再遇上便躲着得远远地走。

走近学校,远远便看到学校矮矮的围墙还在,深灰色的大门也在,走近前看大门上锈迹斑斑,没有上锁,我推开虚掩的大门,迈步走了进去。校园里杂草深深,两排门朝南的红砖瓦房一前一后在夕阳中静默无语。记得当时村里多数人家还是茅草屋,我们小学的教室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了。如今年久失修,已经斑驳的不像样子了,在房顶上有一株野草正在风中招摇着绿色的身子。校园的东南角,曾经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很浅,池塘边立着柱子,防止学生进池塘的。池塘里被那位姓杨的女老师放上了莲藕,每年到了夏季,几朵白色粉色的荷花,亭亭地立在碧绿的荷叶间,一校园里都弥漫着荷香。现在池塘没了,地面早已被整的平整,上面被杂草覆盖。在校园的后面靠近围墙有一排白杨树,现在异常高大,不知谁家的一群鸡鸭正在树下四处觅食,一边叽叽咕咕地说着它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在学校大门的西边曾经有一颗大大的柳树,上面挂着一个铁钟,铁钟敲起来时声音传的很远,当上课的铃响起时有孩子从家里奔跑过来窜进教室,而下课铃声慢悠悠地不急不躁地敲起来时,一群孩子便如一只只小鸟一样,飞出了校门。有一年春天,记得柳树根抽出嫩绿的柳芽儿,有一个男生趁老师不备,爬上树去,掰下几根柳枝圈成了一个圈当成帽子戴在头上,另外两个男生来抢,于是几个同学打闹在一起,女同学躲在一旁看热闹,刚巧被任课老师逮个正着,于是那几个同学被罚站着听了一节课,如今,那嬉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大柳树却不见了足迹。

想一想那时候的老师也有趣的很,他们多数是家住本村的。走进教师室时,他们教我们识字,出了教室,他们也成了农民。到了星期天节假日我跟随大人们下田,经常会遇到我的老师,他们也会打着一双赤脚,肩膀上扛着锄头,或者手握一把镰刀,有的担着两袋肥料,他们这是下田干农活的。那时候的我真的很腼腆,每次遇到老师,都会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小声地打个招呼后匆匆走开,倒是老师们都笑嘻嘻的,不像在课堂上那么一本正经很严肃的样子。

我一边顺着记忆想着,一边沿着围墙走着。

这时有人走进了校园,老远就大声问我,回来看看的吧?

我回答,是的。

前几天我来赶咱家的鸭子,也碰到了有人来,是夫妻俩,还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我认得好像是前村有德三叔家的玉蓉,她说是从上海回来,我看她拿着手机一个劲地拍照片呢。

是吗?我笑了,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沧海桑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在我的心里有这个小学的位置,在我散落天涯的儿时的玩伴心里也有关于它的记忆在,我们的灵魂回归,终究还是有迹可寻的!

记忆散文随笔篇三

老宅还在,真好!

老宅隐藏在一条幽巷深处。幽静的巷子,鲜有人迹,少有喧闹。巷名,很好听,叫和平巷。

巷道,先是青石板铺就,再后来变成了烂泥路。每逢下雨天,就变得泞泥不堪。遇见这样的鬼天气,小巷里的街坊邻居,便遭了秧。

巷子里有一棵槐树,树干很粗,枝稠叶茂,树冠大而不乱,高耸十几米,远远望去,似一把伞。每到四、五月槐树便开满白色的花。童年,食不腹果的年代,我们家经常,用槐树花充饥。槐树花是我家的恩物。对于槐树,我有倾诉不尽的恩泽。

老宅是有魂魄的。准确的说,老宅是有父亲的魂魄。父亲活着时,习惯在老宅,张罗几斤五花肉,精心烹制,犒劳我们几兄妹。

父亲张罗五花肉时,不经意间,我发现父亲,头发花白,嘴瘪了,牙齿也一颗颗相断脱离了牙床,我一下子惊呆了,我的父亲彻底老了。

老宅三间,坐北朝南。

童年时,我常一群小伙伴,在河边玩耍。

老宅老了,破旧了,满目沧桑,剥落的墙面,暗黄的墙体,像一张发黄的旧照片。

老宅是父亲建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老宅的门。一扇朴实无华的木质大门,门两侧贴着一幅对联。门环,为铁制。老宅是红砖砌成,屋顶上的瓦是红色。老宅的地砖上,被苔藓占据着。

从小到大,老宅陪伴我成长。老宅蔓延我诸多的快乐时光。

老宅的屋檐下,有一燕子垒起的巢穴。

刘禹锡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的春天,燕子都会从南方如期归来。燕子在老宅,飞进飞出。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唧唧叫着。

小时候,我喜欢呆呆地,坐在老宅的门槛上,两眼望着自由自在,飞翔的燕子。燕子给我的童年,增添了灵动的生机与遐想。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世界上那个最疼的人-----父亲不幸去世了。

父亲离世后不久,我搬出了老宅。

搬家新居。新居不大,两层小楼,三室一厅,面积大约93平方。可我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我对老宅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挥之不去的眷念。同时我也牵挂着,住在老宅的母亲,我时常想回到老宅、走近老宅,去看一看母亲,看一看老宅。

新居离老宅不是太远。说句实在话,我内心很矛盾。想回老宅,可又怕回老宅。因为老宅不仅有亲切感,同时,还有无尽的悲伤。

只要回到老宅,我总是要先和母亲聊上一阵。再点燃一支雪茄。我的烟瘾很大,我抽不惯纸烟,我嫌纸烟不过瘾。站在老宅,我猛猛地抽着雪茄烟,看着曾经熟悉的老宅,看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燕子的巢穴······看着看着,一种伤感强烈地袭上心头。老宅曾经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么的热闹,是那么的充满无限生机。可如今,老宅只剩下我与母亲两个人。

我无法收敛我的情绪,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我再也控制不住,眼眶里,豆大的泪珠“唰”地流了下来。

屈指数来,父亲去世到现在,一晃已经整整十五年过去了。十五年来,老宅常载着父亲烹制五花肉的情景,像流淌的善后河河流一样,流淌在我的记忆里。

想起父亲,我如鲠在喉。

站在老宅前,父亲的音容笑貌以及说话声,犹在耳畔,仿佛就在咋日。

我甚至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开我们。父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而已。

我曾经,无数次劝母亲跟我一起住新居。瘦瘦的、矮小的,母亲却摇头,执意不肯。好长一段时间,我很困惑,我扪心自问,母亲为什么不走?我终于想通了,我终于读懂了,母亲不愿走的缘故。

父亲虽然不在了,但老宅各个角落,仍然飘散着父亲的体温、气息、影子。老宅承载着许多有关父亲的记忆,以及母亲对父亲的爱。

老宅是母亲的天,母亲的全部,母亲的一切。我庆幸老宅还在,尽管,面目全非、残缺不堪。

无论如何,老宅在,母亲就会安心。老宅慰藉着我的母亲。

老宅像一座丰碑,在我的心头矗立!老宅,我难舍得情怀!

在这个炎热的、夜深人静的夏夜,含着深情,我撰写题目叫《老宅》的这篇短章。

文章写好,搁下笔。开窗透风。窗外,蟋蟀吟唱,偶尔伴有数声的犬吠、鸡鸣在深巷,悠扬回荡。

作者:潘友国

公众号:前沿作家

记忆散文随笔篇四

滴哒哒,淅沥沥。闲来无事,静静地坐着,听。突然,电话铃响了,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最近好着啊么?下雨了,记着打伞,小心感冒。我一直以为一个大男人下点小雨就打伞,不够男人。二姐是知道的。好温暖的叮嘱,雨香般氤氲着整个屋子,雨雾般包裹了我的身心,包裹得我有点哽咽。在家我排行老小,哥哥姐姐们都疼我,特别是二姐。

记得,要上学了,两个姐姐十分上心,讨论起啥名儿、背什么样的书包、由谁领着去报名、有同学欺负咋办......好像要办什么大事似的。讨论的结果是三姐起名儿,二姐钩书包外加领着去报名,同学欺负了还是二姐负责。要钩书包了,二姐翻箱倒柜,串了东家串西家,收集了一疙瘩线头,长短不一,五颜六色。有了这些,还不够,二姐又到邻居阿姨家学了整整两个晚上。又是整整两个晚上,书包成了,十分漂亮。到现在,那光亮的条纹,整齐的针脚、大方的式样就在眼前一样,如此真实。第一天去学校,同学们围着我的花书包,这个瞅瞅那个摸摸,好生羡慕。老师叫住我问,谁钩的?二姐啊。我骄傲,为我的花书包,为我的二姐。

二姐出嫁了。每年假期,我成了二姐家的常客。有一年寒假,二姐生了女儿,母亲去的时候没领我。一天我背着家人,偷偷的去了二姐家。一进门,二姐又喜又惊,用双手捧着我冻得通红的脸,两眼湿润着把我骂了一顿。我感到了母亲指尖一样的温暖和味道。然后给我冲了满满一缸子红糖水说,暖和暖和吧。那是我第二次喝红糖水,第一次是去舅舅家喝的。可这次比第一次甜多啦。我坐在二姐暖烘烘的炕上,喝着烫烫的甜甜的红糖水说,姐,你家咋这么暖和?二姐又骂了,看你那样,咋不长心眼,洋芋一样。我暖和着,可辛苦了姐夫,去报信了,大冷天的。

90年我考上了一个渭河之南的乡村师范,在我家那可算是大事,好几辈人里终于有吃公家饭的人了,两个姐姐张罗着要给我织一件毛衣。两个姐姐和我一起去赶集,千挑万选后,听了三姐和一个与我年龄相仿但不认识的女孩的建议,买了颜色是铁锈红的毛线。那个女孩的模样至今记忆犹新,不怎么漂亮但很受看。后来还为这个女孩写过一篇作文,聊表对女孩的想念。铁锈红女孩,祝你安好!大姐远在新疆,虽然没收到大姐的任何礼物,但我隐隐感到了大姐的高兴,因为全家人都高兴。毛线钱由二姐出,编织的任务也是二姐的。毛衣成了,很合身。二姐说,咋样?我还是傻傻地笑,二姐用烧焦了的.洋芋敲了一下我的头,热热的。每次开学时我都要去看姐姐,严格的说是我去姐姐家领盘缠,领姐姐为我准备的熟面、糖果、和了清油鸡蛋的馍馍。一大包,已包裹好了。二姐的盘缠是偷偷装在我口袋里的,姐夫的自然少不了。当同宿舍的哥们分享这些美食时,总会羡慕地说,你娘真好。我马上更正,是二姐。二姐真好!

毕业了,分配工作时,二姐夫托了人情走了关系,把我分在了离二姐家近的一个学校,说让我照顾二姐,因姐夫在本县的另一乡镇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怎么照顾二姐。可二姐给我一天三顿的吃的,是按时按点,有模有样。衣服脏了,有二姐,衣服破了,有二姐,说媳妇了,有二姐......结婚了,二姐也为我的生活没少操心,时不时打电话,问长问短。近四十年来,二姐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可以与母亲媲美。

让我尤为感动的是,二姐对父母的孝敬。父母的吃嘴、衣服、鞋袜、父亲住院期间的劳累...无所不有。作为儿子的我只有脸一阵阵的发红。二姐好,姐夫好。二姐夫给父亲剪脚趾甲的情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还经常讲给儿女听。二姐一直以来是幸福的,温暖着别人,幸福着自己。现如今更是幸福的,儿女们都有了工作,还都孝顺,有一个可的小孙女,两个憨态可掬的外孙儿。就是二姐身体不好,多病。愿二姐没病,安好,永远!

二姐的好,在我讲不完的故事里,在心里。要是我有第二个母亲的话,二姐便是。

记忆散文随笔篇五

雨,下了整整一夜,我从梦中醒来。手持空杯,呼吸沉入黑暗,堆积的书仍保持着纸的厚度。屋外传来声声蛙鸣,持续不断。心一阵悸动,孤寂的雨滴不知何时打湿了耳际……其实什么也听不清,什么也看不见,只是划过手机键盘的指痕,切近内心气候的玻璃碎片。

--写在前面

雨,下了整整一夜。我伫立窗前,望着天空飘下的丝丝细雨,听着窗外持续不断而又急促的蛙鸣声,心中思绪万千,有泪轻轻滑过。

我喜欢雨,一直都很喜欢。春雨无声,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漫天飞舞……雨,勾起我无限遐想,我羡慕着,追忆着,痛苦着,叹息着……内心渴望一场大雨吞噬孤寂的生活,埋葬长久的烦闷,吹醒我的生机。

或许,因为自己一直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所以对雨特别偏爱;亦或,女子天生忧柔,因此,和雨有不可割舍的情缘。

雨,是忧伤的化身。

下着雨的夜是那样的安静。滴滴答答的雨声穿过窗棂,宛如一个女子幽怨的诉说,那么柔,那么轻,好似一首悠悠的乐曲。

由于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碎,不知有多长时间未来得及搭理凌乱的心情,总觉得太过疲惫,不想有太多的心事,不想给疲惫的心过多的负担。于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琐事就被置放一隅。有空闲时偶尔也会想想,也会重拾那些时光,尤其,在寂静的雨夜里。思绪犹如断了线的珠子,又会重新链接那些悲喜。

一个人的雨夜,听着孟庭苇《无声的雨》,往事涌入心间。那些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伤,伤过后的痛,总会落下深深印记。或深,或浅,或多,或少,或喜,或悲!于是,在这样的夜晚,文字成了心灵的伴侣。

都说喜欢文字的女子是忧伤的,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文字,爱上了这份用灵魂诠释生活的方式。很多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喜欢文字?”我笑而不语,没有人理解这份心情,明白这份执着。在精神文明的物质生活里,若不用文字来堆砌,那么,尘世之外何处能给心灵一个家。

最初接触文字,总觉得它是那样神奇,好似无形的藤蔓牵引着我。从此,我的世界就这样和文字有了难舍难分的情愫。

在记忆中,爷爷是特别优秀的离退休老教师,酷爱看报写日记。小小的我,受到熏陶,也喜欢写写。小学二年级时的第一篇作文被老师当作了范文,小小的我满心喜悦。每周教室的黑板报上都能看到我的作文,从那时起,自己就深深喜欢上了文字,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时光流逝,渐渐地自己长大了,但仍然不忘初心!这时的我,对文字有了更深沉的理解。文字,是用孤独而冰凉的情怀来书写生活里的真实感悟。光阴是决绝的,我们可以用空闲来整理一下自己凌乱的心情,或喜或悲,或甜或苦。

生活的棱角被琐碎磨平,喜欢文字的我十一年未曾提笔。在人生最低谷时,在一个好友的牵引下,我重拾闲搁十一年的笔。再次提笔,对于文字,似乎完全陌生了,只能用简单的笔加以拼写,写出的文字总是欠缺意境和主要中心。忽一日,意外接触自媒体《曲靖m》,进入了“富源文旅群”“富源作家群”,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于是,我一边学习一边看,一边思索,再把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所见融入文字里,写下了一篇篇属于自己心灵独白的文章,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内心的独白。尽管不是很好,但慢慢看见了自己的文风,心里燃起了一种欣喜和安慰。

因为生活给了我很多困苦与磨难。于是,我把自己的内心写到文字里,一路走来,我从中领会到了很多,也看淡了很多。总觉得,生活能看开,想开,已经是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和解脱。

在文字的`生涯里,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是渺小的,也是单薄的。即便如此,我还是执着着我的执着,不负于文字。因为我懂得生活没有什么过不去,若现实不能改变自己,但文字能够改变自己的心境,它会带着我的灵魂,我的思维,将我的喜怒哀乐一一记录。

雨夜,翻看着自己的心情日记。心里五味杂陈,有开心,有失落,有纠结,也有过忧心……但,起码我有一颗执着的心,我会在文字这条路上一直将我的梦想继续。

这个雨夜,我明白自己的思绪又增添了一份寂寞。文字在笔下宛如断了线的雨滴,一滴一滴,一点一点的涌现。往后的日子,无论忧伤欢喜,我只想让走过的痕迹在文字里一一落笔。

此时,窗外有雨飘过,而我的心却在这细长温柔的雨丝里,感受到无限的期待……

雨,继续下着……

记忆散文随笔篇六

不知如何说起,不知如何结束,记忆总是伴着生命长短,用血肉丈量。原以为这条路很远,远到足以一辈子,却不知不觉就到头了。

这是一座小城,它不荒凉,也曾经繁盛过,没有四季的美景。微光泊影,它像一棵树,有根,长在南国,没由来的绿,似乎是一种不刻意的颜色,却是生命之始的鲜亮,不假以一切现代化的东西,美丽地像格林童话、世外桃源。它曾是我画笔涂鸦的.模糊笔画,似乎有种从心扉萌发的膨胀感,在某个光影交迫的时刻,淡淡的弥漫着我曾经感动得不像话的情感。

多少个春夏的剖离,时间就像一首没有终止符的乐章,无形的钢琴师就这样绵绵密密弹奏,可惜我也曾是这场盛大协奏曲的一笔,欢快得跟着手舞足蹈,随着柔情紧接着热情狂辣的舞曲,不知累的扭转,揉进这世间,直到视若无睹,无声无影地遗忘。其间汗水挥洒总是咸的,和泪一样。

城市周遭印染着入骨的喧嚣,这个埋没梦想的地方,沉寂了多少没有选择的忧愁。那曾是一方小小的避风港,可惜曾经以后尽是难测,突兀的摩天大楼如沉睡的野兽,随处的撕裂自由,困住早已作茧自缚的你我。那是一方写实如真的城,锁住了眼泪,困住了自由,脱缰了莫可名状的青春。

隔着遥遥的迷雾,记忆迷失在未来的路口,斑马线细细刻画点点纹路让人感觉它的真实存在。斜阳残照,纷飞了天真烂漫,等待漫天星空冲破堤防,宇宙大到吞噬所有的快乐心酸。我曾走过的,回头看,真漫长,来来往往没人陪我一路走完。

老城,以为走到远方,随之荒凉。生命是春初冬末,周而复始,不用那么匆忙潦草,慢慢走,不会离散,我们再沿着夕阳,等不明朗些许摇晃,再回到老地方。

静静地,依生命之初,延至漫漫长月,这所有的横枝错节的一切生长在心上,待泪水风干,告别以往。

记忆散文随笔篇七

午后,又是一阵瓢泼大雨。枕着雨声,捧读一本丁立梅的《暗香》,那文字便踏着馨香而来,迷醉了我假期最后的时光。

“那个时候,天空高远得一望无际。棉田里,尚有些迟开的棉花,零零碎碎地开着,一朵一朵的白,点缀在一片褐色之上。”这是写在第三辑《风入松》前面的一段话,多么熟悉的画面啊!读到此处,那遥远的故乡影像一下子就在我的内心复活了。

接下来,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一一认识了一直行走在她记忆中的那些人:善良又坎坷的老裁缝、聪明却可怜的表弟、苦难的如同一粒微尘的菊、直至终老也未能等到男人归来的瞎眼奶奶,还有不幸却永远朝着阳光生长的细小……可是我感觉,那分明就是我曾经最要好的小伙伴,最亲近的乡邻啊!

我一下就想到上次回老家看到的那个本家大伯,他是我大爷爷家的'大儿子。看他头发已经花白,腰也有些驼了,当时心里直感慨岁月催人老。一直觉得大伯年轻时是极俊朗的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更主要的是他有文化,曾经是生产队里的会计。

那时年龄小一直不清楚为什么大爷和大妈离婚了,我单知道大妈是出了名的好嗓子,曾经是村里河北梆子剧团的台柱子,只因扮相不够甜美所以一直唱青衣。她曾经想把我要过去做女儿,还说看我的模样将来是可以扮花旦的,可惜我是死活不答应。

离婚后,奶奶可怜大妈,便把我家空出来的一处房子给大妈住着。要强勤劳的大妈把小儿子带的健健康康的,一直没有再嫁。大伯虽然有文化但似乎不善农桑,所以日子过得苦巴巴,大儿子被他带的面黄肌瘦的。大伯也一直没有再娶。

我的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善心,更何况是自己本家的事情呢。我一直记得很清楚,爷爷奶奶今晚把大伯叫到我家苦口婆心地劝说,明晚又把大妈找来翻来覆去地讲道理,总之一句话: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是凑合着一起过吧!大妈起初不同意,最终还是心疼孩子,他们复婚了。然而,没过几年,大妈就瘫痪在床,不能下地,也再不能唱戏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至于复婚之后他们到底幸福不幸福谁也不知道,只有他们彼此的心里最清楚吧。

大伯真的老了,我不知道在他孤独的晚年生活里是否会想起大妈呢,那个和他打打闹闹了一辈子的女人?每次想到大妈我心里总觉得很难过,她应该是从未享受到幸福的女人吧,如果说她也曾经幸福的话,我想可能也就是她站在戏台上演着别人的时候。可我也很同情大伯,他也没有品尝过家庭的快乐吧?从相貌、性格到生活的志趣,她们俩似乎都相差迥异。很难融合的两个人啊,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

当大伯在村口惊喜地叫出我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掠过一丝伤感的。我在想,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多少人就这么孤独地生活着啊,这种孤独不是因为形单影只,而是因为一辈子就从未有一个人真正懂得自己的内心。

记忆散文随笔篇八

“如果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春天里。”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岁月的风抹不去的。

又是一年芳草绿,忆往昔,在草地上奔跑。那时我还很小孩是一个在爸爸妈妈精心呵护下的小女孩儿,没有烦恼,没有补习班,整日穿梭在春的怀抱。我喜欢放风筝,在那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挑一只小燕子的风筝,奔跑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地上,心跟着风筝一起飞上蓝天。好哇,像我累了便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一觉睡去。每当春风拂过脸颊,心中微微荡漾,我爱着草地,爱着阳光爱着无忧无虑的奔跑。

又是一年花烂漫,忆往昔在花雨中陶醉。在春花的召唤下到我的天上人间走一遭。看到和你一起玩耍聊天,远处的青山,远处的青山充满视线,累了,倦了,躺在草坪上看树,看花每一朵都不一样,来到桃树,梨树下拾起被风吹落的花瓣撒向天空,制造一场又一场的花瓣雨。你在花雨中旋转,你问“我美不美不美”,“不美,但漂亮像我”,我总是调皮的说就这样,陶醉在自己的世界。每当数烧鸭的花朵,心中慢慢回忆,我爱着青山,爱着花雨,爱着与你一起玩耍的春天。

下着,在绵绵的春雨中分不清哪里是雨,哪里是泪……是没入状态还是不努力呀,为何待我如此!不是你不努力谁努力的还不够,加油吧孩子。分明有一个声音从远方传来,我痴痴的站在雨中,把心中的怨恨倾泻出去,春雨过后依然草长莺飞,在这场纷纷扬扬的春雨中拼搏,我爱着与远方,爱拼搏的人感觉爱拼才会赢。

记忆,还得继续;幸福,有无止境;追忆,时光荏苒,时光在流逝,岁月在流逝,那年春天,我们正好,14岁,你我在追逐幸福。

美丽的季节,留下美丽的故事约定的下一个春天继续睡春的脚步。

《杨树的记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记忆散文随笔篇九

每一座城,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默默的诉说和记忆着,它不会轻易地被人们发现和遗忘。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城,伤心的城,冷漠的城,也有自己解不开的城,迷茫的城。每个人心里的城,都是不同的,也相同。最初的我们都生在一座座迷城里,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压力、抉择……最后把我们变得冷漠无情,也相互取暖。灯火阑珊,高楼耸立,一条条街道相互交错,如同一座巨大的迷宫,仿佛豢养着我们似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走出。

宁静的夏天,这座小城散发着别样的青春。夏风徐徐,静静聆听着风里的热情,也在雨季里感性的忧伤。漫走在初夏的温情里,我将心头所有的阴霾和迷茫拿出来晾晒,让心静静的仰躺在夏日水漾的情怀里,波光涟漪。这美丽的生活因为自由而变得静好和安稳,也不管这座城市是怎样的闹腾和不安,总之我要在它没有闲心顾我的时候,在这宁静的夏夜里,悄悄的静守花开,也在漫天落雨里静坐,泡一杯淡淡清茶,听一曲柔柔音乐,静静地独坐在窗前,任思绪如飞落的.花瓣肆意的散落。

有些时候,这闹腾腾的小城,偶尔的会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织绘着一副让人心苍凉的画面,总让人道不出内心隐忍的落寞。真是调皮呢,把我们困在豪华的迷宫,却是一副拯救者邪恶的嘴脸,只是默然接受,不能反抗却还要带着微笑。人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被你牢牢紧握,而他们却是心甘情愿?是青春还是爱情呢?放不下,忘不掉,已经是找到出口,没有想到的是,你一声叹息又被拽入更深的深渊里。

爱情啊,无数少年嘴中不断默念与期盼的名词,说起来,内心也许会有一丝紧张和释然的复杂情绪。青春啊,这个最能触动男女内心悸动的名词。提起来,内心也许会有一点悸动和落寞。青春,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虽然说青春是一道美丽的伤痕,但它却如流星般让夜空绚丽多彩,虽转眼即逝,却在那一刹那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也许,我们的青春会像飘雪般在一刹那化为一堆不起眼的水,但我们仍会为我们曾经的年少轻狂而自豪和悸动,夹杂着我们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成为美丽的记忆,因为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地守候,我们仍能等到下一季花开!

迷城里的岁月是我抓不住的绳,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一地的光影,一颗颗尘埃,一道道泪痕,一句句誓言,一个个约定。有些时候很天真,总以为可以厮守到老,面对时间和命运早已形同陌路。看遍世间分分合合,也尝过人生百味,蓦然回头时,才发现生命的线条依旧在绽放。

有时候我会相信人生的苦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修炼。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和回忆,其实是许多的记忆都是在经历中产生,也许它会经过时间的锤炼,也许它在世界的一端无人问津被过客的目光掩埋,可就算它消逝了,谁能保证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会无端的回忆起呢。也许是它太过旺盛,也许是我们不忍心放弃,只是在某一个角落给它一点位置,在我们艰苦中回忆起它。我觉得回忆是一个过程,就想看看那一瞬间。在艰难的岁月中走出来,面前的一切是海阔天空,苦难是一个困境,困境也是苦难,所有的一切都是平衡的,经历得多,收货自然丰富。

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这是谁也无法逃避的。总有一段日子,我们会忘记快乐和喜悦,在困境中成长、脱变。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上天会以一个不同的方式来偿还我们一些生活上的平淡,有时候生活中太过平淡,也许在平淡中能寻觅到给自己灵魂合适的栖息所,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经历过苦难,爬上人生巅峰,才会在宁静里看见花开。

茶如人生,需要慢慢品,需要感受茶水过后一股清韵的幽香。茶也如生活,只有学会品茶,生命才会不同,品茶品的是茶的芬芳,而生活是其中的韵味。

低迷阴霾的时光里,轻身打量着自己,错过的,留下的,仅剩破碎的记忆。在遗忘中回头看那些走失过、迷离过的岁月,曾经的年少,都被磨砺成一种成熟。如果没有经历,没有过往,那么空白的我也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少了些让生命感动的时光。

在迷茫的都城里,清浅岁月,夏蝉冬雪。轻轻的捞起月光,聆听这个季节的呢喃。风雨里撑起油纸伞,浅尝这个季节里雨的低泣。喜欢一个人站在窗台,看着雨滴顺着玻璃慢慢的滑落,就如生命中那些不舍的过往随着时间的飞逝消散。

冬季的小城,是一个令人寒冷却能令人安静的季节,能让人回归宁静,也能让我期盼与等候,在这飘雪的季节中守候最灿烂的花开。夜幕降临,灰色的天空喧嚣的城市里,高楼鳞次栉比,霓虹闪烁,人们享受着都市给予的繁华和寂寞。人们习惯着淡漠,也在这里迷失着。灯红酒绿间,纸醉金迷的寂寞。热闹的街,霓虹灯的萧索,灰色的天空。行人路色匆匆,只剩我一人在迷失与清醒间挣扎。夜色早已深沉,昏黄的街灯更显深浓。悠然的闲逛,街边的一角,迷醉其中,有多久没有一个人在深夜徘徊,那儿时的欢乐,从不会思前想后,也许是岁月让人变得不同,或许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把人变得不知所以。

在安静的世界里,夜色无声,明月高挂,站在阳台的我,享受徐徐袭来的晚风。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就这样沉默着,沉默的人,总是被人忽视,白天的伪装,在夜里显得有一丝不那么坚强。以往,曾坚硬的说不孤单,可心底的它真的是那样想的吗?都说人生能有一知己,便已足以!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人活一世本身就很奢侈了,所以知足吧。

寂静的深夜里,习惯着一人,精心泡一杯红茶,用最好的音响播放着动人的旋律,然后在洁白的纸张上写下早已暗恋许久的文字。在迷茫的都市能有如此的时光,算是一种自得吧。多少个夜里,多少相伴。已是深夜,街边再无行人,这也是我最兴奋的,走向阳台,耳朵里塞着一首首轻音乐,独自享受夜的静美,月的韵味。一天的烦恼,怎敢再来找你呢。

记忆散文随笔篇十

我跟老妈说想去从前的小学看看时,是我有事回老家正和妈妈坐在院子里聊天。院门外,老妈的菜园子里一架一架的豆角长势喜人,白边紫蕊的豆角花在绿色的叶子间探头探脑,艳黄色的冬瓜花趴在胖胖的冬瓜上偷偷地四处张望。

老妈听着笑道,有什么好看的,好久没有人收拾破破烂烂的,都长满荒草了。我知道小学校里早已没了学生,老师们已经被分流到别的学校了,而村里的孩子不是去了镇上的学校就读就是被他们的父母送进了城里的学校。离家二十多年,“没了”或者“破破烂烂”在我的乡村时时上演,人渐稀少,物非人非,一切都不是昔日的模样了。

但是,我还是迈步出了院门,向村西走去。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边,门前有一座桥,桥下这条河的河水向东流进了洪泽湖,这条河常年不干涸,夏天可以在河里洗澡也可以摸鱼捉虾,冬天河面结冰,我们可以在河面溜冰玩。跨过桥是横贯村子的一条不宽的路,顺着这条路一直往西,不到两里地便是我的小学了。以前,这条路是泥路,每到下雨天,泥搅着水,泥泞难行,放学回到家,妈妈都会抱怨我们一个两个成了泥猴子,如今,这条路已经在几年前镇政府出钱铺成了平整的混凝土路面了。

向西走上一段路,路的南北两边都住着人家一幢挨着一幢,基本上都是红砖红瓦的房子,有的带着院子,有的人家不带院子,就是三间正房带着偏房。几乎无一例外,每幢房子前都有一个不太大的菜园子,记得那时候到了夏天菜园子里种着葱、蒜、韭菜什么的`,村民们在田里干活回家迟了来不及买菜就在自家的菜地随手摘几条黄瓜,一大把长豆角,只需一会功夫,桌子上便摆上了卖相很好的几盘菜。

再往前走一点,路的南边是村舍北边就是一块连着一块平平整整的农田了。每到春天,田埂上长着各色的野花野菜,也有一两棵野杏或者野梨树夹杂齐间,野树上开满了白的粉的花儿,惹的蜂飞蝶舞,我们上学放学一路玩一路走,捉蝴蝶摘野花,笑声阵阵伴着长长的日影儿。

上下学的路上有时会遇上下雨,那也不用怕,随便哪家屋檐下都可以躲雨。屋里有人在的话会喊我们到屋里去躲雨,基本是不进去的,有的爱开玩笑的叔叔婶子就故意大着嗓门问,这谁家的孩子,咋这么拗?记得是小学二年级吧,我被问气了,便冲了人家一句,你家的。人家站在家门口大笑起来。以后每次路上遇到了我,离得老远就会逗我,我家的孩子,快跟我回家去。于是我便羞红了脸,再遇上便躲着得远远地走。

走近学校,远远便看到学校矮矮的围墙还在,深灰色的大门也在,走近前看大门上锈迹斑斑,没有上锁,我推开虚掩的大门,迈步走了进去。校园里杂草深深,两排门朝南的红砖瓦房一前一后在夕阳中静默无语。记得当时村里多数人家还是茅草屋,我们小学的教室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了。如今年久失修,已经斑驳的不像样子了,在房顶上有一株野草正在风中招摇着绿色的身子。校园的东南角,曾经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很浅,池塘边立着柱子,防止学生进池塘的。池塘里被那位姓杨的女老师放上了莲藕,每年到了夏季,几朵白色粉色的荷花,亭亭地立在碧绿的荷叶间,一校园里都弥漫着荷香。现在池塘没了,地面早已被整的平整,上面被杂草覆盖。在校园的后面靠近围墙有一排白杨树,现在异常高大,不知谁家的一群鸡鸭正在树下四处觅食,一边叽叽咕咕地说着它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在学校大门的西边曾经有一颗大大的柳树,上面挂着一个铁钟,铁钟敲起来时声音传的很远,当上课的铃响起时有孩子从家里奔跑过来窜进教室,而下课铃声慢悠悠地不急不躁地敲起来时,一群孩子便如一只只小鸟一样,飞出了校门。有一年春天,记得柳树根抽出嫩绿的柳芽儿,有一个男生趁老师不备,爬上树去,掰下几根柳枝圈成了一个圈当成帽子戴在头上,另外两个男生来抢,于是几个同学打闹在一起,女同学躲在一旁看热闹,刚巧被任课老师逮个正着,于是那几个同学被罚站着听了一节课,如今,那嬉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大柳树却不见了足迹。

想一想那时候的老师也有趣的很,他们多数是家住本村的。走进教师室时,他们教我们识字,出了教室,他们也成了农民。到了星期天节假日我跟随大人们下田,经常会遇到我的老师,他们也会打着一双赤脚,肩膀上扛着锄头,或者手握一把镰刀,有的担着两袋肥料,他们这是下田干农活的。那时候的我真的很腼腆,每次遇到老师,都会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小声地打个招呼后匆匆走开,倒是老师们都笑嘻嘻的,不像在课堂上那么一本正经很严肃的样子。

我一边顺着记忆想着,一边沿着围墙走着。

这时有人走进了校园,老远就大声问我,回来看看的吧?

我回答,是的。

前几天我来赶咱家的鸭子,也碰到了有人来,是夫妻俩,还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我认得好像是前村有德三叔家的玉蓉,她说是从上海回来,我看她拿着手机一个劲地拍照片呢。

是吗?我笑了,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沧海桑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在我的心里有这个小学的位置,在我散落天涯的儿时的玩伴心里也有关于它的记忆在,我们的灵魂回归,终究还是有迹可寻的!

《记忆的迷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记忆散文随笔篇十一

哲人说:所有的故乡都是他乡,

那是祖先最后漂泊落脚的地方。

但你总要重回故土,

因为老宅让你牵肠。

老宅有香喷喷的烤红薯,

老宅有童年的歌声和梦想。

弹指一挥间,

飞过了七十年的时光。

老宅见证了你饥饿的泪水,

老宅见证了你发愤的烛光。

老宅见证了你师出承名门的风采,

老宅见证了子曰诗云,

带你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你匆匆地来,

匆匆地走,

匆匆地拜别老乡。

老宅难留你的身影,

但记住了你的拐杖。

拄着拐杖,你为乡亲讲解《论语》;

拄着拐杖,你为后生修改文章……

我告诉你:南京的古诗文诵读班很是火暴,

你的笑声便愈发爽朗。

你说希望家乡写出人来,

古典文学尤要弘扬。

老宅秋阳啊,映射着你

矍铄的身形、睿智的.目光。

有人问:为何不卖老宅?

你笑而不答其详,

村貌日新月异,

老宅那不变的传统,

愈显出古朴而端庄。

不必说亭台楼榭,

不必说轩阁厅堂。

老宅有天地的灵气,

老宅有亲师的慈祥。

老宅有悠悠的龙儿河,

老宅有桃红李白菜花黄……

常人哪里知道,

老宅是跨越了时空的宝藏。

你要传诸后人,

而决不让后人戳你的脊梁。

艾青说:我眷念着这片土地,

因为她是我的家乡。

我相信,只要有老宅的存在

你定会常来常往。

你要走了,为何

还要在老宅前

久久地张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记忆散文随笔篇十二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绿了小草,也吹红了杨树花儿。远远望去,杨树好似穿了件漂亮的外衣,风过处,一枚枚杨树花儿悠然飘落,娇嫩动人;恰巧这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映入我的眼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马路边栽着两排杨树,每到春天,我就天天盼着快点长出杨树花儿,盼望着母亲给我们包杨树花儿水饺吃。

上学放学,路过那一排排杨树,我都要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着杨树的变化。一开始,杨树花儿一丁点儿,远看只有豆粒那么大,淡淡的绿,似乎还掺杂着一丝丝黄,那绿很嫩,那黄很淡,黄绿相依相偎,稍一疏忽,你便辨不清杨树花儿到底是黄还是绿了。此时的杨树花,小小的花苞,静静地卧在树梢枝头,等待着春风将它们吹大。

杨树花儿总是不经意间给人们惊喜,昨天还只有豆粒那么大,今天就不一样了,倏忽间就变大了,粗了,长了,颜色开始微微发红了。但看起来还是很嫩,一点儿也不饱满浑实,在树梢枝头挤挤挨挨。

再一天,杨树花儿突然间就脱胎换骨了,一个个俊俏靓丽,潇洒倜傥,散发着咄咄逼人的青春气息。这时候的杨树有了扬眉吐气的神韵,昂着高高的树冠,晃动着满树成熟的杨树花儿,像个骄傲的母亲那样,向人们炫耀着她一群漂亮的孩子。

我站在杨树底下,仰头望着满树红红的杨树花儿,肚子里的馋虫早已蠢蠢欲动。那些花儿有我手指般长短粗细,一嘟噜一嘟噜,一串一串,饱满丰盈,缀满枝头。风过树摇,有些不甘寂寞的'杨树花儿挣脱了母亲的怀抱,以各种优美的姿势飘落下来。一时间,地面就像铺了一层颜色鲜艳、质地绵软的毯子,漂亮得令人眩目。

母亲说过,那些饱满浑实、颜色暗红的杨树花儿最好吃。我想着母亲的话,专挑个大、饱满、暗红的花儿捡。年轻美丽的母亲,坐在阳光里,翘着手指择杨树花儿的美丽景致,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细细地择去杨树花儿顶端的硬夹,用清水泡了一会儿,捞出沥干水分,剁细,掺上少许韭菜和肉,包成水饺,奇香无比。杨树花儿那淡淡的清香,没有任何食物能与之媲美。

许多年过去了,如今母亲已白发苍苍,我也很多年没吃过杨树花儿水饺,而那些关于捡拾杨树花儿的记忆,却一直活跃在我的脑海里,脑海中如记得一丝丝杨树花儿水饺,记得母亲的手艺。

杨树花儿,相比于其它的花是丑陋的,平凡的,没有什么观赏性,所以人们很少赞美它,甚至把它贬的一文不值。但它依然年年盛开在春天里,杨树花儿永在我的记忆中。

记忆散文随笔篇十三

老宅是古老的,沧桑的。

它坐落在这里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是父亲花了3。5担麦子买下了这块长百米,16米的废弃了的庄基地。据说当年是要盖四合院的,但由于当时时局不稳、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加上经济上的压力,只草草地盖了8间厦房暂住了下来。说等到时局有所好转,经济上稍有能力再续建。谁知这一住就是数十年光景。养大了我们姊妹5个。厦房为土木结构,木料质地低劣,加上村旁就是陇海铁路,列车往来频繁,整天轰里轰隆,地面震动极大,不几年院墙和房基墙根就被震得摇摇欲坠了。但又无力修缮,只好年复一年地任其破败倒塌下去。破败虽破败,庄户人的心境还是比较平静乐观的。

院子是宽敞的,分前院后院,人和牲畜均在前院。院内栽有桐树、槐树、椿树、榆树、桃树、龙柳和一棚葡萄架。夏天绿荫覆盖,清爽宜人,常有斑鸠、铁老鸹、喜鹊、布谷、麻雀、啄木鸟、燕子在枝头檐前光顾,尤其到了夏天,一群群小麻雀积聚在院子的洋槐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靠东墙有假山花坛,种有月季、玫瑰、冬青、夹竹桃……。春夏可见峰蝶飞舞,一派“满院春光”,“鸟语花香”的氛围。后院是一片开阔地,西北角是用石条垒起的大猪圈,圈旁有自生的枣树、桑树。其余空地被父亲整为菜地。种着辣椒、南瓜、西红柿、茄子、大葱之类的普通菜蔬,不图卖钱,仅供自家食用。然而种菜容易,浇水却难,村里人吃水用水,大都在城门外官井挑水,所以,我家吃水、浇菜均要到官井里去挑。我们姐妹们放学后,常要帮父亲跳水浇菜,常常累得腰酸腿疼!于是父亲下决心在西墙根打一口井。不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出的井却是沙底,虽然水势较旺,因无力用砖箍井,井底不断垮塌,威胁住房安全,只得填掉。无奈,后院便改种了树苗。主要栽种桐树榆树和杨树苗,不用经常浇水,成活率高,可卖上不错的价钱。成材的还可作修盖房屋之用。

老宅虽比不上殷实人家的高门大院,但毕竟给我的童年带来不少欢娱。

春天,我们在院子里栽花种草,在葡萄架下斗鸡、捉迷藏、玩耍嬉闹,听村院中的鸡鸣狗叫,帮燕子在屋梁下筑巢,给春蚕采集桑叶,爬树上房勾槐花,捋榆钱,把抓来的小老鼠拴在小花猫的尾巴上,逗得花猫在院子里像陀螺一样地转圈圈……真令人开心。

夏天,在树荫下支起躺椅和小饭桌乘凉,读书写字,偷偷地摘桃子和未成熟的酸葡萄吃。夜里,屋子里闷热,便在院子支起床板,铺上凉席,躺在上面观月亮,数星星,辨认星座,看流星雨,听父母讲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一会儿,萤火虫飞来了,东一个,西一个,像无数个小灯笼,在空中飞来飞去,我们便耐不住争着去捕捉,常常不小心碰在树上或墙上,碰得鼻青脸肿,嗷嗷嚎叫。由于家里还做着磨坊生意,每天淘麦子,晒麦子,麻雀自然便成了家里的常客,驱不走,赶不开,我们便用弹弓去射,我的弹弓射法极准,每天都要打下十只八只的。把打下的麻雀喂馋嘴的大花猫,有时用黄泥巴裹起来背着大人偷偷烧着吃,那味儿真叫鲜。

当无意中听见知了在树梢懒洋洋唱起的时候,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特别到了中午时分,那知了不断鸣叫,犹如闹市般吵杂,异常刺耳。有一种知了在黄昏时分鸣叫,发出的声音间断而有节奏的,有一种凄凉伤感的味道。大人们说:“秋天到了,知了的末日也快到了!所以他的声音格外凄凉。”这更让我们感到秋天的悲凉。我们还经常上树收集蝉蜕,用蜘蛛网做成的网子捕捉知了。晚上和伙伴们在树丛里摸未退壳的知了,只要眼睛亮,一摸一个准,不大工夫,就能摸一大包。放在屋里的窗户纸上,一夜过后,全都退了壳,变成了带翅膀的成虫,一举两得,非常好玩,知了壳又叫蝉蜕,是一种中药,听大人说有疏风、明目、利喉、抗惊厥的功效。我们便努力去寻去找,收集多了拿到集上去卖,用以填补学费的不足。当然也有不小心摸到蝎子和蜈蚣的时候,只好自认倒霉。

秋天,老宅也同样是蛐蛐的世界,墙缝里,草丛中,瓦缝砖底,到处都有蛐蛐的叫声,因而逮蛐蛐、玩蛐蛐便又成了一种乐趣。蛐蛐的品种很多,根据个头种类分为将军、上品、超品等若干等级。为了找到能斗能咬的优质品种,拿上手电到处揭砖掀瓦,掏墙挖孔,把院子墙角搞得乱七八糟,常遭到父母的训斥。抓到蛐蛐,一是伙伴间互相玩斗,二是卖给城里收蛐蛐的小贩,赚几个小钱买“梨膏糖”吃。经常免不了上当受骗,小贩往往把上等蛐蛐按劣质品种付给我们极少的钱,等明白过来,那狡猾的家伙已溜之大吉了。

那时的冬日,天气极冷,一般都在零下15度左右,积雪尺许,吊在房檐的冰凌棒子尺把长。我们孩子却不怕冷,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滑冰、争吃冰棒。或像鲁迅笔下的闰土那样,在雪地上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大竹筛子,撒上秕谷,用绳子系着,捕捉麻雀,既神秘又开心。晚上坐在热炕上,点上油灯,围着木炭火盆,母亲摇着纺车,我们一边帮着剥玉米或棉花,一边听父亲讲故事、说聊斋、猜谜语、读《宣讲拾遗》(劝善的书)、戏文或讲些“子曰”,“诗云”,《小学韵语》、《弟子规》之类的低幼读物。我幼年时的一些启蒙教育大都是从那时听来学来的。

当年关临近的时候,除了大扫除,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杀猪,每年除了把长成的生猪赶到集上去卖而外,还要留一两头宰杀,少量留给自家过年吃,多余的分卖给村里人。杀猪的那天,是我们最感新奇也最害怕的日子。先在后院挖一个坑,上面支起一口大铁锅,锅里添满水,用劈柴把水烧得滚烫。杀猪的屠户是从外村请来的罗锅大叔,外号“一把刀”,此人虽毕生干着杀猪宰羊的凶险活儿,面目却很和善。别看他是个罗锅,动作却非常麻利。他杀猪从来不捅第二刀。只见一个小伙子用锋利的铁钩猛然勾住正在槽头吃食的大肥猪,在前面拽拉,另一个拽住猪的尾巴,在猪的'声嘶力竭的叫声中放倒在一个板凳上,由几个人强按住,这时,罗锅大叔拿出一把锋利的尖刀,在水桶里蘸一下,迅速在猪脖子上拍两下,猛地一刀,直捅猪的心窝,那鲜红的血便如喷泉般地从刀口喷了出来,流入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那猪声嘶力竭的叫声,随着血流的逐渐减少也慢慢地微弱下来,直至不动才被掀下凳子。这一恐怖残忍的一幕,我们完全是在很远的地方,从手捂的眼睛逢隙里看见的。接着就是下锅、烫毛,三下五除二,一个白花花的大肥猪便倒挂在横梁上。然后是开肠破肚、按部位分割。罗锅大叔那分割的技巧真如庖丁解牛一般迅速麻利。一头一小时前还在活蹦乱跳吃食的肥猪,顷刻间就成了百家锅里的美味,生命啊!就是这么残酷……。

记忆散文随笔篇十四

五一假期期间,我去了趟老宅。

老宅南面的那堵墙已经岌岌可危了很多年,去年年初的一场雨冲塌了一段。爷爷不辞辛苦又在残垣断壁上垒加了一人高,新加上去的砖块在久经风雨的旧墙上显得特别扎眼。老宅朝西开门,大门到乡野小路有一个15度左右的斜坡。早些年,大人们在斜坡上铺了一层碎石和砖块,这样下雨的时候门前就不再那么泥泞。农忙的时候,奶奶也会把小麦和谷物铺在上面晾晒。前几年,爷爷奶奶搬离了这里,但念旧的两位老人家还时时地过来收拾,他们甚至把空荡荡的院子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每逢播种和收获的时节,只要我在家,便会随奶奶来老宅忙碌一番。自从奶奶生病以来,我就再也没有走近过这座老宅。这次要不是发小结婚,我也不会有机会再看到老宅的面貌。

发小的家就在老宅的前面,两个宅子中间隔着一块空地。发小陪着我走出家门,我们顺着小路踱步,最后驻足在老宅门前谈话。谈话期间,我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老宅上。老宅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浓郁的洋槐花混合着淡淡的梧桐花香充盈着沉寂的空气。门前的那片斜坡上长满了野草,门口靠北面放着一个石磙,已经闲置了很多年。老宅的门是两扇老式的大铁门,门上配的也是最老式的铁栓锁,斑斑锈迹早已腐蚀了铁门上的大红油漆和铁栓锁。

我们没有走进老宅,但是老宅的内部构造几乎完整地浮现在了我的脑海。推门而入,首先跨进的是一道过廊。过廊对面立着一面影门墙,上面是瓷砖拼贴的一幅山水竹林画。出了过廊左拐,去往堂屋的庭院平铺了一条一米宽左右的砖石路,中间有个分叉,是拐向锅屋的。锅屋内外两间连着,外间门口靠左边是水泥砌成的一个平板,用来放置餐具。靠近西墙的位置,由里向外并列支了两个灶台,灶台前常年堆满了柴火。里间门口的位置放了一个炉子,冬天的时候奶奶会用它来烧热水,同时还有取暖的功效。朝向院子的那堵墙上开了一扇窗,窗前立着一个煤气灶,家里人少的时候,奶奶就改用煤气灶做饭。里间还放了一张木桌,逢年过节那张桌子周围总是围坐得满满的。这两间屋子是没有粉刷过的,岁月流逝的同时也剥离了砌在墙上的土坯。有些地方脱落得厉害,已经露出了包裹在里面的砖块。后来在老宅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偌大的屋子显得越发空荡荡。爷爷奶奶就在里间的墙上支了一层架子,改作了储物间。奶奶腿脚不方便,上台阶很困难,爷爷就找来一块半米多宽的木板铺在了堂屋门口的台阶上。后来我们这些晚辈有时图方便也从木板上走,所以木板上足迹踏过的`地方早已被磨得发亮。上了台阶也是一道廊,连接着东西两间偏房。堂屋的正堂早已没了往日的生气,爷爷奶奶搬走后,留了一个旧沙发和一些家具在这里。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墙角与门后面已经结满了蜘蛛网。堂屋的里间是一间居室,曾前后住过三代人。早些年我随爸妈住,爸妈离开家后,奶奶搬进来陪我住,我也离开后,爷爷便从大伯的厂子搬来与奶奶作伴。现在爷爷奶奶也搬离了这里,居室里就只剩下空荡荡的两张床和闲置的衣橱了。堂屋东偏房到庭院墙壁之间还有一间房子大的空地,曾圈养过马、牛、羊、猪、鸡、鸭、鹅等家畜。空地南面靠墙搭了一个简陋的棚子,按照1:2:1的比例用砖隔开,杂七杂八地放着一些东西。东南拐角处设了一处厕所,紧挨着的是洗澡间。南墙根还打了一口压水井,因为水位浅,所以每次压水前都要先倒进去一舀子左右的引水。井水冬暖夏凉,夏天拿它泡过的瓜果格外得爽口。

大伯出于爷爷奶奶身体的考虑,很早以前就提出让爷爷奶奶搬去他们家住,但每次都被爷爷奶奶回绝了。老人家说在老宅住得时间久了,对这座宅子有了感情,加上自己年龄大了,怕晚辈会嫌弃。后来,老宅堂屋的砖瓦在一次大暴雨中滑落,堂哥以此为理由试图说服爷爷奶奶搬走,但执拗的两位老人竟然自己找来人重新修整了一番。又过了一段时间,堂哥实在担心老宅的安全性,便开车“强行”将爷爷奶奶的衣被拉走,两位老人家才勉强同意去大伯家住。刚住过去的一段时间,只要一有空爷爷就骑着老人电车带奶奶回老宅,即便只是坐在门口什么都不做。后来在大伯家住得习惯了一些,加上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爷爷奶奶就只在逢年过节或者播种、收获蔬菜的时候去老宅收拾一下。奶奶生病以来,家里的人忙于自己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爷爷奶奶,老宅也就被荒废了下来。

老宅的后面还有半亩园子,里面曾种过杏树、草莓、香椿等,后来全种了花椒树。以前每年暑假花椒收获的那几天,老宅里因为前来帮忙的人多就会格外的热闹。站在园子里向北望,穿过一片杨树林,再往北就是一片广袤的田地。那里见证着庄稼人祖祖辈辈的辛勤,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

天色越来越暗,发小家前面池水里的青蛙和池水旁边草丛中的昆虫已经开始此起彼伏地奏起乐章。老宅在夜色和植被的掩映下,显得越发阴森肃穆。夜晚要来临了,愿黎明前,一切安好。

记忆散文随笔篇十五

入秋之后,许久没有降雨了。就在农历的十月底,老天吝啬的挤出几滴眼泪,飘落人间,让干燥的空气有了些许的清新,不过这也算是对苍生的安慰吧!

在我的印象中,此时的季节与绵绵的秋雨联系在一起的。秋收完后,一年的劳累宣告结束,农民便进入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晴天还有别的事,一遇到雨天那时我家的主要活络就是剥花生,当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专门的机械来剥花生,只能靠两只手来完成。我记忆最清晰的是1984年左右,当时全家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摆着要么是两个提篮,要么是两个箢子,一个盛满待剥的花生,一个存放已剥好的花生和花生壳。我们姊妹几个按年龄大小确定劳动量,作为老大的我自然是最多,这时总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事先早有几个玩伴在等我,这时迫于父母的威严,也只能一粒粒漫不经心的剥着花生。

这时父亲为了缓解寂寞,一向脾气暴躁的他于是不厌其烦的'讲述《三国演义》,也是从那里起我记得《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至上中专时经济法老师提问时,我还依然记得。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一个个经典故事将我带到了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刘备的爱哭、曹操的奸诈成为我辨别忠奸的开始,赵云的万夫不当之勇的豪气,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成为我心中膜拜偶像。窗外淅淅沥沥的的秋雨也渐渐浇灭了我心头外出玩耍念头,特别是父亲讲的故事让我进入了比同伴一起玩耍更为有趣的境界。

父亲看到我们那么爱听,自已也似乎有了成就感,在我上初中之前的无数个秋雨飘飞的日子里,《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于是我记住了那秋雨绵绵的时光,这也许是我对秋天最深的印象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