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 生死疲劳的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最新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 生死疲劳的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10-01 16:55:29 作者:HT书生 最新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 生死疲劳的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篇一

刚读完莫言先生的《生死疲劳》,可以说是很疲劳了。这是5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荒诞的无法想象,因为触及到了玄乎的事情,那就是轮回转世。生与死,西门闹的死,西门闹转世投胎成驴牛猪狗猴的生。是生还是死,向死而生,西门闹的人身肉体虽然死去,但轮回的各个动物却在精神方面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惊讶于驴的折腾,佩服于牛的犟劲,开心于猪的撒欢,执着于狗的精神,最后是猴的短暂。莫言先生的文笔和文思令人叹服,很难去想象究竟是怎么样的思路成就了这几个栩栩如生的故事。我甚至相信了轮回,看到了那2个可爱的亲切的牛头马面,闻见了孟婆汤,听见了阎罗王的呵斥。一切,真实又荒诞,现实又虚拟。这五只动物加上西门闹本尊,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呈现给了我。

我觉得故事本身必须要让人有所共鸣。无论是所处的时间轴,还是身处的事件线索,都必须要给读者一个满意的交代。背景、人物、事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莫言先生的《生死疲劳》亦是如此,它有着一条清晰的时间轴,从1950年开始到21世纪,跨越三四代人,经历了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各系列大事情。在书中,作者将西门闹轮回畜道,经历了驴、牛、猪、狗、猴,用它们的眼睛来见证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字字直入人心,将一世沧桑演绎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用巧妙语言、粗狂的言辞将高密东北乡的人和事表演得笔不惊人,死不休。莫言用自己的方式,把半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差地表现在我们的面前。驴牛猪狗猴,五世畜,五世的命运挣扎,最终埋于同一片土地,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酸甜苦辣。我最喜欢的是狗精神这一篇章,或许狗离我比较近吧,不曾养牛,未曾骑马,也没有喂猪的经历。我仿佛又看到了,六一的那个圆月群狗大会,月色皎洁,群狗集结,或打滚(跳舞),或嚎叫(歌唱),然后西门狗作为众狗的会长在月下发言,威风徐徐,毛发轻舞,底下群狗叫声连连,似乎在拍手叫好,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真实的画面,让我也深信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思考,也会喜怒哀乐。

看莫言的小说,像在看电影,小说里的人物音容清晰,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完全陷入其中,在脑海里想象一幕幕场景。《生死疲劳》的开篇语:“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慢慢的收获拥有,人心的贪欲慢慢膨胀,到最后一切归零,一抔黄土,散入天地。小说的所有故事都在说生与死,贪欲和自由,希望我们能够笑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不要过于痴求,迷失自我,要坚守本心,恪守己道,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篇二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就应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明白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明白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必须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那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此刻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此刻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个性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但是,本人也经历文化大革命。虽然当时还很小,但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陌生的。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清晰的记忆的。

莫言的这部小说,表面看来能够说通俗易懂,不时夹杂着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最真性情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真,是许多人私下感想,私下敢说,却不敢大庭广众公开写出来,有的地方真的“太通俗”了。有时候,我自己读着读着竟然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一边笑着,我嘴里一边说:“莫言啊莫言,你真是个‘歪才’”。(诚惶诚恐: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歪才,不是我对莫言不够尊敬,我这也是真情流露,我对他的喜爱,是用我自己的形式表达而已。还有,“莫言这小子”这句话是他莫言自己在小说中常用的,所以,这几天我也读顺嘴了,在提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就顺嘴“溜达”出来了。如果莫言看到了,还请不要怪我不恭!但是他是不会看到的,人们都在读他的“名着”,他哪有机会看到我这样的闲言碎语。)犹如不一口气读完不快的感觉。

莫言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能够说确实够快的。但是他酝酿了四十三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它,当然,刨除吃饭睡觉遛弯和每一天必看电视新闻节目,我是用闲暇时间读的,我读的也不算慢。

读完这部《生死疲劳》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述的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发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描述前后三代人,确切的说算上“大头”就应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但是呢,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如此。

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见到彩虹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境况。

这就是“轮回”,死的轮回也许“莫言这小子”明白,但是呢,我们就应更注重的还是生的轮回。

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篇三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某某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某某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说实话,之前我看过几次这句话,感觉又别扭又拗口,还难以理解,莫名其妙。现在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莫言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描绘,真正领略了莫言语言的风采。他的每一句话,看似不经意间,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又琅琅上口,妙语连珠甚至有些地方如诗如词一般,押仄押韵,即使没有出声的朗读,目光扫过,也觉得起伏有致,韵味十足,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扎实的语言功底。莫言用四十三天的极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一部上下五十年,纵横阴阳事的鸿篇巨着,真实令人佩服之至。六道轮回,不论写驴,写牛,还是写猪,写狗,都把这些动物的特征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用这些动物的眼睛窥视人类的生活,视角独特,新颖有趣,而且,用笔简练生动,老到,人物刻画形象入目。自从读了莫言的这本书,常常感到身边的万事万物诸如猫啦,鸟啦,鱼啦等等都是灵异的,都可能是某个冤魂的投胎转世,因此对她们尊重而敬畏。

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篇四

一个人处于哪条门槛之外,看他的说话和表达也能摸个不离十。比如使用“文学气息味”这种词汇,就暴露题主目前在哪条门槛之外了。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关注的生存情境和文学趣味,特别是在当代,有点模样的大作家,一般来说也同时是大阅读家。掌握了他的语库,才能比较畅通地与之交流。

你感觉不到莫言的文学趣味,是因为你把《生死疲劳》当《聊斋志异》看,或者当《读者文摘》、《意林》看,或者当《语文》看。

你过去的阅读经历,使你养成了一种不带任何负担和准备就向文学索取故事的习惯。

这种索取有时候是成功的,有时候是失败的。还有一些时候,是由误会而喜欢,所以难说是成功或者失败的。

这种阅读经验,有点像学会了掰脚趾头数数后,就用掰脚趾头的方式进行四则运算,后来你天纵奇才,居然算对了几道题,便产生了掰着脚趾头也能求极限的错觉。

但是实际上呢,你的工具、方法、阅读语库,已经很难应付你要处理的项目了。

早前中国有句老话,不学诗,无以言。我觉得非常能够形容今日的阅读。别人多少都是读过《诗》的,交流的时候含蓄蕴藉,时不时念两句诗,弄个比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或者暗示,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你没学过,接不上话儿,实际上也不知道人家再说什么。偶尔听了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觉得哎呀好美,好有文学气息(味)!也只不过是以为人家是在玩儿鸟。

古人云: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所以说没有文学气息味,是很对的。有了就错了,有了也是怪味。怪味嘛还是没有的好。所以你感觉不到文学气息味,这恰恰是一种进步。

读生死疲劳有感简书篇五

1、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

2、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小坏小怪遭人厌恨,大坏大怪被人敬仰。

3、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4、有一种爱情,是插在心上的刀。

5、极度夸张的语言是极度虚伪的社会的反映,而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

6、这是个性相似的两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为正负,合起来是一个人,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7、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8、当年许多神圣的掉脑袋的事情,今天看起来狗屁不是。

9、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混在一起,一个锅里摸勺子,哪里去找好?

11、就是这样,染病的猪大部分还是死了,煊赫一时的杏园猪场土崩瓦解。死猪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法焚烧,只好挖坑埋掉。坑也无法挖深,半米就出水。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

13、运动就是演戏,运动就有热闹看,运动就锣鼓喧天,彩旗飞舞,标语上墙,社员白天劳动,晚上开大会。

14、这样的人生在和平年代有点可惜,如果他早生几十年,无论他参加了什么队伍,都会成为英雄,如果他当了土匪,势必是个杀人魔王,但眼下是和平年代,他的狠,他的果敢,他的铁面无私,似乎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15、属于他们的那个最后的夜晚寒风凛冽,几近全圆的月亮面孔青白,好像因水银中毒而死者的面孔,同样青白而阴森的光辉照耀着凝滞的水面。

精选摘抄

16、字体饱满,横平竖直,勾划有力,每个字都有怀孕的母羊那么大,引起观者的连声赞叹。

17、有两只双宿的鹧鸪被惊动,扑棱着翅膀飞到别人家的地里。它们在月光中冲出两道缝隙,但顷刻又被月光弥合了。

18、装疯是块通红的遮羞布,往脸上一蒙,所有的丑事,一古脑儿遮掩了。

19、月光像浅蓝的纱幕一样缠在他的手臂上,使他的倾倒显得那么柔软。

数字分崩离析,时间成为碎片。

21、硕大的月亮颜色如杏,坐落树头,使那些低垂的树枝更低垂。有一个半疯的民兵竟然对着月亮开了枪。月亮抖了抖,毫发无伤,更柔和的光线发射出来,向我传递着远古的信息。

22、一进院子就感到月光比方才更加明亮,似乎是一些丝绸般的物体在空中飘动着,洁白,光滑,凉爽,似乎可以一把把地撕扯下来披在身上或是团弄团弄塞到嘴巴里。

23、月亮上那几支羽箭,是远古时代那个因为女人发了疯的男人射上去的。几面星条小旗是美国的宇航员插上去的。

24、从大楼门厅里传出她爽朗的笑声,我恨不得揪住她的笑声,像揪住变色龙吐出的长舌,把她从大楼里扽出来。

25、我抬爪搭上树权,就近嗅着杏花,偶一抬头,看到一个像车轮那么大的、仿佛用锡箔剪成的月亮,从杏树的缝隙中升了起来。

26、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

27、透明的酒浆在空中散开,如同幽蓝的珍珠。

28、它们先是站在河边的卵石上,伸出舌头,像狗一样地舔水,然后便狗一样坐着,仰起头,对着半块凄凉冷月,发出尖厉的嗥叫。

29、我看到,就像电影里惯用的高速摄影拍摄出的画面一样,迎春嘴里发出的惨叫像一条银蛇在月光中飞舞,而迎春的身体却像一团人形的棉絮一样往后倒去。

30、我无暇去顾及头痛与否,我盯着他手中那半截挑着月光犹如挑着化开的绿豆淀粉的棍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