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中国哲学史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时间:2023-11-05 11:15:05 作者:琴心月 中国哲学史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并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价值,从而使我们的成长更加全面和有意义。以下是一些获奖的心得体会作品,它们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深入反思和总结。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简明哲学史》一书有重点地、平易简明地介绍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讲解了中国古代最主要哲学家的主要命题。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而且一贯爱智慧的传统。古代经籍有记载上古时代“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因为一系列有益于人类的行为受人敬仰、流传千古。实际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对自然环境和身心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体察、从而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人文实施的文化英雄。接着出现了八卦、五行、阴阳等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百将争鸣,出现了哲学思想出现鼎盛时代。其中儒、墨、道、法是代表思想学派。先秦儒家哲学的智慧始终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承的根本大源,很多人认为天命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垃圾,其实天命论至少在我们看到的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儒家学派的“人性论”、“人格修养论”、“认证学说“以及人格修养论都是哲学思想中的精华。老子、庄子与道家的自然之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道论”,即关于“道”的学说。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家的细想体系均围绕道而展开。道家的哲学思想自始至终透露出一种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放达情趣。道家思想包括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社会政治论、人生价值论、人生修养论。其实,道家思想的精华无疑在于其对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相比较儒家内圣外王、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人世精神,道家的`人生哲学则表现出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的精神风采。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哲学思想流光溢彩,像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时代的转变。天下的统一、不仅在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思想视角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思想的重点在于重新书写历史、空间与天人之间的关系。在长期分裂与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和学术上趋向统一。因此,寻求稳定、统一的政治格局与生活世界成为汉代思想的主流。汉代早起提倡“休养生息”主要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主导。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采纳,他以儒学汇通先秦诸子,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庞大哲学体系。

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魏晋玄学扮演了两汉经学终结者的角色。魏晋玄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淡”,不谈国事、不言民生。魏晋之后又出现了佛教、道家思想的演变。

程朱理学的发展以及黄宗羲、王夫之的近代思想也都是中国这些思想上的代表。近代以来,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得中国社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古代哲学思想也受之影响开始转型。向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也出现了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国向何处去?怎样才能救中国?,梁启超不仅在思想上探索新路,而且借助现代报刊向世人传播学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结晶是伟大的历史成就,是中华民族一贯有的爱智慧的传统。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中国哲学史第一章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该章节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神话、宗教和思想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段时期的历史记录,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第二段:神话和宗教。

神话和宗教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神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宗教是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神话和宗教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通过学习神话和宗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第三段: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流派。该哲学思想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规范。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和道德传统,以及对于教育和社会组织的思考和规划。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启示意义的思想,比如人本主义、和谐共处等。

第四段: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强调个体的自我寻求和心灵解放。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个体人生的观照和提高也有极大的价值。道家的思想也与现代的哲学、文化趋势有很多相通之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从中寻求灵感和启示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这些思想中找到了一种解决当下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疑惑的新思路。

第五段:总结。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的学习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于我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个人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章节的学习经历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并促使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探究中国哲学和文化。我相信,只有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实,并为我们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传统之一。中国哲学历史悠久,书籍繁多,而《中国哲学史全两册》是一部翔实而系统的参考书籍。在阅读这部巨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刻思想,同时也对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多样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第二段: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的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和理论体系,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和兵家等派别。在这一部分中,我深受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指导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道德规范,而老子则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虚无观念。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理论体系让我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情感和道德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第三段:辩证法和佛学。

在《中国哲学史全两册》的第二卷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哲学的辩证法和佛学。辩证法被广泛运用于哲学、科学和社会学领域中,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贡献之一。阅读关于辩证法的章节,我学到了以曲折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并意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佛学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修行和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学教导我们要超越欲望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

第四段:哲学与生活。

读完《中国哲学史全两册》后,我深刻认识到哲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框架,同时也指导我们面对困惑和挑战时的态度。中国哲学的智慧和启迪使我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处世原则、道德准则还是个人修行,中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第五段:结论。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通过阅读它,我对中国哲学的精髓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深感中国哲学对我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更加珍视和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哲学的伟大和多样性,以及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国哲学史全两册》的阅读,我相信中国哲学的智慧将为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和帮助,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我们的思维,指导着我们的行动。在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感悟。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我的学习心得,分别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追求精神的升华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首先,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传统悠久,涵盖了众多的哲学概念和思想。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逐渐领悟到这些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庄子、墨子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只有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国家。

其次,学习中国哲学史开拓了我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这些学派各有千秋,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学派,我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启发和引导。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对于我们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学习中国哲学史培养了我良好的道德观念。中国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君子之道。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贤人,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儒家思想教导我们要有仁爱之心,要尊重他人,要关心社会,要孝敬父母。这些道德观念对于发展个人和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明白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多么重要,这也成为我追求的目标。

第四,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深入探寻精神的升华。中国哲学强调心灵和精神的修养,思想的升华。真正的智者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才智,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认识到,内心的修炼比外在的成就更加重要。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索宇宙的奥秘,这是中国哲学强调的重要课题。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意识到了追求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最后,学习中国哲学史使我更加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中国哲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懂得了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哲学史对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观念,追求了精神的升华,并获得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希望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国哲学史,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生活中,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了解中国哲学史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

第二段: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首先,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易经》、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墨家学说等哲学流派的理论和思想,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其次,我深入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等,从中获得了许多智慧和启示。然而,学习中国哲学史也存在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深奥思想。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古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

学习中国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伦理和价值观。其次,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辨和批判能力。中国哲学史中的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学习中国哲学史对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问题也有启发。古代哲学家们在面对生活、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反思,这些反思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学习中国哲学史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注重对古代文献的仔细阅读和理解。古代哲学文献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其中的深意。其次,要进行扎实的历史研究和文化背景了解。古代哲学思想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相关的思想内容。最后,要注重思辨和批判思维的训练。中国哲学史中的各种思想流派具有极高的思辨性和批判性,我们需要通过讨论和反思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启示。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智慧,学会了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思考问题。同时,我也发现学习中国哲学史是一项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我希望将来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哲学史,并运用其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思考。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这门学科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心得体会

第一段:导言(200字)。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学习哲学专业的学生,在研究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哲学史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学习中国哲学史第一章的感受和体会。

第二段:第一章内容概述(200字)。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史的概括及其历时。该章节的核心是介绍“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史的宝贵时期,诸多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涌现,最终构成了基本哲学范式。本章节的内容是我们后续学习中国哲学史中重要的一个基础。

第三段:先秦诸子思想浅析(400字)。

先秦诸子思想是中国哲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通观先秦诸子的思想,其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几种主要思想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例如,儒家思想注重人类的伦理哲学,他们强调的是“仁、义、诚、礼、智”等人类道德的核心价值;道家则注重自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而墨家则是注重兼爱、非攻要求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哲学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第四段:对先秦诸子思想的个人感受(300字)。

对我而言,先秦诸子的思想深刻而困难,每一种流派都有着自己的洞见,这也让我意识到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与此同时,这些思想也启发了我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社会的本质。例如,儒家的人伦思想激励我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平等与和谐,让我明白人类社会需要的是团结合作与真诚交流,这是一个社会繁荣的必要条件。道家思想则鼓舞我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共同的价值,强调自然之美的重要性,让我理解到人类需要与自然保持和谐与互动,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200字)。

总体而言,中国哲学史第一章的学习启示我们,哲学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存状态及我们生存的目的,同时,掌握中国哲学史的知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哲学思想,努力理解和掌握哲学思想的内涵,以期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作者。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

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人们没有智慧与不智慧之分,而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也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慧,仅仅是为了哲学本身。

哲学并不是生存的工具或手段,确实我们生活的目的与理想。

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

在书中,冯先生着重于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对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及各派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更新。

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 一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

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

中国之所以缺少严谨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可能和中国人思想方式有关。

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于是则产生了哲人。

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 貌多有不同。

区别于西方注重逻辑,思维缜密,中国的哲学更注重于现象而轻规律,逻辑的 成分自然较少,如各个名家思想,常常是以其日常的“零碎语录”编辑而成的哲学,因而中国的哲学也就具有直观性、随意性及非专业性了。

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 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

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这是以有别于西方的。

而此书的作用,便是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史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让人充分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一、王朝兴衰

为什么经历了千百年的封建制度的古中国,每朝每代都循环着兴盛衰败,且盛极必衰呢?冯先生认为,首先,中国封建社会走不出盛衰怪圈的重要原因是平等制约的缺失。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发展成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滋生了历朝历代下层人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习惯性的反抗。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如儒家,道家,法家,但是却被统治阶级非常功利地拿来运用,需要时宣扬,不需要时一脚踢开,缺乏“政策的连贯性”。

比如,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大都想要励精图治, 此时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思想就被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秩序成了首要问题,于是统治者又采用儒家思想中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来教化子民。

然而盛极必衰,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对制度的监管也随之松懈,绝对的权利导致了绝对的腐bai。

王朝的末期,官吏贪wu腐bai,鱼肉百姓,此时对君主的怨道越来越多,统治阶级又不得不用法家重刑罚来维护摇摆的统治。

由于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一套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说服力,自始至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哲学工具或者说是统治方针,一个封建王朝必然会走向衰败。

二、入世出世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

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 出发,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

如今的我们似乎忘了原本的性情,在大流中随波逐流,每天除了工作挣钱,抱怨这抱怨那的,却不舍得腾出一点时间看一本好书。

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出世,我们也应该明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人类一直在追求那能看到却不能到达的彼岸,那是人耐以生活的根本。

由此而言,人们把生存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难言的 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各时代的哲学家亦将此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存之道之中。

儒家推崇“仁义”之道,也表现出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追求的“暮春而游”之境,便是在其现实与抱负无法统一时,用他的哲学思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在世俗之中修养身心。

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更应该学习哲学,体验超乎现实的道德修养。

吸取其精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修行:在喧闹的现实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宁静 的理想氛围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三、“内圣外王”

书中说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一哲学”。

中国的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

人往往会应为内心的矛盾而无法在行动上统一,人生中这样的矛盾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分什么是该坚持的和什么是该放弃的。

哲学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到“内圣修养并不是一日可得,也非一世难得。

在平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样样兼得,名利双收,但有些东西集中在一起了,超越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选择就不可避免了。

拿我们学生为例,特别是大学生,总是希望有好成绩,获得很多奖项,但又不肯花时间,想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出去旅游。

虽然,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很激烈,但同样考验着我们该如何取舍,分清什么是该坚持,什么是该放弃。

因此,生活只有在哲学的操练中,超越自私与自我,将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融合在一起。

好的内心修养能让我们时刻看清自己,明确人生的目标,理解生活的意义。

而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用生命去实践。

果断决绝地选择, 这样才能使人生得以前进。

四、哲学人生

冯先生在书中说到“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

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追求所谓的圣人,但是这句话却让我们顿时领悟了我们生活中之所以有的遗憾。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凝聚了古往今来君子的修身之道。

如果我们把最平常的事做完全了,也便是至善,那么在我们心中便不会有遗憾。

不要把哲学看成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生活之中,渗透在每个细小的地方。

所以,人应该哲学化,应该去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冯友兰认为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概念的抒情诗,然而当哲学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的时候,它将陷于荒谬。

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假设句,在我们生活或者我们思维中常常存在的一种假设,即“如果……那么……”。

我们很习惯地这样说,但是我们都忘了很多事情没有如果,正如生命不可能重来。

要是世上有那么多的如果可以重来,那么生命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认为的轮回就意味着轻,也就没有意义了。

因此,当我们麻木地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时,在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时,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静,这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什么是我们想要去做的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事后“如果…”地懊悔。

对我而言,读了这本《中国哲学史》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哲学体系发展和演变有了个大体的认识,还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受益匪浅。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y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

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

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

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

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

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

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

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

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

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bai,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wu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的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正在一步步的把专制集权推向历史的顶峰,人性被磨灭,何来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封闭和愚昧。

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作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作制造打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

哀哉!

1840年y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丽的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民众仍被奴役。

包括后来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眼看着现代化的火种正要燃烧,却被毛泽东酿造的灾难性的文革扑灭。

统治者号召群众起来集体做一件事在中国是一个传统,然而,历史上每每灾难的发生,并非有些人故意把大家引向灾难,而是他们坚信,只有他们才能把所有人带向光明。

当下中国有些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些人想提倡学习西方文明,我想,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正证实着我们在向更为民主的社会迈进么。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哲学史》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

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中国哲学史》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

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

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

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

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这些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我可以明显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纵观当今之世,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

《中国哲学史》中也是以人物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但究其核心,中国哲学史中还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我认为也是中国人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这几点上来探讨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人重人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无论是儒家的“仁”,还是墨家的“兼爱”,还是道家的“人道”都彰显了中国古人对人情的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后期,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更加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走上了孟子所说的“王道之路”。人情成为中国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国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也还是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枷锁。

家庭的组件,“家国之路”也为大多数人所废弃,礼教也逐渐衰落和被时代所抛弃。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我喜欢买书,但不是爱读书的人,每次读书都是虎头蛇尾,一旦不能一气呵成,就从此搁置了,于是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看了一半的书,或将书翻扣着将封面封底统一向上,或夹个书签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论书籍更是如此。要“照镜子,正衣冠”,我应该老老实实承认,每次写个人评价“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是撒了谎的,对于我这种说假话已经近乎习惯的人,的确应该“红红脸,出出汗”好好进行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儿子读高三,经常会在网上买书,中学封闭管理,无法收快递,地址常常留我的。鉴于此,我比儿子早一步接触到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好,太阳暖暖的照着,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飘落下来,一地金黄。水池边的长椅被晒得暖暖的,四周静悄悄的,应了一句俗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我干脆坐到长椅上,打开快递包裹拿出《中国哲学史》,四周一片静谧,内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乃至干净,“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冯友兰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对望。

不得不说,《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读物,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思索人生。

冯有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某种哲学的特色。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着众多的门派和不同的发展完善阶段,在中国,哲学与人人有关,中国哲学支撑起了中国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人的感情倾泻出来,保持恰如其分,达到“和”。“和”来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须。这个思想适用于表达人的感情,也适用于表达人的欲望。每个人的行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平衡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当然,有些事情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必须要去争取,没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仅仅是人生过客,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应当通过努力来成就自己。而现实的欲望常常让人疯狂,不择手段让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等各种财富最大幅度的增长,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力为荣耀,争一时之高下,此刻,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为了什么?那真是我们想要的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最后只不过或无或有的一块墓碑而已吧!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记得有一次在领导宴请西班牙客人时,席间听到这位客人说,中国的问题是“管了太多的穷人,所以富人的负担很重”。此刻,这个问题用中国哲学观点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王道”,中国需要富强、渴望富强、离开了“富强”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富强”所能解决的,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

此文有感于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然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和撰写《中国哲学史》二册时的认知已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释法等百家的阐叙更多的是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亦即“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而放弃了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所沿用的“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强硬划分。

出于这种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在对先秦道家的发展进行概括时比《中国哲学史》显得更进一步,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

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这里提到的宋代的新儒家,恰恰是冯友兰自身“新理学”体系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于“入世”和“出世”和平和与统一的追求,既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更是冯友兰先生在将程朱理学继承改造之后对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终极追求的演进。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简史》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和表达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同情之了解”(陈寅恪审查《中国哲学史》时所作的评价),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融于其自身“新理学”的体系中后作出的风格更趋统一的再现。

人生的境界。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自于“觉解”。“觉”就是自觉,“解”则是了解。这种自觉的了解首先是知识的。在这里,哲学的三条主线——即认识论、知识论和宇宙论被统一到了一种自我了解和反思的层次中去,这恰恰和开篇第一章中所提出的核心哲学观相对应,即“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的作用或任务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冯先生看来人的精神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暇思一二。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仿佛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耳边时时回荡着先哲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表述,或睿智机辩,或大巧不工,无不展示了在漫漫时间长河中中国人的思考与追求,引人遐思。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固然是中国哲学史著中的精品,然而若不能知人论世,上溯冯先生执笔之时的精神面貌,便信以史书为史实,而全然不知作者于其中灌注的精神和风骨,岂不谬哉?又,冯友兰先生是有风骨的,他在《新原人》自序中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

然而先生如此大才,历经坎坷之后所著之《中国哲学史新编》,自称是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竟而将一部中国千年思想史变成了一部阶级斗争史,将一部皇皇巨著弄得满目疮痍,岂不可叹!

中国哲学史的重写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然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和撰写《中国哲学史》二册时的认知已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释法等百家的阐叙更多的是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亦即“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而放弃了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所沿用的“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强硬划分。

出于这种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在对先秦道家的发展进行概括时比《中国哲学史》显得更进一步,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中国哲学史》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相关范文推荐
  • 11-05 生日会策划书活动(模板14篇)
    在编写策划书之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调研相关的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活动。通过研读这些策划书范文,我们可以开拓思维和拓宽视野,更好地应对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 11-05 委托付款申请书(汇总16篇)
    提示信是一种书面材料,用于向他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请大家阅读以下更多申请书范文,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使自己的申请书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我单位因业务需要,现委
  • 11-05 十要十戒个人心得体会(实用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案例,其中包含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 11-05 县教育局长任职表态发言稿(实用14篇)
    发言稿在语言表达上需要精准准确,可以用恰当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发言稿范文,能够对自己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 11-05 建设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21篇)
    建设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一个团队合作的氛围和文化。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些实用的建设工程总结模板,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1-05 保护环境为的演讲稿开通小(优质18篇)
    演讲稿是一种通过演讲者的词句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演讲稿,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知识和未来的热爱。亲爱的老师们、
  • 11-05 军训总结体会(精选16篇)
    军训总结是对我们在团队协作、指挥与配合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的一次总结,对于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军训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
  • 11-05 劳动伤残赔偿协议书版(专业22篇)
    甲方:_________医院:乙方(或患方直系亲属):_________患者基本情况:姓名: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住址:__________
  • 11-05 班主任交流发言稿题目(模板14篇)
    发言稿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呈现的演讲稿,用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和意见。在演讲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别人的发言稿,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童年的使者”,
  • 11-05 医院中医科工作总结(优质18篇)
    在医院工作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化,需要写一份总结来总结经验和成果。对于写医院工作总结的同学们,以下是一些医院工作总结模板,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