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鸿门宴说课稿一等奖(精选20篇)

鸿门宴说课稿一等奖(精选20篇)

时间:2023-12-22 09:28:53 作者:影墨

制作教案模板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运用以下教案模板进行备课。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总结:鸿门宴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说理念、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高中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人文性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因此在《鸿门宴》教学中应注重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学生与文本情感的沟通。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教材简析及作用和地位: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在新丰鸿门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的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句子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单元要求:学会抓关键词,理清文章叙事脉络,提高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大纲和单元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史传文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情感和价值目标:

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明白性格对于成败的重要影响。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及重要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

学习史传文学描写人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养成思辨的习惯。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但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学习。加之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使文言文教学突破传统的枯燥、沉闷。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据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体味叙事散文的简洁之美。

2、点拨归纳法重点字词、句式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3、情景表演法再现课文内容,形成深刻情感体验。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的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批注法。

2、演绎法。

3、自由讨论法。

课时安排: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言知识丰富,文章内容丰厚。因此我将用三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要点:泛读课文,理解文意,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三课时要点:精读课文,客观全面评判历史人物,总结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

导入时我们学习新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人们为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但除了哀叹,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为什么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会枭雄末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去寻找答案。”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鉴于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司马迁的作品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司马迁本人及其写作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师最后全面阐述。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首先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突破教学重点。

然后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大意,并以六字句概括故事情节。

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对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式进行抽问检测。

2、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文本解读,详细分析人物性格形象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并勾画出最能表现该人物形象特点的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示学生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细节、典型环境、情节发展等方面入手,找出相关描写语句,仔细揣摩分分析。在此教师可适当例举一两个例子如:

语言描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句反映了项羽草率冲动、坦率的形象特点。

动作神态描写:“哙即带剑拥遁入军门,瞠目是项王”此句反映樊哙护主心切、勇敢无畏的形象特点。

通过具体例子,学生得到启发,会很快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分析,比较深刻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整理分析结果

项羽:

弱点:

胸无城府“曹无伤告密本为最高机密却轻易泄之,使内应遭杀,自断臂膀也断他人投诚的去路。

粗枝大叶:刘、张离席前后半个时辰,却不闻不问,不把对手放在心上,致使放虎归山。

不能调节内部矛盾:杀刘、放刘,意见不一。

优点:

勇武强大:“兵四十万“,刘邦也承认”固不如也“

心胸坦荡:明令军士“为击破沛公军“;刘邦一句”有小人言“便毫无戒备地说出”曹无伤言之“;樊哙闯帐,不但不生气,反而”壮士“”赐之卮酒“;明知范增指桑骂槐责备自己,却不生气。

刘邦:

优点:

虚心改过、能屈能伸、当机立断、小心谨慎、领导力强

缺点:

轻信他人、伪装不够

3、总结人物分析方法:

(1)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细节描写法

(3)对照法

(4)在矛盾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4、课下组织《鸿门宴》情景剧表演,下节课表演。

第三课时:

1、同学们《鸿门宴》情景剧表演

2、评价刘邦、项羽两位历史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阐述个人观念。然后教师诵读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刘邦等人对项羽的评价,学生仔细思考,并对比自己的观点检查思想的漏洞之处,完善自己观点。此过程意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知识点汇总:

通假字:距、内、蚤、要、郤、倍、坐

古今异义:黄河、山东、非常、鱼肉、婚姻

词类活用:军、籍、目、道;兄、翼;活;善

句式: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掳)

3、作业: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该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检测学生学习本课后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我的为一课时的板书,此板书主要展示的是故事发展脉络(时间、情节),六字句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识记。

宴会前:无伤叛主告密(缘由)—范增力主进攻—项伯夜访张良—刘邦卑辞谢罪

宴会上:范增蓄杀刘邦—项庄奉命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高潮)

宴会后:刘邦逃席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刘邦力诛无伤(结局)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

高一(8)班是我校的平行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

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

……。

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课题,《鸿门宴》,宴就是请客吃饭,谁埋单?

生:项羽。

师:项羽请谁?

生:沛公刘邦。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

生: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真是这样吗?

生:……。

生5: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

师:项羽不想杀刘邦吗?

生5:想过。

师:什么时候?

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如何告密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师:“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

生5: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

生5: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

生5: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生5: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

生5: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6: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生7: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

师:几位同学的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听听专家对项羽“大怒”的理解,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

生8: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

生8:“贪于财物,好美姬”。

师:也就是喜欢金银珠宝,喜欢漂亮美眉。(生笑)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

生8:他志在天下。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8: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

师:哦,看相就能看出是真龙天子,你相信范增的话吗?

生8:只是一个借口。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

生8: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师:大好时机指什么?

生8: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

生9: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

生9: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

生9: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9: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师: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

生9:“欲呼张良与具去”。

师:“去”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9:不一样,这里是“离开”。

师: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

生9: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

生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

生9: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生9:变了。

师:怎么变得?你读一下项伯的话。

生9:

师:“因”是什么意思?

生9:趁着。

师:趁着什么?做什么?

生9: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

师:凭什么?欠他的,还是少他的?(生笑)。

生9: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

生9: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

生9: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是刘邦的傻儿子娶了项伯的俊闺女吗?(生笑)。

生9:应该是项伯的傻儿子娶了刘邦的俊闺女。

师: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吗?

生:接纳了。

师:真奇怪,项羽正在火头上,一心要灭了刘邦。项伯的话如何就能使项羽改变了主意呢?

生10:因为项伯讲的有道理。

师:有道理就一定能使一个正在怒头上的人改变主意吗?

同学们再来看项伯的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你和某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你们得了冠军,可是一向要强的你没有考过那位同学。这时,有人来劝你说,你的智商本来就不如别人,要不是他考了第一,你怎么能戴上冠军的奖牌呢?他应该多谢谢人家呢!

这样的劝说你会接受吗?

生11:在这句话前面,项伯还有话。

师:在哪?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于是项伯。

师:“具”什么意思?

生11:同“俱”,详细,详尽。

师:详细地说,为何省略了?

生11:前面说过了,没必要重复。

师:在哪里?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师:“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

生11:“秋毫”就是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师: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

生11: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

师: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

师:“所以”什么意思?

生11:……的原因。

师:“倍德”什么意思?

生11: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师: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

生11: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11:说给项羽听的。

师:有根据吗?

生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

师:我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呢?

生12: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刚才老师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有同学说:“某某同学说了,他这次考得好只是一个意外,他最清楚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你。”你还会生气吗?再者,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师:项羽本来要杀刘邦,秣兵厉马,杀气腾腾,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

生:不是。

师:带了多少人?

生:百余骑。

师:“骑”什么意思?

生13:一人一马为一“骑”。

师:为什么带百余名骑兵?

生13:如果遇到危险,可以保护刘邦突围。

师:谈得拢,就吃;谈不拢,就跑。(生笑)一起读课文“至鸿门……”

生: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师:“谢”什么意思?

生14:道歉。

师:为何要道歉?

生14:“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师:解释一下?

生14: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

师:“郤”什么意思?

生15:同“隙”,隔阂,嫌怨。

师: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

生15: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

师:“小人”是谁?

生15:曹无伤。

师: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事前告诉过刘邦吗?

生15:怎么可能呢?

师:刘邦怎么知道的?

生15:项伯告的密。

师:项羽怀疑过吗?

生15:没有。

师:项羽怎么说?

生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师:这不是把曹无伤给出卖了吗?

生15:是。

师:项羽为什么这样做?

生15:他缺乏斗争的谋略。

师:真的是个原因吗?项羽真的想不到要保护内应吗?

生15:(思考)……。

师:谁来帮他回答?

生1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

师: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曹无伤并不是项羽派去刘邦军中卧底的奸细,而是看见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邀功请赏的小人,项羽自然瞧不起他。

生17: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

师: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师:“目”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师: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

生17: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师:项羽答应了吗?

生17: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7:项王默然不应。

师:是项羽和老师一样是近视眼,没看见吗?(生笑)。

生17: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近视眼?

生17:“应”是反应的意思,如果没看到,就谈不上反应了。

师:项羽为什么没有反应?是当初就不想杀刘邦吗?

生17:不是,当初他想要杀刘邦,现在不想杀了。

师:为什么改变主意了?

生17:人家刘邦都主动道歉了,抬手不打笑脸人,再说是在自己的大营里,杀了刘邦会让天下人瞧不起。

师:分析的有道理。项羽现在不想杀刘邦了,范增也改变主意了吗?

生17:没有,他还要杀刘邦。

师:他怎么做的?

生17: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

师: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

生1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师:项庄刺杀成功了吗?

生17:没有?

师:怎么回事?

生1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师:“翼”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师:“蔽”什么意思?

生17:保护。

师: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

生17:他得了人家的好处。

生17:“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师:讲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7:课前我查过资料。

生17:项羽君臣很傲慢。

生17: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

师: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

生17:没有吧?书上没有写。

师:结合前面的文字,推测一下。提示一下,刘邦当时是南路军统帅,项羽是北路军统帅。

生17: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即使心里在意,他也不会提出来,自找麻烦。

师: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

生18: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师: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

生18:当然不让。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师:“内”什么意思?

生18:同“纳”,接纳,让他进来。

师:樊哙进去了吗?

生18:进去了。

师:怎么进去的。

生18: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师: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

生18:闯。

师:“闯”可以看出什么?

生18:樊哙救主心切。

师:还能看出什么?

生18:他很神勇。

师:樊哙进帐后的神态是怎样的?读一下。

生18: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师:这句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18:很是愤怒?

师:他为什么愤怒?

生18: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师: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

生18: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师:这句话本来是谁说的。

生18:刘邦。

师:项羽听过吗?

生18:项伯曾转述过。

师:樊哙为什么还要说?真的是在指责、抱怨项羽吗?

师:项羽有辩解吗?

生18: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师:项羽为何不辩解?

生18: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师: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生18: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师: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生19: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

师:刘邦是怎么做的?

生19: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生19:担心。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你读一下。

生19: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师:“为之奈何”什么意思?

生19:这可怎么办呢?

师:樊哙和张良怎么说?读一下。

生19: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师:解释一下。

生19: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师:张良怎么说?

生19: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师:这是什么句式?

生19:宾语前置。

师:解释一下。

生19: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师:刘邦带了吗?

生19:带了。

师: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

生19: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

师:现在为何要送呢?

生19: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

师: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

生19: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

师:是走吗?课文怎么说?

生19: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师:“脱身独骑”的“骑”什么意思?

生19:骑马跑。

师:“持剑盾步走”的“走”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19:不一样,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

师:刘邦为什么要一个人骑马跑,而不让樊哙他们也都骑马跑呢?那样不是更快一些吗?

生19:他怕动静太大,被项羽的人的察觉。

师:因此他是沿着来时的大路回去,还是……。

生19:走小道。

师:课文上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生19:间行。

师: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

生20: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0:项羽接受了礼物。

师:项羽为何会不生气呢?

生20:一是因为项羽不想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二是因为张良说刘邦是喝多了,不能来告辞,没必要跟一个醉酒的人计较礼数。

师:范增有何反应?读一下。

生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师:范增为何把礼物放到地上,看也不看,就一剑击碎了?

生20:他的计划失败了,这礼物在他看来是对自己的嘲讽。

师:范增还说脏话了?

生20:竖子不足与谋。

师:“竖子”是什么意思?

生20:小子。

师:这不是骂人的话呀?在前面加上修饰语。

生20:糊涂的臭小子。

师:为何要骂项羽糊涂?

生20: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

师: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

生20:吾属今为之虏矣!

师:解释一下。

生20: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

生22:我也认为不应该放走刘邦,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

生23:对待敌人不能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生24:刘邦的命运本来掌握在项羽手中,现在让他溜了,就如同鱼儿进了大海,再要抓他就没那么容易了。

生25:项羽如果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就会群龙无首,不战自溃,历史就得重写了,可惜项羽错过了良机。

师:我提醒一下,我们探讨的中心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和失去的天下的关系。二者有必然关系吗?你再思考一下。

生26:项羽放走刘邦,两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军事力量都强于刘邦,不能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

师:有人说鸿门宴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的成败,你同意这观点吗?

生26:同意。

师:为什么?

生26:性格决定命运。

生26: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师: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他把实情告诉了刘邦,由此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寿,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师: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通过比较鸿门宴上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不难看出楚汉战争的结局,的确是性格决定命运。

生27:那是因为人们同情失败者,同时嫉妒成功者。

生28: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固然表现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做事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腕,项羽是真豪杰,真英雄!

生29:刘邦为了拉拢相伯,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可见他冷酷自私。

生30:当张良建议刘邦找相伯代为传话时,刘邦竟然问他怎么和相伯有关系,可见刘邦小人之心,猜忌多疑。

生31:刘邦本来自己要逃跑,却问手下该怎么办,让樊哙说出那么一番道理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可见他为人狡诈。

生32:刘邦为让张良留下帮他进献礼物,对张良的称呼,也从先前的“君”忽而变为现在的“公”了!可见他的为人虚伪!

师: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刘邦是成功的小人,这在《项羽本纪》还有多处体现,课后请同学们自读课前我们发的材料,为两人各写一段评语。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下课!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鸿门宴》说课稿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1、说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2、说学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3、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

(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置,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 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 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 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 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a.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b.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鸿门宴》说课稿

高中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人文性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因此在《鸿门宴》教学中应注重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学生与文本情感的沟通。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教材简析及作用和地位: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在新丰鸿门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的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句子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单元要求:学会抓关键词,理清文章叙事脉络,提高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大纲和单元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史传文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情感和价值目标:

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明白性格对于成败的重要影响。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及重要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学会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

学习史传文学描写人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养成思辨的习惯。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但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学习。加之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使文言文教学突破传统的枯燥、沉闷。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据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体味叙事散文的简洁之美。

2、点拨归纳法重点字词、句式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3、情景表演法再现课文内容,形成深刻情感体验。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的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批注法。

2、演绎法。

3、自由讨论法。

课时安排: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言知识丰富,文章内容丰厚。因此我将用三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要点:泛读课文,理解文意,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三课时要点:精读课文,客观全面评判历史人物,总结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

导入时我们学习新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人们为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但除了哀叹,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为什么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会枭雄末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去寻找答案。”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鉴于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司马迁的作品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司马迁本人及其写作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师最后全面阐述。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首先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突破教学重点。

然后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大意,并以六字句概括故事情节。

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对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式进行抽问检测。

2、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文本解读,详细分析人物性格形象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并勾画出最能表现该人物形象特点的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示学生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细节、典型环境、情节发展等方面入手,找出相关描写语句,仔细揣摩分分析。在此教师可适当例举一两个例子如:

语言描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句反映了项羽草率冲动、坦率的形象特点。

动作神态描写:“哙即带剑拥遁入军门,瞠目是项王”此句反映樊哙护主心切、勇敢无畏的形象特点。

通过具体例子,学生得到启发,会很快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分析,比较深刻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整理分析结果。

项羽:

弱点:

胸无城府“曹无伤告密本为最高机密却轻易泄之,使内应遭杀,自断臂膀也断他人投诚的去路。

粗枝大叶:刘、张离席前后半个时辰,却不闻不问,不把对手放在心上,致使放虎归山。

不能调节内部矛盾:杀刘、放刘,意见不一。

优点:

勇武强大:“兵四十万“,刘邦也承认”固不如也“。

心胸坦荡:明令军士“为击破沛公军“;刘邦一句”有小人言“便毫无戒备地说出”曹无伤言之“;樊哙闯帐,不但不生气,反而”壮士“”赐之卮酒“;明知范增指桑骂槐责备自己,却不生气。

刘邦:

优点:

虚心改过、能屈能伸、当机立断、小心谨慎、领导力强。

缺点:

轻信他人、伪装不够。

3、总结人物分析方法:

(1)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细节描写法。

(3)对照法。

(4)在矛盾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三课时:

2、评价刘邦、项羽两位历史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阐述个人观念。然后教师诵读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刘邦等人对项羽的评价,学生仔细思考,并对比自己的观点检查思想的漏洞之处,完善自己观点。此过程意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知识点汇总:

通假字:距、内、蚤、要、郤、倍、坐。

古今异义:黄河、山东、非常、鱼肉、婚姻。

词类活用:军、籍、目、道;兄、翼;活;善。

句式: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掳)。

3、作业: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该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检测学生学习本课后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我的为一课时的板书,此板书主要展示的是故事发展脉络(时间、情节),六字句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识记。

宴会前:无伤叛主告密(缘由)—范增力主进攻—项伯夜访张良—刘邦卑辞谢罪。

宴会上:范增蓄杀刘邦—项庄奉命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高潮)。

宴会后:刘邦逃席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刘邦力诛无伤(结局)。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总结:鸿门宴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鸿门宴》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鸿门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鸿门宴》说课稿

师:今天我们玩一把穿越,邀请两位大家都熟悉的小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让我先出示他们的毕业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

(学生大声朗读)《垓下歌》是典型的一曲英雄末路,壮士悲叹的.心声。乌骓马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走投无路的英雄啊,只有对红颜知己流泪:虞姬虞姬我可怎么安排你啊?另一边传来了洋洋自得的吟诵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是刘邦,一个出生低微的小小的亭长。为何一个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会败给无赖成性的小人物。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学生马上接下去,我没有好好珍惜……)这次绝佳的机会就是鸿门宴,两位大哥级的人物在鸿门宴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其中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气氛。

师:按照好莱坞的标准,《鸿门宴》是一部紧张刺激、场面火暴的动作大片,这里有哪些人物登台亮相,请按阵营分类。(马上有学生分出两大阵营并用了vs表示:刘邦vs项羽,张良vs范增,樊哙vs项庄,无伤vs项伯。)。

师:当这两位大人物还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愤青的时候,他们都遇见了当时的大人物秦始皇出巡的场面,说了很相似但本质上非常不同的话出示两句话(出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此矣)。

师:这两句话你认为分别是谁说的?体现各自怎样的性格?(学生讨论)。

生:彼可取而代之是项羽说的,说明项羽是一个很直接,很霸气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皇帝也不怕。

生:大丈夫当如此矣是刘邦讲的,性格隐藏很深,有自己的远大的理想,有抱负,能干大事。

师:你们更欣赏哪一种性格?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是个小舞台,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差异,演出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剧目。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当三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明显感受到参与的热情。)。

师:10分钟后,出示研讨成果,须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生:我们认为最会演戏的是刘邦这无赖流氓。(教师预料学生会用这种词汇评介并“恶毒”攻击刘邦。)。

师:那无赖的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九五至尊的皇帝?所有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生:刘邦善于用人,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生:他能真正的挖掘手下的潜能,虚心请教。

生:他运气好,心理素质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生:项羽得到刘邦军中的曹无伤的告密,将袭击刘邦。

师:刘项军队实力是无法比较的,再加上有人火上浇油,谁?

生:亚夫范增,

师:注意其中山东这个词。是个……。

生:古今异义词。

生:妇女无所幸中的幸。因为幸是帝王的专用词,意思刘邦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帝王,当然项羽很不高兴。

师:所以后果很严重,我要把你给灭了,刘邦运气不错,幸亏有……。

生: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特地来告诉张良,让他逃命。

师:救命之恩课文中怎么说的。

生: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使动用法。项伯还是很讲义气的。注意刘邦怎样称呼他人,这里大有学问。

生:他称项伯为兄,自作多情敬酒攀亲,结为婚姻,成为亲家,假戏真唱,唱功迷人。(其中有两生居然扮刘项二人心拥抱敬酒故做亲热状,太投入了吧。)。

师:这就是刘邦的水平,化敌为友,不,化敌为亲,高,实在高。这就是水平。

师:注意刘邦有句口头禅?就四个字,这里出现了两次?

生:为之奈何?

生:怎么办?

师:你怎么看为之奈何?

生:很窝囊,无能。

生:胆小软弱。

师:是真正的软弱无能。

生:不,我看是智慧,用众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不是很好吗?领导不是万能的。

师:但没有领导是万万不能的。他怎样称呼张良的?

生:刘邦在危难前,放下主子的架子,称张良这部下为“君”。

生:可以握住张良的手,目光凝视着张良,表现自己的真诚,发自内心,恳请对方帮助。

师:这样的想象是可以的。果然在张良的帮助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形势得到了好转。

生:这刘邦在项羽面前装成了弱势群体,两次称自己是“臣”,很低调,显示项羽的神威。生:四次称项为“将军”。

师:打住,项羽在“将军”和“大王”两个称呼中更在乎哪一个?

生:我们认为项羽勇猛、尚武、豪爽,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过分的迷信武力,且自己也能举鼎拔山,参加奥运会准拿金牌。他可能比较喜欢“将军”这个称呼。战神啊!

生:刘邦无非是摸准心事投其所好迎合项羽这种沽名钓誉的心态,好面子的特点。

师:不可沽名学霸王。

生:比如还要借口上厕所(生笑)自己逃命,留下张良入虎口,称张良为“公”。

师:公和君比较有何区别?

生:在危机关头称呼张良“公”,表示一种尊重和感谢。

生:有一种庄重的色彩,对张良的看重。要张良收拾残局。

师:归纳,一次呼项伯兄,两次称张良公,三次称张良君。三次称自己臣,四次称项羽将军。总而言之,刘邦是用自己的心机和谋略,当然还有出色的演技,最终在鸿门宴上死里逃生,成就帝王霸业。那谁是演技最糟糕的演员呢?下节课见。

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顺势导入新课《鸿门宴》。

(二)整体感知。

导入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整体感知环节。整体感知是对课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环节中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们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阅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四)巩固提高。

在深入研读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会安排学生们就“项羽最后为何会失败”进行一个辩论赛,借此加深学生对项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会结合学生的感受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与启示,并布置课下作业:结合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刘邦和樊哙的性格特征。

高一语文《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

教学。

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

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

总结。

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鸿门宴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恐龙》说课稿一等奖

《恐龙》竖标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和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和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第六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阅读训练的时候,借助网络环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2)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既而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明方法的确给单调的说明文增色不少,但过于强调文章的说明方法就会把文章“肢解”的感觉。在教学中,弱化“名称”,注重感悟,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

网络环境以它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1、教师:网页课件。

2、学生: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课前要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渗透科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读—思—议—读“的方法读懂课文。结合教学设计,我的网页式课件也紧扣整个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恐龙”、“恐龙家族”、“恐龙之谜”、“恐龙之最”、“恐龙自述”。这几大板块既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同时也是我的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理念体现。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

本课准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时的宏伟场景时,教师在一旁微笑着念着旁白: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恐龙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不同种类的恐龙,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下节课的学习重点:既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介绍恐龙的。为学好下一课,做好铺垫工作。

现在我就第二课时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为了让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能有较好的衔接,复习上节课的所学,是很有必要的。上课开始,问题引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有了哪些了解?让学生谈谈通过上一课所学后的'收获。在学生谈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时,借助大屏幕,出现恐龙所生活的环境,告诉学生: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两亿年前的那一片片原始大森林,在寻找恐龙的足迹。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感受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恐龙的种类很多,心态更是千奇百怪,这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朗读感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解决本课的重点: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

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认准分别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霸王龙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先引导学生学习“雷龙”。在“恐龙家族”中展示“雷龙”的图片,接着在文中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在雷龙的脚步声中,把庞大的雷龙形象图放大,边上再配上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接着,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结合“恐龙家族”中的恐龙图片来学习课文中所写的其他恐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知识、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对恐龙的印象。

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准备,以恐龙的身份作“自我介绍”。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介绍恐龙。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象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放手让学生通过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搜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课堂时间不够,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恐龙。

种类多。

形态千奇百怪。

食物食草、食肉。

繁殖卵生。

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总结:鸿门宴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恐龙》说课稿一等奖

《神秘的恐龙》是一篇科学常枢的说明文,叙述了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文中列举了科学家推测其灭绝的四种可能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地球上突然变得寒冷;二是宇宙行星撞击了地球,尘埃遮住太阳长达三个月,恐龙因此灭绝了;三是很多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绝了后;四是突然出现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动物一向是小学生喜欢的,恐龙又因其庞大和神秘使大多数人都为之好奇,所以,《神秘的恐龙》一文是较让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他们认识了较多的字,也阅读了较多的课文。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知道如何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另一部分学生虽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是经过课前预习,也能够读通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但是,大多数学生课前的读还是仅仅停留在读通课文上,并没有主动去理解课文内容,他们还是需要老师对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如边读边划,边读边想。课堂上,需要花费的时间还是应该在有目的的朗读上,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

本单元的单元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能根据要求圈划有关词句,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尽量体现一定层次性,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结合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的十个生字:秘、恐、庞、亿、历、史、测、亡、存、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书写:“庞、历、史、亡、存”。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然后在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在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去查找资料。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首先就得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能让学生自愿地去学,才能产生“我要学”的想法。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课的开头,我就让学生就恐龙谈谈他们的了解,对于能展示自己知识的机会,学生自然比较愿意主动交流。而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他们对于神秘莫测的恐龙仍然存在着很多疑问,鼓励学生真质疑,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的真实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可以激发他们课后继续探索恐龙奥秘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生字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观念和方法,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学、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识字这一任务。小组自学生字,能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弥补不足,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只需选择一两个进行重点教学。如:“庞”可以查字典理解意思;“恐”进行扩词教学等。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我以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读,让学生不至于对读产生厌倦感。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圈划词句。其中穿插一定的有关恐龙知识的短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恐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于课文充满兴趣,对于这一节课充满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让学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他们不拘课题的质疑,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这种情绪引入课文,使一节课的情绪都较为饱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并没有太多过细的分析,只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圈圈划划,理解内容。因为这是一篇科学常识课文,恐龙又是拥有太多谜团的动物。所以,课外的补充资料在学习中也占了一定的分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根据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1、揭示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对恐龙进行质疑,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针对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学生,学习生字以自学为主,因在后面教学中,学生会对课文反复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生字会有多次见面的机会,所以,在检查自学情况时,教师检查也以检查词语为主。

3、读课文,圈划词句。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介绍非常清楚,没有太大的阅读、理解困难。因此,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能够按照课文要求来进行圈划词句。

4、课外延伸,练习说话。事先让学生收集好一定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恐龙,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探索科学的兴趣。

5、复习巩固,指导书写。书写指导有一定的侧重性,把握难点和重点。

幼儿园一等奖说课稿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相反动作》,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次活动是一节幼儿大班上册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由五组简单对应的相反动作,每组有两个相反动词构成,例如:睁开眼——闭上眼。由此构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可以在边说边作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对相反动作的掌握,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是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基本要求,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纲要》中对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表述为:

1.认知目标:了解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动作。

2.能力目标:通过相反动作的游戏,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相反动作”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还需要考虑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活动的整个过程的侧重点。

1.活动重点:掌握活动过程中的相反动作。

2.活动难点: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次好的活动,不仅仅要关注教材的性质,更要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就大班幼儿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其逻辑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这表明其在心理上已经可以理解和接受事物“相反”这一特征。但是,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比较零散,不够具体,仍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和引导。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本次活动的组织摒弃了传统活动中简单说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很多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方法,例如:游戏法、全身反应法、直观法和启发提问法。通过直观的呈现和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进入到一个学习“相反动作”的语言环境中,再利用全身反应法和游戏法组织幼儿在边说边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掌握“相反动作”的口语表达。

此外,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做到有准备,本次活动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1.经验准备:幼儿具有相关动作的经验,例如“睁眼、闭眼”。

2.物质准备:关于幼儿相反动作的视频。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活动过程,我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项活动设计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始”。因此,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式,主要是播放无声的相反动作的视频,由此来引导幼儿去直观的感知相反动作,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我会问幼儿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辨别视频中动作相反的特点。

(二)基本部分。

1.顺利导入以后,我会采用试听结合的方式将先前的视频重新播放一遍,并尝试带领小朋友和着口令跟我一起做动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对相反动作的感知。

2.接下来,我会运用全身反应法继续组织活动。主要分为三遍:首先,我来说并且做动作,幼儿只是跟做动作;第二遍,我和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动作;第三遍,我不说也不做,幼儿自己边说边做动作。通过这一环节,使幼儿掌握相反动作的表达,以及活动的动作。

3.紧接着我再通过游戏的方式继续下面的活动,游戏的规则是:我说动作的一面,比如“睁开眼”,幼儿迅速说出动作的另一面“闭上眼”,并作相关动作。由此可以更好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听说能力,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反应能力。

(三)结束部分。

我会问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以上的相反动作,大家一起来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反动作呢?”由此可以在一种比较平稳的气氛中结束活动,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另外整个过程,我会重视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次活动即使再精彩,也需要后续活动的继续发展和补充。因此,活动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本次活动的延伸是让幼儿在社区和家庭中发现相反动作,并在第二天回到幼儿园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观潮。

观潮之前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幼儿园一等奖说课稿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可爱蜻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可爱蜻蜓》是大班幼儿美术领域的内容。新《纲要》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可爱的蜻蜓是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考虑。通过画可爱的蜻蜓让幼儿去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画出可爱的小蜻蜓并进行着色。

技能目标: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

(三)活动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本节课的难点为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还对学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喜欢与同伴交往,同时,他们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本活动中,我非常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了大量的直观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中获得社会经验。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取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将采用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法以及表演法进行本活动的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帮助幼儿理解本活动的意义,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珍视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教育要遵循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幼儿创设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背景音乐以及图书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培养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好和求知欲。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初我将以律动的形式整理纪律:“一二三,我坐端。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小手小手放哪里?小手小手,放这里(腿上)。”通过师幼互动做动作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整理了纪律。

接着以自创的儿歌进行导入:“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在那蓝天下,自由的飞翔。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飞到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之图画和音乐,以此来导入本活动。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将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

(二)基本部分。

首先,要求幼儿描述图片中小蜻蜓的特征,幼儿边描述教师边板画。大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蜻蜓图片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其次,让幼儿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之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例如:给小蜻蜓着色、画背景、多画几个小伙伴等。在幼儿进行绘画时,我会走到他们身边,进行个别指导,以此来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作品展示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先引导幼儿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点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我再给予称赞和鼓励性的评价。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的最后我将会延伸到区域角,让幼儿到区域角表演导入中的儿歌,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学计划(模板19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还需注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和深入。教学计划范文的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范围。本班现有学生人,经过几
  • 12-22 幼师评优述职报告(实用15篇)
    述职报告的撰写可以促使个人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在以下内容中,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几篇关于述职报告的精彩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
  • 12-22 三年级小学数学工作计划(实用20篇)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任务,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您正准备编写一份工作计划书,下面的范文可能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要点。
  • 12-22 月春季汇报演出主持词(实用18篇)
    主持词需要事先准备,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来选择内容。在结束之前,我想分享一些主持人的经验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汤)尊敬的各位领导、(王)各位老师、(沈)
  • 12-22 一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优秀19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下面是一些优秀的一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家长有所帮助。本课有九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
  • 12-22 圣诞节广播稿(通用18篇)
    广播稿是通过广播手段向大众传播信息或宣传观点的一种文稿形式。在这里,我们为您奉上一份精心准备的广播稿,希望您能喜欢。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a:我是。b:
  • 12-22 元旦跨年晚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文(1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分享一份美好和难忘的时光。主持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热情的工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主持词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 12-22 幼儿园学期末工作总结小班(热门14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内容丰富多样,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指导。
  • 12-22 小区物业管理年终总结报告(优秀13篇)
    年终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和梳理,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的年终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随着互联网技术
  • 12-22 运动会跳远加油稿(专业16篇)
    运动会是让学生们在体育竞技中培养坚强意志和勇气的平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会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离弦箭似的助跑,蚂蚱似的起跳,空中的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