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老子传读后感(模板19篇)

老子传读后感(模板19篇)

时间:2024-01-12 14:17:11 作者:影墨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籍中的信息。下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老子》读后感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老子读后感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为d,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就是老子,一个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的龙一般的人物,古云龙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学。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其实,道家修养功夫的真谛常常被归结为“虚静“两个字。道家认为,人和万物同为道的产物,人生之初纯洁无暇,无私无欲,空明宁静。只是因为后来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干扰,使得人心灵蔽塞,躁动不安。所以必须依靠“致虚”“守静”的修养功夫,使心灵重新修复到清澄明静的状态。

当人们被外界诱惑而肆意妄动时,由于他们违背了道的规律,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徒伤精力。相反,当他们抛弃主观私心杂念,心性宁静,达于虚极的境界时,往往能洞见真理,忙而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佛教的“空”,在这一点与道家“守静笃”的道理正想通。禅宗黄龙南禅师曾这样形容专一凝神、心无旁骛的修养功夫:“如灵猫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

这当然只是形容修养功夫的精神专一,旁若无人的境界,并不是说一个人要时时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相反,他常常倒是处于一种“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虚寂状态。但这绝不是生命的死灭,而是在虚寂中聚集力量,在空灵中孕育万物。它正如“鸡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动不动,实际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个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这正如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生生不息地发展变化,但我们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却是静寂不动的。然而正是在这表面的静寂下,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含着自然的生机,在时时生长繁衍。无论生长还是死亡,它都要归于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万物并作”,“致虚守静”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应该向自然学习,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为过于自以为是,过于私心严重,所以无论是得是失,都瞻前顾后,极尽心智,忧虑无穷,而这又是由于心灵不再空明澄静,没有努力修炼“致虚守静”造成的。

《庄子・田子方》中这样一个故事: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还自以为是,之后又两股战战就是因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坠下悬崖,这就显得思虑的过多。而伯昏无人勇于面对,心中毫不畏惧,是因为他“致虚守静”,那些纸老虎根本无法与他抗衡。

一旦达到致虚守静的状态,任何威胁都无法再恐吓你的心灵,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诱惑你的灵魂。你是如此的纯净,你代表的是圣洁,所有黑暗的肮脏的东西一遇见你,就像寒冰遇见烈火,就像邪恶遇见正义,立刻溃败。

“致虚守静”的思想虽然被人们作了各种各样的发挥,但对于我们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种认识社会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谛: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须虚怀若谷,毫无成见,这样才能认识复杂纷繁的事物,达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们要想解决纠纷,处理繁杂的事物,必须淡泊宁静,用心专一,这样才能以静制动,以简驭繁。万物变化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唯有致虚宁静的人,才能把握这些法则,从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为急功近利的目标遮蔽而丧失人的根本。

《老子》读后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说过:“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人就要有水的柔。在现实社会中,人总是逃避不了竞争,只要人不断的向上攀爬,就会遇到与你争锋的对手。而“柔和”,就是需要我们在接人待物的的时候,谦卑而乐于助人,求同存异。因此,“柔”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克刚而柔。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必备境界,一种养生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认为的“净”,是万物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现出其本质的真实。《道德经》上说:“净能躁君’,也就是说净能克服一个人身上的`躁气。可以说,净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无法净下心来,就无法深入思考,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学习如何一个人独处,使自己领悟“净”的奥秘,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这样为人处世才不会急躁、轻浮。

《老子》读后感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应顺其自然,而但是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就应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应进行批判性继承。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就应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透过无为到达有为,透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政治谋略的兵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当中的内容既易读懂又耐人寻味;既富含哲理,又贴近生活,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老子》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字面上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要更深入的研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其真正的含义。《老子》一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意思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当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而我的理解很简单,“有所为”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有时候需要放弃。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不要做,这也是一种智慧。所以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绕开,应提高眼力,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不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竞争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为此我感到身心疲惫,很多次在脑海中浮现了放弃的念头,但,我并没有放弃,使我重拾信心的是老子所说的那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想要获得成功,我们要有所作为,例如,我们得抓住每分每秒,利用好零星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去拼;同样,要想获得成功,也要有所不为,就得适当的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所能完成的题目,或者拿得到的分数,可以先放一放,要先把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拿下,有时间再去解决难题,这样才能保证不留遗憾。加之,处于高三阶段的我们,应该控制手机的使用,不应沉迷于手机网络的虚拟游戏世界里,更不应该在这一重要时期里谈恋爱,一旦情感方面处理不恰当,就会使我们的学习一落千丈,也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想法,甚至会误了我们的前程。

总之,对于想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的我们来说,我们越是渴望成功,外界的压力就越大,所要面对的事情就越多,我们就必须得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深层含义,当有一天我们真正读懂了老子的这句话,或许,这会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老子》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今天我在龙应台的《目送》里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讲述老子生平事迹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龙应台和她儿子的对话。身在中国的龙应台接到了德国儿子的远洋电话,电话里儿子问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龙应台给他讲解了《道德经》里的名句。儿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开始“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

儿子开始反问妈妈,“喝牛奶了没有,今天你刷牙了吗?功课做了吗?有没有吃维他命?没交什么坏朋友吧?”儿子这么问的缘故是想让作者明白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这些问题对于他来说比较幼稚。而且他不喜欢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应儿子会改正这些“错误”。我想挂断了电话的作者一定特别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带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妈妈也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喜欢各种唠叨重复,一个问题有时候一天会强调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话语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叠好,让我刷仔细牙,出门的时候要结伴,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要多回答问题,放学别到处乱跑早点回家,回家先写作业。从小到大,妈妈不知道说过了多少句类似的话语,以前的我有时候也不服气,总觉得妈妈把我当成小朋友,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后来才懂得那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他们知道怎样叮嘱我才能让我更好。

其实,当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学会了不再抱怨父母唠叨,而是体谅他们的苦心了。当他们再次叮嘱的时候,我会对他们微笑,说一声:“我知道了”。

《老子》读后感

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个字,很精炼。《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深刻的影响。雪漠老师写的《老子的心事》是对《道德经》每一章节的解说。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正量的东西,是学问,是知识,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马观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让它解决你人生难题,让你的心变得豁达一些,广阔一些,也在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发现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繁忙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宁的心灵空间,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永远忠于自己的灵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老师们知道对学生、对孩子,要鼓励、欣赏、肯定学生,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批评、抨击、否定他们,虽然过后我们会后悔,会自责,事一临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人的话,会脱口而出。所以,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们要做的就是落实到行动上。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为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圣人的伟大就在于她不断地帮助别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为而不争,这种贡献他人而不争夺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的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章的每一句话!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最美的事,给予和奉献。

读了《老子的心事》,让我觉得读好书,读圣贤之书,要学圣贤的活法,这种活法指导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对一种信念贯穿一生,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学会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绝望的那一刻,能够交出一份相对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读后感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__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读后感

读的读后感《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通,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智慧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

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智慧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入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读后感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翻过《老子》,没有深读,感觉它是用来背诵,以便和朋友交流时冒出几句里面的章节,显得挺有内涵。挺有幸在我对人生家庭开始有些体验和感悟的时候,可以再读《老子》。感恩关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举办这样的读书会,利益大家。

下面我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两点做个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关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规范还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听关老师讲解后明白,原来古人说的德是“道”赋予万事万物的本性和表现。道是啥呢,道是说不清道不明,恍惚朦胧似有似无的,简单说就是一股运作世界的无形力量,就是老天爷那个角色。这股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现代人太多外求,内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达应该由内及外,如果顺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变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吗,内求吧,认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们体内的道连接,跟自己相处好了,内在圆满外面也就顺畅了。

另外,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和情绪的关系,发现爱和恨是共用同一条神经元,就是说当你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在运作,只是它们分处一条神经元的两头。这点和《老子》22章的内容吻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直,敝则新。切割去看这些状态似乎是对立的。如果整体来看它们是变化统一的。短短几句话我明白了整体观。当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爱的一面没有被看到。你恨一个人,可能爱也一样多。当思维打开后我感觉自己更能接纳自己和身边的人,允许多种形态出现,好和坏只是一时的,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关老师接下来要好好研读老子,毕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养育好小孩啊。

老子读后感

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和崇尚中国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现在的人没有古代先辈们的一半聪明,这样的话会觉得有点厚古薄今,但是我个人就是这样觉得的。

所以我以前还买了一本是关于《大学》的一本书,里面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但这些书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看着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意思,现在需要大费篇章来诠释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时候真的有点搞不懂我们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给丢弃掉老发展所谓的白话文。

确实这样,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的地方难以理解,对于我们而言习惯了白话文,再让我们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书确实有些为难。开头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庄子等等。有些时候会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似得。作为90后的我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书也看看小说等等类似的口水书。

从这本书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许多,不经感叹古人的聪明,我们经过好久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好智慧也好其实古人早就已经总结出来的了。我们现在看的好多书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译出来,再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我就想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直接学习他们的智慧呢。

我觉得就我们这个年纪而言,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真的是差极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该懂的。对于这方面的书,暂且不说古文学方面的书,就连现当代的书或者散文都难得看,对这些书而言一点都不感冒,可以说完全没有兴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们从小就多多学习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学的话,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还会这样吗?中国的教育还会这么失败吗?还至于为要背诵文言文而死记硬背,对它产生厌恶感,到了大学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书给烧掉,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的人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等到读了大学之后摸都不会摸一下下这类的书。搞不懂。

所以读《老子的智慧》这类的书,从林语堂先生眼中来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经会感叹我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接触到的。为什么把这么好的东西丢弃掉呢,应该说懂得人接触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读这本书,我不能说我懂了许多许多,但是对我个人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最近我读了《老子的智慧》这本书,老子的智慧看似虚幻无边,其实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初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处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给人们以指导,让人们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印证人生的成功。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一字一句:

一、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之处,是老子最经典的智慧。“无为”不是消极、无所事事、不做事情,而是强调不任意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但又决不能消极的听任自然,而是认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这一管理智慧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强调管理者要顺应自然、顺应趋势、不违道、不随意而为,踏踏实实地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几年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顺应形势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寻求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以创新,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并完善了各种制度,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在“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轨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本上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成就了“科工现象”

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做事的智慧,如:道可道,非常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老子做事智慧之一,就是要求做事要从根本做起、从小事做起。换言之,天下之事都必须从简单、细微处入手。所以想成就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这样大事、难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易事。我们都知道没有学生何为学校?对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招生工作就是头等大事。在拿我校招生工作来说,我们也曾经历过“僧多粥少”的时候,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体会。为了广聚人气,我们一方面分析形势,吃透政策,领会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全体教职工全面了解学校情况,讲学校概况、、实验实习设备、师资力量、校企合情况、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对口升学情况以、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情况以及学校管理情况等等方面,都要牢记于心,讲起来如数家珍;第三方面,对待来校参观的学生及家长,要做到宾至如归,对他们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招生工作一年一层楼,首先在职业学校招生中出现限分数的要求。招生工作在省市属学校中成为领头雁。由于人气指数高涨,使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成为社会各界和本系统中被关注的对象。

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应具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内敛功夫,如此既能在立身处世等方面表现的从容自若,有能避免事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种大境界,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待世间人事;另一方面要“练”,注意积累经验,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苛求抱怨,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以求的更大的发展。

老子的经典智慧思想读起来很有味道,在闲暇之余读一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老子的思想,将能修身养性,在繁忙中得到解脱,在迷惑中得到清净。细细品味老子的智慧,吸取其精华来给我们的加强营养,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吧!

老子读后感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又重新学习了一下《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我很喜这本书,他的一些话看似平常其实很深奥,全书共五千字,但是所阐述的道理确是很耐人寻味的`,尤其是老子阐述的水,具有极高的哲学道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懂得如何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抗争,它处在人们最不屑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李小龙曾经说过:“你把水放进杯子里,它就成了杯子的形状。你把水放进瓶子里,它就成了瓶子的形状,你把水放进茶壶里,它就成了茶壶的形状。”

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哲学韵味很深。水没有形状,更适应于万物。所以我们也要像水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处在什么环境下,都像水一样,无孔不入,适应万物。

老子读后感

余式散文的风格,一如既往的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读过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中华文化,可谓是如痴如醉,再次感受现代艺术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释》又给我带来别番韵味。

被称为生命之书的《道德经》,余秋雨《老子通释》用现代文还原其风采。

《老子》、《周易》这些书,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思维起点,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面对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经》,那时的语言文字和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太大变化,当我们面对那些难懂的古文字时,难免会被吓退。把深奥的古文,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述给你听,《老子通释》就是这样一本书。

《道德经》的历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韩非子,苏辙等等。在《老子通释》一书中,余先生融合讲解、翻译、注释于一体,以通达畅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对道德经加于解读。有读者表示,余先生的这本新作,是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经》读本。

读完这本书,其内容的确令我震撼不已,但读完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过程,第一次以一种最舒适,最易懂的方式走进古代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我看来,《老子通释》或许是余秋雨为现代人认识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种捷径。

“这就像天天喝长江水,总要渡一次长江;天天看昆仑山,总要上一次昆仑。”

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尽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书所遵循的三个原则。他毕生致力于阐述中华文化,为了作此书,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做准备,这是一种态度,更像是一种情结。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读《道德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它说尽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两千五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人为它着迷;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思考社会,它都会让你找到豁然开朗的答案。

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奥秘,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经历啊!我相信,翻开这本书,我们都可以开启一次美好的阅读与思考体验。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心。“慈”,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

“俭”的内涵一是节俭,二是收敛。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俭”不仅仅只用于财产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俭。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处乱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

舍弃虚名。

老子说华丽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变得挑剔;纵情打猎,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贵重物品,会导致偷盗产生,败坏人的品德。所以,圣贤的人只求能够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观。

老子认为眼睛是用来分辨真伪的,一旦为华丽的色彩所蒙蔽,就会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来接纳圣贤教诲之言的,一旦被靡乱的音乐所干扰,就会丧失专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种味道的能力,然而过多地品尝风味佳肴,就会使口舌麻木,丧失辨别味道的能力;而金银珠宝,华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贪婪欲望,驱使人们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并不反对人们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们,要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保持内心清净,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

以柔克刚。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击坚硬强壮之物,又没有哪种事物能胜得过水,因而水其实是真正的强者,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战胜刚强,弱小者能战胜强大者,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旧要争先,争强,绝不肯示弱。

老子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读后感

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那本书只讲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时候很希望能读到南老先生讲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直到20xx年6月,东方出版社才出版了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算是将南老先生讲解《老子》的功德圆满。

奇怪的是,这本书买来后,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读完,全然不像以前读南师作品时的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识的虚妄,发见智慧的难得,于是准备系统学习南师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竟然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喜欢,用了三四个晚上就读完了。

由于《老子》这部书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结晶,加之南怀瑾先生学问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讲解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从《老子他说》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和一些具体方法指南,也体会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种宗教和哲学,在最高处都有其相通之处。

虽如此,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个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炼。

老子读后感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叫“刍(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人们对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

《庄子·天运》写道:“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现代话说就是:当草扎的刍狗刚刚弄好,还没有陈设在神位的时候,把它轻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纹的巾帛包裹着,主持祭祀的巫师,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陈列献祭完毕,刍狗就被抛弃了,行路的人可以随便地践踏它的头和脊梁,打柴的人见到它就捡去烧火做饭了。

这就是刍狗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这样的“人生”过程。

老子看到“刍狗”由生到灭的过程,发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o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对万物时,没有偏爱,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像刍狗一样自生自灭。(不会因新生的而喜悦,不会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贤明的统/治者————“圣人”,面对百姓大众时,没有偏私,一视同仁,心无成见,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像刍狗一样有盛有衰。由此看来,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规律,不就像个风箱(橐籥)吗?里面虽然空空的,但是总有风吹出来,并且不会穷竭;持续的动就会生生不息。

如果统/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适中。这就是清静无为,黄老哲学。

老子告诉我们,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要让它们按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要虚怀若谷才能使万物循环不竭,万万不可横加干预,政令烦苛,反而会适得其反。

相关范文推荐
  • 01-12 秋季期开学第一课校长致辞稿大全(13篇)
    致辞要符合场合的要求,既要庄重严肃,又要流畅自如,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是几篇经典的致辞范文,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金秋九月,
  • 01-12 煤矿安全事故反思总结(优秀16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参照标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诀。下面提供的是一些写作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总结范本,供您参考借鉴。总之,要真抓实干,真正
  • 01-12 我的烦恼小学生(模板19篇)
    优秀作文是具备独特观点和个人风格的,它能够展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创性。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参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每当别的孩子撒娇的跟奶
  • 01-12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热门17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材料的思考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激发你对写读后感的热情
  • 01-12 读经典文学初中(实用16篇)
    通过研读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到人类智慧的辉煌,感受到美的震撼。经典作品的范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
  • 01-12 升职表态发言范文(18篇)
    发言稿的练习和演练是提高演讲技巧和说服力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多次排练来增加自信和准确性。发言稿是一个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窗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中的精彩之
  • 01-12 社区干部工作总结报告(热门23篇)
    社区工作总结是对社区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手段,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如果你对社区工作总结范文感兴趣,可以在以下范文中找到一些启
  • 01-12 审计财务述职报告(汇总14篇)
    这是一篇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工作表现的述职报告,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概括。请大家参考以下述职报告范文,掌握其写作要点和技巧,写出一份令人信服的自我总结报告。
  • 01-12 大学毕业晚会主持词锦集大全(23篇)
    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我将为今天的活动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支持。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陈: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时光总是
  • 01-12 高三德育自我鉴定(优秀23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写作样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回首着校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