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三百字(优秀9篇)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三百字(优秀9篇)

时间:2023-10-07 13:22:01 作者:BW笔侠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三百字(优秀9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

这天,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的样貌。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家萧红写出了自己的童年。

书中有一处,我很难忘。是他们迷信七月十五日是鬼节,那天出生的男女被认为是鬼托生后的人。说明了他们的市井气。虽然,他们也明白是没有鬼的,可他们还是迷信。萧红细心的记下了这一切。

哪里的生活充满了迷信,什么海龙王之类的他们都觉得有这种存在。那里的人是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了鸡皮蒜毛的小事斤斤计较。刻画出了一个灰暗的世界。没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没有伟大的抗日英雄,没有优美的故事,却把小城镇里的死气沉沉写了出来。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那里的愚昧、落后、迷信等等。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

作者:章李妍

打开,《呼兰河传》,灰暗的色彩,平静地叙述,把我们带到20世纪初的呼兰河城。

走进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们日复一日平静地生活着。春去,秋来,循环往复。唯一飘出笑声的地方,就是我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后院。我的童年生活快乐,但也寂寞,从祖父这里她获得了唯一的家庭温暖,祖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我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

于是,婆婆开始“好心”地教导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却没想到出了事,小团圆媳妇“病”了。然后,“热心”的各位邻居带了各种偏方,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画符、用开水烫……一一试过后,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终于“回家”了。

是呀,哪怕生活再苦再难,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而这,我想也是作者萧红的期望。

作者:侯欣言

近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开始读前两章的时候,觉得作者描绘家乡的语言不是太吸引我,但当我静下心来慢慢读时发现了它那种特别的味儿。

作者的语言简单,把我带入了他们的年代。在我看来,那时候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就像文中所说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大也就算了。

这里的人们被动漠然地对待生与死,关于生命的珍贵,死亡的悲哀,他们毫无感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想想,12岁啊,跟我们的现在的年龄差不多,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年龄,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要拼命的干活,还有忍受各种打骂,还要被人们“治病”的借口,惨不忍睹的折磨,最后惨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婆婆的愚昧吗?不,是整个呼兰河城人们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

封建迷信,苦难生活,使这个小城尽显落后,而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又让我感受到了呼兰河城的希望。

唉,真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像冯歪嘴子这样的人,可怕的封建迷信,正是《呼兰河传》,给后人敲响的警告啊!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三

其实在几个月前曾和《呼兰河传》打过照面,也许当时的心情氛围还不适合这本书,就与萧红擦肩而过。如今重新捧起这本书,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书与萧红。

该怎么说这本书的文风呢?清新雅丽,或冷静清幽,亦或童趣自然?我觉得大概都不是,或都是。读着读着,常常会出现幻觉,觉得仿佛文字里有自己的影子,常有心有灵犀之感,同时窃喜自己并不孤独。

静静的欢愉,简单的生活。

祖父于萧红而言,是最亲的情,是永恒的爱与乐。唯有祖父,总是不厌其烦的教她辨别谷子和狗尾草,虽然“我”总是敷衍着祖父。唯有祖父,总是做着同样的恶作剧,摘帽——藏帽,惹得小孩子哈哈大笑。唯有祖父,会童趣地应答”我“的问题: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因为你嘴馋,他就不开花。唯有祖父,会被我恶作剧后,不仅不恼怒,反而笑得不能自已,看到祖父不笑了,我又“提醒”祖父,祖父又憋不住得大笑,就在这循环往复间,成了“我”与祖父最默契的言语。唯有祖父,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着我捯饬出来的旧东西……后园是我与祖父的游乐场,更是我们的生命自由呼吸的栖息地。难怪萧红说:”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一片。”我与祖父,祖父与我,一高一矮,一老一小,就在那落日余晖中,在那简朴后院里,吟着诗歌,说着家长里短,聊着花草树木,望着变幻多端的火烧云,时光静静的,一切都那么恬淡自然。

祖父带给萧红的是儿童最需要的关注和陪伴,这永远是她未来的人生波折中的精神慰藉,是她悲凉人生里的一抹暖阳。

鲜活的场景,真实的回忆。

翻着书,一步步走进萧红的回忆,读着读者,总是会心一笑,如此真实,如此贴切。我喜欢用手对着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以阻止,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这简直把小孩子内心想法写得淋漓尽致,这种加速搞破坏简直就是常事,让你不要扯草了,好吧,使劲儿扯几根再离开;让你不要看电视了,一定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像要把动画片吸干似的。

下雨了,别怕,设法钻进缸子里去,顶着缸子走了几步,天昏地暗,索性蹲在韭菜很厚的地方,坐在“小房子”里,坐累了,又变成行走的“小房子”……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笑了起来,虽然萧红没有得到所有亲人的关爱,但这种放养式的生活,也让日后洋洋洒洒的笔墨中增添了多少自由,释放了多少天性啊!

独特的视角,创意的想法。

院子里总有些破败的东西,打碎了的大缸,破了口的坛子,猪槽子,铁犁头,所以作者说“说也奇怪,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双的。没有单个的。钻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是啊,多有道理啊,那么不堪入目的残垣,在作者笔下却有了新的理解和生命!

田地里,那些生生不息的植物,在作者眼里也如此个性。花开了,它醒了。虫子叫了,它说话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上架,愿意爬上房就上房。黄瓜想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结黄瓜就结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无所谓。多潇洒啊,其实这倒映的是一位率直的作者,一个富有灵气的萧红。

落后的小镇,不尽的凄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道破了作者的深意,看似一个宁静的小镇,确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有说不完的心酸,道不尽的惆怅,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贫穷与愚昧。跳大神、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舍不得吃喝的人们,却花钱给神鬼。最让我难受的是团圆媳妇,多好一个姑娘,总是笑眯眯的,嫁入老胡家开始,就跌入了痛苦的深渊。为了好管,婆婆不尽的打呀、骂呀、烫呀……一到深夜,那凄惨的哭叫声便开始了,不知这声音传到大家耳里,会不会揪呀揪的心疼?愚昧,让如花似玉的姑娘失去了生命,像野草般,轻轻地来,轻轻地走,甚至没有谁能为她说一句话。

团圆媳妇的离开,会不会成为呼兰河人心里的一滴泪,无时无刻叩问他们的灵魂?正如作者说:”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凄凉的夜。”

这本书里藏着明快的童年,却无处不散发出凄凉的气味,隐隐心痛……“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能在人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泪……”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传》是“回忆式”作品的巅峰之作,它讲述了萧红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她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自由自在的,还是有趣的。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萧红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绿豆青蚂蚱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绑掉,线头只栓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这让我体会到了萧红那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她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而现在的我们,会常常因为学习放下了珍贵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有趣的。“我”给祖父的草帽插了一圈花,红通通的,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读到这里时不禁笑出了声,体会到作者的调皮可爱。而现在我们的童年却是枯燥的,孩子们都沉浸在了电视和手机当中,不知不觉中就浪费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真可惜啊!

看完了《呼兰河传》,我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不同,但都充满了童真和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五

《呼兰河传》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萧红,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世纪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六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1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1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2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1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1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1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1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1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1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1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1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1个又1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1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1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七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文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好,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呼兰河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好得多。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八

在萧红女士的笔下,那是1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开篇便用“那”,前面没有交代,指代不明,可以改为“呼兰河城”)城里有淳朴的民众,多彩的民俗,童年的乐园,但就我看来,最最令人慨叹的是那种触目惊心的麻木,以及随之而来的阅读时的沉重思考。

文中有许多“有趣的情景”,如“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但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

我印象最深的是惨死的小团圆媳妇儿。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萧红女士以深藏同情又略带嘲谑的笔调述说了1个健康、活泼又纯真的少女被无情而腐朽的礼教摧残致死的悲剧故事。小团圆媳妇不过是没有其他女人那种低眉顺眼、委琐卑贱的奴相,然而就是这种与众不同,令她成了街坊邻居、婆婆大婶眼中的“异类”。生活在呼兰河边这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群,他们不允许差别与个性,看不惯激情与生机,因此一致认定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而且“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的风快,”“一点也不像团圆媳妇”。故而当小团圆媳妇遭到婆婆的毒打时,人们同声称赞“早就该打”;当小团圆媳妇要被“洗澡”时,左邻右舍、大妈大婶便蜂拥而至,一齐撕光小团圆媳妇的衣服,将滚烫的热水浇到她的头上,全然不顾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女孩的死活。“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媳妇挨了打,就会害怕、躲避、尖叫,但这些在呼兰河人的眼里却是不能被理解的。相反,因为媳妇的病重,婆婆强忍了自己打人的念头,这却是令人同情的。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一切发生的如此自然,如此顺利成章,如此符合常理:婆婆调教媳妇天经地义,这是传统,这是常礼;被婆婆他们打了,打疼了,打伤了,打怕了就哭,就叫,就躲避,甚至叫着“我要回家”,这是不懂礼数,是中了邪;为“生病”的媳妇请仙人诊治,跳大神这是习俗,更是亲情;一家有难,众乡邻岂能袖手旁观?这是邻里乡情。悲哉,痛哉!人的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被戕害,被这群并不怀恶意的人们!

小团圆媳妇受虐致死的悲剧命运固然令我们无比痛心,但更使我们不寒而栗的是,残害小团圆媳妇灵肉的杀手却是一群与她有着同样悲苦命运的女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自相残杀”的女性悲剧呢?是由于婆婆及左邻右舍的罪恶本性吗?显然不是的。她们虽然偶尔凶蛮,但本质却还是善良的。她们的打人、杀人全部本着1种“善良”的愿望。

究竟是什么让这群原本纯朴、善良的女人一听说“还有两次要洗的”就“……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呼兰河畔的这个群落真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延续千年的封建传统、民风、习俗,这传统如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梦想和情感,毒害并异化着女性的精神。她们丧失着母性甚至人性,一方面安于男性的压制与摧残,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男权社会的卫道奴仆,对一切“异端”采取本能地排斥,蒙昧地扑灭所有差别与不驯。因此,当小团圆媳妇健康、活泼的人性展露出些微张扬时,她们便不惜一切地对其压制直至窒息,直至1个鲜活的生命憔悴地凋逝。在萧红眼中,女性最大的悲哀不是因为她们经历坎坷不幸,而是她们对这种不幸的屈从和认可。当然,在整部作品中,远不止这种女性的麻木,《呼河兰传》呈现的是整个城的麻木,这是作者对国民性的1种思考,对人性的1种剖析。所以,人们,杜绝麻木吧!我们必须懂得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让一切打着任何“善良”、“关爱”幌子的戕害都永无容身之地。

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九

以冬天开始,以死亡结束,让人不由自主地疑惑,这部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童年往事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苍凉?《呼兰河传》虽然是在以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立场与生命悲剧意识。

首先,这部作品中萧红选择了一种童年视角表现出一种对苦难的直视,尤其是女性的苦难,对女性坎坷遭遇的关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无常的命运经常将一些作为弱者的女性推入绝境。这些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磨难多种多样,而作品集中体现了三种,首先便是失子。像《呼兰河传》中的王寡妇,因为十月怀胎和生育的过程,无论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对孩子有更多的牵念,失子之痛成为了已为人母的女性的一种噩梦。其次还有受虐,无论是女儿还是媳妇,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笔下都是屡见不鲜的,就像妞儿玩久了就要被她父亲殴打,然而可悲的是,虽然女性一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残暴的对待,在很多时候她们却要把这些传递下去,所以才十二岁得团圆媳妇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对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对团圆媳妇所谓的下马威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折磨。这样受虐的直接结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的死几乎成了全书最喧闹却最悲哀的一个场景,在大家的围观之下,被开水烫得死去活来的小女孩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冯歪嘴子的媳妇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痛苦的生产也是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然而“传说上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作者虽然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却有意无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并加以毫不掩饰的呈现。

其次,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体现出了一种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恐惧和回避。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与父亲关系的疏离,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大风气下,女儿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写道,“正在这喊之间,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叙述中没有流露过多的感情,然而最悲凉的地方正是对这样不公平对待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当然,在众多亲属中小说中的“我”只和祖父亲近,因为在祖父那里能感受到这个冷漠喧嚣的社会中唯一的人性关怀。“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在类似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对童年的留恋。对作者来说不只有自身经历的一种关爱的残缺,在看过那些关于女性的人间惨剧,女性作为弱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之后,小说中的“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回避这种社会秩序。而作者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说明了对童年一种无忧无虑的心境的怀念,对这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控诉与无奈。

另外,这种对秩序的恐惧与回避直接导致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种自我隔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挥绕不去的孤独感。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关爱,小说中作者并没有记录主人公与同龄玩伴自由自在的游戏,而是让她们都呈现出一种孑然一身的孤独状态。虽然《呼兰河传》中的“我”经常赖在祖父身边,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会感到异常的寂寞无聊。作者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然而这样的荒凉也存在于精神层面。

萧红由于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缠身的曲折命运和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都使《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虽然采用童年视角,却表达出无限苍凉。在《呼兰河传》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中自由转换,由于《呼兰河传》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在这样的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转换中可以发现体验自我与回忆自我同时存在于作品之中,使儿童视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呼兰河传》无疑关注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现象。小说中的“我”虽然年龄很小,却对当地的婚丧嫁娶风俗礼节都了若指掌,萧红在作品中想要集中体现的是这个病态的民族和社会。作者将跳大绳说成这个地方精神上的盛举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庙会上人们想拜娘娘庙却一定要先拜拜老爷庙更表现出了一种在迷信思想中也无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维,还有放河灯,看大戏,对这种种现象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场上对这个病态社会的揭露与讽刺。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悲凉”,不同于一种温馨童趣,萧红以儿童视角来书写当年在呼兰河城的生活却像是一首余音绕梁的时代悲歌。究竟是怎样莫测的命运,残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脑海中使整部小说如此苍凉?而在祖国的不知道多少个角落,曾经或是现在,那些贫苦的人们、弱势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不自知。萧红自身的生命历程仿佛也在诠释着她笔下悲哀无奈的女性命运,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却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深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一段话的读后感 一段话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10-07 木偶奇遇记的读后感(汇总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
  • 10-07 2023年淘气包马小跳的读后感(模板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
  • 10-07 2023年草船借箭读后感五年级 五年级草船借箭读后感(优质7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
  • 10-07 最新五年级单元西游记读后感 五年级西游记读后感(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
  • 10-07 最新五年级西游记读后感(优秀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最新有趣的一年级书籍读后感(汇总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
  • 10-07 理智的小故事及感悟(优秀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
  • 10-07 2023年开学第一课科学家读后感悟(优秀9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
  • 10-07 四年级乌丢丢奇遇读后感(汇总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