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专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结范文(17篇)

专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结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0 15:09:43 作者:琴心月 专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结范文(17篇)

学期总结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精选了一些考试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39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石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提问学生)。

2、给你一个箱子,你会求箱子的体积吗?

箱子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得到。

二、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公式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组讨论交流(时间8分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说一说你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学生汇报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

方法一: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体,测量出棱长计算出体积。

方法:排水法求石块的体积(注意:石块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1)量杯中装有水水的体积为200ml。

(2)把石块放入水中,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会上升,体积为450ml。

(3)那么,石块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450—200=250(ml)。

一般带体积单位250ml=250cm3。

答:石块的体积是250cm3。

排水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

不能因为乒乓球到水里面会浮上来,这样就不能测量体积了;冰块会融化在水里,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体积测量也不准确。

五、运用拓展。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1、长方体容器装有水,长8cm,宽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高为7cm,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有没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体积: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长×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六、质疑再探。

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业。

练习九7、8、9。

文档为doc格式。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三、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题:怎样才能求出土豆的体积?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傻眼了,心想:我虽然学过了求体积的计算方法,可那都是求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些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像土豆这样不规则物体是不能应用的。怎么求土豆的体积呢?我是抓耳挠腮,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其他同学也像一群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在相互讨论,挖空心思想解题的方法,但怎么也想不出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提示大家说:“你们可以把土豆切成规则物体,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这样不就容易计算了吗?当然,如果有更简便的方法也可以用。”

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搁下书包就急忙到厨房找了个土豆。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用小刀切呀切,再用尺子量呀量,再算啊算,直搞得满地是演算纸,最后终于算出了土豆的'大约体积。我想这种方法太复杂了,计算还不准确,是不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我拿着土豆想呀想,看啊看,一歪头突然看到了桌子上的水杯。我灵感顿悟,对了,我可以先找来一个圆柱形杯子,再倒进适量的水,然后把土豆放进杯子里,这时,水就会上升,水上升后比原来多出来的体积不就是土豆的体积了吗。因此要想求土豆的体积,那就只要求上升水柱的体积就可以了。悟出了这种方法来,我当时甭提是多么的高兴了!

通过上面的做法可以得出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多动脑、勤动手,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对不同的数学题目就有可能找出更多的更科学的解题方法,做其他事也是如此。

指导教师:王敏。

点评:本文能通过由复杂到简单的求土豆的体积,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一个主题“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多动脑,勤动手,――做其他事也是如此”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是难得的。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提问: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她笑着说:“很聪明,你知道测了吗?”

我恍然大悟,课余,我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

1、我拿了50毫升的量筒,水平实验桌上。

2、往量筒里加30毫升的水,方便取放岩石,用线把岩石栓。

3、把栓好的岩石放进去,水面上升到哪个刻度,水上升的体积岩石的体积。

记录如下:(单位:毫升)。

水面高度。

放岩石后水面高度。

30。

33。

3

30。

33。

3

30。

32.7。

2.7。

岩石的平均体积=(3+3+2.7)/3=2.9毫升=2.9立方厘米。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地测出了岩石的体积。不光是岩石,只要是不规则的物体(这种物体又不溶解在水中的)的体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多动脑,多动手,解决!

科学小实验作文:冰糖融化了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橡皮泥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执教者:梁木妹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51页例6,第5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及练习九相应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具准备:一个西红柿(或土豆),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2、揭示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探求新知1、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2、教学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土豆。提问:你能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吗?(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土豆,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土豆。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土豆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等到土豆的体积。(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5)你能帮老师算算老师这个西红柿的体积吗?(幻灯片演示例题6后,让学生独立解答)2、完成课文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3)解:8×8×(7-6)=64(cm3)答:珊瑚石的体积是64cm3。巩固练习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m,求石头的体积。2、课本第54页第7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四、全课:你愿意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数学活动重在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发挥、自己动手、自己应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设问: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学生口答体积的计算方法。

独立思考,联想质疑。

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方法。

估测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比较、分类。

分组讨论。

学生按照要求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操作。

分组汇报、交流。

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学生分工协作,进行第二次实验操作。

交流、讨论、比较、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验证。

生举例、交流。

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总结、反思。

回顾、小结。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直接导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排水法,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演示、观察、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有声有色。但是,课后经过丁老师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员对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的见解及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由于胆小怕出问题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会学生怎样算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偏离了这一主题。

由于我刚开始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猜测验证,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展,整个课堂便失去了灵动。虽然整个课堂经过我一步一步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心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缺憾,我意识到教学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要越俎代庖,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的数学课堂,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动心”。

很庆幸有机会加入李蕊老师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学数学课堂“生动之动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团队,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体会:

水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

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

溢出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橡皮泥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所以学生能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不规则的,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这便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使学生明确,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我们还开展了排水法的实验活动,我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9各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盛有一定水的长方体透明的塑料容器,一块石头,让学生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宽高,在测量放入石头后的高,再通过计算求取石头的体积。通过试验,学生真真切切地明白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原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经历中提高自己。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相关范文推荐
  • 10-20 实用防灾减灾班会教案反思(模板15篇)
    中班教案中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考虑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接下来是一些实际教学中使用过的经典六年级教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20xx年我们将在保障群众冬春生
  • 10-20 专业国有企业工作计划(汇总19篇)
    社区工作计划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它是一种对社区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安排的工作计划,既可以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干预,也可以全面提升社区的整体功能与
  • 10-20 2023年书香校园心得感悟(汇总14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挑战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我们整理了一些关于军训心得的范文,希望能给大
  • 10-20 实用服装委托加工合同大全(14篇)
    通过签订合伙协议,合作伙伴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伙协议范文,供参考使用。甲方委托乙方加工连衣裙、裤子、风衣产品,
  • 10-20 实用技能津贴申请书(通用13篇)
    更多申请书可以帮助申请者突出自身优势和特长,使招聘方对申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小编整理了一些成功申请奖学金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 10-20 最新社保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案例13篇)
    知识点总结是在学习某一领域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知识。在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权威的知识点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
  • 10-20 优秀书记党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4篇)
    在写考试总结时,我们要注重分析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找到改进的方向。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教师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写好自己的教师总结会有所帮助。近年来,党建工作在乡
  • 10-20 实用血透室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通过写学习心得,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军训心得,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在我认识的某个人身上,我了解到了血透的存在。这个人
  • 10-20 实用报警立案申请书(模板17篇)
    通过编写助学金申请书,我们可以向相关部门陈述自己的困难与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请大家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进行参考。
  • 10-20 热门教师终身学习心得体会(模板12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过程中与导师和同事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