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模板5篇)

最新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09-28 21:46:23 作者:笔尘 最新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模板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在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也常常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翻看对照自己的教学,看看是否有不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平时常看《语文课程标准》,但总觉得自己了解的内容浅之又浅,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并不能触及到深层次的内涵。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x月x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xx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xx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xx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xx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xx教授的讲座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让我意犹未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好好研究才能真正为我所用,用于学生。

篇二: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二

202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为帮助工作室成员树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5月6日,徐开伶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共同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

本次讲座吴教授对比了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吴教授解读了新版课标构建语文素养课程目标和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中我们老师重点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语感和经验;意识和能力;内涵和情感。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情感,这三组词是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吴教授在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性评价、学段衔接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让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评一体化式的学习任务群评价,帮助老师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吴教授的解读使工作室的成员们拨开云雾见月明,听完讲座后,大家讨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陈均老师谈到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引导和帮助老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也为教学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依据,不断督促老师如活水般培育新一代。杜利娟老师谈到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关注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前备课要扎实,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要紧紧围绕语文素养展开。

我们在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引中以理论学习促进课堂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不断探索。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三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四

x月x日下午,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网络观看的方式,认真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xx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网络学习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在微信群里积极发言,分享着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下面我就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属于一个整体,也就是缺一不可。简单来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这样子的核心素养能力:

1、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

2、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

3、有好奇心、求知欲,思维灵活,积极思考。

4、能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程目标在过去三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在总目标中尤为凸显。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全新理念,在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上,要多围绕这三大文化来拓展阅读、答题和写作。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学而思、思而行、行则成。接下来,我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课程焕发出思维的活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五

2022年版的新课标自颁布以来,我们不难发现较之2011版课标其中的诸多变化,笔者认为新课标学习不仅要学习其中的内容,更要弄懂这些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今天要分享的是关于学段要求名称变化的几点思考。

2022年版与2011年版学段要求名称对应关系与明显区别

“鉴赏”是音乐学科中的常见要求,何谓“鉴赏”?它是在感受、欣赏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其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人们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性质。由此可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指向高阶思维的训练,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修订原则之一“坚持创新导向”。

其实细看每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的具体要求与原先相比并无多大改变,主要是将原来的几条合为一条,仅有一处是将原来的一条拆为两条,其次是三个学段都添加了有关整本书的阅读要求,除此之外仅有5处改变或新增要求。但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之前的阅读教学可能大都停留在感受、欣赏层级,而今后要结合相关语文学习,朝着鉴赏层级迈进,即朝着“创造”这一高阶思维迈进。

“梳理”一词看似简单,但其指向的却是“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梳理知识、信息之前得先储备知识、收集信息,这是基础;然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化零乱为条理,这是关键;最后通过梳理达到对所知的全面深度理解,这样才能所学有所用,这是目的。

全面复盘我们过往的教学,关于该关键能力的培养做的是非常之欠缺的,教师或是越俎代庖,或是降低要求,甚至是置若罔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不会做。教师教什么不明确,将学生学习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上;怎么教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该能力;第二,不想做。梳理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因看不到现成的收益而不去做或是半途而废。

现在该能力培养以课标形式明确提出,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特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