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最新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优秀8篇)

最新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19:17:29 作者:文锋 最新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优秀8篇)

青春是困惑和迷茫并存的时期。青春是选择的时刻,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择,为自己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础?下面是一些青春的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一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课程,如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的学习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专业考研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好微观经济学意义重大。然而,笔者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等因素影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兴趣,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则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改进进行一些探讨。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课程内容方面。第一,理论多且抽象。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其主要包括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理论抽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学习,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出来,但是进一步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优[1],这就使得学生感觉到很抽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比如说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结论时,往往很难和现实直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图形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往往通过图形来形象直观地再现,并且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借助很多图形来推导。因此,学生想要把微观经济学理论理解透彻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图形。一些能够静心琢磨的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会发现,借助图形来学习微观经济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收获不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广泛。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广泛地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运用的都是高等数学的函数分析。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面。(1)课堂教学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从教师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知识面不够所致;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点繁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来说,微观经济学72课时左右的授课时数则显得非常有限,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赶进度,时间上的拮据客观上导致了教师授课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中主要知识点的讲授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减少,进而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兴趣和能力下降。(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从教学方法来看,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多而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概念、原理等,用于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较少,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接受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与讨论,难免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无趣之中。(3)考核方式不完善。微观经济学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基于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内容上以习题,包括计算、名词解释、论述为主。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富有创新能力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还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学生学习方面。(1)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务实,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普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轻视理论学习。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能够有什么用处,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而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该门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授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授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意接受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如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计入平时成绩,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学生比例较高;而对于一些预习、自主复习、阅读课外资料等不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以笔者授课班级情况为例,90%以上的学生都能按时交作业,且大约96%的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只有3%左右,课后经常复习的约为10%,而能经常阅读课外资料的学生还不到10%。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学习效果就会好一些,而现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学习不利,同时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1.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授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明确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理论之前对学习经济学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给学生作充分的说明与介绍,告诉学生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在授课中,可以通过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请进来”的策略,邀请企业老总、实战专家、研究员来做专题报告,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理论,还可以学到很多企业和社会的知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济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开展学习竞赛等,使学生“乐而好学”并主动学习[2]。

3.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案例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讨论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进行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4.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说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采取板书,而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3]。

5.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课上考核、课下考核和考试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考核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从能否按时上下课、是否认真听讲、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在课堂上经常就不懂问题提问等等方面考察;课下考核用来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布置一些固定模式的作业外,应加大以论文等灵活形式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否将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能力;最后是考试评价,考试评价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课上、课下和考试三位一体的不同方向的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情况。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微观经济学课程由于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及专门的工具、模型等特点,需要任课教师长期不懈地实践与思考,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5.

[2]卢安.关于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17):398.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二

鉴于国内经济学教学的情况,对经济类学生选用的课堂教材外,可以选一些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辅助读物,如曼昆《经济学原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并注意考察学生辅助教材的阅读情况。在考试方面,并将小论文写作体现在平时成绩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期末考试试题中,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计算题的分值。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4.2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想

实际上,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使不用数学也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运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通常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过度强调数学工具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把经济分析的方法误认为目的,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经济学思想的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经济规律,使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4.3案例教学要体现互动性

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较多且较为抽象,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学生举出了电影票价在周一至周日价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时间段票价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师再通过引导,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价格歧视理论。

5结语

学生在接触微观经济学之前,通常会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基础课。就惯性思维来考虑,凡是经济学之类的基础课,都应该以初中以来在政治课上学习的经济学内容为主,再进行适当的变化。但这恰恰是微观经济学学习当中的一个误区,它主要反映在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三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再加入现实因素,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众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缺乏尝试。

2.2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宋承先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同时还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实践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各不统属,缺乏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3教师教学形式、手段单一

微观经济学应用性较强,不适应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目前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启发性。使得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教学内容,很少主观上去理解思考与总结。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四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待人类自身行为及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应当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而教材中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

1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即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如果微观经济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学习难度加大。此外,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好微观经济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为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教学新路径。

2注意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奇妙关系

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得到大量的应用,而且具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2.1函数

在数学上,函数就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经济学之中,大量的经济学概念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有供给函数、需求函数、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等。

2.2导数

自从边际革命兴起之后,边际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大行其道。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边际概念,如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等。它们既有一个定义的公式,同时也有一个导数的公式在大量的计算题中得到应用。边际概念和总量概念还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性的'关系:当边际量大于0时,总量递增;当边际量小于0时,总量递减;当边际量等于0时,总量取得极大值。例如,边际效用与总效用、边际产量与总产量以及边际收益与总收益都是这样。

2.3斜率

供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供求弹性的大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商品替代程度的大小;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比例的大小。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等的均衡条件都是两条线的斜率相等。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形都和数学具有惟妙惟肖的关系。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年轻老师外出读书、进修以及专业教师结构问题,该门课程长期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学生人数往往超过100人,课堂教学秩序难以高效控制,学生提问的机会较少,教师与每个学生沟通的时间极为有限,师生互动难以开启。其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热衷于记结论和做作业,但是很难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思维技巧和心灵的容器,帮助人们从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凯恩斯的话表明,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只会死记硬背和做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还有部分年轻老师,受过正统的经济学训练,有较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但是经济学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推导,将经济学完全模型化、图像化和数学化,虽然逻辑性很强,但是学生接受效率很低。学生往往热衷于老师的定性分析,当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经济模型时,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五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经济理论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同时,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体系庞大和内容繁多等特点,这给面向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结当前实践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式,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教学和教学互动系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科学性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二)应用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的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发布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改善,需要教师密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自身微观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时刻关心经济学前言和经济热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教学互动系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提高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能力。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六

一、前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它既不同于以理论研究型为主的精英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高专的职业化教育,它以中高级的技术师、工程师、经济师、经理等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具体行业、职业或技术有针对性的进行定向培养,使其具有某行业中高级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中高级工作岗位的本科教育。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以石油工程行业为背景,培养有本科理论水平,经历实践教学锻炼,能胜任油田需要的石油工程中高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的中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本科教育。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的石油工程硬件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验证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石油行业的野外作业性质,对毕业生的实际动手、现场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等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对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放眼中国高校石油工程培养情况:除少数几所老牌的研究型石油大学以理论研究为主,以及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以普通职业教育为主外,其他有石油工程专业的院校,由于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随着教育形势的迅速变化,上级制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方针调整较快,致使实践教学处于盲从状态。一些高校经历了专升本,扩招、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等阶段,刚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政策又强制其向应用型本科转化。由于扩招升级后推行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消化传统实践教学系统的阶段,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时按照国家政策实施新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造成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2)实践教学管理内容不明确。到底管什么?有哪些管理要点,哪些管理过程?实践教学有哪些运行细节?管理部门对诸多管理内容不明确,却天天喊管理,天天在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让实践教学执行者无所适从。

(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衔接性和协调性,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等机制不合理。存在诸如实践实验课与理论课顺序颠倒、理论课的实验与实践课内容冲突、实践硬件环境不理想、实践教师被动工作等情况。

(4)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部分高校完全沿袭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视频演示教学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辅,致使学生实践时间少,理论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实践与理论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能力、操作技能等都较差。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1)大部分石油工程应用本科是从以前的专科转化而来,或非石油类学校新办专业,以及传统石油本科院校重新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由于实践内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安排很少,以讲解或演示为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实验内容固定、步骤固定、结果固定,没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自主创新的实验内容。

(2)知识内容远落后于生产实际。所用教材陈旧,组织教师改编或新编讲义只是一种局部或个别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教材体系。无专门的石油工程实践课程教材,新工艺、新技术、新专业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更是缺乏。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导致无法与飞速发展的科技同步。

(3)教学形式单一。受传统实践教学的影响,教学课程安排上多为基础性的实践,缺少创造性、综合性实践。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的讲授法教学为主,穿插演示性质的视频教学。

(4)实践内容没有突出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野外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相应能力的实践训练。

3.实践教学存在盲目性

(1)受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影响,现代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效果差。

(2)实践教学与石油工程实际结合程度低。

(3)受时间限制,实践安排与实践过程忽视不同石油现场、不同井队作业进度不一致等影响,盲目统一实践进程与实践内容,致使实践内容与实习现场活动不吻合。同时实践内容安排忽视了与学生基础理论课同步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甚至出现学生根本没有接触到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

4.学生实践动力不足

(1)实践前学生没有接触专业课,对实践锻炼的目的、意义、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学生实践动力不足。

(2)学校不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盲目,管理不规范,剽窃成风,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中,由于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好,在实践锻炼中不肯吃苦。

(4)石油工程的大部分工作是在环境较差的野外,艰苦的石油行业本身比较适合男性,使得石油工程的学生以男生为主。

5.实践教学师资不足

(1)长期以来,高校对实践教学师资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人员通常被称作“教辅”,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水平低、能力差、上不了理论课的,才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2)专业扩招,学生人数增多,但实践教学师资并没有相应增多。

(3)实践教学师资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由于基本上没有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经历,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4)“双师型”教师缺乏。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总体上缺少既有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经验,又有多年的石油工程理论教学经历,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6.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不科学

(1)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不合理。由于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过程表现等的综合性能力培养,因此考核如果没有从理论成绩向实际应用转移,过分依靠传统理论考试成绩,会导致学生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等综合实践能力不强。

(2)缺乏成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制订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以学生实践成绩和通过率来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效果,但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成绩论英雄”的考核体系。由于考核方法简单,学生出勤情况、实践报告真实性、教师的付出程度、实践过程等都无法通过结果有所体现,使考核无法体现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认真程度,更无法考核学生真实的实践效果。

(3)缺乏较好的激励机制。一些高校对在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竞赛中获较好名次的少数学生及对应的指导老师给与奖励。但对那些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积极参加科研的学生,学校在学分、相关费用和奖励等方面没有激励措施。

7.实践教学设施不足

(1)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教学设备不足。石油工程行业作业环境艰苦,以及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等特性,要求实践教学设备要与石油工程现场设备相似,甚至直接利用石油工程现场设备进行实践。一般石油高校单靠学校的经济实力很难配齐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设备。

(2)学生扩招导致实践设备不足。近十年来,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量扩招,人均可用实践设备大幅度减少,实验设备不足。

(3)不重视实践教学设备配套建设。受传统理念影响,石油高校普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设备建设无规划,无投入,致使实践设备基本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设备。

(4)购置实践教学设备资金不足。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设备资金投入非常大。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使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配套设备严重缺位。

(5)校外实践单位联系困难,校外实践场地不足。改制后的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大批学生参加实习会给石油工程现场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晚上不能进行实践,每组实际有效实习时间较短。由于很多场地在偏远野外,条件有限,只能安排学生在场地附近的农民家租住,生活非常艰苦。

(6)校外联合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滞后。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与石油企业的合作机制,不重视校外联合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建立规范的联系实习实践管理制度,影响了实践地点的选择和实习质量。

8.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1)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仅把实践教学当成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片面强调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将很多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的的技校、高职、高专等学校快速升成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本科,当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时,应用型人才又供应不足。

(2)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高校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足够的认识。

(3)一些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认为实践课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有可无。

三、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制定科学的、稳定可行的实践教学指导方针,关注国家政策,结合学校实际,避免出现实践教学盲目的现象。

(2)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内容。

(3)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衔接性和协调性,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等机制。

(4)加大学生实践训练课时的比例。

2.实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1)根据石油工程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安排实践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2)紧跟石油现场实际,鼓励师生学习石油工程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加快实践指导书的更新。

(3)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4)实践教学中,突出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野外应变能力、综合能力等的培养。

3.避免实践教学盲目性

(1)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当前石油工程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为实践教学内容,避免实践教学内容老化。

(2)加强石油工程理论教学与时代的同步性,在实践环节开展前,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意义,增加学生实践的主动性。

4.提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动力

(1)积极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健全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制度,营造自由、民主、创新的学术氛围。

(2)实践前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

(3)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增加优秀学生就业比例。

(4)加强独生子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作风的培育。

(5)适当增加石油工程本科女生的录取比例,避免性别失调。

5.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1)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指导教师地位。

(2)加强年轻实践指导教师专业培训,增加其石油企业现场实践经历。

(3)加大“双师型”师资建设力度。鼓励有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经验和石油工程理论教学经历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

6.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1)避免以学生理论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成果、实践过程表现等的综合性能力考核。

(2)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改“成绩论英雄”实践考核体系为“能力论英雄”实践考核体系。考核既要体现实践教学结果,还要体现学生“实践”与教师“教学”的真实过程。

(3)建立完善的实践激励机制,从经费到教师工作考核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7.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1)增加石油行业实践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加大石油工程本科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2)把好教学质量关,根据实践设备可承受的实践学生数量开展教学。

(3)重视实践教学设备的配套建设,做好规划,加大投入。

(4)加大从石油企业、中央、地方、高校等的融资力度,提高单项设备的使用效率,力争一项多用,节约成本。

(5)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建立良好的实习管理机制,鼓励学生承担实习单位分配的工作任务,给单位带来实惠。

(6)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大油田建立定点的产学研实践实习基地。

(7)增加单次实践组数,减少单组实习人数,提高人均有效的实践场地设备数量。

8.提高实践教学认识

(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重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尊重各高校根据市场做出的选择。

(2)重视实践教学,并引导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地位,大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七

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论文【1】

摘要: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等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树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不断完善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从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会计专业创新学分制度、专业导师制度等方面,探讨了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方法以及保障对策,以期提高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并且具有专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践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在大学生从学生逐渐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培养目标必须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变化的趋势、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容量加大,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驾驭、引领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依照按学科大类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思想和“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研训练+创新学习与研究”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按高标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综合性、高素质特点,能在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优秀本科人才。

为此,对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后,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不仅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而且其创新意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高校的发展和现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本科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要为本科生充分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到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完成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把这些纯粹的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还要加强思想品德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培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实事求是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考虑大学软件和硬件条件。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的条件远远超过学校的条件,则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如果方案要求的过于简单,一方面则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使现有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目标的重要组成。

(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时期应该担负起造就创新人才的任务。

从本科阶段开始,除了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注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其优秀者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储备。

在大学的实践教学中,一切活动应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课堂实践子系统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内容。

从会计专业来看,会计案例教学属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运用这类真实性较强的材料,诸如取自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资料来训练学生,让其不离开学校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着手研究,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

实验教学内容是指与理论课衔接的各种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如每一门理论课程所含的课内课外实验、上机操作等,也包括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实验等。

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正常的专业课程内就包含有大量的实验性内容,此外,还可以设置单独的实验课程,通过专门的大量的会计实验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易被学生接受,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会计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方法的使用,可使方法介绍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

因而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以经典的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将方法的讲解与应用,通过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在创新性上迈出一大步。

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搜集较好的案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可以来自会计工作实践,也可以是教师本人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

根据会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和数据,通过案例来模拟再现会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可以选用的案例也越来越丰富,例如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资料,选取这样的案例资料,不仅真实,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搜集较好的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阅读、思考、分析、判断。

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会计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理论方法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指对所学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

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须紧扣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较快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会计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

这样学生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抽象费解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和理解。

(二)社会实践子系统,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的环境中进行,真正用于实践,可以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学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可采用自行组织的调查、承担委托的调查,参与政府组织的调查,参与本单位调查咨询实体组织的'调查等形式。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形式达到对事物的实质性认识。

会计专业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专业,因此客观上会计专业的社会调查具备先天的优势条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证券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专业可以把社会调查的目标定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及时。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优秀群体,因此是会计专业的极佳调查对象。

建立进行校外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环境中进行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模拟实验过程,真正用于实践,可以通过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

这种实践教学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学生一方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拿到实践中去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发现所学专业知识的不足,有利于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三)认识与毕业实习子系统认识实习一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要求和工作及研究领域建立起基本概念,确立学习目标;二是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毕业实习子系统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进行的专业研究阶段的实习过程。

这部分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性质和实践过程。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次总结,通过这次总结后,应该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从大学学习阶段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衔接点,在这个衔接点上,大学生应该较好地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和转折。

此外,高校还要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做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选题、开题、指导与成绩评定等环节一定要严格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将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三、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树立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面对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重大转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客观现实,社会各个领域对诸如财会等专业的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内涵、需求层次、规格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上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评价标准、衡量标准、使用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同样深刻的变化,致使管理类人才培育模式和实现路径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适应这一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突出特色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

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当体现特色,重点大学要突出理论特色,一般院校要突出应用性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在基础性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准备,加大数理课程和计量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在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相关资源建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成效如何,还与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教材、指导教师与管理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资源密切相关。

目前,有关财会专业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高校应该多作一些探索、研究和尝试。

一是丰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体系;二是开展符合经管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指导教材的修改、编写与积累;三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均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财会专业从理论层次上应该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从专业入门、系统专业学习到高层次专业理论学习的专业学习过程,从专业内容上讲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除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纯粹的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完备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不仅要有理论部分,还要有相应配套的实践部分,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此外,财会专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和进修,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专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高等学校要适应并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高校经济类专业要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着力加强诸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同时,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部署,树立前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其中,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校财会专业等管理类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还必须适应我国人才就业市场变化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新环境下职业岗位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及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类型结构,增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活力。

会计专业是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学科,因此,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适时开设证券评价等交叉性学科专业,提高会计专业的应用方向性。

(四)设立会计专业实践的创新学分制度和会计专业导师制度学分制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一份富有弹性的指导性培养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其出发点是使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全面发展,其归宿是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实施和不断完善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和国际教育沟通的一个途径。

为了既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又防止过分放任的弊端,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给予实践教学以充分的重视。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必须完成的专业理论学习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从事会计专业有关的创新研究活动,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在会计专业的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研究,可以设立专业导师制度和专业创新学分制度作为制度层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会计专业自身的发展看,要注意优化专业结构,要注意交叉学科的发展,比如和金融专业结合可以创设证券会计评价专业方向,和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结合可以创设会计信息分析评价等专业方向,此外在会计专业内部,加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建立起符合会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大财务观。

在制度层面上,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建立会计专业的创新学分制度和会计专业的导师制度,要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会计专业的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要从制度上保证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此外,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高校应该加强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实践教学的投入,使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实践教学获得物质上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2】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基于广州会计学专业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结合广州商学院实践教学之经验,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多模块、双轨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篇八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只有基本功扎实,表达能力强,思想感情丰富,教法灵活,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师,其教学才能体现上述“四性”。多年来,我们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同仁的教学成功之道的总结归纳和探索,觉得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不妨借鉴以下形式:

一、“开放式”――联系社会,引导实践

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学生身边很近的实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学生拟定实践主题,引导身心参与。例如《要节约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约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为了挖掘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强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自来水厂和电站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强教学效果。而在《做集体的小主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安排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开放式”。

二、“表演式”――增添兴趣,直观形象

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按照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学生兴趣更高,教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例如:有一位二年级的思品教师在讲授《集体力量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集体力量大”的内涵,她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小学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搬不动。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小品形式虽然简单,但学生投入专注,兴趣很高。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量大,不等于人多力量大,发挥集体力量必须以团结为前提。

三、“摸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内容,靠单纯讲解说教,学生反应不很积极。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进行五年级《希望工程献爱心》一课的教学时,刚好本县有一个农村小学生因为得了白血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既面临失学,更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我们在授课时,以时事为背景,在课堂上模拟了一次“献爱心”活动,学生们配合默契,投入真诚,既体味了“献爱心”的欣慰,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用“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等模拟形式来活跃课堂教学,也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四、“演讲式”――锻炼表达、提高觉悟

思品课的很多内容,不但需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而且很需要学生的感情投入。只有真正牵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真挚感情,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效果立增。基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入了另一种新形式――“演讲式”。例如:我们在四年级《英勇不屈的好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抗日英雄吉鸿昌》等课的教学时,进行了一次小型演讲会。即课前让学生(最初是挑选,后来是轮流)引用课文(适当结合一些课外)的典型事例,写成短小精悍的演讲稿,每节课用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勉励。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但准备认真,而且感情投入,控诉敌人的暴行时,声泪俱下;颂扬革命先辈的气节和风范时,肃然起敬。这种演讲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上述“四式”教学形式实际上是本地区目前正在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式”教学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系列应用。所谓“活动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课本的内容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方法”,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又不同于“活动课程”,是区别于两者之外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一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自主参与理论”;二是“主体教育观”;三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活动式”教学法的主要操作步骤有:1.寻找活动要素。2.设计活动形式(目前常见的形式有上面提到的开放式、表演式、模拟式、演讲式。其他诸如沙龙式、制作式、图示音像式等,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不大常用,这里介绍从略)。3.拟定活动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法是一套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常规手段。它在整个中小学德育教学体系中具有其它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和效果。单从它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应用来说,具有如下优越性:

1.“活动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上述所举“四式”尤其是“开放式”的运用看,好奇心、新鲜感和实践性刺激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使得他们自始至终都专心投入,积极活动,热情参与,同时由于走出了课堂,接触了社会,又使他们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胆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延伸了知识的外延,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变客体为主体,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活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我们的日常教学信息反馈,“活动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比较,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可以说全体学生都对前者反应积极,配合默契。尤其是上面所提的“模拟式”、“表演式”的运用,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气氛活跃,思维敏捷,反应热烈,兴趣浓厚,听得专心,学得愉快,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思品课的吸引力。

3.“活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我们对上述“四式”教法应用效果的检验分析:学生从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到课后反馈,反映出他们的思想认识、口头表达、心理反应、行为参与等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是非辨别,思维判断,活动组织,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也在明显增强。这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也是“活动式”教学法的最为成功之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