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 风筝教学反思(优质6篇)

最新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 风筝教学反思(优质6篇)

时间:2023-09-23 15:57:56 作者:琴心月 最新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 风筝教学反思(优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篇一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qing。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学贵有疑。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鼓励他们学会在疑问处打个“?”。学生能抓住关于篇章的主要脉络提出两个问题,还就重点文段的关键词语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思考价值。我把四个问题抛向学生,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残志不残的事例,他们在搜集、汇报、聆听中获益不浅;课的尾声,让学生在刘老师的图片下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我还借助前一天报纸上海伦﹒凯勒遗嘱的话教育学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强音才能领略命运的精彩。几个设计将积极的人生意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不足: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课的末尾对刘老师“理想的风筝”的领悟还缺少回顾总结,显得不够完整。

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篇二

《风筝》这是鲁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教案意识严重,课件牵着我走,我牵着孩子们走。课堂中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没有落实新基础教育理念,没有教结构用结构,读书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明显。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由于我二十几年来一直教低年级,升入三年级后低段思维还没有转换,还把字词作为课堂中的重点,用时太长。韩老师告诉我三年级的课堂老师应该课下了解孩子的预习,抓住孩子真正的出错点,如:“歇”是孩子们出错比较多的字,就应该重点指导。“歇”字的指导,不要只跟孩子们说不是“反文旁”,而是“欠字旁”,要了解字源,查一查为何歇字是“欠字旁”,不是“反文旁”。她举例说“拔”和“拨”很多孩子出错,如果老师知道是古代人用头上的发簪拨油灯芯,所以“拨”上有发簪的发。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出错了。课后我去字源网查了“歇”字字源,“歇”是会意字,从欠,古文字字形体像人跪坐着张嘴打哈欠,从曷,曷有止义,人休息也有止意,“歇”本意就是休息。如果这样讲给孩子听,他们肯定就不会出错了。

学课文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抓住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句上。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孩子们找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后,我就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同学们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本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我自认为同学们经过找心情词句,理解心情词句,读心情词句,一定能体会孩子们心情,也能自己写出一段带心情的结尾。可是预设自认为不错,目标达成却不乐观。孩子们仅限于高兴、快乐等心情词。此时韩老师告诉我不要为了心情而教心情,应该抓住孩子的特点,文中并不是只有描写心情的`词句能表达孩子们的快乐,做风筝、放风筝中的动作词也都是孩子快乐的体现。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孩子如何做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放风筝心情怎样。孩子如何找风筝心情怎样。这不就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吗?教会同学们找出结构特点。教学时,也可以先抓住重点段也就是放风筝段,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放风筝的,从放的过程体会他们的心情。教会了一段的学习方法,做风筝和找风筝这两段,同学们自己也能学。这也就做到了学结构用结构,孩子们了解了写作结构,后面的拓展也可以用这个结构来说,来写。

经过韩老师的指导,我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先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仔细读一读这三部分,看看作者写哪一部分最详细最生动。让孩子找出这部分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孩子们的开心,通过读感受孩子们玩时的心情。把心情词句找出来重点指导朗读。充分让孩子发现快乐心情是孩子们玩耍带来的。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后,剩余两部分孩子们自学,同位交流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找出三部分写作的相同之处。指导孩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续编下一段。

韩老师提出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这本语文书,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课内学方法,课外去实践。以后,我也努力带动同学们,引导孩子们到课外去拓展知识。

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篇三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蒉开沅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蒉开沅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蒉开沅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蒉开沅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心情写照。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角色,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己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现在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篇四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我决定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入手,逐渐把握文章的内涵。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只有突破了这些句子学生才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春》中相关语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时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有朗读环节,但不够充分,尤其是赏析文中语句时应该让学生更充分的朗读,从而更好地了解句子的内涵。

板书的书写应该更及时。

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篇五

这一课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一,弟弟是不是真的忘却了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从文本来看,“自己买不起”说明当时“我”家的经济已相当贫困,以致于一个风筝都买不起,不要说蟹风筝、蜈蚣风筝,甚至是瓦片风筝也只能望洋兴叹。如果是买得起,家长或做兄长的,断不至于让一个“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孩子在春寒料峭的风中站上“小半日”来看别人放风筝。而弟弟看放风筝的神态、动作确实也让人心寒。“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我们也许会说,买不起,自己做总是可以的吧。那“我”为什么还是残忍地给弟弟做的蝴蝶风筝无情地捣毁了呢?那可不是蟹风筝、蜈蚣风筝,更不是瓦片风筝哟!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下文中的“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讨论儿童的书”,什么人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书,是一个农民或是一般的小市民吗?在1925年那个时代,不会吧,农民或小市民基本生活尚且不能自足,那有这个闲钱去买这样的书来读?更不会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书?即使有读书的机会,也更不会去读这样的书。因此,这足以说明,在二三十年之后,“我”家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从故乡来到北京——这可不是一个什么人都能去的地方,即使是现在也这样。是什么改变了“我”家的命运?是一夜暴富吗?不是。从“我”读的书来看,是因为“读书”改变了我家的命运。至于怎样读,文本中看不到,但可以看到的是,“我又不许放”。既然“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那么“我”不想放风筝吗?但“我”没有放,而且还不许弟弟放。那“我”把时间用去做什么了?那就是读书了。弟弟在这一事件之后,还放风筝吗?没有。因为文中的“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里4种补过方法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送——放——劝——陪。送风筝好理解,但为什么要赞成?又为什么要劝?进而甚至于还要陪?可见当年,“我”对弟弟的伤害之深,弟弟在此之后,也再没有放过风筝了。而事实上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也不难得出,要让一个耍性特别大的孩子,不去耍,而把时间用来读书,让自己将来“有出息”,做兄长的,不知要重复做这样类似的事件多少次。而这样的事件经历多了,弟弟完全忘却也在情理之中了。

同样的效果,而“我”不是。“我”是以“精神的虐杀”的方式做完了这个事件,而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不是惩戒,而是惩罚了。所以,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不是别人原不原谅的问题,这是良心的审判,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对自己进行的正义的审判。

第三,作者的写作意图的问题。现在或过去,人们一谈到历史的问题,总是要找一个替罪羊——封建思想或封建礼教——来自我安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实,过去跟现在都一样,都是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平常人、平凡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来处理自己所做的事,所见的事,所想的事;总是把自己看作是正义的化身,替天行道,匡扶正义。于是肆无忌惮地、蛮横粗暴地伤害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而当真正的正义降临的时候,他又陷入无尽的悔恨、内疚、自责、忏悔之中,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来拯救自己罪恶的心灵,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过完余生。也许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吧。他们的愿望最终只能因为别人的“忘怀”而无果而终,最后遗憾终生。当然,这样的人并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一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醒悟的那一天,成为一个十足的泼皮。所以,作者写这样一件事,并非是说自己有过这样的行为,而是假托这样一件事,来告诉那些“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人或势力,如果将来你能来觉悟的那一天,你会跟“我”一样,在无尽的悔恨、内疚、自责、忏悔中了此残生的。而那些想做而没有做的人,就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了。

风筝美术教学反思中班篇六

执教完《风筝》,我感觉特别舒畅和轻松,不管这堂课大家认为如何,起码我自己认为这堂公开课是真实的,我没有把它上成表演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风筝事件,层层深入的探析了鲁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美妙而艰难的心灵之旅。

说实话,在没有执教《风筝》之前,我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那么我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兴趣,起码不是厌恶。于是,研读教材,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首要功课。

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读一遍完全不懂,读十遍似乎有点懂,读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读再读发现自己已经像鲁迅一样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风筝事件,居然承载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对儿童天性的虐杀,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或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甚至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精神虐杀者。可是,这么深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品读出来呢?我的导应该架设起一座学生学的桥梁。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如此悲哀?”品读部分我抛出了两个分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哥哥明明很爱自己的弟弟,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如此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就要被哥哥毁掉了,他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为都是受内心思想的支配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爱弟弟,在他的观念里,这就是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为幼者,作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这都是中国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骨子里的奴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国人的麻木呢?我设计的问题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那我的心也应该释然了,可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确,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问题之难,学生们的回答依然在围绕着课本上的句子打转。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预设的,这个时候,我再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里的一段话: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就,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学生经过思索,终于认识到鲁迅先生悲哀的是为国人所共有的麻木状态,明知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那是应该的。

由于问题的预设不零碎,成梯状,所以课堂上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你自己曾有过精神虐杀的经历吗?”有学生说:“老师喜欢用标准答案来判定我们答案的对与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学生们的观点多犀利啊,这不是我们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吗?以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从小,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都听话了,可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学生们的眼光多独到,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曾多少次对学生、对孩子这样的唠叨,可听话的背后,却是扼杀了创新和批判思维的火花!

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记录了这堂公开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鲁迅先生破坏了他弟弟一只风筝吗?可随着老师细腻深刻的引领,我觉得越来越悲哀,一个小小的风筝里蕴含了太多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响的“我”亲手虐杀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认错,恳求他的原谅,可是弟弟却惊异的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也许,忘却是最好的疗伤,但对于清醒着的鲁迅先生来说,忘却代表着不觉醒,甚至是理所当然,那么悲剧就还在延续,还在无数的“小兄弟”身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孩子,太不简单了。“给他一个支点,他便能撬起整个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们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孩子们心灵的虐杀者。这应该是我执教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吧。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我自己感觉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还是改得不够。满堂都是老师的问,没有学生的疑问。我仅仅是把自己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本堂课里都是严重缺失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方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这堂课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模式,运用自主导学的教育理念,开出一朵朵个性迥异的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