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望天门山教案(精选17篇)

望天门山教案(精选17篇)

时间:2023-12-28 21:24:16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和有效。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范文。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教案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图片,磁带,字卡。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

1、学习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习的一主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宁静的山村(女生),繁华的都市(男生)??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习“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近,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两岸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近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习。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以文代文课型)12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出示自学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远-----近。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卡片音乐录音图。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

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

2、 能正确朗读、会背诵

3、 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

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

(一) 导入(背景导入)

(二)层层深入 展开教学

(1)读熟 扫除障碍

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2)读懂 理解诗句意思

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 感受语言的奇妙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断 开 回 来 下点重音 读过之后,学生谈想法,师出板书:语言美

这时教师出示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然后学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读听。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古诗的脉搏,领略了古文化的妩媚和风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天门山》教案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

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

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

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一、 导入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 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 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 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 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 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 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 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 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 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

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望天门山》教案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望天门山》教案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小学生日记范文(19篇)
    生日是一个人的回忆日,它记录了人生中的每一个特殊瞬间。一份好的生日总结可以让人铭记终身,以下是几篇优秀的生日总结范文。一到大操场,老师便给我们介绍游戏规则:首先
  • 12-28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专业16篇)
    教师在编写五年级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五年级教案范文,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
  • 12-28 人在仕途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上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在人的一生中,很多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渴望,也有
  • 12-28 星空下的遐想(实用19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心灵雕琢的艺术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段落,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
  • 12-28 青团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 12-28 创意类创业计划书(实用14篇)
    创业计划是创业者与投资者、合作伙伴之间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它应该具备清晰、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业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 12-28 荷花池初中(优质18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打动人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早上,爸爸带我到住的景点中央的一个荷花池,这些荷花叶多
  • 12-28 新员工入职合同完整版(专业18篇)
    在合同协议中,一方的违约行为可能会导致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小编整理的这些合同协议范文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合同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三.不得劝说、
  • 12-28 五一劳动节校园教育活动长篇总结(优秀19篇)
    活动总结是组织者向参与者和相关方面展示活动成果和效果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活动经历。
  • 12-28 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优秀18篇)
    教学工作总结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们总结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我们写教学工作总结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