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 武侯祠导游词(实用10篇)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 武侯祠导游词(实用10篇)

时间:2023-09-30 04:19:58 作者:飞雪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 武侯祠导游词(实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武侯,所以后人便称他为武侯。可能会有人问,武侯祠建于何时?恩,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中描写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判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有武侯祠了。而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体。明末,祠庙毁于战乱,现在大家要是去成都的话,看到的是清代在旧址上重建的。

大门上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叫它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过这样一首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蜀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和这座庙本来的名称了。

好了,我们就一起进去领会诸葛亮的魅力吧。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二

武侯祠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古建筑,也是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刘备的场所。作为一名游客,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古迹,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以下是我对于武侯祠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武侯祠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一进入武侯祠的大门,我就被各种古朴庄重的建筑所吸引。武侯祠的建筑完全按照古代中国的传统样式建造,大门、殿堂、廊道、亭台楼阁等等,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尤其是祠内的主殿,它高达三层,气势磅礴,仿佛在诉说着刘备的伟大事迹。在祠内的众多馆藏和陈列品中,我看到了许多古代书画、工艺品和军事器械,这些都是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其次,武侯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刘备的纪念地,武侯祠展开了一幅幅真实而动人的历史长卷。在祠内,我对刘备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带领着蜀汉抵御外敌的侵略,保卫了蜀地的安定。武侯祠细致地展示了刘备从匡扶国家到成功崛起的历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里的历史文化使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的精神。

第三,武侯祠也是对中国军事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在祠内,我看到了许多武将、勇士的塑像和雕像,这些雄壮威武的形象给了我极大的鼓舞。通过展出刘备、关羽、张飞等蜀汉的英雄们的生平事迹和战斗场景,武侯祠让我们对军事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也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军事精神。

此外,武侯祠的环境优美,氛围宁静祥和。尽管拥有着众多游客,但整个祠内依然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内院建筑错落有致,古树参天,花香扑鼻,每一处细节都令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仿佛能够与历史沟通,与刘备一起品味过去的辉煌。而且,武侯祠附近还有许多传统工艺品和小吃,可以品味成都的特色美食,这也为我带来了愉快的参观体验。

最后,武侯祠的参观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参观,我不仅仅学到了历史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只有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武侯祠不仅是一个历史纪念地,更是一座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军事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更能够了解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次参观让我对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增强了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钻研的意愿。我相信,这次武侯祠的参观一定会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_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_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_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0_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四

武侯祠位于中国四川省的成都市,是一座纪念刘备所任用的督抚刘健而建立的庙宇。作为中国历史名人刘备的祠庙,武侯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段时间,我有幸参观了武侯祠,并深受其历史文化魅力的吸引。在这次参观中,我对武侯祠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历史背景

武侯祠建于公元223年,是刘备去世后刘健为其修建的祭祀堂宇。它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庙宇,后来在历代的扩建和修缮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武侯祠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和四川本土特色,并且也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的建筑元素。武侯祠作为一座汉代风格的建筑,既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也彰显了刘备身份的崇高。

第三段:建筑风格

武侯祠的建筑结构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即依次为前殿、正殿和后殿。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对称布置,形成了一种庄严而庄重的氛围。武侯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典雅,它的殿宇采用了大面积的木结构和特色的泥塑装饰,尤其是那些雕刻细致的彩塑,更是为它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气息。武侯祠里的每一座殿宇都充满了精美的工艺品和花鸟画,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魅力。

第四段:文化内涵

武侯祠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场所。在武侯祠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刘备和他的家族成员的雕塑和画卷,这些艺术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刘备的人格魅力和仁政风范。此外,武侯祠还保留了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刘备和他的时代的机会。走进武侯祠,你就仿佛穿梭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第五段:心得体会

通过参观武侯祠,我对刘备这位历史名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刘备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忠诚、仁爱和勇敢精神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深刻意识到了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对社会以及家族的影响的重要性。同时,在这次参观中,我还对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参观武侯祠,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得到了一些珍贵的心灵寄托。

总结:

参观武侯祠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它不仅是一座展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宝库,也是一段让人着迷的历史故事。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对武侯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对刘备和他的时代的重要心得体会。我相信,武侯祠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五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天下军阀割据,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囊阳),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为了统一汉室天下,三顾茅庐,已成千古佳话。年方27岁的诸葛亮宏图在胸,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刘备抗衡的曹操、孙权的势力,一席话便刘备茅塞顿开。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刘备临终的一句叮嘱,一份寄托,便有了诸葛亮一句经典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六出祁山的超负荷运转,他的生命也随着他的誓言随风而去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武侯墓。大家会问,为什么叫“武侯墓”?是因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创建了蜀国,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溢封“忠武侯”,所以,人们就称他的坟冢为“武侯墓”。现在的武侯墓区,总占地面积片万平方米,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进入陵园大门,便可以看到山门内侧的两幅壁画,分别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终托付遗言”时的场景,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经过拜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额上书“功盖三分”四个大字。请大家跟我走进这座雄伟宽敞、庄严肃穆的大殿。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六

第一段:介绍武侯祠及其背景(200字)

武侯祠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所建立的。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蜀汉建立了较为独立的政权。武侯祠以其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壮丽的建筑而闻名,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第二段:对武侯祠建筑特点的描述(200字)

武侯祠的建筑充满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表现了古代的建筑艺术。这座建筑群由大殿、文廊、亭台楼阁等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大殿以黄色的琉璃瓦覆盖,巍峨宏伟。殿内供奉着刘备的塑像,神态庄重。周围的文廊上刻有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给人们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第三段:对武侯祠文化内涵的体悟(300字)

在武侯祠的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智慧。在大殿中,刘备被供奉在中央位置,展示了他伟大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这是对刘备卓越成就的一种礼仪化表达,也是对他忠诚、智慧和领导能力的认可。文廊上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第四段:对武侯祠游览体验的总结(300字)

在参观武侯祠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观赏建筑和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要继承和传承这样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武侯祠也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传承的场所,它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也传承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第五段:对武侯祠的影响和启示(200字)

武侯祠不仅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它还是一个教育人们的场所。通过参观和了解武侯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方式。它鼓舞人们勇敢追求卓越、发挥个人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武侯祠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通过参观武侯祠,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刘备,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底蕴。这种体验受益终身,我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更加自豪,而且也对于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来到武侯祠参观,感受其中的人文魅力,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七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 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八

武侯祠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以纪念中国历史名将诸葛亮为主题的祠堂和陵墓。作为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我有幸参观了武侯祠,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的体会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于武侯祠参观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描绘武侯祠的美丽壮观

武侯祠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走进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高耸的门楼和巍峨的牌坊,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祠堂内的建筑以重檐歇山顶为主,庭院宽阔,布局合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明耆文化殿,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信息,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诸葛亮和他的历史背景。

第二段: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侯祠不仅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祠堂内,我看到了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文物和传统艺术品,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这些展品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亭阁之间,我还看到了许多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例如雕梁画栋、悬山斗拱等,更加加深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段: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名将诸葛亮

作为武侯祠的核心主题,诸葛亮在这里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祠堂内布满了大量关于他的展品和文献资料,从诸葛亮的出生地、家族背景到他对国家的贡献,都得到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参观,我了解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社会改革者。他的坚定信仰、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对于国家的忠诚让我深受感动。

第四段: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参观武侯祠让我不仅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强调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指导个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第五段:对武侯祠参观的总结和体会

参观武侯祠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领略到了古代建筑与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对中国历史名将诸葛亮和他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武侯祠也让我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次参观,我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相信这将对我的人生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前往武侯祠参观,感受这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九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侯祠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关羽(?一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一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将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文臣廊内也有塑像14尊。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韦,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匾额对联。

出过厅,就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拜为军师。他先铺佐刘备,创建蜀国;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内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咀。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由三分桥、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去听鹂馆参观。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武侯祠堂碑是谁写的篇十

武侯祠,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诸葛亮而建造的纪念馆,也是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侯祠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参观,我也有幸游览了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建筑。在这次游览中,我对于武侯祠的历史价值、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为国家尽忠的精神。

在武侯祠的游览中,我首先被它的历史价值所深深吸引。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原为纪念刘备的首席谋士诸葛亮而建,武侯祠不仅是诸葛亮学问研究的中心,也是纪念这位卓越政治家、军事家的地方。在游览中,我不仅看到了诸葛亮的雕像和墓碑,还了解到他作为蜀国丞相所做出的一系列为国家付出的贡献。武侯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为国家尽忠的精神永远地铭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其次,武侯祠的建筑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侯祠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37000平方米,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武侯祠的大门由雄伟的牌坊所构成,楼阁式建筑巍峨而宏伟,彰显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髓。在一楼的大厅中,有展示蜀国历史和文化的模型和照片,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生活场景。上楼后,我看到了诸葛亮具体工作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诸葛亮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古代朝代。这些精心设计的建筑和展品,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技术的精湛。

此外,武侯祠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武侯祠的展示室里,我看到了很多关于诸葛亮智慧的展品,如他的手迹、书法作品和许多记载着他智慧言论的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文件展示了古代中国人们对诸葛亮智慧的崇敬与传承。在武侯祠的游览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诸葛亮的为人和思想,受益匪浅。

最后,我在武侯祠的游览中体会到了诸葛亮为国家尽忠的精神。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和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游览中,我了解到了他为国家和民众日夜奔波的事迹,他为了蜀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常年操劳甚至病故在庙堂。这种为国家尽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总之,武侯祠游览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研究和体会,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为国家付出的精神。武侯祠作为一座古老的建筑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告诉我们在国家的建设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尽力而为,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继承和传承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