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平均数教案(模板24篇)

平均数教案(模板24篇)

时间:2023-11-23 10:57:43 作者:温柔雨 平均数教案(模板24篇)

通过使用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到您,提升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加权平均数教案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重点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难点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知识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有一人连续3天的消费分别是1元、2元、6元,

求这人平均每天的消费;。

(3)有3位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75cm。

求这3位同学平均身高;。

(4)一个班级在一次体检中测得有四十同学身高为。

170cm,十位同学身高为165cm,求这班同学的。

平均身高。

八年级一班有40位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求这40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理解新知。

问题:某校八年级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如下表:。

班级人数/个平均身高/cm。

一40168。

二44165。

三36170。

求这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八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但是这张表格坏了,只知道身高为155、160、165、170的同学的比为2:5:10:3;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求出这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运用新知体验“权”的作用。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837875。

乙73808582。

想一想。

1.比较例(1)、(2)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案例。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有意者于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6000元5500元4000元1000元500元。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月工资/元6000550040001000500。

员工人数112142。

平均工资。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加权平均数教案

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则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若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b.

c.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a.b.2c.2+1d.

1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13.已知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参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求平均数教案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加权平均数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等。

2、懂得抢他人玩具是不礼貌的行为,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从家中带来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行为判断图卡人手一张、红黑两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一则小故事引出活动。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你们认真听完故事后回答我的问题,好吗?

2、教师开始讲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知道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1、教师: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明明有了新玩具,并且邀请小伙伴一起玩,一点也不自私,妈妈为她的行为感到自豪,所以高兴地笑了。

3、教师:当你有一件新玩具时,你会怎么做呢?

4、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大家现在都知道了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明白了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三、教师出示行为判断图卡,让幼儿根据图卡内容判断正误。

1、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张图卡,看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

2、幼儿观察图卡后回答。

3、教师总结每张图卡上的画面内容,并向幼儿交代操作要求:你认为对的就涂红色;认为错的就涂黑色。

4、幼儿开始涂图卡,教师在一旁指导。

5、请幼儿说一说图卡中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四、请幼儿和别人分享自己带来的东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并说出希望和谁分享。

3、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将幼儿分成若干组,一起分享食物或玩具。

4、教师小结:大家因为分享,都玩到了或吃到了自己没有带来的玩具或食物,这样会使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五、教师对今天活动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东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求平均数教案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生: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案:。

我与地坛执教:韩冬【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祝同学们成为一位优秀而卓越的人。

求平均数教案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加权平均数教案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分组计算平均身高和年龄学生们有兴趣,很快就能算出来,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但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对数学没兴趣,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被动地学习,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学生没有带计算器,在课堂上的计算时间增加了,教学用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浪费。在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讲解上,教师显得较为匆忙,定义讲解怕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改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如果课堂学习我们只顾少数基础好的同学,那就与新课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到底是不是教学中的难点,各有各的看法。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平均数》教案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理解平均数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求平均数教案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平均数》教案

师:为了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出四人。

师:男生队先投,比赛结束了,你觉得男生队的水平怎么样?

师:因此,第一场比赛谁赢了?生:男生赢了。

师:比赛结束。各位裁判,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啊?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公正的裁判那?可以拿出练习册算一算,汇报时要讲出你裁判的依据。

师:谁来汇报?生汇报师板书6+7+9+。。。

生:生汇报师移动课件。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那?

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举手?用算式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棒算出了决赛成绩谁赢了:生:男生。

师:热烈掌声老师量好了看一看在本上算一算剪下几厘米就一样长了?

师:总数54平均数8师:刚才谁没有说清楚?这回你能再说一说吗?

师:我是员工,现在要问经理们问题了?

师:篮球队几人平均身高是?篮球队有一人的平均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生:可能。

师:算完我吓了一跳啊新的平均数原来五个人都达不到你说这人的身高会是什么样?

师:你是怎么想到12的。

师:不过女生队还没赢,只是打成了平手,如果想赢的话,这个高手至少得投中多少个?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生活中哪里会经常用到平均数,了解后和同学老师交流一下。

《求平均数》教案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新课。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b.1c.约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求平均数教案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单个条形统计图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图准确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题中的情景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类似的事情,学生分析起来也没有陌生感。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对多组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会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概念的引入及平均数的计算。

多媒体课件,每5人一小组准备的十八枝小棒、三个纸盒。

创设情景法、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启发讲解法等。

1.请学生说说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上学期期末考试,四(1)和四(2)班进行了一场数学小竞赛,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这两个班的人数和每人考的分数都不一样,怎么就知道哪个班考得好呢?老师们是怎么算的呢?(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到用“平均分”来计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板书“平均”两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平均数”。引入“平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 女生

6+9+7+6=28(个)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平均数: 7 平均数: 6

数学《平均数》教案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估计平均数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数学《平均数》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平均数》教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平均数》教案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求平均数教案

片断一:

开场白: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比赛--比身高。板书:男、女。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我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师:你们说谁比较高?

生:男同学。

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谁比较高?

生:还是男同学。(男同学似乎很得意)。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此时学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师: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生:是男同学。

生:是女同学。

生:一样高。

师: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学高的部分“切下来”补到矮的身上,女同学也用这种办法,再比较。(还没等这位同学说完,其它同学就大笑,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学或女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比较。

另一学生似乎心领神会: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较,求出相差数,再找第二、第三个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数的办法。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生:女同学或不公平。

生:还得再叫一位男生上来。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办法了吗?

同桌讨论。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平均数教案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 11-23 退伍会餐致辞(精选23篇)
    致辞是在重要场合或庆典上所发表的演讲稿,它能够传达主办方的意图和目的。在致辞范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对话题的独到见解。x总、各位朋友、全体员工:今
  • 11-23 幼儿园项目合作协议书(通用19篇)
    合作是一种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的方式,可以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双赢。在这里,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行业内的成功合作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甲方:法定地址:
  • 11-23 大学社团联谊活动策划书(精选19篇)
    活动策划需要对目标人群、场地、预算、时间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规划。了解一下这些精彩的活动策划案例,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
  • 11-23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专业18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注重课程的分层次、有机联系和循序渐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通过阅读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
  • 11-23 特邀嘉宾个人致辞范文(19篇)
    通过致辞,我们可以给予他人鼓励和支持,也能够通过赞美和分享,传递出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好的致辞文字是充满感情和智慧的,以下是一些经典范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迪
  • 11-23 公司中秋节晚会的主持词(汇总17篇)
    主持词还需要有一些引用或者故事来引导观众与主题产生共鸣。通过这些主持词范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主持人应该如何在各种场合下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 11-23 个人成长报告字大一(专业13篇)
    报告范文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整理和表达我们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理解和参考依据。范文集合中包含了多个优秀的报告范文,可以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结合自己生活中
  • 11-23 朱自清的散文集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书中的思想。以下是一些读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他们通过书写读后感来深入思考和理解书中的思想
  • 11-23 给老板个人工作辞职报告(通用12篇)
    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是写一份辞职报告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辞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在这里工作一年的时间当
  • 11-23 党史学习体会(通用18篇)
    学习体会还能够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它主要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