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云南旅游资源研究大全(18篇)

云南旅游资源研究大全(18篇)

时间:2024-01-22 00:57:02 作者:雅蕊

范本是一种经典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文的要求。阅读范文范本时要注意分析其结构和语言运用,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xxxxx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姓名:

xxx学号:

123指导教师//职称:

xxxx讲师填表日期:

20xx/12/20教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一、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应按要求逐项认真撰写,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须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一份。

三、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打印格式1.打印用纸:a4(双面);2.字体:宋体;字号:小4号,行间距:固定值22磅;3.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6cm,下2.2cm,左2.6cm,右2.2cm;4.于左侧装订成册。

四、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本人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所在学院备案,并应及时补做开题报告。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一)选题背景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是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随着经济、社会效益及政治影响驱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已经步入一个共同关注、新兴发展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位于滇西部,是著名“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文化沉积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市场潜力大。目前,红色旅游势头迅猛,红色旅游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游客心中“红色之旅”的必选地之一。面对现阶段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本文将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升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红色旅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选题目的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先后打造了国殇墓园、松山战役遗址、善洲林场、滇西抗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持续增长。但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档次低,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合理的提出相关的开发策略,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以提高红色旅游的知名度,拉动红色革命区的经济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选题意义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仅能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使红色旅游产品多样化。本文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开发建议意见。希望对提升旅游知名度,推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唱响红色旅游品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借鉴意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本论文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其开发程度,分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认识了解红色旅游深度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才能有效合理开发,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纲:

总结。

作为本篇论文写作的参考。

2.综合分析法。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运用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旅游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3.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一些红色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工作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4日-20xx年12月10日):完成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xx年1月前):拟定写作提纲,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第四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及答辩。

参考文献目录略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20xx年12月20日学生签名:

20xx年12月20日说明:可根据内容另加附页。本表指导教师审核后存入档案袋。

黄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条件、旅游条件三个方面对全省已列级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比,从而为全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晓明黄玉作者单位:张晓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昆明,650011)。

黄玉(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昆明,650216)。

刊名:云南地质英文刊名:yunnangeology年,卷(期):22(2)分类号:f592.1关键词: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云南省

云南石林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经实地调查,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经济树种602种(含变种),隶属75科342属,根据植物经济用途,分为果树类、油料类、观赏类、药用类、芳香粪及其他类资源,并提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建议.

作者:陈卫新作者单位: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遂昌,323312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2009“”(2)分类号:q948.2关键词: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经济树种资源保护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高校学生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安排学生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科目。笔者通过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提出高校学生实习模式的改革方向。

1.学校统筹安排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之初,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求贤若渴,因此非常乐意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给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且这种统筹安排实习的方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目前,由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存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争抢专业人才的现象,实习生大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进行学习,并有所发展。学校同一些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协议,输送实习生,最后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

2.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对实习生的统筹能力不断下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这增加了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模式的难度。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三亚学院采取了统筹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完成实习教育任务,并能促进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是指实习单位完全由学生自行联系。旅游企业的人才饱和与学校扩招导致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学校也不愿意再承担巨额的实习费用。学校只能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实习管理,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实习质量不高。

近几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些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扩招,导致旅游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旅游专业人才的“本科化”情况严重。旅游专业本是一个重实践的学科,却越来越偏重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对这样的大学生不太感兴趣。

2.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旅游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者纷纷涉足旅游产业。我国旅游企业数量迅速激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旅游业利润不像兴起之初那么丰厚。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较大,且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让很多人认为旅游业从业者职业地位低下,因此,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3.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此各方面还都不完善,无论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还是人才输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师多是没有具体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理论学者,甚至有一些是“半路出家”,对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在实习指导上显得力不从心。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应当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确定固定的实习单位。选择管理规范、业务量大、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的平台对实习效果非常重要。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双方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

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在学校内部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模拟形式将校外实习同校内实习有机结合。在多重情境下不断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理解旅游服务行业,能够面对不同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最终经过导师的裁定,检验模拟实习的效果。

3.校企一体化模式。

鼓励有经济实力的院校开办自己的旅游企业,例如学校附属的招待酒店、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运转由特定教职工负责,成立学校自营的实习基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将课堂搬至企业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1).

3、廖蔚.当前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财政研究,(12).

4、罗凌云,风笑天.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j].调研世界,(4).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旅游管理教学应该根据旅游产业特色与需求,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产、学、研”三方面互动培养人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主要通过启发式的比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并运用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系统,直观、真实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现代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与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步,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也极为迅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旅游高等教育从最初的8所发展到693所。同时,旅游教育也日趋规范化,从最初以专科和职业培训为主,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标志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开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旅游教育在急剧扩展和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

其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不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缺乏明显的优势,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工作,如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计调等岗位的工作;同样,中文、外贸、外语、传播等专业毕业生,则在公关、文秘等岗位显现其优势;信息技术毕业生则在电子商务、网络设计、更新、维护等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相关学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

其三,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我国旅游产业供不应求只是相对的,目前旅游产业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没有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偏低,而低技能人才被高技能人才所替代是时代的趋势。从、参加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统计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0.7%,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1.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7.2%。而未来旅游业必将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空间旅游、休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以上情况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但应有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却被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所替代,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的能力。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尤其是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培养日益显的重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专业的替代性将越来越小,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成为未来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旅游教育应表现以下特征:1.厚基础,宽口径,体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2.前瞻性与适应性,体现我国旅游教育与国家发达国家旅游业接轨,并与中国旅游相适应。3.职业性与实践性,体现旅游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旅游教育的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中间产品”的出现。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科依托发展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更具特色。随着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促使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这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日益凸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既综合而又有特色,不仅相关学科都要通,而且相关学科相关领域还要精,而这正是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替代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才是旅游教育的成功。

2.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这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阻碍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将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直接经验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整合社会的、情感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多维度的教育,真正地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我们把意义和真理看作是建构性的,是在学习社区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交谈、思考、写作和批判而逐步地建设起来的。

融会贯通授课内容。教学授课“面面俱到”势必“面面不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将专题讲座深入到课程教学中,每节是一个汇集具体知识点的小主题。每章则是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的讲座。而一门课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若干讲座所组成,从而妥善把握深讲、略讲、学生自学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辅助于案例分析(casestudy)的这种与实际社会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饭店管理领域的有关案例,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比如在饭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以饭店业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为教学资料,经过师生的互动与讨论,共同探讨企业行为与决策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随时与学生交流,捕捉学生发言中精彩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学院与外部案例环境的网络组织状态。

建构主义主张支架式教学,即“预热”、“探索”、“独立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师的引导,进入学生自主的探索,教与学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更要求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即建构主义所广泛重视的合作学习。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机构,“t”字型的“|”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与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等。尽管这些学科不是旅游专业本身,但它们的许多理论、应用技巧与旅游专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对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做好旅游工作起着启迪和指导作用。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参考阅读书目,拓展教材内容。教材仅仅作为授课重要的依据与参考,不是全部,而授课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要有较大突破,尤其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旅游,相对于较为厚重的传统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兼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容采用国际同领域前沿英文原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促进旅游饭店管理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和预习,做到温故知新。配合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补充相当比例的教材内容。教师开出50~100本有学术影响的涉及相关研究领的中外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分为三个层次:教材的必要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专著;拓展学术范围、学术价值重要的相关学科的学术著作。大量的阅读对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专著采取不同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如选取2本学术价值高的专著,要求学生必须精读,并做读书笔记;选取10~20本专著则为重点阅读;另外,选取一本英文专著部分章节精读,其余参考书作为一般性阅读。通过读书和做读书笔记,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将阅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使其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此实现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旅游活动在内的各种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人文精神、理论优势和发展潜力,逐渐向双语教学过渡。

第三,学生进行科研尝试活动。通过采取课堂演讲和讨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饭店经营管理问题能力。学生演讲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活动,演讲需要四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如论文答辩的形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阐明论文的精彩部分;第二层面老师讲评,指出优点和缺陷,提出修改意见;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一篇小论文;第四个层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一稿、二稿乃至三稿。

课堂的讲演促进了教学。首先,能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准备演讲,取得好成绩,学生不仅要回顾和温习所学知识,用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阅读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正是在这样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学海无涯,从而不断求索。同时,在查阅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学位论文答辩作积累和准备。其次,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每小组根据同学特长进行分工,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讲演,在分工协作中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取得1+1>2的效果。加强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再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礼仪修养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形成了“辩论”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后来学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在实训实习活动中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实行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训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指出:“实训室建设是办好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验室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授人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影响人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作风。”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在人对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中发现:“一般人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可见,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室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操作模拟与学习,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到企业去实习,还将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再反馈到教学过程中,这种不同层面的反复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旅游专业实践性很强,因而深化办学体制,将实践引入课堂,与产业结合培养人才十分必要,在与校外旅游企业结合中,建立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机制。比如请酒店业界有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者,结合旅游产业特征和课程内容,开出系列讲座,使其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比较成功的国内外旅游院校,大都有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由希尔顿饭店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捐资创办,以特许经营形式隶属于希尔顿饭店集团的希尔顿饭店,与休斯敦大学的饭店学院成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同处在饭店运营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我国西安交大、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办自己的旅行社。1994年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香港中旅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联合主办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之后,又有东北财经大学与渤海集团联合成立旅游学院。“产、学、研”的互动带来了旅游教育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老师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自主与自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独立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力争从三个层面提高教学的效果,即:第一个层次的“知识”;第二个层次的“方法”;更高层次的“视野”。这三个层面依次递进,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以培养我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

[3]杨小微.世纪之交的历史回声一略论约翰·杜威教育理论对今日美国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5]雅克·勒戈夫著,张弘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谷慧敏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美国篇(j).饭店现代化,,(3).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与国家倡导文化复兴之路并不相适宜,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在具备基本的服务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示旅游从业人员同时也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突出作用。区域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也都在形成和发展期间。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高职旅游教育对乡土历史知识教学的重视,同时也希望能够在自己一线的教学实践当中能够有所改善和收获。

一、对历史文化课程要有准确定位。

(一)重视历史文化课程对专业技能的服务作用。

职业学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地方已经成为人们对专业学校的认识,关键在于技术,只要把技术学好了,就能顺利就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只要学习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就可以了,历史文化课程学不学无关紧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省境内的旅游资源来看,历史遗迹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到了75%左右,没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恐怕想做个好导游都是很难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意义上说,历史文化课程就是物质基础,而专业课程是上层建筑,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修建的再好也是空中楼阁。因此要重视历史文化课程,重视基础课程。重视基础课程要同时对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建设、教学评价建设三者同抓,而其中教材建设为重点。

(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没有感受到,作为一名导游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游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极高的人文素养,因为其不仅仅是一名导游服务提供者,还是一名文化传承者。一个文化传承者同时承担着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因此要树立长远职业价值观念。历史文化教师自身重视学科教育功能,提升自身的教学价值观念。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历史认知度,提升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技能可以一朝培养,而文化则需点滴积累的观念。良好的人文素养反过来也会有效的促进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和发展都大有益处。

二、历史文化课程教材内容改革方向。

(一)整编重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

目前现行的通史教材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完全不使用,应当予以全盘否定。通史教材基于专业性太强,结构太过单一,教学内容繁杂不适于高职学生使用。山西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教材应当结合山西省地方史和山西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而进行建设。作为以人文历史名胜旅游著称的山西而言,山西有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材的开发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结合山西地方历史遗留资源,将其融为一体,共同重组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增强专业服务性。例如可以将晋商作为纽带教学,通过了解晋商当年的兴起与衰落,而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山西省的经济状况,乃至全国的经济状况,以小见大。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以后从事的导游行业,同时还能通过晋商当年辉煌成就的了解增强地方荣誉感,可谓是一举三得。越是贴近生活的案例,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把山西省内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背后历史文化能够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旅游景点的了解不仅仅是通过干巴巴的导游词的话,那么将来学生走上社会给游客讲解的时候也会更加生动、真实,不会无话可说。同时在内容重组的过程中还要主要和初高中教材重复性的避免,以及和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民俗、古建、宗教等课程资源的有效互补。

(二)调整历史文化课程的结构。

高职院校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和高职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要求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材必须调整结构。教材结构要凸显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历史文化课程教材结构调整建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教材内容中每一章节分为若干任务模块。

(三)补充历史小常识,增添趣味性。

为了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能够满足各类游客的不同需求,学生有时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传说或是某些地方重要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这些内容可以在选读内容中适当增加和体现。如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可以把介子推作为一个中国孝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提出来,讲述介子推的故事。讲到魏晋南北朝北魏历史时,也可以将北魏时期易汉服的过程做个小专题给学生讲,讲到抗战时期的历史也可以吧太行山的抗战精神专门提出来给学生讲解。另外,也可以在教材适当的位置增添历史小常识,比如天文历法、庙号谥号、后宫嫔妃、风俗礼节等级等等。这些小的知识如果专门占用课时未免有些浪费时间,但是可以放到内容选读或者是学生的活动课题来进行研究讨论。及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四)课程内容应凸显人文性。

历史文化课程除了能起服务职业作用以外,还承担着重要社会人文教育功能。人文性是指学习历史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导游同时担负着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的重任,一个好的导游工作者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给游客传递许多正面的信息,而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通过学习希望能够达到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讲授,梳理历史上的精英阶层的人物,让学生从中吸取精华。

三、历史文化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为了达到预期课程目标将已经编制好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主指的是根据课时安排,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过程。以下就从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进行探讨。

(一)采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形成对应的能力提升。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者认为应当采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里所提到的综合能力是基于教材结构修改后的学习目标而指定的,根据研究者提出的新教材的构想,教师可以从学生具体的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确定。目的是要实现:一是能够历史基础知识和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二、通过对历史现象等的描述提升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景点历史文化内涵的技能;三是通过学习历史文化课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根据上述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同时组织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评价。例如:教师在讲授北魏兴佛、灭佛运动时,从解读云冈石窟出发,讲述在佛教在山西产生、传播、发展的历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解了魏晋时期佛教在山西的发展,同时还对云冈石窟的建造发展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还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化是为政治的需要而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此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宗教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学生在进行导游的过程当中,不但有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理念传递给游客。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研究者很提倡在教师在历史文化课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不是理科课程和专业课课程的专属,历史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使用。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研究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到的东西,往往更不容忘记,从而形成更深刻的影响。例如:在研究者教学实践当中,讲述明清晋商经济贸易的时候,根据学生开设有茶艺与茶文化学修课程,以常家在俄国边境做茶叶贸易生意为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了关于;山西古代是否有茶树、山西古代茶人访寻、山西晋商茶叶贸易路线几个小专题的自主探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各自选择了一个小的命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查阅,推敲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如下:山西古代是否有茶树?结论:应该有茶树。依据一:《茶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地点在山西省长治市附近。依据二:山西古代气候湿热温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植被繁茂,这种气候具备生长茶树的条件。另外两个命题不在一一列举,研究者认为学生对知识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要找到适合方式和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契合点,只要两者具备,那么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时量。

虽然研究者在进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强调历史文化课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但是这绝非意味着课时量越多越好。本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对历史文化课程的课时量进行安排。历史文化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古建、民俗、宗教文化都有很大帮助,对于了解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帮助,因此,其可以说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研究者认为,在山西这个文化大省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历史文化课程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具体的课程教学安排,研究者认为应该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每周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每周课时量,最少不得少于两个课时,最多不得多于四个课时。

(四)选择实用的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山西省各高职院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不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已经不可逆转。课程实施亦是如此,面对学生已经无法将生活、学习和信息分离的现状,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空间是值得思考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虽然大部分教师会在教学实施过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但是这种运用尚为肤浅。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当首先选用实用的教育技术,这样才能够达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研究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效应该在于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课后的兴趣延续。例如:在讲元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元好问的个人事迹进行讲述。元好问的资料又可以通过新颖的方式给学生呈现,比如可以用新编历史剧戏剧《野史亭》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这样,可以的使课堂的元素多元化,是看似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对传统戏戏曲以及戏曲功能的认识,另外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元朝历史的思考。总之,历史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主要培养导游服务人员的高职院校,在培育专业人才时,不应该单纯盲目强调所有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还应该强调它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却不容乐观。

本文在分析了导游业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建议,以期对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而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各种导游实务知识和服务能力,熟练掌握导游带团技巧,培养良好的应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胜任导游职业及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充实,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就会不断提升,就会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

然而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就显得不容乐观了,为了使导游业务课程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适应新形势、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

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就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探究、发现和创造,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改进教学效果。

因此,不难看出导游业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为基准的创新性教育为目标。

1.2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综合技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将课程教学与旅游产业更好地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1.3适应行业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

现在旅游行业急需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凭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

所以这就要求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旅游行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业,需要的是面对不同情景,能够灵活应变的人才。

由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就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教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欠缺,导致学生徒有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导游业务课程所需的校内实训设施。

由于导游业务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对景点的模拟讲解、接团服务流程、酒店入住等服务流程的实践只能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举行,此种实训缺乏仿真环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最终导致学生的实际操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缺乏。

2.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形式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强调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查,尤其不能够考查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1创新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情境模拟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点评,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将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来,从而让自己的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综合技能素质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针对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该门课程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些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但远不如在企业中来的真实,学生也更认真对待。

而且,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也需要拿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真刀真枪地检验,也是基于此,导游业务这门课程需要建立一批技术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社会资源来服务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欠缺。

当然,对于导游业务这门课,如果学校拥有自己的旅行社、宾馆等实习实训场地,将更能保证该门课程学生实践技能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3创新教学方式,以赛促学,以赛带训。

技能大赛主要是让职业院校更多地了解企业。

很多的旅游行业在进行技能大赛项目命题的.时候,主要是以一个企业为主体,其他企业共同参与为主。

在整个大赛的全过程,学校能够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以后学校选择课程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3]。

另外,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是专家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而设定的,具有针对性。

从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到比赛项目的设计以及评价标准和培训体系的设计等,都对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性,对以后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4]。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导游业务这门课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就要求学校给予教师更多地行业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的第一线,到具体的岗位锻炼自己,并将最新、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

同时,学校应该将有经验的、来自于服务行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请进来,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技能能够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技术或者技能。

学校还可以将本行业、本地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及学者请到学校中,让其将行业中最新的发展和动态以及存在的新问题,能够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了解。

通过这样,也能够达到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一线经验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以此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赢、互动的局面。

3.5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手段。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安排的同时,大部分的课程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形式。

但是因为《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该门课程考核的时候,需要改变传统的测试方式,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开卷笔试、情景模拟、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

在笔试基础上,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导游讲解能力,在模拟环境下情景模拟等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通过专业竞赛,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知识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云南大学首招医农类研究生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就“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接受了采访。他透露,云南大学确定了十年内进入全国50强高校的办学目标,208月起洋浦校区学生全部迁往呈贡校区,并将在明年首度招收医、农类研究生,这是云南大学重新开设医、农类学科。

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人口占多数,但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依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为中华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许民族也包括汉族长期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历史上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真正有了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合法权利。

然而,由于历史和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比较深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以西藏问题为例。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烧”事件就是一场由少数民族主义分子煽动发起的针对汉族人的报复结果。由于以**哪嘛为首的藏独分子长期宣扬西藏人民受到镇压的谎言,营造藏族人民的悲情氛围,掩盖西藏解放以前西藏人民悲惨生活的事实,少数分不清现状的藏族同胞以不合适的行为发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集团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是民族隔阂矛盾,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现状:有隔阂不信任心理,经济发展差异,境外势力鼓动独立。民族冲突偶有发生造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

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尊重和发展少数。

民族语言文字。(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照顾少数民族。例如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国策的限制,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行经济扶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补助,对招收少数民族的工厂企业进行减税。我们国家从具体政策上来弥补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差异,这是在其他国家地区少见的。(其他一些看法)。

各民族团结友好和睦相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才能携手推动社会进步。

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

课题组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223,罗秉森:男,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莫关耀:男,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部教授;杨斌:男,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李春:女,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张斌:男,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

内容提要:云南跨境民族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课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国情省情,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以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研究分析,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和探讨影响跨境民族地区稳定的问题和潜在隐患,并提出妥善处理跨境民族问题的建议,供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本文六个部分,分三次刊登)。

民族,亦即民族共同体的简称。在汉语文献中,“民族”一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于“民族”一词的解释与理解也每每不同,从而反映了不同的学术传承以及对民族共同体从不同侧面与不同角度所进行的不同把握。同时,对“民族”一词的用法,还可能受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民族”一词在我国汉语中的出现,是近代末期的事。最早使用的是梁启超,他在介绍瑞士——德国法学家、政治理论家布伦奇理有关民族的定义时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果也。民族最重要之特质有八:1.其始也同居于一地;2.其始也同一血统;3.同其肢体形状;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有此八者,则不识不知之间,自与他族日相阂隔,造成一特别之团体固有之性质,以传诸其子孙,是之谓民族。”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一文中说:“我们研究许多不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文相同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这五种力。”直至1947年版的《辞源》“民族”条释义仍然沿用此。1929年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中重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公认和接受,甚至也为一些西方民族学家所承认。

民族问题指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始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均为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主义束缚的斗争,并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已超出国家的范围,同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民族问题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成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就地域而言,跨境民族是指一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国界居住的民族。它是各民族集团之间的自然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和国家间的政治界限日益分明这两种相反趋势交互作用的效果,简言之是国家分隔力的产物。

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国家跨境而居,是当今世界各地区普遍存在的“历史既成事实”,处理好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既关系到不同制度的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同时也会涉及或影响到周边毗邻而居的跨境民族。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认真重视对周边国家有关民族问题与跨境而居民族之间睦邻关系的研究,势必成为民族研究带有世界性的迫切课题,也是从事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关专家指出:跨境民族与跨境民族问题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认为“凡是存在跨境民族的地方就一定会产生跨境民族问题”,就会人为地制造出国际麻烦和是非问题。跨境民族只是形成跨境民族问题的一个条件,为产生跨境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形成跨境民族问题还需要其他的因素,其主要因素是现存国家政治分隔力(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现存国家的离心力)的交互作用。在这对矛盾中,国家政治分隔力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现存国家的离心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国家的离心力发展的程度越深,跨境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就越大,当民族向心力发展到与本国的分隔力或国家凝聚力相当的时候,跨境民族问题就严重到了发生性质变化的程度。如果民族向心力大于国家凝聚力,跨境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就会发展到危及国家领土主权的地步。

(一)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跨境民族不仅与本国的其他民族相比较,还与边境另一边的同族同胞作比较,他们有更强的精神后盾和物质后盾,总是指望边境对面的同胞能为自己做点什么,民族统一是其中的一个神圣的召唤。

(二)跨境民族的自我意识达到相当程度。

(三)国家民族政策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造成的民族间的不平等。

(四)民族利益问题是形成跨境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民族的利益纷争,决定了跨境民族问题的演变趋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应当深入了解不同跨境民族的不同要求,采取妥善的民族政策;更应该防微杜渐,防止跨境民族问题的形成或升级。跨境民族问题是影响国际地缘政治的大问题,可能诱发对国家的离心力,危及国家的领土主权,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从国际上看,由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变化在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1.影响国际关系。科索沃问题是跨境民族问题国际化的一个典型事例。它不但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卷入进去,而且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武力干涉;俄罗斯的介入则体现了美国与俄罗斯的较量;美国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影响了中美关系。此外,1998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针对华人的暴行后,不但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和中国人民的抗议,而且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关注与抗议,变成了国际性的问题。

2.民族、宗教问题的交织易演变成国际性的问题。譬如,印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世界伊斯兰国家的关注,变成了国际性的问题。东帝汶虽然获得了独立,但克什米尔问题依然悬而未决。“9·11”事件同样有着民族宗教的影响,引发西方国家与伊斯兰国家的对立。

3.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二是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民族问题国际化则是指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干涉他国内政的一种手段。西方国家企图把中国西藏问题“国际化”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为了达到分裂的目的,与国外敌对势力勾结,极力推动民族、宗教问题国际化,则是危害国家统一的罪恶行径。例如“东突”分子的恐怖活动。

(二)从国内来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存在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问题。多民族构成的基本国情、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中华民族性格的重塑,都不同程度地与少数民族问题相联系。

中国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名副其实的跨境民族。例如朝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苗族、瑶族、傣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独龙族等,有2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跨境民族的存在,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地理与民族地理过程的产物,并且大都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延续。

中国跨境民族的存在,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这些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统一的政治生活及其联系虽已不复存在,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意识形态和族际社会环境之中,但彼此之间在文化、经济、血缘(亲属)和地缘等方面的各种联系仍会继续存在,不但山水相连,而且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宗教信仰相似,彼此通婚互市,相互影响巨大且深刻。

二是跨境民族的存在与相关国家的边疆政治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跨境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缓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对峙或冲突,以民间形式展开相关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还可能表现为边疆安全的政治问题,进而可能引发相关国家之间的国际纠纷。中国少数民族的边疆分布与跨境民族问题的存在,将对国家边防产生重大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到国家安全与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联系。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并与泰国临近。边境线长4061公里,是我国从陆路通向东南亚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云南又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有26种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400万,占全省总人口4100万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5000人以上世居的少数民族有25种;其中15种民族为云南独有,它们是:白族、哈尼族、纳西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20种民族跨境(毗连)而居,它们是: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白族、回族、藏族、汉族,另外还有尚待识别的克木人、拉基人、芒人、普标人群体。其人口少的有数千,多的达数百万。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因生存需要、或因内部斗争、或因民族矛盾而迁徙,有的则因国界划分,形成了跨境民族。各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但由于他们是同一民族,有共同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密切的社会经济交往,因此,跨境民族问题不但是国际政治中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省边疆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跨境民族的形成。

云南高原与东南亚的半岛和岛屿,乃是连成一片的亲缘山地。正是由于这种云南与东南亚的地理亲缘关系,导致了众多民族的跨境而居。日本学者佐佐木高明认为:“东南亚的大河流,都以云南的山地为中心,呈放射状流向四方。这些大河流的河谷以及夹于河谷之间的隘道,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通道。”由于山水同源、山水相连的地理亲缘有利条件,为云南与中南半岛的早期人类和后来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进行广泛交往、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一地区本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原始民族繁衍、迁徙的中心。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分化融合,就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一地区的众多民族。除了苗、瑶等几个民族进入这一地区的时间较晚外,大多数都是土著民族:藏缅语族的民族源于氐羌,壮侗语族的民族源于百越,孟高棉语族的民族源于百濮。这些民族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迁徙活动,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在近现代国界确立后,这些众多的民族也就成了跨境而居的民族。

二、现状及分布(略)。

三、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其相互交往与联系。

(一)跨境民族数目众多。在四千多公里的国境线上,就有20个民族跨国界而居,这在世界诸多跨境民族中,的确是少见的。

(二)分布地域和跨居的国家范围广。如苗、瑶、傣、哈尼、拉祜都是广布于4个以上国家的跨境民族。

(三)同一民族的居住区域基本相连。这些民族虽然分居不同国家,但仍具有民族共同地域特征的分布格局,风俗习惯相近,语言相通,彼此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

(四)相对集中而又交错杂居。各地民族通婚互市,走亲串友,交流信息,这些成为经济文化上互利互补的重要因素。

(五)分布上呈现出跨国境、多民族、大范围的特点。

(六)有共同抗敌为家的传统。近现代以来,虽都曾遭到外国的统治与入侵,但在共同联合抗击外来敌对势力压迫与统治的各种斗争中,互相支持,为维护各自国家的领土完整,团结一致,英勇斗争。

(七)历史交往从未间断。尽管所在国家所选择的制度有别,但国境线两侧的边民,有史以来已形成的探亲访友、通婚互市、过耕放牧、拜佛朝庙、节日聚会等传统交往从未间断过。

(八)当前政治环境都趋于和平稳定,积极发展经济。各国政府都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本国对外开放与促进周边国家与民族进一步共同繁荣的政策,为进一步加强与发展跨境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和平友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基础。

从政权掌握上看,这些涉及跨境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单一民族掌权的国家。如越、老、缅、泰都是由占人口大多数的主体民族经过不断的征战把国家统一起来的,因此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排挤于国家统治机器之外,主要高级职位都掌握在主体民族手中,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无权地位。当中央政府还无意或无力渗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时,其单一民族掌权的国家性质与多民族的社会特征之间的矛盾尚不至激化;而当战略与经济的需要促使国家逐渐加强对周边民族地区的控制时,国家与少数民族(以民族上层为代表)的政治利益必然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民族矛盾的尖锐化。

民族矛盾尖锐化的原因是跨境民族关系受到民族分布地域的影响。特别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民族问题往往易于激化:一种是某个少数民族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在该区域内这个少数民族在人口、占据地域、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占支配地位,实际上是主体民族,因而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会促使该民族加强自己的内聚力,并加深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鸿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民族分离倾向。如缅甸的克伦族、克钦族、掸族及泰国的马来族等,就属于这类情况。另一种是跨国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一个民族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居住地域连成一片,国家观念淡薄而民族意识强烈,因而易于产生民族统一主义运动。云南周边国家都有不少民族是跨境民族,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如果某个少数民族在某相邻国家内是作为一个主体民族而存在的话,问题就更加突出。例如,泰国南部的马来族在其邻国马来西亚是主体民族,由于泰国马来族同政府之间一直存在着隔阂,这就成为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尽管泰国同马来西亚保持正常的关系,但泰国政府对此始终怀有戒心。除以上原因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某些突发性事件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也常常成为民族冲突的诱因或导火线,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1.发生面广,冲突激烈,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安,成为冷战后世界热点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国家和转型国家成为跨境民族矛盾和冲突的主体,一些国家的解体和重组,引起新的跨境民族冲突问题。原有的跨境民族冲突,导致一个国家发生内乱,政府更迭。跨境民族引起地区性的**,难民问题。如库尔德人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以及车臣问题等等。

2.跨境民族问题带来了冷战后国际安全领域的新课题。如核扩散、贩毒、跨国界走私、跨国界犯罪等,印巴冲突导致的核威胁;“金三角”的种毒、制毒、贩毒问题;利用边民互市通婚,拐卖人口,非法劳务输出等等。

3.跨境民族问题影响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经济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化了一些国家的跨境民族矛盾。

4.欧亚大陆南端新月型地带的跨境民族矛盾大多牵涉到大国的利益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影响到世界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因而这一地区的跨境民族问题成为决定21世纪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

5.美国等西方大国,利用冷战后形成的综合国力的优势,采取单边或多边的形式,在一些跨境民族问题上以“民族自决”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明里暗里支持一些国家内的民族分裂势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维护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如当前的阿富汗“塔利班”问题、车臣问题和科索沃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民族自决”的涵义,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处理好跨境民族问题,成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尖锐的问题之一,成为在新形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重要任务之一。

1.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邻国的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利用跨境民族问题,支持我边疆地区的民族分裂分子的非法活动,搞恐怖活动,危害社会稳定,破坏社会秩序,企图建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搞“泛伊斯兰主义”,对我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威胁。日前,联合国安理会正式认定“东突”为恐怖主义组织,说明国际社会对跨境民族问题可能引发的国际安全问题进一步关注。

2.我国东北地区面临着潜在的跨境民族问题,主要是朝鲜族可能引起国家关系的紧张,朝鲜半岛局势如果发生“爆炸”,朝鲜一旦发生内乱,大量的朝鲜难民可能涌进我国东北地区,给我国造成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朝鲜如果实现“软着陆”或是最终实现统一,对我国安全也将形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我国外交目标:维持朝鲜半岛稳定,“不战不和、维持现状”最符合我国近期国家安全目标。

3.我国南部边疆地区跨境民族问题:贩毒、走私等。(本文第四部分详细论述)。

4.当前西方国家推行强权政治,通过曲解宣传所谓的“民族自决”,妄图将利用跨境民族问题干涉一个国家内政的行径合法化,这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对我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现实的威胁,如西藏问题,分裂分子在境外反华敌对势力的支持下进行反动宣传,策动闹事、骚乱和恐怖活动,并利用宗教的影响力,企图建立“雪山狮子国”。而台湾当局企图将中华民族的内部事务逐步演变成为“跨境民族问题”,最终实现独立和分裂,这是对我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大威胁,也是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威胁。

政治上,表现为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倾向的存在、国家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上,表现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影响;文化上,表现为主体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前者对后者的同化和后者对前者的反同化。从境外来看,宗教信仰问题曾是引发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缅甸以缅族为主的85%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基督教徒、穆斯林及其他宗教信徒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山区。1961年8月,缅甸总理吴努宣布把佛教定为国教,立即引起了非佛教信徒的不满。当时克钦族基督教徒即以此为借口组建了以山官早相兄弟为首的“克钦独立军”,重新提出克钦独立国的口号,以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对政府威胁较大的反政府组织。

在国内某些地区,极少数敌对分子,总想伺机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煽动民族感情,挑起民族纠纷;个别或局部地区,由于某些政策或利益尚未协调理顺的关系,也尚潜伏着某些不稳定的因素;某些地方的少数领导干部,由于社会和历史多种诱因所引发的种种不正之风,也给党与群众融洽关系上抹上了一层阴影;某些地区的部分领导人头脑里多年形成的根深蒂固“左”的思想意识,如不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和改变,将是制约和阻碍现代化经济建设最大的隐患。其次,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地区间一时难于解决的矛盾,如不能加以科学地引导和正确地处理,极易激化或造成新的民族矛盾。

(三)云南当前的跨境民族关系及其不良影响和表现。

90年代以来,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双边关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90年,李鹏总理、杨尚昆主席访问了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等国。同年8月,印尼与中国复交。10月,中国与新加坡、文莱相继建交。1991年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之后,两国党和政府领导人的互访以及随之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都在新的基础上促进和发展双边的睦邻友好关系。在柬埔寨问题实现和平解决后,中柬关系将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和云南省党和政府代表团与泰国、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相互访问频繁。都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和恢复正常的国家关系,促进和发展双边睦邻友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奠定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础,也是开展互惠互利经济合作和促成区域国际新秩序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开放力度的增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口岸地区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增加,周边国家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对云南,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其表现为:。

1.来自境外的毒品祸源。由于毒源在境外,而境外毒源的产生和发展又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这就决定了云南打击走私贩毒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尤其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周边国家跨境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我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也有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云南毗邻“金三角”地区,边境地区是跨境民族聚居地区,因此罂粟种植与民族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地区民族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世界毒品狂潮的泛滥,少数不法分子便乘我国边境地区对外开放,边民往来日益频繁之机将毒品贩入我国。仅在中缅边境地区,每年都有大量毒品入境。这表明,国际贩毒集团正把云南作为毒品过境通道和毒品消费市场,增加了跨境犯罪数量。在中越、中老边境地区,一些贩毒分子,利用跨境民族走亲串友、通商互市、人熟地熟的便利大肆贩毒,增大了禁毒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贩毒活动使边境地区各族人民深受其害,一些人因此染上毒瘾、患上艾滋病,身心受到极大损害。而吸毒、贩毒扰乱社会治安,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影响或破坏边境部分地区的稳定,在经济利益和其他因素的驱使下,一部分人铤而走险,沦为毒品犯罪的牺牲品。

2.跨国贩卖枪支弹药、跨国拐卖妇女、赌博、卖淫嫖娼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急剧增多,对民族的发展进步造成巨大危害。吸毒贩毒诱发各种犯罪,少数人为了赚取钱财以满足吸毒、淫乱、挥霍的私欲,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偷盗、抢劫、诈骗、贪污,甚至行凶杀人,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家庭关系。我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跨国拐卖妇女问题,为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发展,1992年10月31日在我省孟连县,依法判处3名跨国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死刑。打击了跨国人贩子的嚣张气焰,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与反响。

(一)一些跨境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自我发展能力弱。

云南边境一线有16个贫困县,其中13个是民族自治县,有109个省定扶贫攻坚乡。这些地方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都很弱,特别是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拉祜、傈僳、怒、独龙、佤族等民族,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生产力水平不高,普遍表现为民族性贫困。

(二)战争遗留问题严重,战后恢复发展特别艰难。

1353公里的中越边境一线,从解放至1988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这里的各族人民从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数代人为保卫祖国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因为战争,许多工厂、农村、商店、机关、学校被夷为平地,严重的战争后遗问题还在困扰当地干部群众,因为战争,边境地区错过了经济建设的大好时机,至今仍处于贫困落后状况。

(三)周边国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比我国更为开放优惠的政策,对我边境地区造成影响。

特别是越南政府,一改其在我对越自卫反击时歧视、排斥跨境民族和解除其民族干部的做法,选用了大批侬、岱、泰等民族干部,对与我接壤的北部边境地区实行比我更为优惠的经贸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比我方“战区”快,造成我方跨境民族心理上的不平衡,若长此下去,难免会导致人心向背。

(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对我进行分裂、渗透活动,形势严峻。

近年来,在我省×地先后发现原从×国等国移居×国的×族不断派人入境,到我省的一些×族聚居区宣传、鼓动×族青年参加现在的×国×族反政府武装组织。要把境内外的×族联合起来,支持、参加×国×族反政府武装组织,发动大规模攻势,推翻×国政府,建立×族王国。×国反政府武装×集团和相同性质的反×国势力人员以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等为名,入境到我省的一些×族聚居区,邀请×族上层人士和×族干部赴×国参加活动,有的暗中寻找代理人,为其发展成员;有的开办公司,以经商为掩护,建立联络点;还有的打着“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幌子,以教职人员的身份、×族协会的名义进行宣传、引诱和欺骗,招募×族青年参加×国反政府武装。

在宗教方面,近年来,境外等地佛爷、信徒经常入境,向我境内××等地佛寺赠送铜佛像、经书、佛教用品等;一些境外佛爷在我境内进行大规模的赕佛活动,积聚大量钱财在当地建盖佛寺、佛塔,扩大影响。

×国×教神甫×××多年来一直对我×族聚居地区进行宗教渗透活动,并提出要通过×族的语言文字渗透搞好对华宗教渗透工作,要在中国的×族地区普及×文。为实施其计划,出资修建×文学校,招收×族青年学生进行学习、培训,妄图培植代理人。

境外×教会组织对我渗透手法多、范围广、活动猖獗。他们多渠道大量偷运、投寄、散发宗教宣传品,在边境一线开办各种神学院校,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策动、拉拢我境教徒群众出境参加,借此培植代理人,控制和操纵我境内教会;派遣人员入境传教,发展信徒,搜集我教会情况;利用宗教广播电台进行“福音”广播。

在邪教方面。××年以来,“血水圣灵全备福音布道团”邪教组织在境内活动受到我公安机关不断打击处理后,其头目××将渗透指挥中心逐步转移到中×边境,在境外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向国内邪教骨干发出指令,策动境内信徒以打工、旅游、经商为掩护分期分批出境参加“同工会”和接受培训。

在会道门方面。×国一贯道组织在总前人××的授意下,不断改变策略,制定了新的向我渗透的计划。他们利用我对外开放、出入境方便的机会,派遣道徒直接入境,提供资金,发放经书,开展道务活动,并伺机物色年轻且有一定文化的人员送往境外接受人道培训,妄图待时机成熟时,使中国成为信教大国。

与此同时,在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流亡印度的**集团,利用×人加紧对我藏区进行宗教、文化渗透,宣传“藏独”,并在**转世和**问题上大做文章。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台湾情报系统加强与缅甸克钦独立军、克钦新民主军、佤邦联合军、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等地方民族武装割据势力的联系,并与其主要头目勾结,对我边境地区进行文化、宗教、毒品等各方面的渗透;克钦邦还利用克钦文创制100周年庆典扩大其在我省××族中的影响。

(五)在××等地,出现大量边民迁居外出现象。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反对不正确的、歧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观。

历史上的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看待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安危的大问题,历代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但是除了汉元帝、唐太宗、明成祖等少数开明君主外,总是歧视少数民族,主要体现为四个观点:。

第一,“蛮夷猾夏”——把少数民族视为“祸害”。

第二,“贵中华,贱夷狄”——歧视少数民族。

第三,“内诸夏而外夷狄”——排斥少数民族。

第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信任少数民族。

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内容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主义,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以“优”、“劣”来区分民族和种族。

第二,鼓吹“民族至上论”,往往打着为“本民族”的旗号,散布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纠纷和民族隔阂,破坏民族团结。

第三,对内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的一系列科学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国际及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解决了国内的民族问题。

第一,与历史上“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和民族压迫政策相反,坚决主张民族平等,并在新中国建立后获得全面贯彻落实。

第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识别民族,确定了全国56个民族的社会地位。

第三,没有照搬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的做法(联邦制和民族自决),用区域自治来解决国内民族问题。

第四,分类指导,在民族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民主改革。

第五,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对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实行统战政策。

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第一,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建设。

第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

第四,强调民族地区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全党都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一是要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政治上,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84年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特殊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政策。在确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时,总对少数民族作适当照顾,他们所占的名额一般都超过了其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对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也有适当的规定,以保证少数民族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保障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使一批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在经济、文化方面,制定了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人口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建国以来,通过对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落后状态得到了很大改善,保障了各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人口发展等方面的各项事业,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党和国家均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了相应政策,并且通过贯彻这些政策,使各民族都拥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以及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为了更加有效地团结各民族群众,党和国家还制定了少数民族统战政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一)充分发挥国内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保卫工作系统。

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公安机关国内安全保卫部门遵照××年×会议精神,依据工作方针,与国家安全机关、刑侦、治安、禁毒、边防、民族、宗教、统战、外管等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建立起以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为目的的保卫工作系统,确保各项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情报信息工作,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遵循情报信息的指导思想,各地国内安全保卫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大力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努力拓宽敌情、政情和社情的搜集渠道,突出重点,超前预警,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依据,为隐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为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各地国保部门依据公安部规定,把国内安全保卫基础工作纳入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中。利用派出所对辖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充分发挥派出所安保信息员的作用,严密对辖区社会面的控制,强化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可能影响辖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事件和苗头,确保一方平安。目前,各地已基本建立起渠道畅通、灵敏快速、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所收集的各类情报信息,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秘密力量建设,提高发现控制能力。

秘密力量工作是隐蔽斗争的中心和灵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跨境民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秘密力量工作的强有力支持。

遵照专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各地国保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在复杂的领域、部位、场所积极布建秘密力量,扩大覆盖面,加强阵地控制,努力做到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得了,控制得住。经过长期扎实深入的工作,及时挫败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妥善处置和化解各种热点问题,牢牢掌握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四)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

第一,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保护合法的宗教团体、正常的宗教活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教职人员。

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学习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各宗教协会和各宗教活动场所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宗教活动场所规章制度。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外国宗教人士、传道人员、外地流动人口的管理。

第三,开展基础情况调查,做到情况清,底数明。

第四,经常性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境外宗教渗透和宗教非法活动的规律特点,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第五,采取有力措施,抵制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破坏。各地国保部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及宗教部门严格审查境外宗教组织及个人各种名义的投资、捐赠、帮助建设等行为,对附带条件的一律拒绝,对不附带条件的慎重处理。

第六,查禁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慎重处理宗教内部纠纷。受境外宗教势力的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近年来十分突出,极少数人未经正规培训和国家许可,自封为“牧师”、“传道员”、“主教”或被境外宗教组织封为“地下主教”进行非法传教,擅自成立教会学校,对宗教领域的稳定危害很大。各地国保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进行了整治和处理。

第七,控制阵地,侦查控制重点对象。控制阵地是国保部门在宗教领域开展隐蔽斗争的重要工作方式。根据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各地国保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和其它有关部门公开管理的优势,公秘结合地开展工作。对阵地上的各种情况进行公开的调查了解和掌握、核对,对嫌疑对象依法进行公开的限制和监督,以配合隐蔽斗争。其次,对境外利用宗教对我进行颠覆、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重点人员,部署长期侦控工作,盯住不放,及时发现和掌握其活动阴谋。

(五)开展打击邪教、整治有害气功等非法组织的专项斗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公安部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各地国保部门根据本地实际,遵循“慎重认定、区别对待、依法处置、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打击邪教及整治有害气功组织的专项斗争。

(六)高度重视“帮派”残余分子闹事与境外“民运”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

“帮派”残余分子的活动严重影响着跨国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这部分人员对“文革”期间的问题长期进行上访,要求中央为其平反。有的已经死亡,其子女继续为其鸣冤叫屈。他们私下秘密串联,商议对策,以合法掩护非法,以公开掩护秘密,在某些时期活动极为频繁,并与境外的敌对势力、民运组织有联系。

另外,近年来境外“民运”组织加紧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渗透破坏。据调查发现,“民运”组织在×国设有机构,企图通过边境向我国内地进行渗透,他们在敏感时期到边境口岸散发传单,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并派人企图“闯关”,以求酿成政治事件,造成影响,寻求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

各地国保部门根据斗争形势的要求,超前部署,积极防范,加强秘密力量建设,强化敏感期和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的情报信息工作。在工作中公秘结合,力量到位,加强对特定时期、特定目标、特定区域、特定活动的防范保卫,同时加强对境内重点人物对象的监控工作,粉碎了境内外“民运”分子企图内外勾结策划煽动闹事,制造事端和政治影响的阴谋。并加强对有政治危害嫌疑的组织及其它各种名义的民间秘密结社性质的组织的侦查控制工作,确保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消除不安定因素。

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国保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对边境民族地区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解,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对改革力度大、不安定因素突出、治安问题较为复杂的热点、难点地区,采取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方法,密切掌握社会动态,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种矛盾纠纷、闹事苗头的线索,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单位。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时,根据“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置事件,控制事态,化解矛盾。

另外,各地国保部门积极配合其它职能部门开展收缴非法枪支弹药等危险爆炸物品的专项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内部保卫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群众调查,加大对流散民间的非法枪支弹药的清理收缴工作力度,严格对公务用枪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拥有狩猎枪支的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动员他们主动向公安机关上缴私人枪支,并加强对边境口岸的检查控制,严防境外枪支的流入。

(八)“四禁并举”,打击毒品犯罪活动,治本清源,维护边境民族地区的稳定。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源关系,成为境外贩毒集团进行毒品犯罪的主要通道。八十年代以来,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活动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云南成为禁毒斗争的前沿。在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以禁毒部门为主力军,国保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禁毒工作,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维护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各部门齐抓共管,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实行禁毒综合治理,组织禁毒人民战争,是我们克毒制胜的法宝。依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与国家禁毒委员会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的通知》精神,把创建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系起来,把创建“无毒社区”与创建“安全文明社区”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组建各级禁毒指挥机构,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目前,省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已达35个。各地、州、市、县及一些禁毒任务重的乡、镇都相继成立了禁毒委员会,并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利用国际社会痛恨毒品对人类的危害,要求禁绝毒品的大环境、大趋势,与联合国禁毒组织配合,促使缅甸、老挝等国家政府树立彻底禁绝毒品的决心,加强缉毒禁毒的措施力度。

结合云南省情,禁毒委提出狠抓堵源截流,加强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和禁毒国际合作,禁吸戒毒和重点整治成果,努力在开辟境外禁毒战场、创建“无毒社区”、打击新型毒品犯罪、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的工作思路。在境内,突出预防教育与主动截流,减少毒品需求。在境外,加强国际禁毒合作,推进毒源地铲除毒源。

1.加强预防宣传教育。

一方面,始终把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反毒防毒意识,防止和减少新生吸毒人员,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禁毒人民战争,作为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坚持不懈地抓。从1991年起,云南省每年开展三次禁毒大行动(春节前后、“6·26”、“10·26”),结合召开公捕公判大会和公开销毁毒品,同步掀起禁毒宣传高潮,以教育鼓舞群众,震慑犯罪。另一方面,针对青少年易受毒品侵害的特点,以国家禁毒委、国家教委和本省编印的禁毒预防教育读本为教材,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预防教育。

2.堵源截流,严密“三道防线”

根据毒品流入的主要口子和贩运路线,依托省内“三江”(怒江、澜沧江、红河)、“三路”(昆瑞、昆洛、昆文公路),以及出省关口要道(机场、火车站、省际结合部等),构筑“边境第一线堵,内地第二线查,出省口子第三线截”的“三道防线”查毒网络。实施双向查缉,外堵毒品入境,内堵易制毒化学品出境,努力减轻毒品危害,削弱境外制毒能力。2001年以来,云南省进一步加大易制毒化学物品的管制力度,充分发挥各级禁毒委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大对新的《云南省易制毒特殊化学品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宣传力度,组织实施好易制毒化学品许可证的换发工作,实现了易制毒化学品的季度核查变为每月核查,强化了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重点打击走私犯罪。

3.扫荡零星贩毒活动,摧毁地下毒品市场和分销网络。

针对零星贩毒活动涉及面宽、反复性大、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方面,采取禁毒专业部门指导与多警种参与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举报相结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监控与现场查缉相结合、经常性查缉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等方式,从面上进行扫荡,防止形成气候;另一方面,在捣毁窝点、切断供应渠道和抓打击惩治上下功夫,重点打击危害大的“中间商”、“批发商”和“坐地商”。

4.禁吸戒毒。

在多年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政府强制戒,依法劳教戒”为主,以“基层组织戒,群众监督戒”为辅的“四个层次”戒毒体系。创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戒毒模式。2002年起在省内全面推行禁吸戒毒工作“外循环”变“内循环”的收戒方式,现已取得初步效果。

5.重点整治重点地区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针对毒品暴利诱惑力大,涉毒犯罪人员多的状况,云南省每年都开展专项斗争。尤其针对一些地区既有转运又有分销、易于形成集散地的特点,开展重点治理,以点带面。目前,永建等7个毒品问题重点地区的毒品违法犯罪集中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6.创建“无毒社区”

2001年以来,各地按照“有毒治毒创无毒,无毒防毒保净土”的原则和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除原有的7个“无毒县”、292个“无毒社区”得到巩固外,又有5个县和336个社区基本实现无毒,“无毒县”和“无毒社区”分别占全省128个县和1659个社区(含企业社区)总数的9.4%和37.9%。

7.多管齐下,减轻境外毒品对我国的危害。

云南的毒品全部来自“金三角”地区,堵住境外毒源,防止大宗毒品渗透入境是禁毒斗争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云南省采取了“政治规劝、法律惩治、经济替代”三管齐下的对策,坚持“三个结合、三个立足”(标本兼治结合,立足治本;堵源截流结合,立足堵源;境内禁毒与境外禁毒结合,立足境内,把禁毒工作延伸到境外)的工作方针。

一是从政治上施压,以压促变,减轻境外毒品对我的威胁。主要通过开展边境会谈、会晤等,与邻国政府开展禁毒合作,并对境外制贩毒势力施加压力。针对缅北地区几股坚持“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地方民族武装势力及毒品对我渗透加剧的情况,我方根据其毒品对我危害程度,实行“疏压结合,区别对待”的斗争策略,开展政治攻势,严正交涉,规劝警告,晓以利害。对那些危害大的境外武装势力头目和毒枭,宣布为不准入境者,保持高压态势,促使其分化转变,减少毒品内流。

二是从法律上严惩,把威慑力延伸到境外。依照云南省委“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遏制境外毒品渗透”、“变被动查缉为主动进攻”的指示精神,对不听规劝警告,猖狂向我贩毒的境外毒枭,收集罪证,适时通缉,并组织专案,精心经营,适时抓捕归案,依照我国法律严惩。1994年以来,先后抓捕、惩治了杨××、谭××、尚××等一批境外毒枭毒贩,有力地打击了境外贩毒势力的嚣张气焰。此外,把打击境外毒枭作为堵源截流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省各地已排查并报检察院批捕部分重点打击对象,争取适时抓捕一批,依照我国法律严惩,把威慑力延伸到境外。

三是从经济上扶持,帮助境外毒源地减轻对毒品经济的依赖。在国家禁毒委统一部署下,云南省积极参与联合国禁毒署“金三角亚区禁毒合作”计划,充分发挥本省优势,积极帮助和推进境外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开发经济资源,发展多种产业,逐步减轻毒品依赖。本着“政府支持,企业经营,双方平等协商,取得邻国政府同意”的原则,采取无偿或低价提供经济作物种籽和经济苗木、派专家技术人员指导等形式,扶持和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1990年以来,全省共投入4亿多元人民币,改植总面积已达44.55万公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边境地区全线受境外毒源地包围的严峻态势。国务院已批准云南省帮助境外替代种植项目有关的进出口农经作物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省政府已批准由省禁毒委统一组织和协调帮助境外替代种植项目,并管理上述优惠政策实施的具体事务。

8.联合执法,打击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跨国犯罪。

在巩固过去国际禁毒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云南省进一步与邻国政府密切合作,充分发挥边境会晤会谈制度和禁毒联络官制度的作用,努力开辟境外禁毒战场。边境一线地州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举行多次边境会晤,加强相互沟通和了解,推进了情报信息交流和执法合作等工作的稳步发展。在侦破“3.30”案件期间,国际禁毒合作特别是缉毒的国际执法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包括泰国警方、香港警方、香港海关、美国缉毒署以及云南警方等几方联合侦办这起案件,并且各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国际禁毒合作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云南禁毒工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禁毒署和一些国家警方、驻华官员及新闻媒体高度评价云南省的禁毒决心、禁毒措施和取得成效。与此同时,云南省也先后派出禁毒代表团加强与邻国警方的会晤和参加公安部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禁毒合作的开展。2001年初,我国与老、缅两国签署了《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8月,中、老、缅、泰四国禁毒合作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签署《北京宣言》,为加强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禁毒合作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与缅方的禁毒执法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10月底,云南省公安代表团出访缅甸、老挝,与缅甸中央肃毒部门和老挝北方四省建立了禁毒联络官制度,并与缅甸中央肃毒部门就开展跨境缉毒执法合作,与老挝北方四省就扩大在边境沿线的禁毒执法合作区域达成了共识,在中缅边境地区开展了扫毒联合行动。受国家禁毒委委托,2002年上半年云南省帮助缅、老两国培训了55名禁毒官员,帮助其提高禁毒执法水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九)慎重处理与相邻国家、地区的关系,加强合作,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1.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政策的基石,积极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缅甸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也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签订航空运输、邮政、电讯等协定的国家。中缅两国间的高层互访不断,周恩来总理生前曾9次访问缅甸,缅甸总统吴奈温曾12次访华,其他领导人也频繁访问中国。

老挝政府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同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我国政府和人民积极支持老挝人民的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在抗美救国战争中,我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老挝人民无私的支持与援助。两国之间的互访不断,老挝前领导人凯山·丰威汉曾多次访华。两国之间顺利完成了边界勘定工作。

中越关系经过一段的曲折过程后,两国关系于90年代恢复了正常,实现了高层互访,并完成了边界勘定工作,开通了边贸口岸,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步扩大。

2.加强同周边国家警方的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和刑事犯罪。

×县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与老挝×省警方的合作关系,经常举行正式与非正式的会谈,交流情况信息,两国警方联手协作破获了许多案件。其它各地的合作方式类同。

3.慎重处理同境外几股地方民族武装势力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缅甸北部地区存在着多股地方民族武装势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缅甸国内的地方民族武装势力在最高峰时曾达到28支,总兵力约8万人),中缅边境云南段缅方一侧83.3%的土地为非政府控制区。

在中缅国境线外盘踞着“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佤邦联合军”、“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克钦独立军”等多股地方民族武装势力,虽然已被缅政府分别收编为掸邦第一、二、四特区和克钦邦第一、二特区,但实质上属于地方武装割据。要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必须处理好与其的关系。

(十)开展有力的专案侦察工作,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略)。

四、对策与措施的实施效用评析。

(一)成功经验。

回顾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并为解决民族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了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一律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的少数民族分别跨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代全部进入了社会主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使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严重隔阂已基本消除。改革开放以来,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基本实现了各民族团结和睦,地方社会政治稳定。

1.成功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1950年云南民族地区获得解放后,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就开始进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准备工作,进行了民族人口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广泛深入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宣传教育。根据中央关于“切实认真地普遍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针,采取“先在内地试点,然后向边疆推广,再普及全省”的方针步骤,积极而又慎重稳妥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迄今为止,在跨境民族地区成立了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及许多民族乡。实践证明,凡是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期,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就能得到顺利发展。凡是背离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期,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就会遭到损害。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最佳政治制度。

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部分地区同内地修通了高等级公路,建起了机场。旅游业、民特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水电业以及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实行扶助支援的特殊优惠政策,大部分乡村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3.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952年,云南省委明确规定把民族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建起了一批食宿包干的民族中学和民族师范学校。从内地选派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到边疆民族地区任教,深入村寨动员民族儿童入学读书,现在的许多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就是那时培养出来的。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不通汉语、不懂汉文的实际,1956年,先后帮助哈尼、佤、苗等民族创制了文字,帮助傣、拉祜、景颇(景颇支系)等民族改进了文字,并在少数民族中推行民族文字和汉语言文字双语教学,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西双版纳州基诺山乡,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1949年只有两所简陋的小学,而现在已有41所小学,已普及了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

4.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争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

从1952年起,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深入民族地区,采取“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热情耐心地培养民族干部。开办民族干部培训班,对民族干部进行文化补习和理论培训,保送一些素质较好的民族青年到内地上大学,为边疆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对民族上层人士,或作了政治安排,或吸收参加了工作,其中有全国人大、政协代表及各级人大、政协代表。同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提高民族干部及上层爱国人士的素质,分期分批把他们送到内地进修培训和参观学习。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仅1950-1953年就先后组织了318人次到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大城市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少数民族干部及上层爱国人士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认清了形势,增强了热爱祖国的观念。

5.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云南大学首招医农类研究生

12月29日讯(记者文胜)记者今天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2011年将有38类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中19类专业学位为首次招生。

这19类硕士专业学位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警务、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城市规划、林业、护理、药学、中药学、旅游管理、图书情报以及工程管理等。另外,法律硕士(非法学)等19类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继续招生。

据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毕业生达到相关要求可获硕士学历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二者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据了解,2011年我国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

相关热词:专业学位硕士山东19类专业学位

云南大学首招医农类研究生

湖南工程学院申硕成功,今年首次招生。30名优秀本科生被录取。其中动力工程领域18人,纺织工程领域12人。

根据教育部和湖南省考试院关于研究生复试工作的有关要求,该校此次硕士研究生复试包括体检、心理测试、英语笔试、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环节。其中英语笔试考查考生的.听力、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课笔试主要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该校纺织工程领域专业课笔试采用极具专业特色的实验考查方式,注重考生的动手能力,这成为此次专业课考试的一大亮点。

研究生考试,考研频道。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外贸易。可以说,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着手点,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力图使对外贸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根据现在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也日益上升。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地区对外贸易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实现模式是建立在该国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基础之上。通过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向来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新经济市场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互动关系。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个地区对外贸易情况,对外贸易可以把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改变,以最大化的资源配置、高科技人力资源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经济规模,使这个地区的产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降低成本。在对外贸易的同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等,使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这是对外贸易从另一个角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2.区域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对外贸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受该国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制约的,区域也不例外。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一些原因,拥有开放的政策、外贸政策、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等,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可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而且还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收人水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两面的,对外贸易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该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破坏,这里就从这两方面来论述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都知道,对外贸易是分为两个层面,即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为此,要分析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就必须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方面入手。拿出口贸易来讲,它对区域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刺激该地区的投资,增加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大外部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的技术进行改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快更稳。与此同时,进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容小看的。进口贸易可以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市场开拓;可以通过进口引进别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节约我国的一些研发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实现竞争的超越性。

通过制定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总而言之,通过对外贸易,不但可以使区域发展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也提高了区域发展要素配置效率。因此,对外贸易对于区域发展要素的积累和效率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发展要素的作用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使得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地位不一样。所以,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区域在对外贸易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说,发达国家的一些地区在出口贸易中主要是以工业技术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则以原料、燃料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长期这样,就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资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最后当这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发挥不了效果时,这个地区的经济自然也不会好。因此,这是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消极影响。

可以说,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如今,国际市场经济条件和国内市场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贸易壁垒的出现使得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更明显了,如果要想继续取得全球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要经得起新市场的考验,因为如今的对外贸易对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所以,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根据不断更新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来调整,这样才能使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远。

可以说,对外贸易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带给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总的来讲,建立一个健康、绿色的对外贸易环境能够促使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外贸政策,最终使对外贸易真正为区域经济全面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慧君.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06).

[2]刘大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07).

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

1.“国家认同”具体指标的试验性设立。

在衡量国家认同这一具体指标时,调查人员设计了这样的指标进行测量:“您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否对本国居民有吸引力”?对此持肯定回答的高达90%(360人),否定回答的仅占1%(4人)。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一些是否有利于自己国家国民的认同”的测量中,回答“是”的占78.5%(314人),回答“否”(3人)、“不一定(9人)”和“说不清”(68人)三项加起来,仅占20%(80人)。

在云南边境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往往会引发两国边境地区人员的迁徙和流动,一般是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生活较好的地方迁移。在调查人员所调查的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地区,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缅边境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我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原因,加上经济状况不善,不少当时边境地区的居民举家迁移到了邻国。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状况的不断好转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外迁的边境居民又迁回到中国来居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外迁居民的回归。同时也有一部分邻国的边境居民,由于他们看到我国经济条件的优越性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都举家迁入了我国的边境地区。这也是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国家实力增强,自然就有了吸引力。

在回答“您知道中国国家主席、云南省省长、咱们州州长(市长)、县长、乡长(镇长)、村长的名字吗”?基本上,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能说出国家主席和本村的村长,知道“两头”,不知道“中间”。“两头”就是最高领导——国家主席和最基层的领导——村长。“中间”就是介于这“两头”之间的省长、州长(市长)、县长和乡镇长。调查数据说明:有七成以上的访问对象都知道中国的国家主席。在一个哈尼族村子里,一位三个孩子的中年妇女还特意把电视打开,找到新闻频道,告诉调查人员“这就是胡锦涛主席”。另外大约有六成和九成的人知道乡长(镇长)和村长。能勉强说出省长、州长和县长的只是极少数当地有着政府工作背景的人和知识分子。造成这一认识的因素,有边境居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制约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对国家主席和村长认知程度最高。对国家主席,是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对村长,是生活中经常常在一。这也反映了边境居民的经济条件有了提高——电视机比较普及,也反映了与群众直接相关的人最易被他们认识——村长就是这样的人。

考虑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居民存在着跨国婚姻的情况,因此,此次调查也对这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从调查对象的配偶国籍来看,跨国婚姻在所调查的对象样本中并非主体婚姻模式,但比重较大,远远超出非边境地区。其中,配偶国籍缅甸为15人,老挝7人,越南3人,不明国籍33人。据调查人员从不同方面了解,“不明国籍”中,绝大部分是非中国籍,只是当事人过于“糊途”,连配偶的国籍都不知道就结婚了。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边境地区的一些居民确实对于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是相当淡漠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了:跨国婚姻人群中的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起作用的(配偶基本上是与自己同一民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边境地区加强国家体制性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上述四组数据共58人,占调查对象的14.5%。如果调查人员将这组数据放到调查对象中已婚人数361人(包括“已婚”348,“离婚”1人,“丧偶”12人),除去“不明”1人,“未婚”38人,这样,跨国婚姻人数在已婚人群中的比重达到16%。这种跨国婚姻,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应当引起调查人员关注的是,在调查中调查人员了解到,边境地区的非法跨国婚姻现象非常突出。由这些非法婚姻带来的问题,包括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法律权益保障问题、后代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家庭成员的户籍问题、相关的外事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调查人员将另外写报告进行专题反映。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这些概念都有一个共性,即比较抽象。为了使这些比较抽象的、主观性的概念成为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并且得出可信的结论,调查人员课题组不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制定的较为科学有效的数据获取途径,以及分析方法。以一处实证的手段进行研究,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初步提出一些研究看法。

在调查对象中距离国境线5公里以下的人家占调查对象中36.6%,调查对象距离国境线5公里—9.9公里的人家占调查对象的18.13%。调查对象距离国境线25公里以下的有309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7.25%。调查对象距离国境线较近,也体现课题调研选点的一个考虑:离国境线近,边民与相邻国家民族的互动条件较充分,这就便于调查者了解跨国境社会互动的真实情况,也便于了解和掌握边民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关系变动情况。

——自己的国家发展和壮大,就必然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这一判断是从边境居民的跨境民族身份来讲的。因为这样的判断并不适合内地的居民。

调查人员的调查中就有这样的题,对此持肯定回答的高达90%(360人),否定回答的仅占1%(4人)。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一些是否有利于自己国家国民的认同”一题中,回答“是”的占78.5%(314人),回答“否”(3人)、“不一定(9人)”和“说不清”(68人)三项加起来,仅占20%(80人)。

这也说明边民对自己国家还是有一个客观认识的。联系到上述所分析的跨境婚姻问题,又从一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边民生活和态度的真实状况:一方面他们从实际出发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一方面他们也不会抽象谈论和认识“爱国”问题。同时,也真实地体现了发展壮大中的国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与国家认同有着较强关联的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台湾与大陆应当统一吗”?在回答者当中,选择“不知道”的调查对象最多,共有176人,占调查总数的44%。这些回答者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其次为“应该”的,共有139人,占调查总数的34.75%;再次选择“非常应该”的为71人,占调查总数的17.75%;选择“无所谓”的为5人,占调查总数的1.25%;选择“不应该”的为3人,占调查总数的0.75%。未作回答的为6人,占调查总数的1.5%。

选择此问题作为边境地区居民的问卷调查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边境居民对台湾认识,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态度。但因为此问题与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人(农民,妇女,缺少文化),在调查中有4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另外约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居住在台湾的人也都是中国内地陆续迁过去的,所以台湾与大陆应该是要统一的,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知道台湾的边民,都认为台湾应该和大陆统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建构起来的。这所以这样讲,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外力和特殊原因的进入,边境居民的生活中是没有“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的,更不存在此两者当中非此即彼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提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有着理论上的价值,在实际研究中也有相当明显的运用价值。调查人员在“边境居民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对云南跨境民族的一项实证研究”的项目申请获准,以及实施调查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价值。同时,它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的作用正是产生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必要前提。将其作为科学方法来运用,就会产生科学的成果。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边民的“爱国问题”。“爱国”,作为一种对自己国家正面肯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指称,其实是非常具体的。真正的爱国用不着刻意地去表现,而是在日常生活和最一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尤其对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而且还处于与另外一个国家最近的国境线附近的居民来说,他们以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表达了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热爱的态度。

爱国是一个政治道德问题。但边境居民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别涉及政治道德方面的事件,他们的爱国就不是外在地表现在一些政治口号和抽象的表达上,而是内在地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前文所述及的非法跨国婚姻现象存在的问题,本身就说明边境地区的一些居民的国家观念的淡漠,而同时也证明了跨国婚姻(非法、合法)人群中的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起作用的,如配偶基本上是与自己同一民族)。这就提出一了个任务:加强边境地区的国家体制性的建设。而不仅仅是抽象地宣传“爱国主义”。如果只是抽象宣传“爱国主义”,会给人一种假象:政治上好像接受了“爱国主义”,而实际上,有大量的现实生活问题是与“爱国主义”无关的,边境居民会以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和最真诚的态度去决定自己应当怎么去做。

当然,一些边境居民的“国家观念的淡漠”,根本原因是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真实生活。在这样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并没有没有出现让他们的国家观念得到强烈表达的机会。因此,不能简单地由边境居民的跨国婚姻现象来判断当事人是否“爱国”。因为“爱国”更多地是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而婚姻本身并不是政治态度,也不是政治行为。在这一点上,就象一些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加入某国国籍,不能由此判定其是否“爱国”;也不能以是否购买中国商品来判断是否“爱国”的道理相似。

调查人员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调查“咱们这里有人与境外的人结婚吗?”回答“有”的292人,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73%。这样高的一个比例,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跨国婚姻在边境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至少,在当地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事情。调查人员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在边境一线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论在中老边境,还是在中越边境、中缅边境,都一定程度地存在。形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空间位置所决定的边境居民的生存环境,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与境外同一个民族的成员频繁往来,交流互动的内容已经深入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点,因为边境两侧都同属一个民族,“同文同种”和共同的历史,造成他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经常性的生活认同一致。使他们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有一种的自然的不言而喻的选择,而在宪政认同/国家认同方面显得较为迟钝和淡漠。以上这两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一点必要的说明:这种情况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相对缺少的农村更为明显。而在经济文化较发达,通讯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则不明显。《边境居民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对云南跨境民族的一项实证研究》的大量数据也能够证实这一点。

参考文献:李立纲《边境居民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对云南跨境民族的一项实证研究》。

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

云南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中国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之一。在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苗族、彝族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时明确指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云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立了“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毗邻东南亚和南亚的区位优势、跨境民族的文化优势以及源远流长和世代友好的交往优势,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决策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云南跨境民族交往情况,笔者于2011年4月,对保山、德宏、怒江等3个州市所在地和边境一线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有关单位、部门以及了解情况的资深人士,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边境贸易的进一步繁荣,云南跨境民族与境外同源民族交往日益频繁,成为桥头堡建设中一大热点。

(一)跨境民族节日互动不断加强,提升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联邦的克钦邦、掸邦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辖芒市、瑞丽二市,梁河、盈江、陇川三县二市和畹町经济开发区,有50个乡镇、365个村(居)委会、3761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州总人口121.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78万人,农村人口79.3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4.48%、65.51%。主要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5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9.44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全州五县市中,有4县市、23个乡镇、141个村委会、195个村民小组与缅甸直接相连,在边境线上居住、生活的人口约6万人。分别与缅北重镇勐古、九谷、木姐、南坎、拉咱、雷基毗邻。两国边民跨境而居,民族同源,语言文字相同,宗教信仰和民俗相同,彼此探亲访友、互市通婚、节日聚会,两国边民相互往来十分平常。

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3个民族最盛大传统节日,自2000年起,德宏州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缅胞波狂欢节”,每逢狂欢节期间,中缅双方跨境民族都会欢聚一堂,拜佛朝庙,探亲访友,载歌载舞,共度佳节。增进中缅双方胞波情谊,弘扬两国民族民间文化,促进中缅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缅旅游合作与发展,“中缅胞波狂欢节”融国际性、民族性、参与性为一体,在中缅两国间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中国德宏州与缅甸木姐地区的旅游、边贸、文化及社会的繁荣进步。再如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处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眼望三国”的地方,随着中老、中越友好关系的不断加强,2009年10月,江城县政府牵头举办了在哈尼族传统节日基础上倾力打造的“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节日期间,老挝、越南均派代表团来中国参加。狂欢节期间举办的迎宾狂欢、丢包狂欢、牛体彩绘大赛、特色体育比赛、专场文艺演出、商品交易会、商贸洽谈会等活动,精彩纷呈,盛况空前。如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已成为“中、老、越”三国睦邻友好的重要标志,今后将由三国轮流举办,对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跨境民族民间文艺团体的交流,成为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亮点。

近年来,云南省边疆地区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跨境民族文艺交流活动。例如红河哈尼族彝族州河口县,自2004年以来每年在春节前夕举行“侨之声”迎春文艺联欢大型活动,越南老街省艺术团应邀参加,口岸文化长廊群众文艺队开展的多种活动,越南群众文艺队也前来河口联欢演出。与此同时,河口“侨谊之声群娱乐园”、“侨谊乐园”等文艺队也多次应邀到越南老街、沙巴等地参加联欢活动。民族艺术团体及民间艺人的对外交流,文山州舞剧团、麻栗坡县文工队先后应邀赴俄罗斯、越南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江城县的民族民间艺人经常应邀到老挝的勐乌、乌得演出。临沧市民族歌舞团应邀到越南、文莱演出。耿马县傣族民间歌手岩更先后10余次应邀到缅甸演出。沧源县有20多支民营歌舞表演团队活跃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海南、昆明等地,有的还到法国、日本、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演出。这些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在周边国家产生了良好影响。

(三)跨境民族民间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睦邻友好关系。

据调查,云南省各州、市、县的民族学会、协会积极组织开展民间跨国学术交流活动。例如红河州哈尼学会和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2008年11月在绿春县召开了“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波兰、瑞典、韩国、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11个国家、共160多名专家学者。勐海县布朗族发展学会自200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布朗族民间歌手邀请赛,每次都邀请缅甸和老挝的歌手参加,推动了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些形式多样的跨境民族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美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而且对增进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了解、促进彼此友谊、维护边境安宁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境外游客的增长。

云南边境地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打造了一批有实力的民族文化品牌。跨境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旅游业、演艺业、娱乐业以及会展业等相关产业的成长壮大,已成为近年来边境一线最为显著的一个发展趋势。如沧源县明确提出“文化名县,旅游富县”战略;腾冲县提出“以旅游为中心,完善与南亚各国交通网络;以旅游为产业,助推与南亚各国交流;以旅游为依托,增加与南亚诸国贸易”和“做强旅游、做足文化、做活口岸”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各地通过提升民族节日品牌效应、打造精品文艺节目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已成为普遍的做法。最为突出的是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和开发,成为边境一线文化建设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例如西双版纳傣族园打造的“百名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这一核心文化品牌,加上一台百人大型傣族精品歌舞和一系列的民间文化传承演示,成为风靡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品牌,自2001年建起至今,傣族园民俗文化生态村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一直长盛不衰。对于保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向外展示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和吸引各方游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云南跨境民族与境外同源族群文化频繁往来的同时,也自然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最终影响到边境的稳定与发展。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关注。

(一)边境地区境外宗教渗透有增无减。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境外敌对势力对边境地区的思想渗透手段花样翻新,特别是利用中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通过宗教活动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有增无减,一些宗教场所的频繁活动和一些宗教歌曲、宗教书籍在边境部分地区的广为传播,在群众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调查,近年来在中越边境上,越方大兴土木修建教堂和庙宇,开辟宗教活动场所,如河口县对面的老街、沙巴等都修建有天主教堂及佛寺,而河口县则由于没有公开的宗教活动场所,因而吸引了许多边民和信教人员出境到越南去参加宗教活动。在“中老”和“中缅”边境地区,双方的宗教活动交流情况是出境的少而进来的多,外来影响占据优势。还有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交流甚至是帮助中方边民发展经济、开展扶贫工作的幌子,进行渗透活动。

以德宏州为例,佛教方面:邻境缅甸为佛教国家同德宏州傣族、德昂族等民族有共同信仰佛教的习惯,各村都建有奘房,经常举行佛事活动,境外佛教教职人员往来频繁且大都末办理相关手续或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而由村民自行接送出入境,同时由于缅甸以拜佛名义佛爷可带领信徒通行全缅,利用该便利许多国内信徒也不办任何手续,混进拜佛队伍到缅甸纵深地带观光旅游。基督教方面:信仰基督教的属于浸信支教会,信仰时间长(自英殖民缅甸时期传入我国),与境外基督教有同宗同源的关系,境外各宗教组织通过利用小恩小惠对境内宗教活动场所和人员进行拉拢或笼络人心,并物色人选,通过该人与其进行直接联系后,到境外教会领取一定的活动经费或由境外出资到境内建盖教堂。天主教方面:境外教徒以种种借口为由入境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借机传教。由于中国境内无天主教培训学校,部分天主教徒在境外人员的鼓动下,非法出境到缅神学院培训、学习,培训的时间为多为2至3年,主要缅甸密支那神学院、八莫神学院、腊戌神学院就读。伊斯兰教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是户撒乡老马寨,也是德宏州唯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村寨,还有在瑞丽市经商的部分外国商人。与邻境的缅甸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回民的有一定的交流联系活动。这些行为或活动给边境民族地区的管理与安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境外势力集团利用民族文化宣传日益加强。

虽然云南近年一直在大力推行“五通”工程、送文化下乡活动等,但调查发现,边境地区文化事业总体状况仍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对文化的需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广播电视民族语节目的覆盖范围有限,边境地区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不通汉语,这些地方虽然有广播和电视,但却听不懂、看不懂。乡镇文化站书刊报纸种类少,尤其缺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境外一些势力集团趁机利用民族文化对边境地区进行渗透,通过境外民族语广播电视、提供优厚条件入境办学或诱使少数民族学生出境学习、出版或直接派人入境宣传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尤其是在中缅边境,由于中缅两国山水相连,特殊的国境条件导致边境沿线上广播电视信号相互渗透情况十分严重。例如临沧市镇康县有8个民族村居住在边境线上,村民经常能收到缅甸老街的广播。再如德宏州的瑞丽市、潞西市、陇川县、盈江县等边境沿线口岸,缅方城镇上都建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发射台,境内可以直接收听、收看到境外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目前,边境地区的年轻人,与内地青年人一样,喜欢看港台片、听唱流行歌曲,与上一代人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观,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知度和情感不深,更容易受境外文化渗透的影响,降低其民族文化自觉。

(三)跨境民族通婚给边境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边境一线山水相连,各民族跨境而居,同一民族语言相同、风俗习惯相似,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通婚互市,交往密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边境地区日趋稳定,跨境婚姻呈逐年增多趋势。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25个边境县一线(即118个边沿乡镇)有涉外婚姻10575对,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靠越境1402对,靠老境719对,靠缅境8454对,多为境外女子与我方男子结合后留在中国成为事实婚姻的,其中又以同一民族通婚者居多。在跨境婚姻中,98%以上的是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女性嫁来中国,中方嫁过去和到境外上门的极少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历史上云南省跨境民族普遍在境外有亲戚和朋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跨境民族与境外亲戚、朋友的联系更为密切,这种互相间的联系与交往,自然带来境内外边民联姻的增多;二是边境地区农村妇女外流较多,农村适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导致许多留守的未婚男子只能娶境外更穷地区的媳妇。据了解,中国公安、民政、外事等有关部门对边境的涉外婚姻登记问题是较为宽松和通融的,境外人员只要“三证”(即身份证、入境证、未婚证明)齐全,都给予办理结婚登记,并且收费也较低。境外因受各国政策及政府管理等因素制约,边民要办到这三证非常不容易,并且收费高得惊人,在难以取得三证进行正常婚姻登记的情况下,跨境通婚家庭正式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不多,大多数仅按少数民族的传统婚俗举行婚礼。造成边境地区存在大量非法实事婚姻。而这些非法事实婚姻的大量存在,导致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家庭人员户籍管理失控,造成跨境通婚家庭的田地分配、多生多育、人口素质下降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因无法律约束,外方女子想在就在,不想在就走,影响了家庭的稳定,进而对社会带来隐形危害,给边境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一)进一步提高跨境民族文化交往与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繁荣发展云南跨境民族传统文化事业,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需要,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边疆安宁、国家文化安全,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切实把跨境民族文化交往与安全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纳入繁荣发展云南民族文化、提高云南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统筹考虑,纳入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边境民族地区成为云南跨境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窗口,以及桥头堡建设中云南与东盟国家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二)抵御境外宗教和文化渗透,确保跨境民族文化交往安全。

近年来,边境地区宗教界与许多境外宗教组织在进行友好交往中,积极宣传中国的宗教自由政策,对提高中国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一些境外宗教组织却不是为了宗教交流,而是借机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大量做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诱导信徒向往西方世界,给政府的依法管理工作制造障碍。加大文化安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民族文化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保护、管理、宣传、发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安全工作从专业工作变为全民行为。例如怒江州针对基督教信教群众多,在教堂集中活动的情况,县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门开展了“红歌进教堂”活动,把一些革命歌曲翻译成傈僳文在教堂里推广,有效解决跨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安全问题。

应增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占领边境地区思想文化阵地。进一步提高边境地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和发射功率,加快云南8个边境州市民族语广播影视译制分中心的建设,扶持开办“少数民族语广播频率”、“少数民族语电视卫星频道”和“少数民族文字网站”,有效扩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的覆盖面。同时加强对外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压制,改变“外国声音大,我们声音小”的现状。坚持向边境乡镇文化站、中小学、村文化室、乡村阅报栏等免费赠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汉双语文的图书、报刊、张贴画和音像制品等,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先进的文化提高人,用健康有益的文化充实人,不给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留下可乘之机。

(三)加强边境一线法律宣传,消除跨境婚姻隐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境外边境地区边民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边境地区历史以来都是哪边生活好边民就往哪边跑,所以边民通婚人数激增是在情理中的事。边民通婚造成违法婚姻问题较为突出:许多边民通婚按传统习惯由父母同意,村里有威望的长者证婚,再举办宴席就算正式结婚了,这样就造成了违法的事实婚姻。出现了许多涉外婚姻家庭到孩子上学了才来补办结婚证。边民通婚引发的社会问题,许多涉外婚姻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婚姻登记手续,配偶没有中国国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依法行政、人口管理难度加大;家庭人口素质难以提高;因边民通婚诱发的婚姻诈骗、买卖婚姻等各种违法犯罪、民间纠纷逐渐增多。

辑:李智环吴。

鹏贾淑凤编辑助理:张。

宇郑少君。

云南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案的研究

面源是洱海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若要遏制洱海的水污染发展趋势,对面源的控制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洱海全流域654个村落污水进行现场调查,对村落用水来源与方式、污水特征、排放方式与途径,以及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分析了多种污水处理技术的`适应性及其制约因素(如地形地质、土地利用、生产生活水平、用水排水方式以及资金投资).在此基础上,提出洱海全流域各类村落生活污水处理的综合防治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目前本方案正在逐步实施中.

作者:金丹越白献宇金相灿作者单位:金丹越,白献宇(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107)。

金相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刊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countrysidewell-offtechnology年,卷(期):2007“”(9)分类号:x5关键词:洱海村落污水控制方案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本文在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规划出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开发格局,提出了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的四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并对宜宾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旅游业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安排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新时期旅游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等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

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宜宾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因五粮液酒产于此,因此宜宾又称为“酒都”。又因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交汇,故又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宜宾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气候宜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川南的旅游热地。宜宾列入国家文物图集的文物点就有2704个,其中遗址38处,墓葬1411处,古建筑334处,石刻及石窟寺216处,近现代纪念性建筑、重要史迹和其他文物702处。全市共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27处、县(区)级10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现已形成了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竹文化生态旅游”、以名城名酒为代表的“酒文化名城旅游”、以僰人悬棺为代表的“僰文化旅游”三大旅游主题,并正在构建名城、名酒、名景一体化旅游区。总体上看,宜宾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宜宾市多样性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是一个可以推向国内外市场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具有资源优势适宜优先开发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区。

1.大城区板块重点包括翠屏区、南溪区、临港开发区、高县北部,挖掘酒文化、长江文化、抗战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完善中心城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承载力,打造宜宾旅游母港。

2.大竹海板块重点包括长宁县、江安县南部、珙县北部,挖掘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以自然生态和文化风情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蜀南竹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

3.大石海板块重点包括兴文县、珙县中南部、筠连县东部,挖掘僰苗文化、石文化内涵,重点打造珙县僰人故里旅游区、兴文石海探险体验区和筠连雪山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推进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打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4.向家坝板块重点包括屏山县、宜宾县,挖掘金沙江文化、康体养身文化,以自然生态的高峡平湖、水体运动、温泉疗养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向家坝高峡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宜宾旅游资源的缺点是分布较散,进人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战略应立足于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把握好各级开发的协动关系,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

相关范文推荐
  • 01-22 乐清停电通知月(热门18篇)
    通知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如书面通知、口头通知、电子邮件通知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形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通知的范文,以供学习和参考。高氏家族墓位于浙
  • 01-22 家庭房屋装修合同样本(优秀19篇)
    合同样本是商务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参与合同起草的人员来说,熟悉合同样本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合同越来越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合同范文,希望能够为
  • 01-22 大学生软件专业实习报告(优质16篇)
    实习报告是实习期间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评估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实习报告不仅需要详细、准确地描述实习过程,也需要展示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下
  • 01-22 美食节主持词大全(16篇)
    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主持人,并与各位共同分享这个特殊的时刻。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主持人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主持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 01-22 感谢我的父亲(精选24篇)
    优秀作文的创作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还需要注重积累和练习。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01-22 初中生写事经典(精选18篇)
    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触及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和共通之处。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经典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六
  • 01-22 养犬规范倡议书(实用16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帮助我们写出更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和实用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 01-22 高三数学教案教案数学爱好者(优质21篇)
    高三教案的编写需要将学科知识和学生需求相结合,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又注重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这些范文中的高三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
  • 01-22 黑板的故事(模板22篇)
    优秀作文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和观点的独特见解。优秀作文是一种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特观点的文学创作,它能够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深度
  • 01-22 2024年工作很累的心得体会报告(模板20篇)
    通过总结工作心得,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今年*月,我正式